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戏的历史是怎样的?它的流传与地域分布又是如何?

文艺城堡


皮影最早诞生于西汉时期的陕西,成熟于唐宋。宋代,出现了傀儡戏和皮影戏。清代及以后,皮影戏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在所在地区文化和艺术的培植下,演化出许多新的戏曲剧种。

据统计,仅新中国成立后,由古老的皮影戏嬗变成由真人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种就有18个之多,新中国成立后共新增剧种58个,其中由皮影演化而成的剧种就有18个,所占比例达到了31%。


皮影戏演化为戏曲剧种的动因,大体上有两种,即自身艺术发展的需求和行政力量的主导。

由自身艺术发展需求的演化,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渐进式”的演化。

  • 由于皮影戏和木偶戏有许多先天缺陷,在同“人戏”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因此,它们演化为“人戏”是一种现实需求。演化的方法就是对“人戏”采取“拿来主义”,如辽宁省的“辽南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皮影戏艺术。新中国成立前后,凌源地区盛行的京剧、评剧大戏对辽南皮影戏有很大影响,同时也挤占了它的演出市场。

由行政力量主导的演化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突进式”演化,集中出现在“大跃进”时期(1958年至1960年间)。

  • 以皮影戏为基础,发展成真人上台表演的新剧种的产生,是大跃进年代急于求成的表现之一。那个时代所表现出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状况,实质上是人欲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一次挑战,人类要做社会与大自然的主人。这种驱动力表现在文艺上,演员只在幕后操纵就受到了局限,自然就产生出用活人表演的意念。
  • 皮影戏在演化为“人戏”剧种后,出现了两种结果:一是在“人戏”新剧种产生之后,其前身自然消亡,是一种“替代式”结果;二是在我国不少区域的皮影戏有着独立的音乐唱腔,经过一代代艺人的精心打造,在众多的民间戏剧声腔中独放异彩,为部分皮影戏演化为戏曲剧种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基础和受众基础。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由影戏改由真人扮演,从而产生一批新的戏曲剧种的是:河北省的唐剧,山西省的孝义碗碗腔、曲沃碗碗腔、孝义皮腔,辽宁省的辽南戏、凌源影调戏,吉林省的黄龙戏,陕西省的阿宫腔、碗碗腔、老腔、关中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洋县碗碗腔、西府灯盏头、陕北碗碗腔,甘肃省的陇剧和影子腔,总计18个剧种

  • 在艺术形式由皮影戏演化的剧种大多具有了自己的特点,“在音乐歌唱上,由于继承了皮影说唱的音乐,故板式单调,唱腔贫乏,上下句行腔,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多。在剧目上亦深受皮影影响,不是侧重于塑造人物的性格和表现人物的感情,而是侧重于叙述故事。

尽管皮影戏演化成人戏的剧种还略嫌粗糙,但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无论其演化的方式如何,也无论今天的戏曲市场如何萧条,我们都不应该否认皮影戏在演化成剧种方面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丰富性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秦腔须生


中国皮影戏的历史是怎样的?它的流传与地域分布又是如何?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这是民间皮影艺人对皮影艺术最形象的概括。


01、我们首先聊聊什么是中国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融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皮影,又称“灯影戏”或“影戏人”,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其戏曲内容和艺术效果,通过灯光、影幕(俗称“亮子”)、民间乐器、唱腔、操纵的影人共同表现出来。


02、中国皮影戏的历史是怎样的?

中国皮影戏的产生:

中国皮影戏的产生,多数学者认为与佛、道两教的传播关系密切。在唐代寺庙里僧人的“俗讲”,与皮影戏渊源很深。由于东汉末年佛教传入及其广泛传播,在丝绸之路以及大唐都城长安一带,普遍流行俗讲僧以吟诵说唱形式配以连环图画,宣讲佛经。

以“俗讲”说唱的方式传播教义,也被道教道士所采用,设坛宣讲《道徳经》和道教教义。因为唐代没有相应的文献或实物佐证,也有人认为中国影戏的形成时间,当在五代时的后唐至北宋初年之间。

