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感觉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兵力对战,想问一下古代真能有这么多兵力么?

乐乐94792


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兵力是真的有这么多的。

古代讲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祭祀和打仗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历来掌握祭祀和战争权利的人才能叫做真正的王,人民才会信服。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无非也是耕作和战争。由此看来,于国家、于百姓,战争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所以国家愿意派这么多的兵力去打仗,百姓也知道打仗的重要性。

但是,不是说几十万的人都是战士。这点是很重要的。

古代打仗,交通运输不便,所以随军有很多普通百姓。这些人的工作就是搬运粮草和生火做饭,为士兵保障好后勤。这些人数多的时候是普通战士的三倍!

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赵军。但是事实上,这40万军队中有将近30万是上党的普通百姓,被征集保障后勤。所以白起才对他们大肆屠杀。

还有,既然战争在古代这么重要又这么频繁,所以古代可谓是“人人皆兵”。

古代制度规定,一个“成丁”和他的子女算作一户,征兵时每一户出一名男丁。在当时,全国壮丁的三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去打仗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也是打仗对国家伤害极大的一个原因。

最后就是夸张成分。这部分影响不大,因为出征前,为了威慑对方,鼓舞士气,一般人数都会对外虚报,比如80万说成100万。

但是正史作记载的时候,一般都会标明“军80万,号100万”。这也是对我们来说影响不大的原因。

由此可见,虽然有夸张,但是总体属实。

关注“大周天子武曌”,好文章,不迷路。


大周天子武曌


几十万有可能,几百万是肯定不可能的!

我国真正超过百万士兵的战斗,只在近代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出现过。除此阶段之外,没有超过百万规模的战役。

例如:武汉会战,国军110万人打日军30万。

辽沈战役,70万人打55万人。淮海战役,66万打80万。渡江战役,100万打70万。

但是,古代有几十万人规模的战斗。进入近代以后,军队打仗就需要筹集火器。没有枪支弹药,就别想凑出一支军队。也是因此,洋人可以通过操纵军火交易,控制军阀。

而在古代打仗,都是冷兵器作战。武器相对简单,消耗少。遇到农民起义,拿把菜刀,扛根棍子,就能参军了。陈胜起义的时候,就是“揭竿而起”。贾谊在《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拿根棍子,就能上战场。棍子削尖了,可以当长矛。弓箭不够,也能削跟带尖的小木棍凑合着用。

古代的朝廷也有能力凑出几十万大军,只要给充足的时间准备就行---大概要一年时间。例如明朝,其卫所制度下有491卫,1卫5600户,全国拥有军户达到二百五十万户。遇到打仗时,一户出兵一人就行,也能凑出250万大军。

《明史》记载:“国初置卫四百九十一,所三百一十一。”

不过,朝廷供应不起,一般最多只会出动四五十万人。朱棣北伐时,最多一次动用了50万大军。出动这么多人,主要是补给线长,需要的后勤保障人员多。

(朱棣第一次北伐图,沿途都要士兵守卫。真正前线作战的一线部队,人数在15万左右。)

北征军成,计五十万众,携粮二十万担,八年二月初十日,兵发京师,直指丘福覆军之地。

而且,让他们集结起来需要时间,毕竟,当时缺少交通工具。士兵集结,基本上就是靠两条腿。

农民起义军倒是简单些,他们一般都会携裹百姓、拖家带口。很轻易就能凑出几十万战士,手里拿根棍子就算士兵了。但是,战斗力一般都不如朝廷的常备军。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你提的问题很好,我来解说下,古代是真的有几十上百万大军的。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军队,可以大致分成古典军国主义和半职业化军队两种。

战国,秦汉,三国,唐前期,明前期,清前期,可以看做古典军国主义或者近似的方式。这里的特点就是举国皆兵(所有家庭必须出一个男性去当兵,这是法律规定,不去就全家处罚成奴隶,如果有3个男性就要出2个当兵),与其说是国家,不如说是拥有国家的军队,和近代的普鲁士很像。整个社会的构成都是为了动员人力物力,集中一切力量去战争,时刻准备打仗,内部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分配完全以军功为核心,想升官想发财想封侯,就上战场,贵族和普通人的差距可能也就是两场战役,军功可以免死可以抵罪可以发财可以当官,反正只要能打,什么都会有。

这时候的国家动员能力和军队数量是很恐怖的,长平之战,秦国全国人口才不到500万,动员了80万正规军和100万后勤辅助人员上战场,全国近40%的人口啊!!赵国组织能力差一些,全国接近600万人口才动员了和秦国一样的数量,但也有30%多了。如果觉得我们的史书不可信,可以近代普鲁士为例,普法战争中,军国主义的普鲁士全国600万人口动员了70万军队和70万后勤辅助兵,25%!!而法国不是这种体制,全国1800万人口只动员了50万军队和40万后勤兵,不到5%。

