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析|你的第二大腦——印象筆記

本文將通過調研探尋用戶產生“知識囤積”問題背後的真正問題所在,確認了核心問題後從目的出發”掌握知識”,最後以終為始,挖掘新需求:「結構化功能」為用戶解決知識囤積問題。

产品分析|你的第二大脑——印象笔记

身為一名激進的年輕人、一個熱衷於認知升級、自我迭代的終生學習者,在進行「知識管理」的旅途中,發現自己開始出現”知識囤積“的問題,遂思考:是否只有我一個人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我一直囤積筆記?除了不停地費時費力去整理筆記以外,還有沒有別的解決辦法?

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 用戶分析
  2. 用戶調研
  3. 優化方案
  4. 報告總結

01 用戶分析

1.1 用戶畫像

产品分析|你的第二大脑——印象笔记
产品分析|你的第二大脑——印象笔记产品分析|你的第二大脑——印象笔记

02 用戶調研問題列表

2.1 調研目的

本次用戶調研目的是針對印象筆記作為“知識管理”的使用情況,探尋用戶出現“信息囤積”的情況及其原因分析,力求尋找解決“囤積問題”的辦法,主要通過收集用戶反饋、問卷調查、語音深度訪談進行。

  1. 聚焦存在的問題:知識管理中出現的囤積問題
  2. 挖掘新需求:新建「結構化功能」解決”囤積問題“
  3. 排除偽需求:「整理功能」對解決“囤積問題”的低效作用

2.2 用戶調研問題列表

2.2.1 用戶基本屬性

  • 性別、年齡、職業
  • 生活所在的地區是?
  • 使用印象筆記的主要用途是?
  • 使用印象筆記至今有多長時間了?使用的頻次是?

2.2.2 知識管理

  • 是否有使用印象筆記進行過知識管理呢?(知識管理:指對知識進行創建、收集、整理和加工和分享)
  • 使用印象筆記進行“知識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 目前如何使用印象筆記來實現自己的知識管理呢?

2.2.3 筆記「囤積情況」

  • 在使用筆記工具進行知識管理時,收集的資料信息主要是為了?
  • 每週收集的筆記數目大概在?(若難估計,可按天收集數目×7)
  • 每週使用過的筆記數目大致是?(若難估計,可按日使用筆記數目×7)
  • 目前筆記的總數大概是多少?
  • 其中,不再打開的筆記數目大概佔多少?
  • 是否曾出現過筆記堆積的問題?(堆積指積累了大量筆記,但大部分筆記超過三個月沒有打開)
  • 出現筆記堆積後採取的行動是?

2.2.4 「整理功能」對解決囤積問題的作用

  • 若後續有對筆記進行整理,請問對解決“知識囤積”起到效果如何?
  • 若對“囤積筆記”問題的處理結果不理想,你認為問題可能出現在什麼地方?

2.2.5 用戶對筆記「深度加工」的程度

  • 後續是否有專門騰出時間來深度加工筆記?
    (加工指:重新組織、複述、提取、回憶等一系列大腦活動,加工≠分類整理;主要形式有讀書筆記、導圖製作建立知識體系等)
  • 若有,則加工筆記的頻次是?
  • 若有,則深度加工筆記知識的方式是?
  • 深度加工筆記主要是為了?

2.2.6 印象筆記目前對「知識管理」所起到的作用

  • 總體上,用印象筆記對“知識管理”起到的效果如何?
  • 印象筆記對你在進行知識管理的哪一階段最有效呢?
  • 知識管理的哪一階段,印象筆記能起到的作用最小呢?
  • 如果印象筆記對知識管理起到的效果較差,你覺得問題可能出現在什麼地方?

2.2.7 用戶反饋

  • 目前你在進行知識管理中遇到的問題是?
  •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你希望印象筆記還能起到什麼作用?

2.3 用戶調研結果

以下僅展示部分調研統計數據

2.3.1 用戶基本概況

产品分析|你的第二大脑——印象笔记

本次訪問涉及的25名使用印象筆記進行知識管理的用戶,年齡在20~29歲的佔比60%,30~39歲的36%;其中男性佔比56%,女性佔比為44%。來自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用戶佔據了76%,且受訪者中有八成已經參加工作,其中高達73%的用戶從事”知識工作者“職業。

