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想得开的父母,都不会和子女住一起”你怎么看?

时光潋滟滴墨盛放1


我挺认可这个得。

说说我奶奶吧,之前奶奶家和我家还有叔叔家是分开得,她一直是自己做饭吃,除了重点得活找我爸妈帮忙,其他时候她很少找我爸妈或者叔婶。一天三顿饭,她每顿都不落的做,每顿饭都做的很丰盛,家里还经常少不了零食饮料保健品,她的体格也很棒,虽然已经八十多,但是干起活来一点也不熟中年人,她能爬上三米高的挂车。后来村里搞规划,奶奶家靠近开发区先拆除了,轮流住在我家和叔家,好了,矛盾也因此开始了。我妈还好,本身性格大大咧咧,有什么说什么,偶尔说难听了,奶奶很了解她,我妈说什么也不生气,奶奶不在我家时,家里做好吃的,我妈都会叫奶奶来吃,所以奶奶在我家还好。但是去叔叔就就不行了,婶子有点多疑,总觉得奶奶对我家好,总是说些讽刺的话,什么也不做,吃完饭奶奶刷碗,他和叔叔干活,奶奶给他们烧饭,婶子还挑奶奶做的难吃。总之奶奶在他家就是光干活不落好的。其实奶奶是个很勤快的人,在婶子家里洗衣做饭下地干活都做,还是讨不好婶子,婶子天天找奶奶生气,在婶子家呆一个月瘦了好多。有次气的奶奶哭着找我妈,我和哥哥们都让他留在我家,奶奶又怕婶子说他偏心,没留在我家就去了姑妈家里,直到村里分了老年区他才回来。现在她一个人生活在分的房子里,又过上了以前悠闲自在的生活。

所以和子女生活,真的很多时候会有矛盾,基本上都是上辈和下辈思想观念不同,要么就是经济能力问题。想的开的家长,能意识到不和子女住是对的。


小曹菇娘


观点我部分赞同,实际操作起来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我想先说说“想的开”,孩子想的开也许会放松了学习中的进取,青年想的开也许会放弃了工作中的上进,中年人想的开也许40了婚还没结成,老年人想的开也许老了老了变成了孤家寡人。

“想的开”是把双刃剑

,离开儿女单独居住耳根子是清净了不少,但缺失了是子孙绕膝的幸福,缺少了子女们知冷知热的关怀

其次再深入探讨是否和子女住在一起的问题,想讲透彻了还得先拆解分析题目。问题的前提还得讨论子女是否已婚的问题。

如果子女在未婚状态下,任何矛盾分歧基本还在可控的范围内,反正都有血缘关系,你我互相再看不顺眼,问题再多,基本也是人民内部矛盾。或是自己的爹妈,或是自己的亲骨肉,想想这些也就释然了。

重点来了,如果是子女一方有了爱人,一家四口甚至一家多口住在一起,大部分人基本歇菜,根本无法处理重重矛盾。婆媳翁婿的矛盾、后辈教育的问题、家庭理财的问题、家务劳动的问题,言语的冲突问题等等,想想就头疼。劝君如果不是情商高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地步,修养好到你打我左脸我给你右脸的地步,还是分开比较好,两家相距一碗汤的距离更稳妥些,不过在如今高房价的阻挡之下能做到的家庭也是寥寥无几。当然我不否认有和谐一家亲的存在,5,6口人都明事理,都不豪横,不住在一起都白瞎了女娲娘娘给你们捏的人设。

以上的情形请先对号入座,需不需要想的开最好先问问自己,在生活中的天平更倾向那边,等都理解了您就放下纠结,一心向着那个方向奔就好。


古都的秋


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妻,不愿意和公婆父母同住,

但又高度依赖老人帮忙照顾孩子。

我们的上一代就成了一边被子女嫌弃,

一边被子女依赖的尴尬存在。

莫小姐推荐大家看看这篇文章,

说不定就能想得开了!

一劝父母

请您不要跟儿女住在一起,孩子们要求与您同住,您也最好把他们赶出去,哪怕他们去租房。

钱可以给他,就是不能同住,只有明白人才懂得这个道理。因为两代人受的教育不一样,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就不一样。分开住了,才会距离产生亲和美,课本上没有写的法则:分住的距离越远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越好。

二劝父母

您可以永远把您的儿子女儿当做未成年,你怎么使唤打骂都可以,但千万不要把您的儿媳女婿呼来唤去,因为您骂他们一句,他们会记您一辈子的不是。

这个世界上,只有他们自己的父母能骂他们,非自己所生所养,就不必去代过了。

三劝父母

您的儿媳女婿乱买东西、爱看韩剧、迷恋手机、不洗衣服、不愿煮饭、卫生习惯不好、不爱整理家务、不会带小孩等等,这通通与您无关系。这是您儿子跟她之间或女儿跟他之间的事,您只当没看见就对了。

儿媳或女婿的毛病再多您都不能对别人说,这才是您真正爱儿子女儿。

否则,要么全家臭名远扬,被人耻笑;要么儿离媳散女离婿散,您的孙子外孙不是没有亲娘亲爹,就是向别人喊奶奶或外婆!

