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的夏侯惇为何如此受曹操厚待?

LIAIHONG


比如《三国演义》杜撰的“拔矢啖睛”,那是跟外人耍凶,如果换成曹操,让夏侯惇反过来把眼球扔掉,把箭吃了都没问题。曹操多疑,很没安全感,但是他的卧室夏侯惇可以随时自由“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夏侯惇那种绝对不打折扣的忠心让曹操没有办法不相信他,他的谥号为“忠”,和夏侯惇太匹配了。

忠心

戴笠表忠心的方式是,终身不入国民党,就只效忠蒋介石。夏侯惇表忠心的方式是不做汉臣,只做魏官,和曹操同朝为官,好大面子,还是曹操争取来的名额,夏侯惇不干,什么献帝?汉什么帝?汉献什么?论条论头还是论斤?不去。在夏侯惇看来,汉献帝的位子就该是曹操的,不过支持归支持,他还是劝曹操先灭蜀吴再称帝。

不贪

“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这是对夏侯惇的评价。

曹操在现实生活中,包括很多细节也都体现出“性节俭”,“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帏帐屏风,坏则补纳······”他和夏侯惇的脾性相近,夏侯惇这样的人,身无余财,有钱也都分给别人了,不置产业,忠心耿耿,更谈不上什么野心了。

发小而且入伙早

曹操小时候数落夏侯惇就跟问候亲孙子似的,夏侯惇也不敢说什么(把侮辱他老师的人杀了),长大后曹操有权有势称霸一方了,夏侯惇就不听话了?只能更听话。曹操多疑,但是对夏侯惇,他用着放心,而且夏侯惇也是最早一批跟随曹操出来混的人。

不但如此,当初曹操刺杀董卓未果,逃出生天后,振臂一呼招拢天下英雄的时候,夏侯惇和夏侯渊可都是带着兵来的,可以说是曹操最早的班底,都是夏侯兄弟“义务奉献”的,当时曹操还啥都不是呢,夏侯惇听信儿就奔过来,太铁瓷了。夏侯渊也曾经给曹操顶过罪,和曹操关系非常好。

说曹操曹操到,谁到了?夏侯惇到了,当初李郭之乱,王允等重臣被杀,有人就建议应该找曹操勤王救驾,使者还没出发,夏侯惇就到了,人才济济是后来的事,最早“白手起家”跟着曹操闯天下的“老人”中就有夏侯惇。

真实案例:东北某动物园里把狗和老虎养在一起,当初在一起的时候,狗已经成年,老虎还是个娃,长大以后那土狗老霸道了,稍不顺心,见老虎就咬,老虎一般都是示弱,躺地仰身露肚皮,一副咬就咬吧,又不是没咬过的滚刀肉表情,从小到大被咬习惯了,耳朵都被咬成锯齿状了。

人也如此,成龙小时候在戏班没少挨打,即便现在成龙遇见洪金宝,崇敬以外还是有点害怕,其实有什么可怕的,这都是小时候或多或少都受过点刺激,很难摆脱“心理阴影”。崇敬是因为洪金宝是大师兄,成龙被几十个持刀黑社会围,只有洪金宝敢冲过来打,那时候的香港黑社会,警察也管不了。

罗里吧嗦的说了那么多,就是想以现在的事例来说明以前的事情,无论历史如何推进,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性这东西是不变的,用现在的事例来说明,便于更好的理解问题。

忠于使命以身作则

除了“拔矢啖睛”,夏侯惇还能“断寿溉田”,不是说为了灌溉土地把自己的阳寿断了,而是修建堤坝,拦截、有限阻断太寿河蓄水。

夏侯惇忠心之外,还能忠事,曹操交代的任务,执行起来绝对不打折扣。曹操当年被围殴的时候,适逢天灾加蝗灾,人祸就是连年的战争,民间粮绝,部队也都没得吃。各派系势力果断拥抱大自然,尤其袁绍和袁术这哥俩,袁绍部吃桑葚,虽然据说这东西补肾,但总比不过粮食,这是上树。袁术部队是下河捞鱼吃虾捡河蚌等等水生动物。