2.3.2 筆記「囤積情況」

产品分析|你的第二大脑——印象笔记

囤積率=不再打開的筆記數量/筆記總數

通過數據統計分析,受訪用戶中筆記囤積率在40~80%之間的比例,竟高達61%,而有30%的用戶的筆記囤積率更是超過了80%

2.3.3 「整理功能」對解決囤積問題的作用

产品分析|你的第二大脑——印象笔记

據數據顯示,接近一半的用戶在不斷使用”整理功能“處理筆記囤積問題之後認為:解決囤積問題的方向錯誤,筆記本就不該大量堆積後逐一處理,而應該按自身知識框架的需要有目的地獲取,其餘則應當捨棄。

2.3.4 印象筆記目前對「知識管理」所起到的作用

产品分析|你的第二大脑——印象笔记

從調研得到的反饋來看,目前印象筆記對用戶的”知識管理“起到的有效作用僅在知識的「收集」

和「整理」上,但對於知識的「加工」、「輸出」後兩個環節的作用微乎其微,這值得讓以”成為用戶的第二大腦“為願景的大象公司思考:如何才能輔助用戶深度加工?如何才能促進用戶沉澱知識在印象筆記上輸出優質內容?

2.3.5 用戶反饋

在用戶反饋中,呼聲最高的恰恰是印象筆記目前最有待加強的板塊:「知識結構化」功能,但截止到目前為止,在印象筆記內僅有”思維導圖“功能來繪製大綱筆記。但”思維導圖“是否真的適用於構建知識結構,又是否能夠滿足用戶對於構建知識框架的需求,相信,從用戶的反饋之聲中就可窺見一二了。

产品分析|你的第二大脑——印象笔记
产品分析|你的第二大脑——印象笔记

2.4 用戶調研總結

2.4.1 聚焦存在的問題:知識管理中出現的”囤積問題“

1)囤積問題嚴重:由「客觀數據」筆記囤積率和「主觀反饋」用戶的筆記囤積情況反饋等調研情況可知:大量用戶存在”筆記囤積“情況,且“筆記囤積”的情況誤使本該希望通過知識管理掌握知識的用戶,陷入了不斷收集信息,不斷處理信息的死循環中。

2)囤積問題是由用戶“渴望掌握知識”的目的導致:

产品分析|你的第二大脑——印象笔记

利用「5Why思考模型」可得出用戶出現囤積問題是因”消化、吸收知識的速度趕不上筆記收集的速度“,而用戶一刻不停地收集筆記資料、有價值的信息,都只因用戶們渴望掌握更多的知識。儘管,”不斷收藏有價值的信息“無可厚非,但我們似乎忽略了,收藏≠理解,整理知識≠掌握知識,腹有詩書氣自華從來都不是光靠買書、藏書就可以做到的。

我們需要引導用戶們回到目的本身:掌握知識

2.4.2 挖掘新需求:新建「結構化功能」解決”囤積問題“

1)印象筆記的「思維導圖功能」無法實現知識結構化的目的:結合用戶訪談+用戶調研的反饋結果來看,用戶希望”印象筆記“在”知識體系化“和”知識關聯性“兩個方面做得更好,對於已有的”思維導圖“功能,用戶不買賬。

為何不買賬?根據華東師大劉濯源團隊十五年的研究得出:“思維導圖”並不適合直接應用於學科教學,因為“思維導圖”過於強調“圖像記憶”和“自由發散聯想”而非“理解性記憶”和“結構化思考”,而後者恰恰就是學科教學的根本屬性。

誠然,印象筆記因其他綜合因素的考量,在”思維導圖“板塊做得極為剋制。但,據艾瑞諮詢的《2019年中國互聯網實用工具企業營銷策略白皮書》中數據顯示,37.4%的用戶看重產品的原因是:功能專業;另有33.7%的用戶看重功能豐富能夠滿足不同需求。綜上所述,印象筆記需要加強”知識結構化“功能的優化.

2)應從構建知識框架「掌握知識」的目的出發,有目的地篩選和納入筆記:掌握知識是目的,記筆記只是手段。根據下文所優化新建的「知識結構化」功能,利用文字筆記+結構化的形式,輔助用戶搭建知識框架,而在此基礎上,用戶根據自身知識框架內容的邏輯延申和靈感聯想,從收集到的筆記和資料中抽取框架所需的筆記內容,其餘的則一併捨棄。

由此,重組知識管理的順序,以終為始,要事第一。

2.4.3 排除偽需求:「整理功能」對解決“囤積問題”的低效作用

1)不斷優化「整理功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囤積問題:由用戶調研情況可知,有三成用戶直接因筆記數目過於龐大而放棄整理,偶爾整理但“整理速度永遠趕不上堆積速度”的用戶佔比39%。

似乎是意料之外,卻是情理之中。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知識變得唾手可得,但同時,又有無數的信息爭奪著我們的注意力。於是,還未來得及思考和判斷,我們便決定先把它們全都收藏起來再說。但,信息是無窮無盡的,可人的精力卻是十分的有限,於是,一味陷入了「永遠都整理不完筆記」的怪圈之中。