以今豫西、陇东、晋南道情皮影所使用的曲牌和道教渔鼓、简板等伴奏乐器来看,这种佛、道挂图“俗讲”的方式,极有可能发展为后来“悬了隔纸”的纸影与皮影说书。至今陕西华具皮影戏仍沿称“纸说书”:华县皮影“碗碗腔”也是以即度佛教传入的击节乐器,即似小铜钟的“碗碗”而得名。


北宋时期皮影戏的发展:

北宋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喜好的文化艺术样式兴盛起来,中国影戏由娱神到娱人,由讲经到讲史,达到空前繁荣。都城汴梁城里多设小影戏棚子,观众不避风雨寒暑,日日皆是。北宋仁宗时市人表演三国影戏,京师富家子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的故事阳。皮影戏由俗讲演变为小说、传奇、公案、史书话本。

在杭州还出现了“绘革社”、“簇影人”等专门为影戏刻制皮影的职业行会组织。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也描绘了汴梁市井游乐的场面,其中正在上演的影戏占据了画面一隅。

明清时期皮影戏的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移,影戏艺术在河北等地迅速发展直至鼎盛。无论是皮影影人制作、表演技艺,还是唱词唱腔、道具配器等,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豪门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皮影、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影班常被王公贝勒们邀至府邸进行表演,称为“宫影戏”。

在民间,大大小小的皮影戏班更是比比皆是,一乡一镇有二三十个影戏班并不足为奇,皮影戏的繁荣由此可见。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由于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影视文化的巨大冲击,除陇东环县、辽宁朝阳等少数地区外,传统皮影在全国范围内正呈急骤衰退消亡之势,20世纪80年代全国尚有千余个皮影戏班,不过现在只剩下200多个。


02、皮影戏的流传与地域分布

自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陷汴京之后,南宋的迁都和元朝的统一,造成人口大范围的迁徒、流动,促进了各地民间文化艺术样式的交流与传播。由于影戏演出的设备辗转便捷,具有流动演出的优势,因此成为一种最主要的娱乐形式,影戏技艺也随之四处传播,出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皮影流派。

根据中原影戏的流传方向,在全国逐渐形成了大区域流派:

(1)以滦州皮影为中心的北方皮影;

(2)以陕西皮影为中心的西部皮影;

(3)以江浙湖广为代表的中南部皮影。

北方影戏主要分布于河北、北京、河南、辽宁以及黑龙江等地;以陕西皮影为中心的西部皮影流传至山西、青海、甘肃等地;而南域影戏则主要句云南、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地。

不仅如此,中国皮影戏还自13世纪以后随蒙古军队西征传入中亚波斯、西亚土耳其和北非埃及,以及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诸国:后又随西方天主传教士带到意大利、徳国和法国,当时的皮影戏就称作“中国皮影”。

以秦晋皮影为代表的陕西影戏就出现支系庞杂的面貌,仅唱腔就有十余种之多。在制作皮影的选料以及人物的造型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西部山西晋中地区、晋西南地区,青海,甘肃等地的皮影选用牛皮制作,形象夸张又不失精细秀丽。

而以河北唐山为代表北方皮影,影人形体较大,一般选用透明度高、结实耐用的驴皮制作,在造型上,融合了民间剪纸和年画的艺术特点。

南域皮影以四川影戏最为著名,皮影制作以牛皮为原料,有牛皮娃娃”之称。其唱腔多为川剧川调,唱腔高亢圆润,形成了较为独立的艺术面貌。



03、结语:中国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智慧结晶,需要批判性地继承发展!

皮影戏在辗转流传过程中,受不同地域文化和乡土民情的影响,而且皮影的人物造型、服饰搭配、表演时的唱腔曲调等,也都因为吸收了不同区域的民间艺术、地方戏曲的成分而呈现出流派各异的风貌。中国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智慧结晶,需要批判性地继承与发展!


书画客栈


《皮影戏》:

幼时赶看皮影戏,后数十年未见之。起源流派未研知,神秘却常现梦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