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皇室的人都不愿意剪辫子,为何溥仪却带头主动把辫子剪掉?

薄荷味汽水


还不是和最初的清朝留学生们一样的心态,耻辱。

为了这条发辫,中原百姓付出难以计数的血的代价,在满清入关后,多尔衮曾经两次下达政令,要求全国范围大规模薙发易服,官民皆剃头,留发不留头,第一次多尔衮考虑到时局不稳,被迫作罢,因为满族士兵数量较少,十几万人无法做到有效控制全国,一个省留一万人?全都活不过一个月......他要靠汉臣帮扶,要靠汉将扫除“余孽”,要从老百姓手里收钱收粮食,一旦有了闪失,就满盘皆输,所以不得不这样。

薙发易服不是满清入主中原后的陋习,入关前一直也都是如此,属高压统治手段之一,是从外表乃至心理上的打压,就是为了打断中原百姓的脊梁,泯灭中原百姓的自尊,拒绝的后果自然就是人头落地,还好满清施行的文化灭绝运动没有执行到底,文字狱也终于嘉庆。第二次薙发易服,一开始就充满了无尽的血腥,无数人头落地,只为了执行这个区分敌我、顺从的衡量标志。很多人被迫出海跑到了日本,甚至南洋。

总的来说,皇室和满贵们的结局算是由古至今最受善待的,满清剃头要人命,北洋政府却没有下狠手“剃头”,满清杀大明朱姓百万皇亲,到满清灭亡时,基本没受到苛待,如果说让溥仪搬家也算苛待的话,那也没话好说了,因为那个“家”本也是抢的,财产等等受到了保全就算万幸,原本大富一生都没问题,但是出现了太多文琇类人物,已经被清廷养废了,话虽不好听,无非因为本题说的是满清灭亡后的事情,所以这样说。明末其实也是一样的,王爷们基本也都养废了,封建政权的完结,代表皇权富贵阶层的完结,懂隐忍,会生活的,就能稍好点,比如载沣,虽然做摄政王不行,但纨绔习性不多,所以再怎么样也不会像某些满贵一样去拉黄包车。

摄政王始摄政王终,薙发易服始薙发易服终,满清的辫子是满清入主中原奴役中原汉人的标志,到了清末,也是各种反抗势力的有力的精神、舆论武器,孙中山为了这条辫子也是烦透了心,于是便在辫子和鞑掳这几个关键词上大做文章,而汉人的剪辫运动却不是强制的,没有说谁留了辫子就人头落地,没有,满清遗老们不少也都还留着,也没见谁因为这事死掉。

剪辫“运动”的现象其实已经被“执行”不少年了,比如闻名遐迩的哥老会、天地会、太平天国、革命党人等等,初有留洋这回事的时候,别说大人了,连小孩子都感觉羞耻的不行,所以他们想到了清代脱发人士的专属用品-----“假辫”,冒着回国杀头的危险把辫子剪掉了,回国后用假辫充数,一时间,假辫生意大火,国货精品仅需4块大洋,反正清末对发辫的要求虽然还是非常严苛,但总比清初要好很多,有个像样的借口和理由,也能蒙混过去,当然也不是一点风险没有。但到了后期则由军队、学生开始蔓延全国,谁都拦不住了,朝廷让蓄发,没人搭理。

康有为也提请过建议,要求剪辫,其实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在外国人眼中,中国人就是异类,辫子就是受到讥笑的主要原因,留发辫对军队正常发挥也有影响,这一点清廷官员有过相应的题本论述,无论训练还是实战,太多教训和失败应在了辫子上,盘起来不是,不盘也不是,揣在怀中竟然行动中还能抻着头颈,训练的时候瞄准射击,稍等!出汗太多,盘起的发辫掉下来挡住视线了,这要是在战场上,早被敌人崩了。

