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鄭成功是倭寇,你覺得對嗎?為什麼?

歷史一書生


自古以來,人們給鄭成功定義的標籤都是“收復臺灣”、“反清復明”等,從這些標籤中可看出鄭成功在人們心中的英雄形象,而倭寇幾乎是大多數中國人所厭惡的,為何高曉松稱鄭成功是如假包換的大倭寇?他的依據是什麼?

眾所周知,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在被明朝招安前是個名副其實的海盜,他的勢力範圍遍及我國東南沿海。曾有很長一段時間,他都生活在日本,而且還娶了一個日本女人。而這個女人就是鄭成功的母親。以現在人的視角來看,鄭成功算半個日本人。也正因此,高曉松斷言鄭成功是倭寇,但筆者認為僅憑這個原因是不足以使大眾信服的,甚至這還有點偷換概念的意味。

首先,何為倭寇?倭寇一般是對13世紀到16世紀左右,侵略朝鮮、中國沿海各地或南洋地區的日本海盜集團的泛稱。他們除了在沿海劫掠以外還從事中日走私貿易。又因中國古籍稱日本為“倭國”,所以用表示外來侵略者的“寇”字來指代他們,合稱“倭寇”。按照這個定義,鄭成功就不可能是倭寇。

一來雖然他有一半兒的日本血統,但中國自古以男系家族為血緣紐帶,鄭芝龍乃中國福建人,所以鄭成功也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二來鄭成功自四歲起就回國生活,並在儒家文化的薰陶下長大。

三來鄭成功從未在沿海劫掠,儘管他的父親鄭芝龍早年有海盜的行徑,但於崇禎元年(1628)擊敗明朝後,就先後被招安為海防遊擊和總督。此後失控多年的中國南海秩序得到重建,甚至出現“商舶出入諸國者,得芝龍令乃行”、“海舶不得鄭氏令旗不能往來”的大局面。所以鄭成功是在官方認可下長大的,而且他長大後還繼承了父親的官職,名正言順的維持著南海的秩序。

四來在明朝多數官方檔案,如《明實錄》中,“倭寇”一詞只多見於嘉靖、隆慶、萬曆年間。到天啟年間,已很少出現。也就是說,在鄭芝龍、鄭成功活躍的天啟、崇禎及南明時期,所謂“倭寇”是非常少見的,更構不成邊患。

其次,鄭成功非但不是倭寇,還為明朝的海上貿易與航海事業推波助瀾。他建立了嚴密的商業體系,不僅開拓了山、海兩條路線,還沿著這兩條路線分別設立了5家商行。其中“山路五商”在杭州及其附近,負責外貿物資的採購,“海路五商”在廈門及其附近,負責物資的出口。他主要與日本、東南亞諸國進行貿易,與荷蘭、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的往來較之前者要稀少些。

另外鄭成功還大力打擊海盜,保護正當海商的利益。明朝滅亡後,他以南明政權的名義對海商進行管理和保護,對於交稅的海商,他會頒發具有貿易許可證性質的“國姓票”,若這些人的船隻在海上遇到海盜,他會派兵前去保護。荷蘭文獻記載,“(Soulack)徹底被從海上清剿出去,此事令海商特感興奮,因為海盜以前使來此地的航道失去安全,使那些海商遭受損失。”Soulack(蘇利)是荷蘭在中國海南沿岸的海盜團伙,因搶劫過往的中國船隻,被鄭成功出兵剿滅了40艘戰船。

鄭成功在我國曆史上絕對算是愛國英雄,對於這一點高曉松在節目上也表示贊同。而這就與他之前的“倭寇說”相矛盾。既然都承認了人家的豐功偉績,又何必要“詆譭”人家呢?


