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行筆中強調“疾澀之道”,“疾澀”是指書寫的“快慢”嗎?

隔壁老王說三國


行筆的疾澀有快慢的意思,但不等於快慢。快慢專指速度。如果把行筆只簡單的說成是“速度”就顯得粗俗或不完整。“疾”有快的意思,也有“成竹在胸”的意思!比如:奮筆疾書。用“疾”字來說明行筆的速度比用“快”字更更精準、更有內涵!“澀”字也有慢的意思。但“澀”的內容更豐富。對形容書法藝術用”疾澀”說明行筆速度比用“快慢”說明行筆速度要更貼切、更富有文彩、更耐人尋味。如圖所示,感覺疾澀……





周輝明心跡


中國書法有許多玄妙而又似是而非的東西,這些東西長期伴隨書法理論及書法審美的發展,如影隨形。比如衄挫、使轉、藏頭、漲墨、擒縱、欹側、牴牾等等,當然還包括題主提問的這個“疾澀之道”。

最早提出“疾澀之道”的人是漢代名臣蔡邕,蔡邕說:“書法之妙,得二字,一為疾,一為澀。”,此觀點得到大多數書家廣泛認同,因此蔡邕之後“疾”和“澀”便成了中國書法美學的一對核心概念。

那麼,什麼是疾,什麼是澀呢?

蔡邕認為“疾”就是疾勢,而“澀”就是澀勢,“疾勢,出於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澀勢,在於緊駃戰行之法。”,通俗來講,“疾”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澀”就是越是遇到挫折,越是奮力前行,是在個人意志遭到挫折後生出更強大的意志力來戰勝平庸,審慎前行。

疾和澀是書法美學的一對主旨概念,是發現書法形式美的重要規矩。疾澀與用筆的快慢相關聯,但不是簡單的快與慢,在疾澀之中,要以澀為主,以集為次,在疾中求澀,就是將頓挫的美感和飛揚的氣勢連結起來,使得疾澀矛盾的兩方面實現統一和諧。

我們在書法學習過程中,不宜刻意尋求所謂疾澀之道,而應該潛移默化,水到渠成。書法中這些奇怪的詞語,往往是隻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不斷臨帖,筆耕不輟,隨著對書法理解加深,自會逐漸參悟並融會貫通,給自己的書法藝術增光添彩!


永書101


"澀″是運筆效果,"疾"是指筆勢流暢。

張懷瓘《論用筆十法》中說:"遲澀飛動,謂勒鋒磔筆,字須飛動,無凝滯之勢,是得法。″

澀筆法是指運筆不一滑而過。筆毫應在筆畫中線不斷提按,頓挫,有阻力的前行。自然力透紙背,整體效果無凝滯之勢,沉著中見飛動。

蔣和《書法正宗》中說:"遲澀常欲令其透過紙背,此言得勢也。″

筆力深入紙背,須遒勁,有飛動之勢字才活。顏真卿書《祭侄文稿》中的書法,沉著中見飛動,飛動中見沉著。

(上圖為顏真卿書《祭侄文稿》。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神韻軒書法


對於“疾澀之道”,首先要指出的一點,大多數初學者都認為“疾澀”是指的“快慢”,其實不然。

我們平時寫字的時候都能夠體會到,如果用筆僅僅是快,點畫一帶而過,就會顯得浮滑,浮滑則俗。如果用筆僅僅是慢,那麼寫出的點畫,就會顯得臃腫無力,毫無生氣可言。

既然如此,“疾澀之道”到底是指的什麼呢?

漢代蔡邕最初提出“疾澀”這個概念的時候,是認為,書法技法之妙,在於得“疾澀”二法。如此,便可提升線條的質感與力度。此後清代劉熙載也說:“古人論書法,不外疾澀二字”。但之後也強調:“澀非遲也,疾非速也”。

蔡邕說:“疾勢,出於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又說:“澀勢,在於緊駃戰行之法。”由此可見,“疾澀”是指的筆勢。“疾勢”如鳥啄食,短促有力,又有曲折之勢。“澀勢”如收快馬的韁繩,在快行中收力。

正確理解“疾澀之道”,需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執筆輕便而沉實,運筆以逆勢澀進。

在執筆技法上要做到“澀”,清代包世臣就總結過,“萬毫齊力故能峻,五指齊力故能澀”。即五指齊力,逆鋒行筆。使點畫書於紙面,遒勁有力,顯險勁之勢。

第二,運筆當快則快,不可亂,亂則失勢。

“疾”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運筆狂馳則形勢不全。要謹慎用力,節節推進。

第三,以澀為主,疾中求澀。

“疾澀”要運用得恰到好處,就要辯證地處理好兩者的關係,“宜疾則疾,不疾則失勢。宜澀則澀,不澀則病生”。

我是寫字吧,期待你的關注!