曹操这里粮食也非常紧张,这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战场上可以敌我互有胜负,人没粮食那可就是必死无疑,甚至等不到饿死,就都当逃兵了,于是,曹操就派他最相信的“兄弟”夏侯惇着手狠抓粮食问题。

夏侯惇亲自“下乡”探访民情,了解水利状况;

亲自铲沙背土修整河道;

普及种植技术;

拦坝蓄水,水位高过引水渠后,农田得以灌溉(以前几乎已经断流);

军屯,亲自和军兵一起下地种粮食。

丰收以后,有了粮食,曹操度过了“危险期”,当然会更加看重和重用这个发小。

曹操和夏侯惇还是“连襟”、“一肩挑”,曹操娶了姐姐,夏侯惇娶了妹妹。

夏侯惇、夏侯渊只是代表性人物,整个夏侯家族就是曹操的“本家”,曹操的私人“人才储备库”。

由上可以看出,夏侯惇受到重用,有发小的原因、连襟的原因、入伙资历的原因,尤其最早加入曹操的时候,就相当于把人头寄存在曹操处了,那时候曹操啥也不是呢,外加清廉的原因,还有就是忠于职守、忠心耿耿等等,这样的人用着放心,使着顺手,关系莫逆还不用担心刺杀或者造反,最关键的还有感情很深,自然会受到重用了。


古今通史


一个人的重要性,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有他以后,世界会怎么样;另一个是没有他以后,世界会怎么样。

对于曹操来说,夏侯惇被重用很有深意,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职场上的一种智慧!

01.最受信任的曹操死党

《三国演义》里,只要是帮曹操的人,很多都被刻意降低了档次。

作为曹操死党,罗贯中笔下的夏侯惇,比起正史上的夏侯惇,人格内涵要逊色很多。

事实上,夏侯惇对曹操所表现出的忠心,是其他人难以比拟的。和曹洪、曹仁、夏侯渊一样,夏侯惇也是曹操起家时的死党,是曹操一生最信任的几个人之一。

在曹操刚刚起兵的时候,夏侯惇加入了他的部队,成为曹操的偏将。讨伐董卓时,曹操担任奋武将军,夏侯惇担任军司马。

在征讨陶谦时,曹操出征,让夏侯惇留守濮阳老巢。家里永远都是留给最信任的人,这样曹操才能安心远战,曹操让夏侯惇留濮阳,说明了一切。

02.关键时候靠得住

事实上,从一件事情上可以知道曹操没有看错人。

兴平元年,当张邈联合吕布叛变曹操时,夏侯惇显示出了他的忠勇。当时曹操的家属陷落在鄄城,夏侯惇轻军开赴前线和吕布死磕,把吕布战退。

当时张邈、吕布的叛乱,让曹操几乎成为丧家之犬,是最后守家的荀彧、程昱、夏侯惇三人同心协力,发挥出中流砥柱的作用,才帮曹操占住了东阿、范县和鄄城。

《三国志》记载,夏侯惇接到荀彧请求支援的命令后,来救援鄄城大开杀戒:

