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壽大淩河詐降皇太極,回到錦州十年後鬆錦大戰中又降皇太極,皇太極為何不追究?

看遍山川


祖大壽修築大淩河城,被清兵圍困,彈盡糧絕,沒有吃的,開始吃馬,馬吃完了吃老弱病殘的人,最後實在沒啥吃的了,不得已投降皇太極。



皇太極把後金變成大清,當了皇帝,其志不在小。為了收買人心,他一改努爾哈赤的作風,不再殺戮遼兵遼民,祖大壽投降,他欣然接受,沒有波瀾。但是,祖大壽請求皇太極放他回錦州,將來清兵攻打錦州他做內應。當時王公大臣很多人不同意,阻止皇太極放祖大壽回錦州,說放祖大壽回錦州就是放虎歸上。皇太極不聽,說他相信祖大壽降清是真心的。



皇太極的邏輯是這樣的,祖大壽是袁崇煥的得力助手,崇禎殺袁崇煥後,祖大壽一氣之下帶關寧軍回山海關,不給崇禎玩了,崇禎調他勤王,他也不聽,後來還是他的老領導孫承宗做工作才回北京勤王。之後崇禎曾幾次三番調祖大壽麵聖,祖大壽都藉故推辭。在皇太極看來,祖大壽已經和崇禎離心離德,投降清朝是祖大壽的最好選擇。皇太極相信祖大壽的投降是真心的。所以才放他回錦州。

可是皇太極錯了,祖大壽一到錦州,就殺了清兵隨從,拒守錦州城。皇太極多次給祖大壽寫信,祖大壽都藉口時機不成熟推辭。皇太極是何等聰明的人,祖大壽的多次推脫,他已經清楚祖大壽投降是假的,於是用同樣的辦法圍困錦州。



祖大壽向朝廷求救,崇禎派洪承疇率十幾萬大軍救援錦州,才有了松錦大戰。松錦大戰明軍大敗,祖大壽再次投降。這時皇太極如果覺得祖大壽是反覆無常的小人,欺騙自己,殺掉祖大壽,這就說明他放祖大壽回錦州錯了,皇帝就是錯了也不能承認,崇禎皇帝不就是因此殺掉了袁崇煥嘛!

皇太極不殺祖大壽就保全了自己的面子,而且祖大壽再沒有迴旋餘地,留下他只是多張吃飯的嘴而已,皇太極不差那點糧食。


有得觀史


不得不說,滿清能夠成氣候,全賴於皇太極啊,從他對待祖大壽這件事情上,就可見其格局之大,器具之廣。

祖大壽的前半生,跟滿清打了20年,在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等手下犯過錯,有過失敗,但更多的是立功升職、天命五年(1620)任明朝靖東營郵寄,跟著熊廷弼經略遼東,熊曾經把他列入“忠勤”將官名單。

天命七年(1622),他調任廣寧巡撫王化貞部,任中軍遊擊,曾奉命為先鋒,率軍趕往救援被清軍圍攻的西平堡。戰敗後,他撤往覺華島,此時後金第一次向他伸出了橄欖枝,然而被他拒絕了。

天命8年(1623)督師孫承宗採納袁崇煥的建議,築寧遠城,作為拱衛關門的重鎮,祖大壽負責督修。但他認為朝天不可能堅守,便馬虎了事,僅築了十分之一,而且都是豆腐渣工程。袁崇煥很不爽,把他教育了一番,重新制定規格重修,這才修得高大堅實,為後來袁崇煥打退努爾哈赤奠定了基礎。

天命11年(1626),寧遠守衛戰,努爾哈赤率兵攻城,士卒衝到城下猛鑿城牆,明軍放紅夷大炮,擊傷清軍500任,努爾哈赤本人也受了傷,被迫退兵。這就是所謂的“寧錦大捷”。祖大壽因為是參與這次戰鬥的主要武將,升職為副將。

天聰元年(1627),皇太極發動對錦州進攻,祖大壽跟滿桂迎戰,清軍沒討到便宜,皇太極領兵轉攻寧遠,祖大壽奉命繞到清軍後面攻擊,同時滿桂等也率師趕到,依靠堅城和貨火器再次擊退清軍,皇太極久攻錦州不下,便罷兵回師了,這一次戰役後來被明廷稱之為“寧遠大捷”。

