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著名诗人、词人、小说家大多政治、生活不如意?

那曾经的一片橄榄绿


误解,绝对是误解。

我们现在读到的诗词,绝大多数是在当时就有影响力,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有建树的人的作品。

不可能一直春风得意

辛弃疾、范仲淹、苏东坡、欧阳修、陆游、白居易、王维……等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人写了很多描写自己政、治、生活不如意的诗。“醉翁之意不在酒”、“先天下之忧而忧”等等。

经常听到解读他们的诗文的时候说他们受到排挤,官,场失意。但殊不知,他们一个个都当过高官、拿过厚禄。王安石当过宰相;欧阳修当过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都是相当高的级别;辛弃疾也当过知府、做过将军,还在皇帝身边当过要职;

苏东坡在很多地方当过知府,绝对算是地方大员,而且他在京城是,名气很大,生活很闲适;范仲淹也干过副宰相,白居易也是地方大员……

陆游写过很多不得志的诗,但他当的官也不小。

即便当官不大的人,家里的条件也都会相当优越的。

风水轮流转,这些人也不能一直都在那个位子上啊,而他们写诗词的时候,那一刻可能会有郁结,会不开心,这不是正常的吗。

政治生活不如意,看跟谁比

王维政治不如意(安史之乱时当了伪官),于是回家建了个庄园,生活很如意;

柳永政治不如意,但天天花天酒地,生活很惬意;

陶渊明政治不如意,回家当地主去了;

曾国藩政治不如意时,回老家当了乡绅,生活富足;

欧阳修政治不如意,选择当个知州混日子;

孟浩然一生没当官,就在家当了一辈子乡绅名流;

苏东坡被贬黄州,当的也是团练副使,家里也还有几个丫鬟佣人,后来还是照样回去当高官;

李白官场不得意,也没耽误他喝酒写诗,浪/荡来浪/荡去;

……

试想,他们的日子和当时的其他人比起来,是不是也比绝大多数的人好呢。

能留存下来作品的人,都不是等闲之辈,我们看不到的才是真正的失意者

我们熟悉的这些人,他们死后很多人皇帝都亲自给他们颁发谥号。

古代和现在一样,不是你字写的好就是书法家,不是你文章写的好就能被认可,能流传下来都是有名望,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人,都不是等闲之辈。

要是个普通老百姓,你写的再好,也最多自己欣赏一下。

这些人,即使不当官,也是和官场或者在地方有影响力的人。

即便穷困潦倒到极致的杜甫,那也是当过左拾遗的人。

所以,不要被忽悠了,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如意事常八九,谁都会有失意的时候。那些作品没机会被我们看到的人才是真的落魄不得意。


疯哥哥l


对于这个问题,我将从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给出我的分析和观点。

一、自身原因

古代的很多文人志士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少下地干活。他们对于社会各个层面的情况仅限于书本记载,而缺乏去实地调查了解。因而很多人只是很会高谈阔论,写写文章。文人们大多是理想主义的,思考问题过于简单。再者很多人性情狂傲,自命清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我最喜欢的诗人李白为例,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当宰相的料子,而写诗是副业。唐明皇一眼就看透了李白是个不世出的诗人,当却不适合当官。

古代会做官的人得学会圆滑,左右逢源,因为“人情世故”让他们费尽心思去参透。但文人们却不屑于和那些庸人同流合污,在现代的职场里这种人也很难得到上司的提拔。试想想谁愿意提拔一个瞧不上自己的下属?

二、社会原因

皇上需要的是能巩固自己统治的人,而不是什么所谓的“治世能才”。那些有名气的文人做官以后在同僚之中显得格格不入,自然会遭到排挤和打压,所以一般都很难有所作为。


吾趣历史


对于普通人来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对于古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小说家来说,更是如此。国家不幸诗家幸,国家每当变乱之中,受困诗人的佳作横空出世。

陶渊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为什么去做隐士?他做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官,对当时的朝政不满,对“乡里小儿”做了自己的上司很不屑。于是,县令不做了,去山林归隐了。可事实上,他又不会干农活,“草盛豆苗稀”,经常饿肚子。

李白

作为读书人的李白,很想入朝为官,哪怕有个一官半职也好。一生没有实现做官的愿望,唯一一次入仕,是进了反王李璘(?-757年,初名李泽,唐玄宗李隆基第16个儿子)军幕,后因“附逆”大罪,被发配夜郎。中途赦归,成为一生的转折点,此后一蹶不振。

杜甫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是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科场失意的杜甫,滞留长安,穷愁潦倒,对奸臣(宰相李林甫)误国、朝政极为不满,写了《登高》。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原以为这首名作是杜甫登临泰山或者华山后写的。其实不然。又穷又饿的杜甫最后病死于舟中,他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苏轼

宋代大文豪、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乌台诗案”差点要了他的小命。他一生政治上不得志,死后名声越来越大。

宋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65岁。

龚自珍

清朝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已亥杂诗》早已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表现出他对清朝衰败的哀叹和心有不甘。

《己亥杂诗》第125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龚自珍经过第六次会试,终于考中进士,仕途不济。后辞官南归,执教兴学,在书院授课。


慈善文化研究


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

古代著名的文人墨客,大多政治生活不如意,这确实是实际情况。

要分析原因,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

毕竟还是有诗人、文人能成为成功的政治家。

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大手笔不仅表现在诗词中,同样体现在他政治生涯中。

我的才能我做主,天生我才我自用,这就是曹操的风格。没必要去投靠谁,只需要人来投靠我。自己支起小炉灶,光着脚板拉人才,最终叱咤风云,雄霸中原。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有这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是不需要别人来发现挖掘的,自己撸起袖子就干了。