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

虽然夏侯惇的手段比较硬,但镇压了叛乱,曹操才能有家可归。

03.三件事看出夏侯惇为人

在《三国演义》里,夏侯惇是一个纯爷们式的武将。但在《三国志》里,他还很具有几分侠气。

正史记载,夏侯惇是汉高主名臣夏侯婴之后,14岁时因为给自己的老师出头杀了人,从此,他因为刚烈的性情扬名。

但夏侯惇并不只是勇夫,他还是一个勤于职守的官员。他担任济阴太守时,遇上大旱,蝗虫四起。夏侯惇把河水利用起来做池塘,并亲自担土,带领士兵种稻,很多百姓都由此受惠。

同时,他在部队里的夏侯惇依然在坚持学习,他每次上课都亲自迎接老师。他爱护士兵,有了余财时,夏侯惇往往都分给下属,自己很少积攒钱财。

04.非同寻常的待遇

忠诚、有侠气、勇武、不爱财,同时又能统军杀敌,曹操父子面对这样的夏侯惇,展现出了很大的敬意。

建安二十四年,也是曹操死前的一年,在摩陂军营中的曹操,常常让夏侯惇与和他同车而行,卧榻促膝。而这样的待遇,其他将领从来不曾享受过。

夏侯惇作为曹操一生的伙伴,他们之间的战友情、兄弟情割舍不断。

曹操逝世后不久,曹丕登基,夏侯惇也成为了大将军。但几个月之后,夏侯惇也离开了世界。

古人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曹操最信任的夏侯惇,一生功劳显赫。或许我们看不到他在官渡、赤壁的作为,但死战吕布、张邈,为曹操守住根据地的功劳,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功劳。

夏侯惇的例子,很像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些不显山露水人,但却往往很关键的人。他们在职场上获得老板最大信任,因此,也获得更多的机会!


历史迷猴神通


夏侯惇,曹操集团的大将,受到了曹操的重用,甚至可以说是厚爱,毕竟,夏侯惇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短处,作为武将他经常战败,但是却不影响他一路晋升,这究竟是为啥呢?

“盲夏侯”很猛

夏侯惇广为人知的事迹非“吞睛”莫属,兴平元年(194年),曹操攻打陶谦,夏侯惇守濮阳,却被吕布诈降计给算计,居然被活捉为人质,借此向曹军勒索军事资源,不过夏侯惇的部下韩浩不吃这一套,他下令军队,准备开始攻城,至于夏侯惇的死活,根本不必在意。

吕布本来就是想趁机得到一些好处,没想到遇到了硬骨头,不想接这一场仗的吕布认了怂,送还了夏侯惇。

最终吕布战败逃亡,夏侯惇作为追击吕布的其中一支军队,身先士卒,发誓要报仇雪恨,一雪前耻。夏侯惇勇则勇矣,却不够小心,在追击的路上遭到伏击,被吕布军一箭射中了眼睛,夏侯惇眼睛中箭后,一把将带着眼睛的箭矢拔了出来,说了句“父精母血,怎能弃之”,随后居然将眼睛给吃掉了,这一幕吓坏了吕布的人,四处逃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夏侯惇可能不是战争天才,但是绝对是一位猛将,正常人被射了眼睛,不吓了个半死就算好汉,夏侯惇则面不改色,仍能顾全古人的意志,勇猛程度让人钦佩。

夏侯惇经过“吃眼睛”这件事儿,他勇猛的名声传播甚广,还得到了一个外号——盲夏侯。不过,你最好不要叫他“盲夏侯”,毕竟这个外号不是很光彩,夏侯惇也并不喜欢别人这样叫他。

“时夏侯渊与惇俱为将军,军中号惇为盲夏侯。惇恶之,照镜恚怒,辄扑镜于地。”

(注:夏侯惇吞睛并非史实,《三国演义》杜撰,只能从侧面说明一下夏侯惇勇猛)

曹操与夏侯惇关系不一般

夏侯惇受到曹操的厚爱,这与二人的关系也分不开,他们除了“君臣”关系外,还有另一层关系,让他们走得很近。

夏侯惇属于曹操集团的元老成员,他跟着曹操的时间比较早,这方面在后来论资排辈很重要,由于曹操的重视,后来的人也都不敢怠慢夏侯惇,随着时间的推移,夏侯惇在曹氏集团的地位自然比较稳固,人脉也比较广,不过夏侯惇并不结党营私,这一点很关键。