2)「整理功能」產生了大量的“有序囤積”筆記:數據顯示,後續騰出時間整理筆記的用戶,其中只有22%的用戶可以有效解決囤積問題,而另外表示基本解決的35%的用戶認為:基本分類整理好了之後,筆記也成了“有序囤積物”,依舊逃不開「收藏即冷藏」的命運。

03 功能優化方案輸出

3.1 優化思路

产品分析|你的第二大脑——印象笔记

3.2 「收集」「整理」功能模塊優化:「自動收集整理」

3.2.1 建立「自動收集整理」功能原因

  1. 網絡信息大量剝奪注意力,干擾思考:網頁閱讀的收集過程中雖有些許“加工作用”,但在流量時代,大量「奪取注意力」的鏈接使思考的成效大打折扣,弊大於利,故舍棄。
  2. 人工整理花費時間巨大,但對促進理解的作用收效甚微:分類整理本來也算知識加工的過程,但都處於「淺層加工」,且花費的時間龐大,性價比低,弊大於利,故舍棄。

3.2.2 建立「自動收集整理」可行性思考

在此,提出一個相當不成熟的假設:在可期的未來將可實現符合用戶個人意願和喜好設置的”定製算法推薦“,類似關注喜愛的公眾號、知乎答主、收藏的經典書單等等一樣,給予用戶定向選擇的權利,而將內容的復刻、拷貝、剪藏等繁瑣的事務交給AI程序進行。這樣一來,既可享受AI帶來的便利,又可規避”信息繭房”、”信息迴音壁“等情況的出現。

據知,目前印象筆記在2019年12月上線的微信服務號速讀功能已經基於自然語義分析技術的應用,邁出了幫助用戶對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的第一步。相信在不久的未來,「自動收集整理」功能會是產品努力完善的方向。

3.3 「知識結構化」功能優化

3.3.1 建立「知識結構化」功能原因

产品分析|你的第二大脑——印象笔记

1)實現「閉環」:輔助用戶”深度加工知識“,補全印象筆記需要加強的”知識加工“功能,實現知識輸入—整理—加工—輸出的完整閉環,構建”印象筆記“希冀建立的內容社區,建立完善內容平臺。

2)知識結構化不足:Xmind專業導圖軟件雖然與印象筆記兼容,但其在作為作為附件存在於印象筆記內的形式僅限於:一個文檔符號

無法展開查看,更無法實時修改,與筆記內的文字交互、關聯幾乎為零。

产品分析|你的第二大脑——印象笔记产品分析|你的第二大脑——印象笔记

3.3.2 建立「知識結構化」具體方案

參照Notion的知識體系功能,但有別於Notion的完全Page化模式,構建印象筆記專屬的:「文字筆記+結構」

产品分析|你的第二大脑——印象笔记

04 總結

有問題的地方就有需求。

信息大爆炸時代,人們肆意享受和沉浸在信息大潮的便利與狂歡,貪婪地將各種有用的信息”一鍵收藏“、打包帶走,似乎知識的獲取便利了許多。在越發簡單、輕鬆、舒適的背後,是我們遺忘了的真相:當我們一鍵收藏過後,倘若沒有經過深度加工和思考,就根本無法掌握知識。最多,只是在滿足「學習的幻覺」和「自我感動」罷了。

此刻,立志幫助用戶將高價值信息蒐集、整理、內化為屬於自己的信息,以“第二大腦”作為公司願景的印象筆記,又該如何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呢?

早在16年Tiago Forte就曾在”印象筆記創意工作流“的分享上提出:目前尚且沒有人工智能能夠替代你思考。

誠然,思考、深度加工、內化,這些完善個人知識體系的關鍵步驟,最終都需要人類自己完成。可有那麼一部分人習慣被動、或是不懂得該如何思考、不明白怎麼樣才能更好地消化筆記的人們,在飽受“知識焦慮”困擾的同時,又不停地作無用功,在原地徘徊。

有問題存在的地方,就有需求,也才有了工具存在的意義。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替代思考,而是引導、輔助、促進思考。

身處信息時代,有無數人受制於科技,也有無數人希望更好地使用科技,使用工具,成長為新人類,而非只能用紙筆的原始人。

——來自一個大三學生不規範且不成熟的產品分析報告。

本文無功能架構分析、宏觀市場分析及競品分析等,且提出的功能優化方案都未充分考慮技術實現難度等其他因素;相當“異想天開”的一篇文章,望見諒。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