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尊儒术到百家争鸣,百姓眼中的教育编年史|教育在沧桑中前行

远古时期,教育开始萌发了

中国的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元谋人年代。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在漫长的自然进化中,已经学会用捶击法制造以及修理石器,学会制造刮削器和尖状器,在元谋人遗址中发现了用火的痕迹。会用火与制造使用工具,把这些原始的类人猿们,脱胎出来进入了人类的范畴。

元谋人的后代们是如何学会制作工具的?最可能的来源,只能是上一代人的传承。在那个荒蛮、蒙昧的年代,现代人所能理解的教育还无从谈起,但是,当我们的半人半猿的先祖们,用自己制造的工具去征服、对抗自然的时候,当他们围坐在一起分享食物,燃起火焰温暖自己身体的时候,分明已经可以感受到,被火焰温暖的空气中,正在散发出教育的萌芽。

从独尊儒术到百家争鸣,百姓眼中的教育编年史|教育在沧桑中前行

中国最古老的祖先-元谋人

时光的指针再次回到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分支中,以母系为核心聚集在一起的半坡人,开始了北方农耕文化的传承。这时候,中华民族的这一只先祖们,已经进入了早期的氏族社会,真正地以部落方式在一起生活了。众多人口数量的氏族生活为教育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交互手段。这些先祖的母亲们,在给予孩子生存工具传承的时候,在艰难生存之余,对文化艺术也有了需求,文化、艺术教育的传承也萌发了出来。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人面鱼纹盆”,半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现在看来也是无比的精美。

从独尊儒术到百家争鸣,百姓眼中的教育编年史|教育在沧桑中前行

半坡博物馆国宝-人面鱼纹盆

早期夏、商、周教育的时代特征,贵族教育占据了大部分比重

时光的指针快速转动,教育从政治、文化中独立地脱胎出来。在夏、商、周时期,古代的大王们把学校设立成了国学和乡学两类。虽然有乡学,但是高端的教育知识,要进入官办的国学才能学到的,而国学是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很难进入官办国学学习。这时的教育,由于失去了广大百姓作为教育基础,教育水平并无太大发展,“礼不下庶人”是当时的教育现状写照。

但是贵族国学对教育的阻滞,并没有阻挡住生命力更加强大的文化的发展,《诗经》一部中国最早诗歌总集,成为了千古绝唱。

从独尊儒术到百家争鸣,百姓眼中的教育编年史|教育在沧桑中前行

诗经-《风》、《雅》、《颂》

春秋时期,教育思想大喷发-百家争鸣

历史的时钟前进到了春秋战国,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时期,经过了夏、商、周时代中华文明的缓慢积累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教育终于喷发了。形成了各种思想、教育流派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空前绝后的局面。名曰百家争鸣,其实早已超过了百家。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教育学派,正是在此时形成了他们自己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而且走的更远,其思想早已脱离的单纯的教育思维范畴,而是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制、教育所有方面都在产生深刻的影响。

儒家崇尚“礼乐”和“仁义”,主张以礼治国;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即世界和平;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行动方略。现在看来,任何一个学派思想都是不完善的,相对于社会状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单靠一种学术思想是无法解决好社会问题的。“兼爱、非攻”教育不了不守法制的人,过分地强化“法理”,又使得社会少了分人性的温暖,“无为而治”又会减缓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多种思想的综合能量结合起来,是要“百家合鸣”,而不是百家争鸣。

从独尊儒术到百家争鸣,百姓眼中的教育编年史|教育在沧桑中前行

诸子百家代表人物

大秦帝国,文化、教育趋于统一的趋势

而后,中国大地经过了战火纷飞的群雄割据局面,这种局面终于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而终结。

大秦帝国的丞相李斯,饱读诗书,通古博今,才华横溢。他向秦始皇提出了包括教育文字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秦最终统一了文字,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有了统一规范的通用文字使用。

从独尊儒术到百家争鸣,百姓眼中的教育编年史|教育在沧桑中前行

秦文字-小篆

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荀子,对的,就是那位写出了千古名篇《劝学》的老师。荀子在《劝学》曾写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但是在对待教育工作者这一点上,李斯显然没有得到他的老师的真传,更没有青出于蓝。李斯联手秦始皇一起制造了“焚书坑儒”惨案,阻碍与打击了秦朝的教育与文化交流,在教育的历史上记下黑色的一笔。