曹家与夏侯家一直保持着联姻,两家之间稳定的姻亲关系,使得曹家与夏侯家的人大多都有亲戚关系,有了这一层关系,曹操和夏侯惇的关系自然也非比寻常了。

夏侯惇是曹操一生少有的信任之人

夏侯惇的谥号“忠”,这是一个获得了极大肯定的美谥,仅仅总这一点来看,夏侯惇此生获得了曹操的认可,在曹氏集团混的非常成功,比关羽要强上很多。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

“忠”者,为了主上“上刀山,下油锅”,从来不会因为考虑自己的得失安危而放弃主公。这一点结合夏侯惇的勇猛,确实是三国极为难得的品质。曹操也正是看中了夏侯惇的这一点,曹操回馈夏侯惇的“忠”,是是他的“信”,而曹操的信任,对于多疑的他来说,比任何都要宝贵。

夏侯惇在曹氏集团的待遇绝对是S级,行可与曹操同车。最尊荣的特权,要数夏侯惇可以不经通传出入曹操寝室,这一待遇足可见曹操对夏侯惇的信任,至于升官发财,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夏侯惇有实力

夏侯惇的战斗力或许不是极高,但是他也并非一无是处。例如,在夏侯惇任陈留,济阴两地的太守时,遇到了大旱灾年,夏侯惇果断的阻断了太寿河水,亲自背土筑堤,以太寿河水灌溉农田,解决了当地的干旱问题,避免了老百姓生灵涂炭,传为佳话。这样的事情绝对不是偶然,而是夏侯惇高度精准的算计和大胆的决策,正是因为这样的实力,夏侯惇才能受曹操厚爱之时,没有人非议。

在夏侯惇死后,配享太祖(曹操)庙庭,他一生的荣誉贯彻了生前死后,除了曹操的厚爱,也得到了当时的诸多武将文臣的认可。对于这些,他的那些所谓的“失败”,都没有造成巨大的局势失利,只能说“胜败乃士兵家常事”而已。


野史日记


夏侯惇是曹魏阵营中除去曹操独一无二身份最高的人,原因很简单,曹操起兵能够成功全赖夏侯,夏侯与曹操是亲戚,二人甚至有过命的关系,并且在曹操最难的时候,是夏侯帮助他重新起家的,招募军队时难免遇到刺头,这些都是夏侯惇一人扛下来的,况且曹魏能够实现一统谁敢说夏侯惇没有功劳呢?

1、夏侯为曹操损失了一只眼睛

夏侯惇的作战能力可能会被质疑,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在一次战争中夏侯损失了一只眼睛,成为了三国武将中的伤残人士,因此不被看好,但曹操却将这件事情铭记在心里。


可能大家都认为曹操是无情无义之人,但在我看来单单对夏侯这件事情上,曹操绝对算的上一位有情有义的汉子,夏侯眼睛受伤后,曹操为了不让夏侯继续征战选择性的让他担任一些军务,这些军务都是有实权而不用上战场的。


但夏侯不愿意,他认为大丈夫在世一定要建功立业,曹操从来没有因为夏侯惇失利后责罚他,甚至去降他的官职,因为曹操知道没有夏侯惇就没有后来的曹魏集团,夏侯惇可以说是曹魏的缔造者之一。

2、夏侯惇是曹魏的大股东

我这样评价夏侯绝非贬低他的能力,一个人不一定要在军事方面做出贡献,才能被称之为大将,夏侯惇是属于在农业建设方面的人才,将他放在战场上的确有损他的优势,因此后期他在农业建设方面的确突出了他的能力。


继而来说夏侯惇为何是曹魏的大股东,开始时便说过夏侯惇帮助曹操招兵买马时,便已经立下了汗马功劳,据《三国志》记载: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魏书曰: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馀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馀人。〉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


因此可以看出夏侯的军事能力并不是不强,而是遇到的对手太强,何况让一个独眼将军上场的确不太安全。况且赵云等武将排名三国第二,何人能挡?何况夏侯惇呢?

3、曹操真的厚待夏侯惇吗?