至此,祖大壽達到了人生的巔峰,他們家成為了自李成梁家族以後,遼東最成氣候的將門,他的兄弟子侄十餘人,都是上自總兵,下至副將、參將、遊擊等各級軍官,分駐寧遠、大淩河、錦州諸城。後世所傳的“關寧鐵騎”,實際上指的就是他祖大壽家裡的家丁隊伍。

祖大壽這個人,其實早期是不肯投降的,這主要是努爾哈赤時代,殺戮遼東漢人太盛,所以才會有皇太極大淩河之戰時,他的詐降,後來松錦之戰,明軍唯一可戰的軍事力量基本報銷,獨守錦州的祖大壽在無援的情況下,只能投降。

皇太極是接納了祖大壽,但是祖大壽在投降滿清後,基本等於是投閒置散,他手中的軍隊也基本被打散,交給了最早投降滿清的孔有德、尚可喜之流。這未嘗不是因為大淩河之戰時他的詐降,使得皇太極對其心存戒心。

皇太極對於祖大壽的安排,是十分高明的政治手腕。對剛剛從酋長時代走向帝國時代的滿清而言,它不可能再維持努爾哈赤時代純粹的滿人為主的組織構架,必然需要吸納更多的其他民族人才和人口,這樣才能轉型成功。

祖大壽在遼東有十分深厚的影響力,松山大敗之後碩果僅存的吳三桂是他大侄子,把祖大壽好生安排,這有利於皇太極掌控遼東的局面,更好地安撫當地的漢民和漢族人才,壯大自己,穩固政權,也更有利於瓦解剩餘明軍的抵抗意志。你看,連祖大壽這種詐降的傢伙,我們大清都接納了,你們這些打又打不過的傢伙,投降過來待遇一樣很好哇。

所以祖大壽在清廷是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降臣,但這個降臣有前科,所以戰場不能給他上的,皇太極的安排可以說十分妥帖,最大程度發揮了祖大壽的剩餘價值。


江畔初見月


首先,祖大壽在大淩河之戰中投降皇太極其實是皇太極一手促成的,據《清史稿》記載“頃大淩河之役,城中人相食,明人猶死守,及援盡城降。”可以看出皇太極採用圍點打援的戰術,前後圍困大淩河城達三個月之久,而幾乎沒有進行過一次強攻,而是在不斷寫信進行勸降。在根據大淩河之戰後後金軍隊的記載中,駐守大淩河的三萬餘明軍已經僅剩一萬餘,餓死兩萬餘人,由此看出只要後金軍隊嘗試攻城基本都會成功。

但是皇太極一直都在勸降,其原因在皇太極給祖大壽寫的一封信中可以得出端倪,皇太極曾親自寫信給祖大壽,說:“過去殺遼民確有其事,我深為懊悔,我們早就不那樣做了。至於永平屠城那是二貝勒阿敏所為,他因此也受到了嚴懲,希望你不要存此偏見。

由此看出,皇太極逼祖大壽投降的根本原因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阿敏屠永平城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瓦解明軍之後的抵抗。至於祖大壽是真正投降還是詐降,其實對皇太極來說並不重要,其目的已經達成了。

至於祖大壽在松錦之戰中投降而皇太極不追究之前的詐降,第一還是為了拉攏人心,第二是松錦之戰後,關寧鐵騎幾乎全軍覆滅,僅剩山海關吳三桂一部,明朝覆滅也是板上釘釘的事,祖大壽已沒有詐降的任何餘地,而且之前的詐降也沒有給後金軍隊帶來實質性的損失,所以也就沒必要追究之前的詐降了。


一滴魚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叛徒的處理方式都是一樣的,必將殺之而後快,然而有這樣一位歷史人物,他叫祖大壽,是明朝崇禎年間的一名著名將領,他在跟滿清皇太極的對抗中,因為不敵無奈詐降,之後他背叛了皇太極,回到錦州,十年後與皇太極再次相遇依舊不敵投降,皇太極卻依舊相信他,並以禮待之,那麼皇太極為何不追究呢?其實並非皇太極大度,而是另有原因。

