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乌纱帽是怎么来的?戏曲人物徐九经为你娓娓道来从官之路

“乌纱帽”也叫纱帽,是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

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就是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宫中做事的人都要戴乌纱帽。后来,乌纱帽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成为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皇帝对此大加称赞,因此便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有时皇帝也会佩戴。这种纱帽两旁各有一根细长翅,由于翅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便会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员们都养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习惯。到了明朝,官员们仍沿袭宋制戴纱帽,但皇帝已不再戴了。

从明世宗时开始,人们将纱帽称之为“乌纱帽”,同时其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不但翅的长度缩短了,而且其宽窄也不相同;官阶越大,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亦然,其形状和后世戏台上的乌纱帽基本一样。清初顺治帝入关时,由于收留了许多明代降臣,而且为了笼络人心,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乌纱帽。等到清室统治巩固,才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变为红缨帽。但人们仍习惯使用“乌纱帽”一词,久而久之,“乌纱帽”便成为官位的代称了。

古代乌纱帽是怎么来的?戏曲人物徐九经为你娓娓道来从官之路

说完乌纱帽,我又想到了《徐九经升官记》,它是我国京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郭大宇、习志淦根据张寿臣的一个单口相声《姚家井》的故事改编而成,嬉笑怒骂间,展示了一个“体歪心正”的好官的心路历程与为官之道——

当官难、难当官,徐九经做了一个受气的官。

啊一个窝囊官,自幼读书我为做官,

文章满腹,我得意洋洋、洋洋得意进京考大官,

又谁知才高八斗难做官,

皆因是,爹娘没有为我生一副好五官,

我怨 、怨、怨五官,

头名状元到那玉田县,当了一个小小的七品官,

九年来,我兢兢业业做的是卖命官,

却感动不了那皇帝大老官,

眼睁睁不该升官的总升官,

我这该升官的只有梦里跳加官,

原以为,此番升官我能做个管官的官,

又谁知我这大官头上还压着官,侯爷王爷他们官告官,

偏要我这小官审大官,他们本是管官的官,

我这被管的官儿,怎能管那管官的官,

官管官、官被管、管官、官管,

官官管管,管管官官!叫我怎做官?

我成了夹在石头缝里一瘪官,

我若是顺从了王爷,

做一个昧心官,阴曹地府躲不过阎王和判官,

我若是成全了倩娘,做一个良心官,

怕的是,刚做了大官我又要罢官!

我是升官、是罢官、做清官还是做赃官?

做一个良心官,做一个昧心官,

升官、罢官、大官、小官、

清官、赃官、好官、坏官、

官……我劝世人莫做官、莫做官!

哎呀,莫做官。

古代乌纱帽是怎么来的?戏曲人物徐九经为你娓娓道来从官之路

斜嘴、歪脖、高低肩,五官不正四肢不匀,这就是徐九经,相貌丑陋却有状元之才,嘴肩歪斜却能公正执法,但人总有身不由己,这部戏展现了徐九经的纠结和无奈,也是那时候大多数小官的一个缩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