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是什麼?它承載著什麼?

手機用戶52516124649


什麼是詩?詩寫什麼?怎樣寫詩?什麼詩才算好詩……均有論述:

先秦:

《尚書堯典》:詩言志。

孔子:《論語》中說:“不學詩無以言。”他說《詩》可興觀群怨,“《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他以《詩經》教學生,列《詩》為五經之首。

兩漢:司馬遷《史記》對《離騷》評價很高,(見後邊:什麼樣的詩是好詩?)

毛萇《詩大序》中提出《詩》之“六義“——風,言天下之事,雅,言王政之所由興廢,頌,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賦,鋪陳敘述,比,以彼物比此物,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

班固《詩賦略論》中提出《樂府詩》“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精神。肯定《離騷》“弘博麗雅。”

魏晉南北朝:

曹丕《典論.論文》中談到“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說明文章的不朽價值,並提出“文以氣為主。”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中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強調觸物生情,言志抒懷。

鍾嶸《詩品》中說:“宏斯三義(賦比興)酌而用之,幹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使味之者無窮,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他論詩分為上中下三品,列曹植詩為上品,他認為植詩:“骨氣奇高,辭彩華茂,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

隋唐五代:

魏徵有《文學傳序》、陸子昂《修竹篇序》中推崇“建安風骨”。李白亦推崇“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他最喜愛謝脁的“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佳句,他說:“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杜甫:論詩詩說:“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窮。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這體現了詩聖的詩歌主張。

白居易:《與元九書》說:詩者,根清,苗言,華聲實義。

司空圖《詩品》把詩的品格分為二十四類,如自然、豪放、含蓄、綺麗、典雅、雄渾……他論含蓄說得有點玄乎,說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後來嚴羽又用個比喻說是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言有盡而意無窮”才叫含蓄。

宋金元:

歐陽修《六一詩話》中認為“詩窮而後工”“託物言志,情景相生”要做到,“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矣。”

蘇軾《評韓柳詩》中最讚美詩聖之作“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

楊萬里有《論詩》、《誠齋詩話》。他主張詩1、要諷喻2、要含蓄。他認為:“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體現了含蓄。

嚴羽《滄浪詩話》“詩之極至有一曰入神”“詩者,吟詠情性也。”他提出“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言有盡而意無窮”實亦倡導含蓄蘊藉。

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提倡一要真,“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二要新:“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

明:     

楊慎:《升庵詩話》,“詩之為教,狄之玄哉。六情靜於中,萬物蕩於外,情緣人物而動,物感情而遷。” 王世貞《藝苑卮言》講格調:“才生思,思生調,調生格,調即思之境,格即調之界。”合起來即“境界”,后王國維倡此說。

清:     

王夫之《姜齋詩話》強調要情景融二為一,他舉《詩》:“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為例確為精當。

葉燮《原詩》中說:“理、事、情詩之本也”,詩之根本不外乎說理、敘事、抒情,實際乃如是。





北源八字


詩是人在特定的時間段或環境下,抒發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優美對稱的句子,極致精煉,字字斟酌,句句打磨,琅琅上口,是文學中最精煉的一種體裁。

要說它承載了什麼?那就是生活。

詩是大徹大悟,豁然開朗的人生寫照。

詩是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下酒菜餚。

詩是困境求生,不屈不撓的仰天長嘯。

詩是路遇不平,拔刀相助的獨行孤傲。

詩是雙喜臨門,賓朋滿座的洋洋自豪。

詩是閉門修身,琴棋書畫的逍遙清高。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就喜歡偉人的人生大寫意,暢快淋漓,不拘小節。