中国渐渐向工业化靠拢,发辫非常不安全,一旦发辫“误缠机器,可以立死”。别的不讲了,就只再说下卫生问题,还以部队为例,行军打仗,几万人河边洗头不怕被“突突”喽?不现实,头虱本来就可以相互传染,如果所有人都是一头的虱子,那也就无所谓谁传谁了,可惜人没有猴子的习性,相互帮抓虱子,然后吃掉......清末军人剪辫成为风尚,都是集体剪掉,爱咋地咋地,手里有枪就是那么傲娇。

插一句,想起来,现代社会就是好,如果听说谁头上有虱子生殖泛滥,那真是稀罕事,当然,这也不能说的太绝对,比如有很多真的乞讨人员等等。

到了1911年,清廷发布上谕“凡我臣民,均准其自由剪辫”,大臣们争相效仿,剪辫成为风尚,大臣们自己也不拿朝廷当回事了,再说又是“上谕”,看来这辫子从来没人爱留,奈何命攥在人家手里无奈罢了。

在很多满贵眼中,谁爱剪谁剪,潮流已不可挡,可是在他们意识中,皇帝作为满清的嫡系传人不应该剪辫,可是溥仪偏偏就剪了,而且剪得比别人还快,“皇帝”虽然不知道烧饼是热的才好吃,但是却知道辫子是颇受诟病和歧视的,年轻人嘛,出手就是干脆。

溥仪剪去发辫的原因,无非是其英国老师庄士敦的“言传身教”:“我实在不明白,中国人留着长辫子有什么好处?”,在外国人眼中,这条发辫与猪尾无异,饱受世人讥笑,与“面黄肌瘦”、“东亚病夫”是同级别的贬低源。

溥仪虽然已经退位,但是号召力和标杆作用还在,皇室宗亲们都唯皇帝马首是瞻,老古板们很少有人动辫子,民国政府也觉得守在清废帝周围这些人有碍观瞻,毕竟对逊帝家族和满洲族已经非常非常宽待了,你还留个辫子啥意思,东山再起?于是发函给“内务府”,这消息自然是盖不住的,溥仪的意思总结起来就五个字,谁爱剪,随便。

后来北京在一群“保皇派”军阀们导演的闹剧谢幕之后,自觉复辟无望的溥仪在退位的第十个年头,毅然剪辫,但是苦于无人下手,溥仪干脆先把辫子剪掉,你们只负责给我剪出“发型”,哪有什么发型,直接剃了光头,这种特立独行也是逼出来的,戴个眼镜你们就跟我没完没了的,这下可好,上行下效,连满清遗老们也纷纷的剪辫,不剪辫的极少,溥仪身边也就几个师傅和“公职人员”还留着,太妃们哭成一片,感情她们是不知道辫子屈辱的这回事,溥仪的号召力是巨大的,几百上千条辫子纷纷落地,幸运的他们既没有既没有因为“薙发易服”掉头,也没有因为“剪辫”去死。

慈禧对发辫的问题从不妥协,她也曾说,辫子没了的话,如果不是中国亡,那就是大清亡了。问题是你有再高明的政治手腕能挡住历史的车轮么,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不是隆裕及时决定退位,依段祺瑞那小脾气,至少也要把逊帝遗老们折腾个半死不活,生不如死。


古今通史


清皇室的人都不愿意剪辫子那是因为他们不愿接受新思想,认为辫子是满人的象征,是他们曾经的骄傲,是满人创立了清朝,辫子是满人荣耀。这种思想根生地固。溥仪则是接受了新的思想观念,认为辫子已经过时,不利于正常的生活作息。剪掉辫子更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满族人留的发辫样式独特,因为满人信奉萨满教,又和其生活作息相关,所以会留下满式发辫。曾经满族人打进关内后推行剃发政策,要求汉人剃像满人一样的发辫,这在当时对汉人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冲击,因为我们汉人一直是束发戴冠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想当顺民就要剃发留辫,不这么做就要砍头,随后发生了"嘉定三屠",都和清朝推行的剃发留辫政策有关。