寫字吧


書法中用筆的快慢叫"徐、疾",澀有慢的意思,但這不是側重點,"澀"與“暢"相對,指用筆時通過如裹鋒逆行等特定的方式,使得筆與紙之間產生摩擦的感覺,而非很流滑,使線質更為蒼勁、拙澀。


依蘭居書法






凝惠名墨朱恆榮書書聖


和“緩、滑”相反的意思唄!



順利36162


這個理解基本是對的。書法,包括正楷書寫都要講究一個速度,尤其是節奏問題,也就是“疾”和“澀”的問題,尤其是行書和草書,更加講究這個節奏,就好此我們唱歌一樣,有快有慢。為什麼要講究速度節奏呢?因為如果一個速度的話,書寫的力度變化就小,線條的豐富性就沒辦法表達出來。不同的速度寫出來的線條給我們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速度比較快的線條,筆鋒接觸紙的表面比較均勻,墨滲透就比較少,相對來說就比較單薄一點,飄逸點,給我們感覺是飄逸流利華麗的感覺,如果用筆慢一點,筆和紙面充分摩擦,線條就比較渾厚。同時,“澀”除了表示速度之外,還表達線條的狀態,給我們感覺是比較老辣,比較厚重,比較有力道,這還跟用鋒、用紙、用筆有關。像林散之寫的草書,他用的是長鋒羊毫筆,比較細,寫得比較慢,所以寫出來的線條是比較瘦勁、中含、華麗、有力的。一般上,小的筆,按得重,寫到筆肚甚至筆根,摩擦比較深,紙是皮紙一類比較毛糙的話,寫出來的線條就給我們比較“澀”的感覺。還有,在書寫過程中,手上有動作,有小的提按,有鋒面的變化,那麼線條表現出來的形狀也是不一樣的,像張芝、懷素的草書,它是比較快疾的,作品就飄逸奔放,一瀉千里。像黃庭堅、何紹基,他們用筆就比較慢,好像打太極一樣,容易做很多動作,有抖筆,有線條的彎曲,大小的變化等等,給人的感覺就比較豐富。這些都是我們研究書法,學習書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功夫,需要我們反覆訓練,反覆學習,才可以達到!





文仰山人


疾和澀是中國書法美學的一對核心概念,是創造書法形式美的重要法則:疾澀與用筆的快慢有關係,但不等同於快慢:疾澀的關鍵是筆勢,所以,古人特別強調用筆的“擒縱”和“操縱”:在疾澀之中要處理好行留的關係,在行處留,在留處行,且行且留,這是放縱和攢促的統一,是沉著與痛快的統一:疾澀之法涉及到書法筆法的諸多問題,比如對筆畫中截的重視,要筆心實實到了,在提按變化中能筆筆中實而又能流動,故含有“曲”意,用筆千古不易等等:疾澀之中,要以澀為要:在疾中求澀,就是將頓挫的美感和飛揚的氣勢結合起來:書法家就是製造矛盾的高手,使得矛盾的兩方面在完美統一中張揚了各自的特點,其理論基礎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疾為陽,澀為陰,疾澀之道就是陰陽之道,疾澀之道蘊含陰陽精神!


守獨


書法中的所謂“疾澀",雖有行筆快慢之意,卻非快慢的味。

疾,除行筆過程中含有迅急流暢之意外,更多的意思在於用筆乾淨、爽利,不拖泥帶水。

澀,是在行筆的“慢“中,要在筆畫中顯示內在所蘊含的"勁"與"勢"來,就好比汽車在行進過程中,突然來個急剎,車輪雖然不轉動了,可慣性的衝勢還帶著它向前移動,那留在地上的輪胎擦痕,其原理就是書法中的澀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