詩有古體詩和現代詩,自己的小作供大家欣賞,借景抒懷,略表心意。

《夏日雨中小景》

蟬鳴夏雨蛻金甲,

蛙顫荷葉戲魚蝦。

落紅無意隨波去,

回望枝頭淚雨下。

《傍晚的外夾河》

夜幕降臨,

海風溼冷地吹拂著樹林。

夕陽也許怕冷,

信手把天空點燃,

不想變成了熊熊烈焰,

瞬間燒紅了半邊天,

外夾河的水也燒得通紅。

夜幕闌珊,

晚霞拖著長尾如煙般消散。

華燈初上,

夾河橋上燈光和水光輝映。

遙望天空星光閃閃,

俯視大地燈火璀璨。

外夾河水悄悄從橋下流過,

帶走了人間的繁華與喧囂。

——外夾河是福山的母親河,由大沽河和清洋河匯流入大海。


飛魚蝸牛


詩是什麼?沒有真實的定義,在古代,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為歌。

詩,又稱詩歌。一般來說,語句上濃縮而精練,結構上具有跳躍起伏,同時又符合一定的節奏和韻律的一種文學體裁。

總體來說,詩言志、言情,乃文學中的文學。所有的藝術領域中,詩無處不在。

古人對詩的看法是這樣的。《毛詩序》曰:“詩之,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而嚴羽在《滄浪詩話》卻說:“詩者,吟詠性情也。”不過張舜民在《跋百之詩畫》中言及:“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凡此種種,無非是對詩的主觀評價,至今也沒有完全的統一說法。

那麼“詩”,它承裁著什麼呢?

關於詩,有點文化或愛見物生義等的人,常常順口溜幾句也是詩,雖然一時興起、不符合相關要求,但不能否定它存在詩的意義。所以說,詩言志、言情,是詩人用高度精練概括的詞演來表達對現實生活、世俗觀念、自然現象等有感而發的成文體裁。

孔子的觀點,認為詩有四種作用即興、觀、群、怨,說明詩就是詩人對現實中存在的不滿或憤怒的表達。比如新國風詩派,它秉承“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理念及其傳統精神,抒寫詩人的切身感受。

那麼如何作好“詩”呢?

寫詩,不是簡單從事,須下一番苦功夫。情、形、理的統一,就構成了詩的內容,但詩有一定的定性要求,起碼要符合音節、聲調和韻腳註音的基本常識。因為它是詩人心靈上的文字圖片,沒有一定的成熟技巧是會表達不完整的。

音調決定平仄,意象決定美感,簡約決定靈魂。一首好的詩,不僅言之有理,還要有思想深度便於人們廣泛傳頌的。詩言意象,也言事物,表現上主觀上情思美贊、客現上敘事狀物,有時也能相互融通使得表達的境界更高。

現代人很喜歡詩,特別是對於感情方面尤其執著並熱心。比方戀人時男方對女孩子的情思,怎不能老是這麼說吧:“我好想你呀!”、“我愛你夜不能寐,活一時想一天了。”所以,若採用詩來表達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像“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總之,詩言志抒情,它承載了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包括哪些家國情思、愛恨離別以及大自然界所有一切都被它闡述了個清楚,無怪平“詩乃文學之祖、藝術之根。”


杜象應


【詩為心聲】詩言志,它承載了歲月

落葉遍山丘,登高望遠洲。

佳時宜酌酒,好景正經秋。

醉弄黃花瘦,斜依綠竹幽。

意逐閑雲去,西風滿閣樓。

一一癸己重陽登閬中滕王閣遠眺2013年作

昔時曾赴劍門遊,年少淸狂詩未留。

山路崎嶇峰作劒,浮雲繚繞險中幽。

小樓月夜松風遞,關閣千年蜀道悠。

擬駐光陰成夢境,今宵把酒問東流。

一一醉憶劒門之遊(閬水漁民白溪釣)





白溪釣客


至於這個問題,小編還沒思考過。詩是文學?詩是生活?詩是描述?詩是抒發?我想詩表達的東西很多,沒有具體的事物來定義它的概念。

詩到現在的發展已經有了兩種形式。古詩和現代詩。而我們知道古詩它的發展是從詩經,楚辭,漢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新詩。

詩的形式在逐漸發生變化,而詩所表達的也越來越多。

至於詩的發展與它本身所承載的有什麼關係。我想詩是文學,它代表著精神價值。詩是歌頌,他代表著努力。詩是生活,它代表著酸甜苦辣,月晴圓缺。詩是景物,他代表著欣賞。詩是自然,它代表著呵護包容。

以上是小編的觀點,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也可以來小編主頁,閱讀更多古詩內容。





每日有料ISEE


首先,詩是什麼?