战国以后,秦汉三国还是近似古典军国主义体制,所以只有最多800万人口的曹操可以有30万正规军和50万后勤兵去打赤壁之战,人口不足100万的刘备可以拉出来20万。

再往后,古典军国主义在中国就几乎消失了,也就是各朝代开国时候可以短期的来一下,一般最多几十年就消失了,毕竟文官治国,怎么会允许武夫地位比他们高。

古代社会最后的古典军国主义就是满清了,八旗就是典型的全民皆兵,男人基本都是兵,一切社会地位财富都从战场上拼出来,所以入关前不到60万人口的满清可以有接近20万的精锐正规军。加上仆从军队等,一次战略决战可以动用60万军队和后勤人员。

另外,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也是如此,因为蒙古骑兵的特殊性,对后勤主要靠就地掠夺,不太依赖于正式的后勤部队,所以200万人口却可以一次性出动40万正规军征战上万公里,同时还有20万军队进攻其它战场,算是开创历史了。

有很多人质疑,觉得古代不可能有几十上百万大军,只能说读史还只是读个皮毛。

就算中国的古代史书造假了夸大了,难道全世界的史书都是吹牛?!尤其是成吉思汗这种打遍了欧亚大陆的,全世界都替他造假?!!

最后说个清朝的军队编制,康熙时期,满八旗兵丁26万,蒙古八旗20万,汉八旗约40万,其它的绿营这些我们先不算。而这时候满族全部人口才110万,蒙古族300万。这个数字是可以由国库的军饷开支来佐证的,基本准确。


丽江说书人


冷兵器时代,如果是灭国之战确实是需要运用很多人马的,而古人也喜欢夸大其词,比如李白的诗歌中就非常能够看出来古人的夸张了,什么“白发三千丈”啦,什么“飞流直下三千尺”啦等等。

想当年曹操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孙刘联军,就号称八十万大军;前秦的苻坚与东晋军队在淝水前对峙时,也是号称八十万大军,并且苻坚还吹嘘“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当然再大规模的军事较量应该不会太多了,毕竟冷兵器时代看起来人多,但是好多人根本照不上面,在没有通讯设备的情况下,全靠认旗等原始的祼视设备指挥,进攻退后全靠擂鼓吹号冲锋鸣金收兵,超过万人的大会战基本都是一片混乱的场面,更是往往会出现人多形不成战斗力反而被人数少的精锐部队打穿。

比如当年完颜阿骨打灭辽的关键一战护步达冈之战就是以两万对七十万,纵然辽国人夸大其词,三五十万人总是有的。

而且兵仙韩信也曾经说过,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带很多兵员的,像刘邦那样的最多也只能统兵十万,再多可能就管理不过来了,而韩信自己这样的军事天才则没有人数的限制。

古代兵力最大的制约问题就是补给,若是守城作战还能好一点,若是就食于敌碰到坚壁清野的那就麻烦了,所以计毒莫过于断粮,《三国演义》中许多著名的战役都发生了扰敌粮道的战例。

在古代的各种运输途径中,消耗最大的是陆运,无论是人挑还是车拉,损耗都是相当大的,古代有句名言叫做“百里百挑一担一”,也就是说陆运的损耗在1.1%左右每百里地,如果路程漫长可能还会超支。

最节省开支的就是船运,直到现代空运和铁路高速发展的今天,船运仍然是花费最低的运输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曹操要攻击孙刘联军必须先降服刘表,因为他要取得荆州的水军,虽然在赤壁一战都葬送了,后来孙权北上攻曹要经过合肥也是因为从长江可通巢湖,从巢湖走濡须口可到淝水,南船北马的孙权要攻打北方肯定要靠船队运送补给,所以被曹操事先安排在合肥的张辽在逍遥津大败其军。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军队人数是要在一定比例之内的,因为供养军队的成本很高,尤其是骑兵,一个骑兵的开销甚至能养十个步兵,马吃的口粮也是特别的多,而且作战时马光吃草是不可以的,需要吃上好的豆料,有条件的还要搞点鸡蛋给马吃吃,光吃草的马是没有力气载人征战的。

所以即使是唐朝时期威震西域,但是在安西四镇也没有安排多少大唐的正规军,与大食的怛逻斯之战,大唐的正规军只有两万人,其余都是仆从军,而且还是由于仆从军里面的葛逻禄部叛变,要不然大唐军队也未必会输给二十万大食军,而之所以大唐府兵只有两万人则是因为此地距离玉门关尚且有几千里之遥,再多人马补给就跟不上了。