辛亥革命时期,随着西方的资本输出,剪发易服也是大势所趋,民国政府成立后,提倡剪发,而有的当街磕头留辫。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清王室贵族。

上观点来自历史有点酷。关注我,我这有更多关于历史问题的回答。


历史有点酷


溥仪主动剪掉辫子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他的英国老师庄士敦的影响,其次是因为溥仪是末代皇帝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没有那么严重,没有必须留辫子的那种观念。

溥仪一共有4个老师,英籍军官庄士敦是唯一的一个外国人。和其他老师不同这个洋人老师教授他许多他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溥仪年纪尚小对很多新鲜东西都感到非常好奇,所以他也非常的喜欢西方的文化。


在当时清朝覆灭之后大部分人都剪了辫子,只有少数部分人能够留辫子,这是因为袁世凯和清朝皇室签订的条约原因。袁世凯为了和平推翻清朝在条约中承诺,每年给一定数量的钱财供皇室花销并且允许他们保持原有居住地和生活习惯和给一定的特殊保护。

溥仪在没有和这位洋人老师接触之前是一直留着辫子的,由于久居深宫的他并不知道留辫子在外界看来是多么的丑陋所以他一直留着辫子,此时他并没有觉得留辫子有什么丑陋的,因为他身边的人都是这样。直到和庄士敦接触之后了解到留辫子不仅是外国人在国人看来也是非常可笑的行为。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溥仪不顾清朝遗老的反对,主动的剪掉了辫子穿上了西装。受到了他老师的影响,溥仪产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可是他的身份并不允许他走出国外甚至连紫禁城他都不能踏出一步,这些约束并不能影响他喜欢西方文化。紫禁城这个地方对溥仪就像牢笼一样约束着他,人人羡慕帝王家不知皇宫是牢笼。


在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之后,他得到了自由可是他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了他很迷茫。庄士敦主动的协调西方国家的使馆希望他们接纳溥仪,庄士敦这一举动让溥仪非常感动直到庄士敦回国两人还有书信来往。

溥仪主动剪掉辫子是因为他年纪尚小不喜欢被管教,喜欢一些新鲜的事物就像现在的小孩一样喜欢穿一些奇装异服留一些奇怪的头发一样。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了他老师的影响,他的老师是一个英国人,在外国人看来留辫子是一种非常可笑的行为溥仪,溥仪受到了他的影响也觉得刘辫子非常的丑陋就主动的剪掉了辫子。


小雨鸣鸣


身体发肤授自父母不可弃也!自古国人就受到这样的教育,是孝道的基本行为准则。在满清入主之前就有这样的传统了。满清只是剃光了耳尖之前的头发并结辫子还不得不杀了很多人才落实下去。所以民国要学西洋剪去长发,做假洋鬼子不仅辱没了人格祖宗,更是辱没了民族和国格,是万万不可的。



辛亥革命爆发,溥仪宣布退位,虽然有皇帝的名号,但是失去了皇帝的权利,于是溥仪叫来了身边的太监,让他将自己的辫子剪去,这可吓坏了那个小太监,说什么都敢,吓得跪在地上连连磕头。



溥仪无奈之下,只好从宫外叫来了理发师,让他帮忙,没想到这个理发师仍然不敢。 从这就可以看出,即使清朝已经灭亡,但是几千年的皇权已经根治在人们心中,不是通过剪辫子就可以剪掉的,溥仪无奈之下,只好找来了一把剪刀,然后自己给剪掉了,并且命令那个理发师给自己剪了一个平头,买来了西洋帽,戴在头上,还托人买了一根拐杖,像极了西方的绅士。



溥仪之所以做的这么决绝,是和他的老师分不开的,溥仪的教育水平相当之高,不但有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教他四书五经,还专门请了英国老师,来教他西方的先进文化,溥仪的英语也非常厉害,可以不用翻译与洋人对话,而且还自己翻译过四书五经,让人惊叹。