古代的统治者们,在民主进步的时候,教育文化就会大发展,而在民主停滞的时候,教育文化也会停滞不前,教育需要扎根在民主的土壤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独尊儒术到百家争鸣,百姓眼中的教育编年史|教育在沧桑中前行

始皇-焚书坑儒

西汉武帝,“罢黜百家”,孔孟之道开始了教育思想的统一

教育思想到了这个阶段,道家、法家、儒家、墨家,各种思想的花朵争相绽放,花开的多了,古代的帝王们心觉混乱,觉得乱就会心生不安。

历史时钟再次向前迈进,时光的指针前进到了公元前202年,这是汉武帝当政的时期,大博士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被汉武帝采纳并推行,至此孔孟之道大行天下,影响了中国二千余年的文化、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在现实社会中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层面。

以孔丘为创始者的儒家教育思想,主张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主张“礼治”和“德治”,也就是“人治”。“人治”也是“治人”,独尊儒家,约束了人的具有创造性的思想萌芽,桎梏了其他教育思维的发展,儒家思想淡化法理治国的作用,认为只要把个人搞定了,个人的品德提高了,社会与国家也就教育好了。推而广之,过分礼让思想延伸到了国际关系的处理原则上,吃了不小的亏。满清时期更是让国家在政治、经济上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从独尊儒术到百家争鸣,百姓眼中的教育编年史|教育在沧桑中前行

儒家教育思想传承

魏晋南北朝,教育向科学、技术、生产领域突破

历史的时钟再次前进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学习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写文章,综合科学教育的思想在这个时代逐渐确立起来。文学上出现了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田园诗歌、山水诗歌,以及注重格律的宫体诗。数学史上祖冲之发明了圆周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把农业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同时,中原地区高度发展的教育、文化向江南地区与边远落后地区迅速传播,至此,百家争鸣在历史上第二次出现。

从独尊儒术到百家争鸣,百姓眼中的教育编年史|教育在沧桑中前行

南北朝杰出数学家-祖冲之

新文化运动,近代教育思想再次百家争鸣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千年的中国教育思想界,独尊儒术,大多其它思想都被压制,都是“万马齐喑”的局面。局面在清末民初终于打破,第三次百家争鸣出现了。

这个年代是社会大发展,尤其是教育文化的大发展的年代。洋务运动之后,中国教育文化体系也迅速近代化。各种新式学堂、留学潮、报刊杂志、学术团体层出不穷,教育界的先知们又一次站在了百家争鸣的舞台上。

教育思想永远是社会中最具活性的原动力,教育思想被一家压制久了,就像人被埋在沙子里,迫切地想要挖出一个孔洞,来呼吸新鲜的空气。

当历史的时钟转到了20世纪初,中国教育界,一些受到世界先进教育思想影响的人们,发起了一次文化教育革新运动。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新文化教育核心人物,提出了改良中国教育文化,主张抛弃古文,支持白话文运动,推行以阿拉伯数学代替汉字数字书写,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

从独尊儒术到百家争鸣,百姓眼中的教育编年史|教育在沧桑中前行

新文化运动领军刊物-新青年

在1917年3月9日《申报》6版发表了《国语研究会讨论进行》一文,报导了全国各教育界人士努力制定国语标准,推广白话文教学。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至此,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1920年1月18日《申报》10版发布《小学国文科改授国语之部令》,以及1920年4月,教育部发布通告,明令国民学校其他各科教科书,改用语体文(即白话文)。至此,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取得了胜利。世界仿佛一下子变了天空,“之乎者也”变成了普通民众也易懂的白话文,教育从阳春白雪的象牙塔真正走向民众,走向了更广大的天地。

近代高等教育学校的巅峰-西南联合大学

时光再次进入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抗战时期,国家为了保护珍贵的教育火种,举国迁移著名高校,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这两所大学,汇集了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国内最顶级的教育资源,无数国家的栋梁之才,在这两所大学中被孕育出来。特别是西南联大,从1937年开始办学到1946年停止办学历时8年零11个月,共培养出了174位两院院士,更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奖获得者,“两弹一星”的功勋奖获得者达到八位,包括赵九章、屠守锷、朱光亚、邓稼先等等。名师出高徒果不虚言,大师都是大师教出来的。