从《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中的一句话就能看出曹操对夏侯的重视程度:“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曹操何等多疑居然能够容忍一个人随意出入其卧室,尤其是曹操好梦中杀人,对于这件事情的真伪我们无从得知,但一个雄主,或有人称其为奸雄,但他的确为天下一统而去真的努力了。

综上所述:明确一点夏侯的确是被曹操重用了,不光光是夏侯惇而是整个夏侯氏,虽然夏侯惇武艺不能算三国期间前几的名将,但他也上榜三国二十四名将,这份荣誉整个三国不过二十四人,因此不能片面的评价夏侯,正视他的真正能力,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关注我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


历史红尘


再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粗略介绍一下夏侯惇,夏侯惇(?-220年),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末年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与吕布军交战时,曾一度被擒为人质,又被流矢射瞎左眼。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追谥忠侯。青龙元年(233年),得以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夏侯惇一生虽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按《史记·谥法解》云:“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所以,“忠”实为大誉之谥,仅次于司马师的“忠武”。


最后一句话忠就是可以完美的诠释曹操为什么这么喜爱夏侯惇。比如《三国演义》杜撰的“拔矢啖睛”,那是跟外人耍凶,如果换成曹操,让夏侯惇反过来把眼球扔掉,把箭吃了都没问题。曹操多疑,很没安全感,但是他的卧室夏侯惇可以随时自由“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夏侯惇那种绝对不打折扣的忠心让曹操没有办法不相信他,他的谥号为“忠”,和夏侯惇太匹配了。大家都知道,曹操这个人,作为足智多谋、老奸巨猾的代表,他的疑心是非常重的,天下想要曹操命的人非常多,所以,常常看见左右侍卫什么异常的,他往往就起了杀心,也正是因为这些,他才坐上了最高的位置。论忠心,夏侯惇很早就跟操操一起混了,是属于最早很曹操的一批,早年跟着曹操出生入死,东征西战,什么世面没有经历过。早些年,打吕布和董卓时,在危难之际,夏侯惇还救过曹操一命,而且夏侯惇还是曹操的亲族。


还有一点就是血统关系,曹操本来姓夏侯,因为历史因素,曹操的先人被过继给了宦官曹腾,从而让曹操生来有了曹姓。曹操虽然姓曹,但并不代表着,和夏侯家族的血缘关系会因为伦理上的过继而消失。而对于打天下、治理天下这样的大事,依靠外来的人才固然重要,但是出于安全考虑,自己家族内部的优秀人才也要予以重要。 而夏侯惇在夏侯家族内,也算得上人才,因此从这点来说,曹操有必要重用夏侯惇。类似情况,还有夏侯渊等人,也都因为血统关系受到曹操的重用。

纵观夏侯惇一生,他虽然经常打败仗,但从地位和官职上来看,夏侯惇是名副其实的曹魏第一武将,官拜前将军。《三国志夏侯惇传》注引《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请,乃拜为前将军。”在曹操起兵之后,同和曹氏在沛国的夏侯惇、夏侯渊便举家族之力,前来投奔,这份关系也是一般人都比不了的。


而且夏侯惇本人虽然打仗不行,但是办事能力还是十分靠谱的。曹操安排他做后勤工作,他也确实让打仗的人没有后顾之忧,把这些事情都安排十分妥当。当时打仗碰上大旱,老百姓的田地都快枯死了,夏侯惇就带领军队亲自去挖水库,后来水库建成,百姓的收成有了,老百姓都十分感谢他,所以虽然他打仗不行,曹操也还是十分器重他,因为他治理后方很有能力。 而且夏侯惇这个人十分懂规矩,他绝不越权半步,对曹操觉得的忠心。一个懂得进退的人,肯定比一个满满都是野心的人更值得信任,因此夏侯惇非常受曹操的器重。而且虽然夏侯惇打仗没赢过,但是他并没有办过错事,并且为曹操的后勤工作做的十分到位,曹操之后成就也少不了夏侯惇的支持。