历史上大部分的朝代军队都不会超过10%的比例,唯一例外的可能只有三国之中的蜀国,据说当时天下人口经过东汉末年的厮杀只剩下 400万左右,魏国就了其中的一大半,蜀国只有大概七十万人左右,而就是这七十万人还要供养将近十万大军,这也是为何邓艾奇袭成都,刘禅放弃抵抗的主要原因,因为蜀国实在折腾不起了。

飞凡看历史


看了很多网友的评论。大家一致的意见都是。过去战争的兵力都是夸大的,虚假的。我倒不这样认为。我个人认为。他们的兵力推算。是以实力来计算的。什么叫实力呢?比如说步兵。如果1000人的步兵是精兵的话。那么计算兵力的人数就是一万。为什么呢?因为精兵可以以一当十。来对抗敌方。还有一个骑兵可以抵100个步兵。一辆战车可以抵1000个步兵。一员大将可以抵一万个步兵。这样计算下来,不就是应该有这么多人数吗?过去是冷兵器时代。全部靠的是人力的冲锋陷阵。后来又发明了布阵。把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史料记载。以少胜多的战例。都是因为出动的是精兵,或者是骑兵以突袭的方式完成战役的。西安的兵马俑又能说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步兵与战车混编,又能极大地提高战斗力。秦汉时期,国家的人口并不多。男女老少全上前线,也没有这么多人。西安的兵马俑。史书记载是百万军队。如果按我说的计算的话,也真的差不多。可见古代计算战争的人数。是以兵力来计算的。而不是按人头来计算的。个人见解,欢迎大家评论。


星球永恒


我之前看到一个小姐姐做科普,说的就是古代打仗的事情。

看完她的视频,我就感觉古代打仗跟闹着玩一样。

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对手,你只能打你的对手,不可以打其他人,如果遇到两个国君对阵,双方的士兵还要给对方的国君行礼,以表示尊重。

而且,如果打仗打输了,战败方逃跑,胜利方只能追五十步,五十步之后就不可以再追了。

据说有一次打仗(那两个国家我忘了)战败方准备逃跑,然后发现战车坏了,然后胜利方就问他们为什么不跑,他们如实回答,之后胜利方就开始帮战败方修战车,修好了之后,战败方就赶紧逃跑,胜利方就在后面追。追了一会儿,战败方又停下来了,胜利方又问是咋回事,他们回答说战车又坏了,然后胜利方又给他们修,最后等战败方跑了五十步之后,胜利方停止追击,转身返回了。

如果那位小姐姐说的是真的,也怪不得古代打仗一打就是几十年,上百年了。


暗夜随笔


我觉得很多人对于古代全民皆兵的这个认识是不够的,个人观点,从秦朝开始几十万兵力没有问题啊?

全民皆兵的概念,现代人很多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那就来段新闻吧,一段早期央视转自大众日报的新闻。

到1958年底,短短的几个月,全国打出民兵师旗号的就有5175个,民兵团44205个;民兵人数由原来的4000多万发展到2.2亿;参加民兵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5%,有的地区达到了40%以上,个别地区甚至超过了50%。1961年,经过调整的民兵数量虽然减少了几千万人,但仍有1亿多人。1959年国庆节,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着浩浩荡荡通过广场的首都民兵师方队时,意味深长地对站在身边的赫鲁晓夫说:“我们有1亿民兵!”赫鲁晓夫听后,震惊不已。

从这段央视早期新闻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巅峰时期的兵力有2亿多人,即使如此,当时的中国也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全民皆兵”。你要说这不是职业军人,那没问题,古代大多时候都不是职业军人,闲时为农,战时为兵,这才是大多时期的状况。

相反,在秦朝时期,那是彻底的全民皆兵,由于商鞅变法的关系,秦国基本是一个先军 政策至上的国家,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与军事息息相关,耕与战是国民的生活内容,其他的行业基本都被取缔了,耕也是为战服务的。这种可怕的模式是现在的人不可想象的。

《韩非子》: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其目标就是,国家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切行动都必须有助于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军事战争上。除了打仗,什么都是不重要的,这种政策招来几十万人很难吗?现代人难以想象 ,那就代表它就不存在?

在汉朝也是全民皆兵的兵役模式,《汉书》记载: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古代所谓的服兵役也不是除了当兵啥也不干了,你还是要种地的,只有在农闲时才接受军事训练。

古代打仗经常夸张人数,这当然不假,但是不是每一次都夸张了人数呢?曹操的赤壁之战夸张了人数 ,已经公认了,那就能推断所有的战争都夸张了人数吗?这跟家长抓住了 你打游戏的一幕,然后就说你一天到晚都在打游戏,合理吗?