自幼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溥仪,对这个辫子已经十分厌烦,而他的洋人老师也曾对他说过,中国的男人都留着这个辫子十分的难看,像是一根猪尾巴一样,这句话说到了溥仪的心里面,所以年幼的溥仪一心想要剪掉辫子,但是他身为清朝的皇帝,自然不可以带头剪辫子。 清朝灭亡之后,溥仪失去了最后的顾虑,带头剪掉了辫子,居住在紫禁城的太监们看到后,也纷纷的减去了辫子,于是宫中的剪辫子运动,在溥仪的带领下,竟然比民间还要普及,象征是清朝子民的鼠尾辫,在300年后,被自己的皇帝带头剪去,这也不得不说是一件荒唐事。


哦我是直男


溥仪,早早接触西方文化,除了对保留皇帝给他带来的尊严和养尊处优恋恋不舍外,其他的祖宗成法早就毫无眷恋!

就像一个进城后的农家子弟,进城一年后不再想回乡下,割辫子,换骑洋车,只是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可惜,他只有改变外边的能力,而改变古老中国的核心的过程中,他基本就是个局外人。


海岱鸣人


因为革命军也施行清人入关前的政策,强制理发,看见留辫子的一剪子下去,再加上世界形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我是风哥


总比被人逼着剪要好,


谋世123


自从顺治皇帝攻入山海关以后,成立了大清王朝,第一件事就是要汉人留上长长的辫子,这是为了满足清朝皇室的习惯,当时满人流行留辫子,为了让汉人臣服,也逼迫汉人留辫子。


从此以后,天下男人的发型就统一了,每个人都留着长长的辫子,从清朝成立以后,没有一个人敢光明正大地剪掉辫子,更别提皇帝了。但是末代皇帝溥仪在位期间,却不顾祖宗遗训,剪掉了自己的辫子。

溥仪之所以会剪掉自己的辫子,和他的老师庄士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溥仪的老师庄士敦是一个地道的英国人,平时负责教溥仪的外语,也经常传授他一些西方的知识,带他人骑自行车,打电话,换灯泡等等。



庄士敦也告诉溥仪,留长发是全世界最丑陋的行为,外国人看到中国人留辫子,就像去动物园看猴子一样。当时溥仪深受庄士敦的启发,决定剪掉辫子,而当时的端康太妃以及一群顽固派坚决反对,声称这是祖上留下的规矩不能改,作为皇帝剪掉辫子成何体统。

1922年,溥仪终于下决心剪去辫子,这可吓坏了给溥仪剃头的太监,不停地说不敢不敢,没有人敢给他剪辫子,溥仪只有自己动手,一剪刀下去,辫子没有了,然后直接让剃头太监给他剃了一个光头。


于是乎,紫禁城里第一个剪辫子的就这样出现了。这可吓坏了紫禁城里的人,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当时的情景:“太妃们痛哭了几场,师傅们有好多天面色阴沉。”


同样,溥仪的妹妹也曾经说过当时的情况:宫内乱成了一锅粥。几位老太妃看溥仪真的剪了辫子,一个个痛哭流涕,甚至有人哭泣多日,京城内外那些王公大臣和遗老遗少听说后,极为惊讶,也不停地唉声叹气。其实紫禁城的人根本不知道,溥仪的父亲载沣早就剪掉了辫子。

有人曾经查阅过关于溥仪剪辫之后的形成记载:5月30日,溥仪在养心殿首次会见了著名学者胡适。所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溥仪不想拖着一条封建的长辫子会见现代大学者胡适。 不管是受到刺激还是为了见胡适,溥仪剪去辫子对他自己而言恐怕都是影响挺大的,毕竟那时的辫子是封建思想的一种存在形式。


傅爱灯具


1,慈禧当权,溥仪作为摆设皇帝,内心压抑的很久了。2,溥仪是年轻人,喜欢潮流,也想破旧立新。3,溥仪不是思想守旧的顽固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