大老二爷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身边都聚拢着很多人才,这些人才有的是谋士,有的是将军,总之各自都有各自的归属和定位。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夏侯淳,文不能出谋划策,武不能领兵打仗,可以说是毫无用处。

反之曹操却对他十分厚待,在有权利之后,一直在不停地给夏侯淳升官,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 忠心

夏侯淳这个人虽然没有多大的用处,但是这个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十分忠心。他忠心的方式就是永远不做汉朝大臣,只做魏官。和曹操同朝做官,这是天大的面子,还是曹操帮他争取来的名额,不过夏侯淳不干,什么汉献帝?就是不去。在夏侯淳看来,汉献帝的位置本来就应该是属于曹操的。不过心里这么想会这么想,在曹操称帝之前,他还是劝说其新疆东吴和蜀汉灭掉再说。

  • 不贪

古代时要想把一个关长长久久的做下去,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有一清廉之心。在现实生活当中,曹操这个人是十分节俭的。他平时的时候穿着不要求华丽,只要求舒服简洁就好。夏侯淳和曹操的性格正好很接近,所以曹操肯定会把他当做自己人。当然夏侯淳的不贪,也反映了他本人并没有多么大的野心。

  • 听话

夏侯淳跟曹操是很要好的发小,小的时候曹操欺负他,他也不敢乱说什么。曹操长大之后能够称霸一方,夏侯淳是听话还是不听话呢?答案当然是更听话了。曹操本人生性多疑,但是对夏侯淳,他用着特别放心,而且夏侯淳算得上是跟曹操最早出来打天下的人。不但如此,当初曹操计划杀掉董卓,最后失败,在振臂一呼邀请天下英雄的时候,夏侯淳和夏侯渊可都是带着兵来的。所以说夏侯淳是最早支持曹操的人。

  • 严格要求自己

夏侯淳除了忠心听话之外,他还能忠事。只要是曹操交代下来的事情,他一定会不打折扣的努力的去做好。曹操当年被围殴的时候,恰逢当时天灾人祸连连,吃的喝的都特别少。因此当时的各路诸侯都抱在一起来想办法,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曹操就派夏侯淳前去做工作。最后夏侯淳完成的很好。

原因总结

夏侯淳是曹操的生死兄弟,两个人从小到大有着过命的生死交情。而夏侯淳之所以能被曹操不停的升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忠心、听话,曹操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就算曹操知道夏侯淳没有多大本事,却还是在不断的对他进行厚待。


品史知兴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代奸雄,但事实上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当然,还是一个文学家)。对于政治家的曹操来说,厚待夏侯惇必然是有缘由的。

我们先来说一个非主要原因:夏侯惇与曹操是亲戚加从小的玩伴。

夏侯惇和曹操取了两姐妹为妻。夏侯惇娶了妹妹,曹操娶了姐姐,两人的关系算是“连襟”。夏侯惇与曹操也是发小,两人小时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形同兄弟。当然,实际情况是,夏侯惇从小都是曹操的小跟班,对曹操是言听计从。

连襟加发小的感情基础,曹操自然要视之为心腹而大加任用了。

不过,这却不是夏侯惇被重用的主要原因。毕竟,在古代三妻四妾以及女性地位低下的情况下,连襟关系在政治等利益面前是不会摆在第一位的。同样,发小也不会。

那夏侯惇受曹操厚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静笃觉得可以从忠心和能力两方面来分析。

  • 第一,忠于曹操是夏侯惇最大的优点。

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时,他的手下都封了魏的官职,大家都很高兴,但夏侯惇却不高兴了,为什么呢?