詩,在字義上,“詩”字的本義是“文學的一種體裁(言說心志、抒發情感的押韻文字)”,古籍中特指《詩經》,引申指“作詩(言說心志、抒發情感的押韻文字)”,又引申指“奉持,承繼”,又通“邿”,指“春秋時期國名”等。說文解字中寫到“詩,志也。從言,寺聲。書之切。”

鄭康成《六藝論》:“詩,絃歌諷諭之聲也。”朱子曰:“風雅頌,聲樂部分之名。賦比興,則所以製作風雅頌之體也。”而《荀子·勸學篇》:“詩者,中聲之所止也。”

人類許多民族在語言的發展中產生了適合本民族語言的詩歌形式。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其中最早的詩作於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

到了戰國時期,在南方的楚國華夏族和百越族語言逐漸融合,其詩歌集《楚辭》突破了《詩經》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體現南方語言的特點。

漢代時樂府詩形成。樂府詩是為了配音樂演唱的,相當於現代社會的歌詞。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三國時期以建安文學為代表的詩歌作品吸收了樂府詩的營養,為後來的格律更嚴謹的近體詩奠定了基礎。

到了唐代,中國詩歌出現了四句的絕句和八句的律詩。律詩押平聲韻,每句的平仄、對仗都有規定。絕句的規定稍微鬆一些。

另外,在宋代達到頂峰的詞也是詩歌的一種重要形式。詞的格式要依從一些固定的詞牌,以便於配以樂曲演唱。

其次,詩的承載?

1.情,詩源自生活,平凡且真實,承載了太多生活裡的情感。親情,友情,愛情,思鄉情等等,卻唯獨沒有古希臘神話裡的人神之情。

2.志,詩見證了人生、人性、人情,承載了詩人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沒有一種文學載體較詩更能言志。通過詩可以瞭解詩人生平,通過詩可以領會詩人志向,亦是通過詩來品味詩人精神。

3.文化,詩是文化的載體。如果說西方詩歌與文學的源頭是《聖經》,那麼,中國文學的源頭就是《詩經》。《詩經》的精神氣質,就是中國文學的精神氣質。即便身處急躁、浮誇的現在,閒讀詩書,亦能感受中華文化的那份恬靜。





未有暮色


一、詩是什麼?

詩,又稱詩歌,是一種用高度凝鍊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詩乃文學之祖,藝術之根。詩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而詩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

孔子認為,詩具有興、觀、群、怨四種作用。陸機則認為:"詩緣情而綺靡"。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

另外,《詩》也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詩經》的本名(西漢時期《詩》被命名為《詩經》。

二、詩歌承載著什麼?

詩歌承載著詩的感情、形象、思想、意象。

詩歌的內容。詩來源於生活。詩是生活大海的閃光。把詩與生活隔開,就無法認識詩的內容本質。"詩的範圍是全部的生活和自然;詩人觀照森羅萬象,他的觀照是如同思想家對這些森羅萬象的概念一樣多方面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詩的歌唱。詩的領域象生活一樣廣闊無垠。由於詩不是敘述生活而是歌唱生活,感情就是詩的主要內容,抒情美是詩的內容本質。感情要有所依。形象,使感情具象化、可感化。所以形象也是詩的內容的組成部分。詩是最富於哲理意味的文學樣式,它是文學領域中最"講理"的品種。感情來源於思想。思想同樣也是詩的內容的組成部分。情、形、理的統一,構成詩的內容。

(一)詩歌感情

感情的真實性。所謂真實,就是不說假話。詩總是樂於傾吐隱秘在自己胸中的悲歡。圓滑與世故都不應當是詩的品質。感情的真實還有一個廣闊領域。詩中除詩人以外的任務形象的感情也必須是真實的。

感情的獨立性。真實的感情總是具體的、獨特的。它是獨立的不是缺乏個性的。感情的獨立性是感情的真實性的體現於延伸,是感性的外裝和標誌。感情的獨立性使詩和讀者的心靈發生聯繫,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對讀者變得親近。感情的獨立性表現在善於發現"異":能言人之未言;長於發現"異":善言人之難言。

