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白靈是個簡單粗暴的新青年

白嘉軒一共生有三個兒子,較為聰明的白孝文和白孝武最多隻到朱先生的白鹿書院念過書,稍顯愚笨的白孝義更是隻在徐先生的私塾裡讀了幾年書,三個兒子最終都回家種地了,沒有一個在新式學堂上過學。

白鹿原:白靈是個簡單粗暴的新青年


當然,這並不是說明白嘉軒不喜歡自己的兒子,不希望兒子們學有所成。白嘉軒恰恰是因為器重兒子,所以不希望他們學習新思想。

在白嘉軒看來,讀書是用來讓人明白道理,懂得為人處世之道。在明白了道理之後,就應當動手勞作,靠土地養活自己。

白嘉軒對於新思想並不是一無所知的,只是根深蒂固的傳統使他對於新思想是有著本能的防備與排斥。與舊中國大多封建財東一樣,新思想如同白嘉軒眼裡的異端,白嘉軒是不會主張自己的兒女接受這些有違禮儀、甚或辱沒祖宗的新式教育的。

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家庭裡,白靈背叛父親盡心盡力維持的祖訓,欣然接受時尚而年輕的新思想,最終投身到了革命事業裡來,足以證明白靈擁有強大的反抗意識。但是白靈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求學,革命,實現自我價值。卻全都用錯了方法。

白鹿原:白靈是個簡單粗暴的新青年


白靈在偷偷上學被父親找到時,將剪刀抵在自己的脖子上,用生命來要挾父親,為達到目的,使用的方法既簡單又粗暴。

白靈在第一次提出要進城上學時,白嘉軒讓白靈先在村裡的祠堂唸書,等年紀大了再進城。這雖是一個緩兵之計,卻也足以看出來白嘉軒對白靈的溺愛,讓女子在男孩中間讀書本就是一件非常不成體統的事情,白嘉軒卻還為了這個不成體統的事情出謀劃策。

同時白靈也在祠堂證實了自己的才華,徐先生也證明白靈是個才女,是否應該讓白靈鑽研學識本就是白嘉軒難以決斷的事情。白靈已經在城裡的學校上了學,旁邊又有姑父姑媽幫忙說話,讓白靈留下唸書本就是順水推舟的事情。

這一方法雖然未必會成功,但是白靈與父親的關係卻不至於鬧僵。白靈直接選擇了最為粗暴沒有迴旋餘地的方式,可見白靈做事是不講後果的。

白靈的革命生涯中,也存在著簡單與粗暴。在日本侵佔東三省後,國民政府為了平息西安學生的抗日情緒好專心對付共產黨,專門派出教育部的部長來西安清繳共產黨在學生間建立的網絡。這個時候的白靈本應該專心領導學生組織對抗軍統的清繳,但她卻為了給下達這個命令的淘部長一個下馬威,親自砸了陶部長一磚頭。這一磚頭不僅使得白靈自己的身份完全暴露,連累到了自己的家人親戚,還使得黨組織好不容易在西安建立起來的學生網絡被一網打盡,是標準的以卵擊石的做法。

最終,革命根據地的蕭反運動中,白靈被誤叛為奸細而活埋。這裡面確實有當時根據地的政委的失誤,但是白靈在蕭反時拒不服從管理,直接惹怒了決定蕭反的畢政委,使得矛盾變得徹底無法調停。

白靈的簡單與粗暴,對於肅反運動的進行沒有任何幫助,還因為誤殺了白靈使得肅反運動徹底失敗。


白鹿原:白靈是個簡單粗暴的新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