因为他还在朝廷中任着职务,也就是汉朝的官,并且曹操也任着汉朝的官职。这样一来,夏侯惇认为,他与曹操只是上下级的同僚,而不是主公与下属的关系,所以请求曹操也要封他做魏的官。几次向曹操上表请求,直到曹操答应才罢休。


夏侯惇对曹操的忠心,从曹操对他的态度也能看出来。我们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老是害怕身边有人要害他,但他对夏侯惇却是一百个放心。夏侯惇经常和曹操同车出行,曹操的卧室只有夏侯惇不经通报就能随意进入,而其他曹操的部下如夏侯渊等都不行。

  • 第二,夏侯惇因为早年眼睛负伤离开战场,军功不多,但他的能力却是出众的,为曹操的征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夏侯惇因为被箭射伤眼睛后,不再在前线冲杀,而是为曹操镇守后方,提供后勤支持。

三国时期,由于连年的战祸,加之天灾不断,老百姓游离失所,粮食生产短缺,各军阀的粮食保障都成问题,但曹操的军队在夏侯惇的后勤保障下,并没有因粮食缺少而影响到战斗力。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夏侯惇亲自参与到农业耕种当中,带领士兵们下地去种粮食(军屯),著名的“断寿溉田”就发生在夏侯惇的身上。

夏侯惇随曹操征讨吕布时,眼睛被箭射中。曹操就让夏侯惇留守陈留、济阴,封为高安乡侯。为了抗旱,夏侯惇带领将士修建堤坝,阻断太寿河水,用于灌溉田地。在这期间,他身先士卒,亲自上工地背负土石。

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三国志 魏书》)

可以说,曹操早期与袁绍、袁术等争地盘的过程中,夏侯惇的后期保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同一时期,袁绍等军阀的军队可是在饿着肚子打仗。


现在,我们综合起来看,夏侯惇既能够在战场征战,退居二线后又能为主上曹操分忧解难,又对主公忠心耿耿,再加上还是发小外加亲戚,曹操自然是对他信任有加,加官晋爵的厚待了。

要是这样的部下都不厚待,那谁还为曹操卖命呢?您说对吧?


挚守静笃


因为曹操是夏侯惇的堂兄,所以你说呢?

首先曹操之父曹嵩,是东汉末期大宦官曹腾的养子,但他的本家却是夏侯氏,宦官嘛,就是太监,无法生育。所以夏侯家就把曹操父亲曹嵩过继给了曹腾做养子,所以也就改做了曹姓。

《三国志》中记载曹嵩原本姓夏侯,是夏侯惇的叔父,后来曹嵩被曹腾收养以后,才改为“曹”姓。

又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及《世语》二书:“(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敦之叔父。太祖(指曹操)于惇从父兄弟。

”从血缘关系来看,曹操其实就是夏侯氏的后代,他手下的头号大将夏侯惇就是他的堂弟,另一员大将夏侯渊也是他的族弟。

《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中又说夏侯惇长期独挡一面,“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说明夏侯惇极受曹操的信任,除了他自身的才干勋业之外,与曹操的亲族关系乃是他如此受宠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上述的血缘关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纵观夏侯惇一生,他虽然经常打败仗,但从地位和官职上来看,夏侯惇是名副其实的曹魏第一武将,官拜前将军。《三国志夏侯惇传》注引《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请,乃拜为前将军。”在曹操起兵之后,同和曹氏在沛国的夏侯惇、夏侯渊便举家族之力,前来投奔,这份关系也是一般人都比不了的。

这就叫亲上加亲吧,所以以曹操的人设宠信夏侯惇是完全合理的!


长安城不良人


夏侯惇的主要攻陷不是在前方,而是在后方。而夏侯惇深受倚重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起兵之处,功勋卓著

公元192年,曹操进攻陶谦,而后方兖州被张邈和陈宫背叛。是夏侯惇、荀彧、程昱三人拼死守住了鄄城和阿城两县。

人在困难时得到的帮助最为珍贵。如果没有此三县,曹操就是孤家寡人了,因此对于曹操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

而留守三人中,夏侯惇是主力,也全靠他稳住了部队并进行了反攻,才保住曹操的这点根据地,等到曹操大军回来。因此,这件事给曹操留下了深刻印象。曹操此时不过是兖州牧,而给夏侯惇的官职是奋威将军,几乎可以说是曹操手下武将第一了。