秦朝有《兵守》记载,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及耕格阱;发梁撤屋,给从从之,不洽而熯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

这里就说了,壮男就是打仗的,壮女就是负责饮食 ,建造壁垒,挖掘陷阱,放火烧敌等等工作,你说他们不算战力吗?哪怕是老弱也要放牛牧马,收集蔬菜,草食,野果等能吃的东西,以壮男女,你说他们没用吗?这是三军将士的来源,这才叫全民皆兵。

个人认为古代战争是有夸张人数的,但不是每一次战争都夸张了,西方人质疑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古代中国的情况,以古希腊、古罗马军做参照,然后再套用中国古代人口资料,来否定古代时期那些参战人数的方法,首先就有失偏颇。

难道史书加载的古代战争每一次人数多的都是夸张的,这是难以理解的。只看到了以当时国家的负担不起大规模的战争,为啥看不到百年三国人口损失了两三千万人?五万、十万人的打能死掉这么多人?战争本来就是超脱国力的模式,是不以民生为主要目的的。


书僮聊历史


这个问题很好

首先古代打仗确实有夸张的成分。

毕竟两军对垒肯定要放出话来说自己的军队的数量,而报数量的时候往往会多报,以此来威胁对方,恐吓对方,使对方士兵的士气下降,这样会有利于自己军队的战斗,大大的降低对方军队的战斗力。

比如曹操30万人说成是80万人。秦讲白起坑杀45万赵军也只是虚数,真正的可能有20万左右。

当然这种方法也只是前期有用,到后来的朝代,军队的统领一般不会相信这种鬼话。之所以后世还在用这种方式,多数是用来壮胆和壮大自己的声威,毕竟知道真相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还是不知道的。

这样也就是的军队的数量动辄几十万,上百万。

其次,古代的打仗的士兵人数确实很多。原因有以下几条。

1.晋升途径

军功爵制是在秦朝商鞅变法时候确立的,普通百姓也可以通过这一条道路快速晋升,但前提是军功足够。即便后世有了科举,可以凭借科举做官,但是真正有本事考取功名,文举武举的都是凤毛麟角,用古代的话说,那就是天上的文曲星武曲星下凡。

对于广大的老百姓来说,却只有这一条可以改变命运的道路。

2.兵役法

每家每户的男丁到了适当的年龄都要去服兵役,对于广大的人口基数来说,这个数字无疑是恐怖的,所以几十万军队是完全拿的出手的。

在今天如果要按古代的征兵方法征兵的话,有个上亿的军队也不足为奇。

3.府兵制

古代很长时间实行府兵制,战时应召入伍,装备粮食自备,这样就而国家仅仅需要免除一两年的赋税就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兵源,没有多大的负担,当然战斗力比起后代的募兵制要低,这个时候数量便成为了优势,这也是动辄人数很多的原因。

综上,我认为一,古代行军打仗有夸张的成分,而且不小 二,古人打仗拼的就是人,人数自然很多,不足为奇。


王建国xxy


中国的封建时代三千年,很多时候都是处于军阀割据,军阀割据混战时期各军阀都是以军队人数为基础,对于军人素质倒不是很注重,必进近身肉搏人数才是绝对的力量,但是地域不同人口总量也不同,慢慢就延伸出战术或者兵法。今天以大家熟知的三国为例,演义中动辄百万大军,三国三大战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曹操和袁绍号称大军八十万刘备号称大军七十万,并且三大战役都是以少胜多,这些军队数量纯属虚张声势。东汉末年人口将近两千万,全国动荡各地军阀大量征兵,以三丁抽一的方法征兵全国各大军阀军队数量应该在200—300万,大的军阀就有二十多个,说白了三国前期大军阀袁绍总兵力超不过40万,到了三国鼎立时期经过几十年的混战兼晋朝建立总人口650万左右。魏国400—450万,蜀国90—100万,吴国100万左右,兵力魏国大约是40万、蜀国和吴国各约15万、后期诸葛亮北伐有史可查最多的一次带了8万人。


我是苗苗和珍珠爸爸


古代常备兵力肯定不是很多。能维持个几万人的规模就不错了。

但是当战事来临,特别是外族入侵时,国家就要征兵,就是拉壮丁。按照二丁抽一,五丁抽三这样的比例强制从军。比如花木兰,弟弟年幼,肯定军队不要,父亲年龄虽大,按规定也要从军。所以花木兰才去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虽然这事可能不是真的,但是这种制度是有的。

这种制度不只是国的需要,也是百姓保家保命保财产的实际要求。因为一旦外敌入侵不能抵御,就会国破家亡。所谓保家卫国,指的就是这个。

因此,外敌入侵时,全国几乎一半的壮丁都可能成为军人。几十万的规模肯定可以达到。

比如,长平之战,秦赵两国进行生死存亡的决战,两国陈兵近百万,最终赵国败北,被坑杀四十万。注意这是历史,不是小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