(二)詩歌的形象

通過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也是藝術的基本規律。詩歌唱生活,也是形象地歌唱生活。在絕大多數詩歌中,主要形象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除了抒情主人公形象,詩歌一般獨有景物形象。

(三)詩歌的思想

詩應當富於哲理。詩歌的思想內涵要超出時代"思想的平均分數",要高於時代"朦朧的火星",對人生有更深理解,對時代有更深評價。詩歌的思想富有哲理性,不同於哲學的思想:詩歌的思想是感情晶體。詩歌的思想是形象晶體。詩歌的思想是機智語言的晶體。意象是詩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作為一門語言藝術,詩一般不會通篇以抽象語言直接表達抽象的情思,而要藉助意象表達。

(四)詩歌的意象

什麼是意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融匯著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譬如寫一首愛情詩,詩人不止會說:"我好想你呀!""我想死你了!""我對你的愛永遠都不會改變!""我活一天就會想你一天呀!"而會以飽蘊深情的意象,做委婉的表達,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我對你的思念,就像春蠶吐絲,至死不渝呀!因為得不到你的愛,我傷心落淚,就像燃燒的蠟燭,生命一息尚存,淚流就一息不止呢!情絲無盡的蠶,淚流不止的燭,就是詩中藉以寄託情思的意象。詩要表現的,是詩人的主觀世界和詩人所面對的客觀世界。在主觀世界一方,詩要表現的主要是情思和美,即詩人對世界和人生的情感體驗、思想穎悟以及審美感受。客觀世界要求於詩的,則是敘事和狀物,敘社會之事,狀自然之物。其所狀之物、所敘之事,往往也作為意象,藉以寄寓主觀的情思及美感。

希望大家多瞭解詩歌的相關知識,掌握詩歌的特點!但願你的生活不僅只有眼前的苟且,還可以有詩和遠方!

祝詩意生活,永遠溫暖相伴!

[玫瑰][玫瑰][玫瑰][祈禱][祈禱][祈禱]


一康君寫作新語


詩是一個民族靈魂深處最美妙的東西,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希望和未來。

但是我們的詩和文學現在已經死了……

有史以來,我們中國都是以文明古國的光輝形象被列國所稱頌,但是現在呢?除了談經濟地位、談GDP等,我們還剩下什麼呢?

我還記得十幾年前的錢學森之問,可是到現在我們恐怕也已經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忘卻了吧?

“我們中國為什麼培養不出自己的文學大師?

為什麼培養不出一流的人才?”

這讓人想想都後怕啊!

或許就目前為止我們還能用‘我們肉體跑得太快,靈魂還沒跟上’來搪塞和敷衍,但是以後呢?

難道我們若干年後要這樣告訴我們的子孫?

‘人活著就是為了錢,還是為了錢?’

去年,就是2019年,山東大學發生了一件特別著名的事件,那就是所謂的‘幾陪事件’。

丟人!恥辱!山東那是什麼地方?它可是孔夫子的家鄉。

這類事件實在是多不勝數,這也算是所謂的盆滿缽滿罷!

說了這麼多,我們該怎樣驗證中國“文學”已死呢?其實很簡單。

中國文學存亡與否,只須看看書店“批判現實主義”作品的一片可怕空白、只須看看“悟空問答”裡“讀書”、“學習”的一摞弱智提問,懷中那顆拔涼拔涼的心,甚都明白了。

在一個流行灌輸說教、口號空話、形式概念的氛圍裡,文學、文藝、文化甚而文明,正在迅即轉身離去。這並非危言聳聽,這不過折射出了一個淺顯現象 —— 文學永遠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總和,而不可能孤立存在。

嗚呼!我們可能都生活在夢裡……

——小故3761



黃河故人


我覺得詩歌是切近心靈的,一種對生命的任真,對生活的敏銳,為我們揭示了潛藏在尋常生活表象下的幽微真諦,讓我們聆聽到歲月的細語,讓我們看懂世界,看見自己,當我們靜下心來體悟詩中的真味時,它承載的就是人生吧。


宋小溫


感悟修心性,片語融真情。

內觀言出顯,性見半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