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古代很多著名战役都败在后方粮草物质供应不上,或者干脆物资被截。官渡之战便是因为成功劫夺曹操粮草而胜利。


因此曹操打仗有个习惯,对粮草物资特别重视。粮草未动,兵马先行便是曹操说的。而每次打仗,夏侯惇负责的便是督运粮草,后方基地的稳固工作。

夏侯惇的性格也确实很适合这个工作,他生性稳重细致,好学,善待士大夫,好学。

因此在曹操眼中,夏侯惇未必比前方刀枪中拼杀的将军们功劳小,所以,夏侯惇的官职一直都很高。

三、曹氏宗亲,皇亲贵胄

不仅如此,曹操之父出自夏侯氏,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终曹魏一朝,夏侯氏几乎是被看做宗室来对待的。曹魏八彪骑中,只有宗亲入选,而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三人入选也可以说明这件事。

在曹氏和夏侯氏的宗亲之中,夏侯惇能力突出,有担当,而且还特别终于曹操本人,这是曹操器重的原因。

曹操一生都是打着汉献帝的幌子,因此,在曹魏阵营内部,存在着忠于曹操和忠于汉室两种成分的人。而夏侯惇就是那个忠于曹操的人。曹操称魏公之后,他特意上表,辞去汉朝的官职,出任魏国的官职。这对于曹操是莫大的忠诚。

有了这三项原因,曹操器重夏侯惇也就不足为怪了。

欢迎指正,我是子彧,期待你的关注!


一品铲史官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个人物性格十分的典型,曹操足智多谋,也非常擅长于谋略,但是曹操也有一些人性缺陷,比较明显的就是多疑。曹操的多疑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具有这样的性格特点,让曹操可以避免受到一些不必要的暗算或者是谋害,但是与此同时,也让曹操在用人的时候畏首畏尾。虽然曹操大胆任用人才,但是通过他的一些举动不难看出,他始终无法摆脱多疑这一性格弱点,在的手下众多,可是能够得到他信任的却不多,而夏侯惇就是其中之一,他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夏侯惇的性格和曹操截然相反,他用忠心获得信任

想要在曹操这样的人手下做出一番事业,就要摸透曹操的个性,但实际上太了解曹操也并不是好事,因为他很多疑,如果发现有人对他了解的太多,他反而更加不信任。所以曹操所信任的人需要具备两个性格特点,第一就是和他的个性截然相反,第二就是要对他忠心耿耿,而夏侯惇就具备这些因素。曹操平时擅长于谋略,而夏侯惇只知道一心为曹操尽忠,他指哪儿打哪儿,其他的他不会过多去考虑,更加不会摸索曹操的心思。夏侯惇的忠心不二让曹操敢于用他,并给予他高度的信任,曹操也不用担心把夏侯惇留在身边会揣度自己的想法,给他平添烦恼。

夏侯惇和曹操关系亲厚,一心为曹魏

其实夏侯惇和曹操的关系很亲厚,在曹操还没有发迹之前,夏侯惇就一直跟随他左右,所以曹操对他的信任是超过一般人的。另外夏侯惇和曹操还是连襟,发小加上连襟的关系,让他们成为了利益共同体,也因为多了这层关系,让曹操更加信任夏侯惇。夏侯惇也一直为曹魏而努力,他经常向曹操举荐人才,对曹魏的发展多有裨益。

夏侯惇凡事亲力亲为

即便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夏侯惇依然保持着凡事亲力亲为的作风,这一点也是深得曹操赏识的地方。在爆发蝗灾期间,夏侯惇亲自带着众人大兴水利,无论是种地还是灌溉田地,夏侯惇都和手下一起。所以夏侯惇在军民心目中的声望比较高,但是他不会沾沾自喜,一直保持低调的作风,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所以他对夏侯惇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