为成大事,曹操假意逢迎过董卓,光脚迎接过许攸,华容道哀求过关羽,各种丢人显眼。这又有什么呢?成就霸业最重要,什么奸雄狗熊,无所谓,爱谁谁。

相比于能扼住命运咽喉的曹操,个人感觉古代大多数文豪搞政治的手腕、情商、逆商、反脆弱性要差很多,部分人甚至表现的比较任性。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的风格,也代表了很多文人的作风,一腔热血报国心,结果到处得罪人,处处碰壁事不成。精神上太纯粹的人是不适合搞政治的。

什么是政治?就是敌人少少的,自己人多多的,你就接近成功了。

太高冷,身边人跑光了,周围人不愿靠近,政治工作怎么开展?各种不如意不约而至,也就可以理解了。


微山秋水


有句话说的好:上天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开一扇窗。

如果诗人、词人、小说家在政治和生活方面都如意,那他们不一定还会做诗人,也不一定有时间作词和写小说。

1、李白,要是没有抱负无处施展,没有政治道路的坎坷,那么想象一下,李白应该是

个爱国爱民的好官,或者是个流传千古的宰相。那么哪里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的一腔悲愤,哪里会有他“诗仙”的称号。所以可以说李白在政治和生活的不如意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的诗词巅峰。

2、杜甫,他要是没有壮志难酬,要是没有战乱流离失所,那想象一下他可能是个忧国

忧民的将军或者诸事缠身的官员,那么哪里有《登高》和《春望》的凄惨悲凉,史上更是少了一个“诗圣”。未尝不是他生活的颠沛流离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的诗圣。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一些不如意,只是那些诗人、词人、小说家等的伟人不惧怕这些不如意,并且利用它们让自己成长,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功成名就”。


文史通天


因为古代著名诗人,词人,小说家大多比较正直,他们为官清廉,为老百姓办事儿。他们不会见风使舵,不会溜须拍马,不会逢迎巴结!心里有什么说什么,看到不符合常理的人或事就敢于直谏!他们往往不计较个人得失,为民请命,而这样就会触动少数统治者的利益!所以,经常会受到打击,迫害,不能升官发财,大多数被贬往偏远地区。因此,他们往往生活不如意!


2468balingzhi


文人志士大多有他们自己的理想抱负以及他们的价值观。通俗一点来说,他们的三观很正,又不会敛其锋芒,常常会因为一些直言直语,直接指出国家政治上的弊端,或是对当今皇上的不敬,被降职,被发配到边关严重的会被抄家、流放。

比如我们熟知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因为看不惯朝廷上贪污受贿的黑暗面,保持自己的廉洁,宁愿饿死也不愿放低自己骨节。所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就很好地描述了一幅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利益突出,闲适淳朴的生活。也是“大同社会”的缩影。

除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有因为几句“牢骚”,而得罪了皇上。

最著名的就是乌台诗案,苏轼在写《湖州谢上表》时,因为只是做做样子,先说自己无德无才,又写皇上皇恩浩荡,丰功伟绩啥的。本来就该结束了,可是他自己又加上了几句牢骚话。

恰时王安石实行变法,朝廷上分为“保守派”和“变法派”,而苏轼正好属于保守派代表之一,反对变法,彼时新政刚刚实行不久,苏轼的这几句牢骚便被人收集起来,结合了之前的诗作,上奏皇上说苏轼对新政不满。

最终苏轼被彻查,落入大牢,多人求情后终免一死,被贬往黄州,一生穷困潦倒。


捕捉一个小橙子


人如果一直生活在顺境当中,万事都如意,想法就会少很多,也不会借景抒情。如果说生活在逆境当中,处处不得意、不得志,那么就会产生许多的离愁别绪,进而会通过诗词曲赋来释怀,所谓国之不幸,诗家大幸



文艺青年风


就比如李清照,“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曾经也过了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情深似海的婚后生活,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成为了一代女词人。

只是历史环境造就,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赵明诚逃走,以及她心灰意冷的再嫁,以及告发丈夫自己入狱,虽然只做了几天便出来,然而她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以及金兵肆虐后,她的义愤填膺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惜当时的王朝无能,她最后也因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谩骂,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三寸雪


古代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正因如此他们的身世和仕途也备受瞩目,其实政治和生活不如意的人自然是不在少数,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些文人墨客的不如意和普通人有哪些相同原因和不同之处?

1.相同原因

①客观因素

有些仕途得意的人往往不会选择成为诗人,很多朝代的制度对于普通群众来说是比较苛刻的,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当朝为官,所以能够当上官员的部分人忙于朝政之事,有舍有得,也就在是艺术领域不再广为人知。

②社会制度

有些朝代的制度,尤其是奴隶制社会,对于底层人民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比如唐代科举制度不完备,录用官员主要靠官府和权贵举荐;哪怕是很有才华的诗人,要想求得一官半职,都不得不拜求权贵名流门下,投赠“干谒”。 所谓“干谒”,也就是现在说的“走后门”。话说杜甫就是在长安奔走十年,因为找不到“后门”而“举进士不中第” ,受到制度制约的诗人不在少数。

2.特别原因

①性格心气

我们都知道无论在哪个时代,艺术家总有着自己独特的品味和心性,文人有文人的傲岸,诗人有诗人的气质,但官场有官场的规则。文人大多数都喜欢将自己的心气表达在作品之中,不喜欢拐弯抹角,而官场自然是圆滑处事更能走得长远,自然会与自己的初衷相互矛盾。

②能力不同

文人墨客从来都是与墨水打交道较多,写诗越好的人说明他在这个领域很是突出,自然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诗人也是如此,比如李白可能写诗的能力有180,但是执政能力只有50,没有人可以说在所有领域都面面俱到,能够在一个领域做到出类拔萃实属不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