四劝父母

如果您现在正与儿媳或女儿女婿同住,请不要碰他们夫妻的东西,也不要帮他们洗衣服,每天认真去学校接送孩子而不能有半点闪失。

还有三个牢记:

第一,牢记他们向来不吃剩饭剩菜,

第二,牢记他们从不喜欢打扫卫生,

第三,牢记食品过期了,哪怕只一天,马上扔!

粮食生虫了,哪怕有几个,全部倒!不理解也得执行,不习惯也得照办。

说白了,与他们同住就是找气生,开始生小气,后来生大气;所以,早一天实现与他们分住是您每天考虑的头等大事。

五劝父母

您看到他们吵架时,就装作没看见,您就当一句也没听见。

您想想,您跟您老公吵架时,会希望您老人介入吗?

切记:儿子抱怨的時候,你就多说儿媳的好话;

儿媳抱怨的时候,你得多骂您儿子几句;

女儿抱怨女婿的时候,你就多说女婿的好;

女婿抱怨女儿的时候,你就多骂女儿几句。

因为在儿媳和女婿的眼里,“世上只有妈妈好”,婆婆或丈母娘浑身上下是毛病!

六劝父母

孙子外孙的爸和妈是您的儿子与儿媳、女儿与女婿,而不是您与您的老公。所以,您不要抢夺他们教养孩子的权利,哪怕他们再没有水平。因为您的教育方法过时了。

所以说,您的隔代教育是下力不讨好,您做不到这一点就是自找苦头吃,放着清闲不清闲,自找苦吃是不是活该呢?

七劝父母

国家没有专门规定儿媳或女婿必须孝顺婆婆或丈母娘,该孝順您的是儿子或女儿。

所以说,您一定要牢牢记住“两个必须”:

一是,儿媳或女婿对您的好,必须时常挂在嘴上,对外人要多说多讲;

二是,儿媳或女婿对您不孝,您也必须说她孝顺;

除此之外,还要做到“两个忘记”:

一是,您对儿媳或女婿的好,要立刻忘记;

二是,儿媳或女婿对您的不好,也要立刻忘记。

您做到了“两个必须”和“两个忘记”,再胡搅蛮缠的儿媳或女婿都会慢慢开始“懂点儿事”,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


唐朝公主5678


我觉得不住在一起就对了。

我本人结婚就和公婆住在一起,说起来每天都有点紧张,婆婆起的早,四五点钟就起床,边做饭边唠叨我的不是,每天早晨都是她把我惊醒的,一听到她说话,我心脏彭彭直跳……

就这样一件小事,我就能体会儿媳妇的心情。

人老了,管不住自己的嘴,东说西说的,自己没当回事,媳妇听了心里就不舒服和自己联系起来,这就埋下了结子。

所以说,除非子女强烈要求,儿媳也的确豁达,不然还是要分开住,勺子不碰锅沿。有事就聚聚,帮帮,没事就各忙各的。儿子不为难不受夹板气,媳妇也孝顺贤惠,岁月多静好。

想和儿女住在一起的多半是离不开孩子,觉得离开自己孩子这不行那不行,这不放心嘛那不放心的觉得自己没事可给孩子看家做饭收拾卫生,孩子安心上班就行了,有了孩子再给他们看孩子……

这样等自己老了,儿子媳妇就会孝顺自己,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划等号。

人老了就要想开,自己过好养老生活,别替孩子再操心,人家有自己的小家,有自己的能力能过好,您就放心吧!


夏天的小苏




西纱窗下


说一下身边的事儿:

邻居家准备买房,主要是因为儿子马上就要结婚了,为了结婚前把房子装修好,很快便做出了决定:找的都是100平以上的房子,他们说老了以后能够和儿子一起居住,这样不会那么拥挤!后来他们有个亲戚家里有钱,教养都比较好,给邻居说了,买大户型没有错,但和儿子住在一起还是要慎重考虑得:

生活习惯的差异太大,和子女容易产生矛盾。比如:做饭刷碗这件事,儿子买洗碗机,妈妈说这机器浪费水,坚持手洗。

其实,再好的感情,也躲不过“远香近臭”距离产生美,时不时儿女回来看看父母,两边都会觉得很亲,但是待的时间长了,互相看不惯的地方就出来了,难以包容,就容易产生矛盾。