在清軍入關前,皇太極必須要攻克大淩河城這個戰略要地,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當時駐守大淩河城的是明朝將領祖大壽。在圍攻了三個月後,祖大壽有些支撐不住了,為了城中的百姓與自己手底下的弟兄們,祖大壽決定開城投降。投降後的祖大壽受到了皇太極的高規格禮遇,並不顧勸阻採納了祖大壽獻上的奪取錦州之計,想以此讓祖大壽心悅誠服。

但是令皇太極失望的是,祖大壽回到錦州以後就斷了與皇太極的聯繫,就連當時作為人質的兒子祖可法與三十幾名將士,祖大壽也顧不得了,面對祖大壽的失信,皇太極卻依舊善待祖可法以及他的手下,表現的極為寬容。

十年後,皇太極進攻錦州,有意思的是,守城的也是祖大壽,和之前圍攻大淩河城一樣,皇太極依舊採用圍困的計策,雖然錦州城內的糧草夠支撐三年五載,但是城內有部分蒙古將領,他們有投降清軍的念頭,而且後方明朝援軍也被清軍打敗,徹底破了祖大壽等待援軍的希望,與此同時,皇太極派已經投降的祖大成和祖大樂兩兄弟,前來勸說自己兄弟祖大壽,萬般無奈之下,祖大壽只得再次投降。

本以為這次皇太極會處置了祖大壽以洩心頭之恨,然而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皇太極依舊以禮待之,這讓祖大壽有些意外也有些感動。那麼面對已經詐降過一次的祖大壽,皇太極為何不追究呢?


其實這正是皇太極老謀深算之處,因為他知道,祖大壽抗擊清軍二十多年,很多滿族人都以打敗祖大壽為目標,都夢想著能夠取祖大壽的項上首級,奪取明朝萬里江山,如今連祖大壽這樣的抗清名將都被自己招降,這比殺了他更加振奮人心。另外攻克錦州以後,下一個戰略目標就是寧遠,這可是重鎮,一旦攻克,便可揮師中原,直取京師。而守衛寧遠的將領正是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


吳三桂統領關外的明軍,成為皇太極最大的阻力,如果利用祖大壽,那麼在對戰吳三桂時,勝算就增加許多,甚至可以說是舉足輕重。因此皇太極兩次招降祖大壽,兩次以禮待之,真實原因就是為了對付吳三桂,事實證明,皇太極的做法是正確的。不得不說,皇太極真是老辣,與其殺了祖大壽,倒不如讓祖大壽心悅誠服,真正為他所用,併發揮其最大的價值。


佑子學姐


“能久守者,讀書明理之效”,這是皇太極對祖大壽的評價。

祖大壽世代遼東系軍官出身,天啟三年(1626年)寧遠保衛戰中,與袁崇煥並肩作戰,成功擊退努爾哈赤,一年後又在寧錦大戰中擊敗皇太極,實在是遼東一片糜爛局勢中不可多得的勝利。己巳之變袁崇煥被下獄,祖大壽成為關外為數不多有戰鬥力的將領。

第一次投降是在崇禎四年(1631年)七月,奉命在大淩河城搞工程建設的祖大壽突然遭到皇太極率領的後金大軍圍攻,圍城十日,皇太極便積極開展勸降工作,但祖大壽不為所動,還多次試圖突圍,但均被皇太極打退。不得不說皇太極真的心眼賊壞,他派人假扮明軍援兵,引祖大壽出城,結果再突然發起攻擊,祖大壽所部損失慘重,從此徹底放棄了突圍的希望。到了十月,大淩河城彈盡糧絕,竟然到了殺修城的民工為食的慘況,皇太極繼續遣使致書祖大壽,祖大壽終於動搖了,他先是同意金使進城議事,後又派自己的子侄祖可法、祖澤潤到金兵大營拜降,隨後祖大壽殺了寧死不降的何可綱,出城投降。皇太極親自接待了祖大壽,並設宴慶賀。

之後祖大壽騙皇太極說要到內應幫助他奪取錦州城,皇太極沒有多疑,結果祖大壽一溜回錦州就組織防禦,對皇太極三番五次的示意視而不見。同樣,崇禎皇帝三次下詔要求祖大壽進京覲見,祖大壽均推辭,可見祖大壽並非因為對大明忠心耿耿,只是此時的後金還不成氣候,《清實錄》“時國中大飢,鬥米價銀八兩,人有相食者”,金兵自己都養不活,只不過是一群戰鬥力彪悍的強盜,投靠他們幹什麼?

