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香味鲜”俱全,在先秦的时候,人们就形成独特美食审美观了

《汉书》有曰: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中华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得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古代先民们长期地依靠自然界为生的这种紧密联系中,他们对饮食的认知和创造走向更为全面化、多元化等深层趋势。在此期间,“形”“味”“香”“鲜”等一些独特的审美意识也随之被印上在中国饮食最早历史阶段诞生的审美意识的重要标签而载入史册,深远持久地影响了后世饮食美学文化的发展。


“色香味鲜”俱全,在先秦的时候,人们就形成独特美食审美观了


一、意识之“形”

自古以来,外观美好的食物是可以极大地提升人们的食欲的,先秦也不例外,甚至相当关注这一点。正如《论语·乡党》有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生动地体现了先民们的审美要求,制作食物需要讲究形美,若是不得体,可能就会发生“割不正,不食”的举动。也就是说刀功过于拙劣,食物切割不规范,即使味道可口,也难以生出下咽的兴致。所以当时的刀法归类已经逐渐详细多样了,不同之物自有相应的处理手段,但大都重在一个“美”字,这也是先秦时期上至名流高士下到普通百姓对食物外在的普遍审美追求。

真正做到“形美”还是有些难度的,不只要求刀法功底和食物的取舍部位,自身的好形态也可增添亮色。因此从古至今,国人都格外注重对食物进行一定的美化加工,可见“形”之审美意识深入人心,并在历史的创新进化中被渐渐赋予更迷人的艺术风姿。


“色香味鲜”俱全,在先秦的时候,人们就形成独特美食审美观了


二、意识之“味”

食以味为先,获得美味的口感一向是烹饪的终级目标,这也是根植于人性的最外显的本能之一。而味之美在于五味的调和,甚至在某种程度起到决定食物滋味好坏的关键作用。因此先民们很是重视调味的存在。

味道之说由来已久。顾名思义,它泛指一些感觉和意味。这一词看似简单,却折射出泱泱中华的饮食文化藏着无数厚实的成果,深刻反映了国人独一无二的生活理念。医圣孙思邈说过:“人之养老之道,虽有水陆百品珍锤,每食忌于杂,杂则五味相扰”,初看是对味道的分析,细品下真可见饮食文化已脱离原有仅仅只是满足国人口腹之欲的功能,演变为更具备质感厚度的哲学化特点,已逐步升级成一种值得探讨的艺术审美,积极塑造着整体的中华民族文化。

而《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就将处于萌芽状态的“味”之审美意识描述得淋漓尽致。这句名言使他推崇的“无为”主张与对饮食味道的追求相融合,通过一套别出新意的个人想法,挖掘出“味”更本真的一面。“味”可淡,人生也能顺从着命运规律,做到平静如水。


“色香味鲜”俱全,在先秦的时候,人们就形成独特美食审美观了


三、意识之“香”

味以香为范,无香自成欢是国人的一大乐趣,香气袭来是对嗅觉的冲击,而这又是令人心旷神怡、生出好感的。而关于“香”的审美观念也是先民们在与自然的不断接触中趋于完善的一种重要意识。

先民信仰神灵,对它们的供奉理所当然是最好的。而诗经中提到的“其香始升,上帝居歆”中隆重采用了以香飨神的方式,既表达了先民们对神灵的深切尊敬,也侧面反映了先民们对香气的喜爱程度。因此可以在一日三餐中品尝到包含着“香气”的食物,实在是一种充满着幸福感的享受,“香”作为饮食文化中的一类审美可以说毋庸置疑了。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籍,奠桂酒兮椒兮”讲的就是楚国人摆放着处处皆香的花朵佳肴,心怀着无限的敬意去仰拜传说中的东皇太一之神。由此窥出“香”这一审美意识在古老的先秦时期就已经深入人心了。


“色香味鲜”俱全,在先秦的时候,人们就形成独特美食审美观了


四、意识之“鲜”

“鲜”是一道食物的滋味的魂,直至今日它依然充当着国人所熟练用来的饮食点评,不折不扣地位列于饮食审美意识的范围。

先民们多用“臭恶,不食”明示自身对食物品质是否腐败的关心,拥有希望每餐都要吃味道新鲜的心声的也大有人在,更体现了对“鲜”的看重。“鲜”字多义,因是“鱼”之旁,很多时候人们常将它代指鱼,《礼记》中记载的“冬宜鲜羽”,这里面的“鲜”就是指鱼类, 也有作鸟兽肉的意思,但是它蕴含的则更多是食物味道的鲜美之意。尤其是先民对食物活杀加工后制作成的菜肴是相当欢迎的,正如《诗经·小雅》里的“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所言,它将“鲜”的字面意思延伸到“称赞”的层面,而且也有嘉、鲜皆善也之说,可见“鲜”确实是被先民广泛认同的审美观念,它在历史进程中的演绎引申恰好说明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心之所往。


“色香味鲜”俱全,在先秦的时候,人们就形成独特美食审美观了


结合以上这些较浅显的分析,不可否认,灿烂的先秦文化不只给予后人宝贵的文化书籍,同时在长期实践摸索的基础上总结出一系列的饮食经验,与之相扣的一些诸如“形”“味”等审美意识丰富而不失智慧性的“人间味”。让我们与历史相伴,共同想象先秦人民苦乐掺杂又在辛勤度日的情形,在“五香俱全”中感受那个时代的人们面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