We一起看世界


这是一个很沉痛的话题,也将是一代代人永恒的话题。

从人伦讲,父母教育培养孩子、子女赡养扶助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这也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国人一直讲:养儿防老,可养儿真的能防老吗?观察周围的事例,特别是农村,年轻人为了梦想,长年外出务工,这一代老年人年轻时正赶上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营养不良,体力透支,病痛缠身,大量的老年人缺少依靠,“吃的孙子剩下的、活是老婆派下的、衣服是儿给下的”是很多老年人的真实生活写照,他们渴望与子女享受天伦之乐,渴望全家人在一起的亲情呵护。“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周边也有长期在父母身边工作的人,三代人生活在一起,过着让外人羡慕的生活,现实中婆媳之间、小孩教育矛盾众多,如老人身体健康,尚可调节,但大多数的老人行走不便,起居需要人照顾,长此以往,招儿女嫌弃不是没有可能。相反,开明的父母不会将自己的晚年托付儿女,都会早做计划,储备一定的资金,做好养老准备,儿女忙不过来时,给与帮助,然后悄然离开,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实在不能自理时,选择入住养老机构,颐养天年。

这是明智老人的选择,但现实中,特别是农村地区,只是一种奢望,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困惑的人生


对。现在社会,想得开父母都不会和子女在一起住。多方面原因:一个是现在父母都是新社会长大的,差不多都有些文化有些时尚,自己就爱时尚爱清净。二是毕竟两代人,有代沟。三是遵从“距离产生美”的规律,儿媳女婿都不是自己生养的,在一起肯定有矛盾。


艺苑天地351


但凡想得开的父母都不会和子女住在一起。子女不再只是父母的子女,还是他人的爱人,自己孩子的父母,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家庭。

有些老人觉得晚年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理所应当,可他们却没想到这或许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尚不知子女结了婚了有了自己的小家了,父母去也只是借助,依靠子女,要看着子女的脸色过日子。时间久了,就会知道什么叫束手束脚,寄人篱下,远没有自己生活舒坦。

其次,生活习惯的差异容易和子女产生矛盾。

子女愿意和老人住一起,只是子女孝顺父母,只能代表两代人的感情好,父母教育得当,这并不能证明生活中有矛盾时双方不会发生分歧。例如,子女觉得现在的高科技产品能给家庭生活带来方便,相反父母就会觉得太过于浪费。父母可能早睡早起,子女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会熬夜,早上赖床。父母喜欢清淡的,子女更偏重于色香味俱全。尤其是在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上,老人更多的是溺爱,而子女更主张科学育儿。诸如此类的生活习惯差异多了,两个人就难免会产生摩擦。争执的频繁了,父母就会想是不是因为子女嫌自己老了事多了,没有文化了。

再好的感情也躲不过“远香近臭”。距离产生美,时不时子女回来看看父母,两边都会觉得很亲,但待的时间长了,互相看不惯的地方就出来了,难以包容,就容易产生矛盾。两代人生活在一起没有那么容易,彼此的价值观念和接受的教育都不一样。倒不如老了自己住,自由自在更舒坦。

一旦子女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小家,这个家里就有了另外一个人的存在,或许是儿媳妇,或许是女婿。如果在这时出现问题,难为的只有自己的子女。父母真的爱自己的孩子还是放手吧,毕竟子女有了自己的生活。


yuci


不是父母想开了,才不和子女们住一起,而是儿女们很难做到全心全意孝顺,其有客观现实的原因,比如儿女们工作忙,没时间照管父母,其次是生活习惯的代沟!但也不乏儿女们的主观因素,怕麻烦,嫌老人啰嗦等,这些主观因素都可以克服,如果真孝顺的儿女,那怕是客观因素,也要尽全力克服。因为“孝道”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必顺要做到的。父母无私辛苦的把儿女们培养成人,临了到了耄耋之年,需要儿女们照顾时,而儿女们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让父母单独居住,拿生活费,就了事,更有甚者有把父母放到养老院,父母不是想得开,而是无奈,心寒!这根本就不是孝顺,而是应付。父母需要的是儿女们在身边,能够看到儿女们就心满意足了。而现如今大多数人选择了不和父母在一起住,到父母不能生活自理时,就请保姆,试问父母在活一天就少一天了,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明白,就是做不倒,等到父母离去,才悔之晚矣!因此我建议大家,如果夫妻两工作都大忙,可以请合适的保姆,晚上回家至少能和父母在一起!至于把父母放到养老院,那是没儿女的五保老人,没办法的送择,我不知有个别儿女也把父母放养老院,是不是更要反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