而至於明廷這邊,朝中已有人抨擊他獻城降金,他若進京,下場將會和熊廷弼、袁崇煥一樣,因此他選擇待在他世代生存的遼東,做個沒人可管的土皇帝,朝廷工資照拿,儼然一割據軍閥。

第二次投降是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松錦大戰,祖大壽率兵駐守錦州,洪承疇率大軍與清軍決戰,慘遭失敗,洪承疇本人被俘,錦州成為孤城,此時距離被圍困已有一年,與第一次被圍困一樣,錦州斷水斷糧,人相食,不得已祖大壽開城投降,皇太極親自接見他,並授予祖大壽漢軍正黃旗總兵之職,對之前詐降一事既往不咎。

原因其實很簡單,清朝立國,此時主要任務應當放在消滅明軍精銳上面,對於願意投降清軍的明朝將領,自然是多多益善,文有范文程,武有孔有德,這些漢人越來越成為清朝崛起的重要力量。祖大壽第二次投降時,明清決戰已經落下帷幕,皇太極不是傻子,即便祖大壽再次復叛,他又能掀起多大波浪呢?逃回山海關,不用皇太極自己動手,明朝那些迂腐的文官用吐沫星子都能淹死他。

再有,開國之君,必有容人識人之量,皇太極曾對部下表示,若祖大壽再降,絕不殺他,正好可以展現他遵守信義,況且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就是祖大壽的外甥,這些遼東系將領向來沾親帶故,若不介意祖大壽詐降的過去,坦然接納之,勢必向仍在苦苦堅守的大明將士傳遞一個訊息——無論過去你們如何與清軍作戰,只要降清,大清原職任用。

這對風雨飄搖的明朝來說是極其有效的心理衝擊,後來吳三桂得知李自成追贓,果斷獻關降清,想必有想起他的舅舅曾經的遭遇吧。


春秋正義


祖大壽是明末遼東戰線的主要將領之一,祖大壽長期堅守在遼東防線,多次與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人對陣,頗得滿清統治者的賞識。祖大壽一生前後兩次降清,都是在彈盡糧絕萬般無奈之下被迫投降。雖然曾經降而復叛,但是在第二次在錦州歸降皇太極時,皇太極並沒有追究祖大壽上次背叛自己的罪名,反而繼續對其寵信有加。原因還是在於要以祖大壽為標杆,樹立漢族將領歸降優待的典範。

祖大壽生平共兩次投降滿清政權。第一次是在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的大淩河之戰,當時駐守該城的祖大壽突然遭到皇太極率領的後金大軍圍攻,皇太極便積極開展勸降工作,但祖大壽不為所動,還多次試圖突圍。到了十月,大淩河城終於彈盡糧絕,已經到了食人肉的地步,而明朝援軍沒辦法到達。在這個時候,皇太極遣使致書祖大壽勸降,祖大壽終於動搖了,他先是同意金使進城議事,後又派自己的子侄祖可法、祖澤潤到金兵大營拜降,並殺了寧死不降的何可綱出城投降。皇太極親自接待了祖大壽,並設宴慶賀。然後,祖大壽向皇太極提出,由他前往錦州做內應幫助後金奪取錦州城,在徵得皇太極同意後,祖大壽前往錦州重新歸順明朝,連作為人質留在後金方面的兒子祖可法與三十幾名將士也不管了,皇太極多次與他通信提醒他記得裡應外合的事情,祖大壽都置之不理,皇太極也沒有因此難為留在後金的人質們,對他們也是很是善待。

第二次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的松錦之戰,因洪承疇率領的援軍兵敗,孤守錦州一年之久,明朝援軍也是不可能來到,皇太極派已經投降的祖大成和祖大樂兩兄弟,前來勸說自己兄弟祖大壽,萬般無奈之下,祖大壽無奈率部降清。