“以开创性见解为荣,以照本宣科为耻”。在西南联大,教师的自由讲学与高度的敬业精神奠定了这一段辉煌教育的基础。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梅贻琦、唐兰、朱自清、沈从文,有了这些名师大咖,学生不牛才怪。现在的学生对考上名校也是趋之若鹜,目的也是为了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成材。今天还有不努力的孩子,看到这一段应该有所感悟吧。


从独尊儒术到百家争鸣,百姓眼中的教育编年史|教育在沧桑中前行

西南联大旧址-近代科技人才的摇篮

父辈那个年代,早年父亲并没有受过教育,少年时期就参军入伍,由于要行军战斗,同时还要学习知识、文化,经常是前面的战士背后背个小黑板,后面的战士在他的背后学习写字。现在的孩子可能完全无法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学习环境。

教育的主题是给孩子更多的爱

历史的时钟再次向前转动,社会的对立矛盾逐渐地转化成了社会的内部矛盾。教育的思想再次转变,即使面对是对立的矛盾,也并不是要一定消灭它,而是更多地用法治的手段来转化。

美国的一个小镇曾发生了一场悲剧,一名极端的学生在学校枪杀了多名同学,这名学生最终被警察拘捕并判处死刑,而让人倍感意外的是,受害者的父母们来到行凶的同学家里,并非是去问罪,而是去安慰他的父母。

孩子,如果被浇灌了太多的仇视思想,仇视的东西扎根了,就会萌芽,眼睛里都是仇视的人,看出去的都是仇视了。一个自小被爱心浇灌的人,长大后也会是个聪明爱心的人。尝试着去爱你所恨的人,教育教给孩子更多的应该是爱,而不是仇视。

挫折短暂,教育的脚步继续向前

时光又回到了那个众所周知的年代,教育的传承也经历了短暂的中断,一位新生代导演说过一句话:我们这代人刚好赶上那个年代,每天啥都不学,光是玩。万幸的是,经历了10年的困难,许多教育问题得到了迅速的纠正,教育事业又一次恢复了往日的青春。教育工作者当仁不让地再次受到了全社会的尊重,尊师重教正越来越深入人心,变成了人们的日常习惯。

新时代教育,有了新的时代特征

我们同志倡导的: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使计算机这种现代技术教育,走进了中小学课堂。我那时候是没有学过电脑的,直到上大学,第一次进了机房,坐在电脑前面手足无措,不得不问旁边的同学:这东西能干啥?现在,这种情况再也不会出现了。

从独尊儒术到百家争鸣,百姓眼中的教育编年史|教育在沧桑中前行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高速网络的发展,催生了在线教育与网上课堂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在线教育依托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具有许多传统课堂无法匹敌的先进性,例如:知识的速达性,学生人数无限制性,受教育的时间不限制,知识在线速查等等。

然而,凡是有利必有弊。网络在线教育也不是完美的,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师生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无法灵活处理学生的问题等等。再有,接受传统教育的这一代家长们,对网络教育存在着某种抵触情绪。

利弊总是伴生存在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你不可能找到一个只有一面的硬币,利弊共存才是一个完整的事物,少了任何一面,这种事物都将无法存在。在享受到网上教育的利好的时候,就一定会接触到它不完善的地方。取其利,舍其弊,是处理事情的正确方法。这样做,即使有了弊端也并不会阻止从中获取利益。


从独尊儒术到百家争鸣,百姓眼中的教育编年史|教育在沧桑中前行

在线教育-老师正在给学生上网课

结束语,教育的火种一旦点燃,永不熄灭

教育传承到了今天,早已经脱离了纯粹教育的范畴,教育的传承,早已不是,仅仅包含教书育人这种狭义的概念了,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涵盖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所有的方面,象牙塔式脱离社会的教育,不是真正全面的教育,

教育是要包容,而不是被包容其中。中国的先祖们、先辈们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教育的火种,继续传承下去,在不断进步发展中,砥砺前行 ,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