建国后我们取的“名字”,其实只有“名”而没有“字”!

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呼,中国人除姓名以外,一般还有字和号。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号则是步入社会后自取或他人尊送。

建国后我们取的“名字”,其实只有“名”而没有“字”!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 “飞”是名, “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 “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

建国后我们取的“名字”,其实只有“名”而没有“字”!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建国后我们取的“名字”,其实只有“名”而没有“字”!

关于名、字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建国后我们取的“名字”,其实只有“名”而没有“字”!

据周礼的规矩,男孩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给命名,这就是古人“名”的由来,年满20就可以取字,字也称表字,它是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有的时候,为敬其名,外人就称其字而不称其名。

建国后我们取的“名字”,其实只有“名”而没有“字”!

在有表字(字)的时代,字也不是人正式名称的一部分,至少在“身份证”(在某些时期曾存在过类似身份证的证件)上,是不登载字的。字的作用,是让同辈人称呼,以示尊敬。换言之,如果是同辈人或晚辈,称呼别人的名是种羞辱。(有一种例外:文献,不论古今。文献上提到某人一般称名。)

建国后我们取的“名字”,其实只有“名”而没有“字”!

字在最初拥有辨识功能,过去人们取名用单名,难免重名。而字一般可以区别---因为即使同姓同名,字(号)也未必相同,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因为出于互相尊重的关系,基本上是不直呼其名,而以字(号)作称呼。“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这样就产生了字。

建国后我们取的“名字”,其实只有“名”而没有“字”!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建国后我们取的“名字”,其实只有“名”而没有“字”!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古代的人都非常有文化底蕴,而且也非常讲究,近现代以来,尤其在西风东渐的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国人用字的已经不多了,现在时代变了,更多的人也就不讲究这些东西了,大家都变得开放了,所以很少人取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