皇太極這次不計前嫌,對祖大壽依舊善待,封其為漢軍正黃旗總兵,主要原因在於,祖大壽在遼東戰場上與後金政權對抗三十多年,給後金政權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這樣威望極高的敵將歸降於本方,後金予以善待可以起到籠絡人心的作用,再加上此時寧遠總兵吳三桂是祖大壽的外甥,留著祖大壽可以給吳三桂起到示範作用,即使是長期與後金為敵,歸降後金也可以得到重用優待,可以起到瓦解分化明軍軍心的作用。

最後,松錦之戰是明朝和後金政權的一次戰略決戰,此次戰爭的失利,標誌著明朝軍隊在遼東戰場已經徹底失去了主動權,只剩下為數不多的據點固守,祖大壽也沒有再度歸降明朝的現實可能性,善待祖大壽有利無害,懲處祖大壽反而會激發遼東明朝軍隊的鬥志,對接下來奪取整個遼東地區非常不利。“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皇太極善待二度歸降的祖大壽實在是明智之舉。


滄海拾遺錄


祖大壽在大淩河詐降皇太極,說自己回明軍防地錦州招降部下,可一去不復返,對此皇太極眼開眼閉,多年之後松錦大戰又落在皇太極手裡,他還是給這位敗軍之將以極高的禮遇。這事從小處講當然皇太極是為了籠絡人心,但從大處著眼是皇太極主宰的後金執政風格同努爾哈赤時代迥異不同。

努爾哈赤歷經各次大戰之後,在佔領區都進行程度不同的種族滅絕屠殺,那些僥倖躲過一死的漢人就被當做戰利品分配給披八旗將士為奴。包括被使用的漢族官員處境也十分悲慘,在各自的旗主貝勒大臣下做事,頂多是文書記事類工作,備受冷落和嘲笑。

非但如此,他們的財產、牲畜隨時都會被管轄他們的人索取拿走,甚至漢官的妻女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在努爾哈赤當汗王的年代,滿族人強行剝奪漢人的家產和侵犯其家人是可以不受任何懲罰的。

因此努爾哈赤只是一個諳熟軍事嗜殺成性的蠻族酋長,而其後代皇太極(包括多爾袞)才可以算得上是優秀的軍事政治家。“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儘管皇太極沒有聽過這句話,但後金國發展到一定程度,處理好遼東佔領區的民族矛盾問題,緩和各方面的利益衝突,妥善解決自己大後方各種羈絆,才有可能繼續蓬勃壯大,才能騰出手來對付關內的大明和身後的朝鮮。在實際執政過程中,皇太極逐步化奴為民,化解民族仇恨,將漢族壯丁恢復自由農民的身份。

而對待漢族投誠官員皇太極更是禮遇有加,在使用文人范文程的例子上就可見皇太極對漢族官僚的重用和禮待。這位大清國的第一位漢人大學士,在老汗王的年代只賺了個名,努爾哈赤欣賞范文程嘴上熱鬧,讓老範坐了八年冷板凳。等皇太極上臺,范文程鹹魚翻身得到了極大的重用,范文程也確實有才學,從後金到大清入關至經略中原都能看到老範的影子。

皇太極對來到自己陣營的漢官不吝賞賜,不厭其煩,他對屬下講就是為了讓他們心悅誠服,以圖大事。皇太極很直白地說過,只有多得到人才最可喜,金銀珠寶有用完的時候,要是能得到賢能之人對國家有益,那好處就無窮無盡的了。

有了包羅天地的胸襟,有了吐納萬千的氣象,對於祖大壽這類出自大明軍事世家的優秀將領,面對他的“出爾反爾”,皇太極有超乎尋常的涵養功夫也就不奇怪了。


看遍山川


自古皇帝最想要的就是民心,聰明統治者都知道,民心所向,就可得到江山,皇太極就是這樣一個聰明的統治者。

當初皇太極永平城殺了很多人,讓很多人都非常的害怕,之所以皇太極可以這樣容忍祖大壽,就是為了彌補這些丟失的民心。

所以祖大壽這樣的任性資本就是皇太極所在乎的民心。


笑看流年世態


投降兩次都沒勁二臣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