鄧海春


自然是不對的。

首先要搞清楚“倭寇”的定義,現在大多數人對倭寇的理解是字面意思“日本侵略者”,其實並不準確。史學界對“倭寇”的定義泛指明朝時期寇亂沿海的海盜,這些海盜統稱“倭寇”。

但值得注意的是,明朝的“倭寇”絕大部分是中國人自己。戚繼光,胡宗南,俞大猷等人“抗倭英雄”所抗之倭也絕大部分是中國人自己。當時的“倭寇”分為“真倭”和“假倭”,真倭是日本失意的武士(俗稱“浪人”)和漁戶,但真倭的數量非常之少,大多還是作為假倭的僱傭軍存在的;而假倭則是當時沿海的一些富商和漁民等,這些人才是明朝“倭寇”的主體力量,這些人禍亂海上,搶劫過往上船,並上岸燒殺淫掠,壞事做盡,給沿海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當時“倭寇”中最大的首領汪直就是中國人。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確實是海盜出身,乾的也都是海盜的事情,搶劫上船,上岸燒殺搶掠都沒少幹,從當時對倭寇的定義來說,鄭芝龍算是倭寇中的一支。

但是後來鄭芝龍接受朝廷招安,從倭寇洗白為官方軍事力量了。

鄭成功作為鄭芝龍之子,不能一以論之,哪怕鄭成功也曾劫掠過商船,卻不能抹殺他作為民族英雄的地位。

說鄭成功是“倭寇”,顯然是不當的。


九尾讀正史


描述:娘是日本人,爹做過海盜,因此,專家說鄭成功是倭寇……這句推論本身就有邏輯錯誤……

所謂倭寇,是指元末明初,日本流浪的政治上不得志的武士階層,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燒殺搶掠海盜行徑的日本武士浪人……

後來,倭寇與中國東南沿海的一些大奸商和貪官汙吏相互勾結,成為我國東南沿海嚴重海防邊患。……

鄭成功(1624年——1662年),的確有日本人的血緣,可他是中國人的血統,其父鄭芝龍,曾經是大海盜,也曾經與日本女人田川松結婚,育有一子即鄭成功……

六歲以後,鄭成功被接回福建泉州生活,其父海盜出身,曾被明朝招安,後又投降清軍,被殺死……其母遭遇清軍追擊,拒絕投降,剖腹自殺,這也是鄭成功至死不降的原因之一……

明朝滅亡,清軍入關,鄭成功的抗清鬥爭,是在清軍入主中原初期,是抗擊滿洲貴族對中原地區以及東南沿海地區各族人民的燒殺搶掠和屠殺,是正義的行為,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揚。……

1661——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促進臺灣的開發,是傑出的民族英雄。……

鄭成功在東南沿海的抗清鬥爭,與其父鄭芝龍是截然不同的,鄭成功的部下,難免良莠不齊,也混跡了許多海盜,與海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但是,絕不能把鄭成功稱之為倭寇!!因為,倭寇是我國東南沿海的海防邊患,鄭成功的抗清鬥爭是義舉,是正義的……兩者有著本質區別……

因此,有人說鄭成功是倭寇,完全是錯誤的,是罔顧歷史事實,混淆了鄭成功抗清義舉與倭寇的本質區別……




逛一逛3


是啊,鄭成功是倭寇。你這麼說你覺得站得住腳也算對,畢竟他老子是海盜起家麼,手下有倭人實在很正常。

明末的海上,有多少海盜勢力?在與日本的貿易過程中,倭人和大明百姓之間的聯繫是十分頻繁的,畢竟日本當時對大陸商品的需求是很旺盛的。

但凡在海上討生活的人、與日本的來往是密不可分的,但你要說倭人就是倭寇,那這就太過極端了,中國人裡也有強盜,難道就能說中國人全部是強盜了麼?

無可厚非,鄭成功的出身不算太好,他們家鄭氏集團是亦商亦盜的存在。但從鄭芝龍投降滿清以後,鄭氏集團分崩離析,主要的勢力都被鄭彩繼承了。這個時候的鄭成功是從新起家抗清的。

不能因為血統的緣故,就無端去指責一個人,把他歸結成為一個“另類”。看一個人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主要看他一生做了些什麼事情。都什麼年代了,還搞血統論出身論這一套?

農民出身的難道就活該被歧視?富二代出身難道就應該受追捧?這是什麼價值觀?

再者而言,鄭成功短短39年的人生之中,大部分時候主要做得事情是抗清,不過現在一部分人都能說鄭成功抗清是民族罪人,是阻礙民族團結了,想來給他再套上個倭寇的身份也沒什麼問題。

現在的人真的什麼都敢說,完全不知道良知是何物?倭寇的概念都鬧不清楚,就瞎往民族英雄上套,真是背祖忘宗,無恥之極。

如果沒有鄭成功驅逐荷蘭人、經營臺灣,臺灣可能還會一直遊離於中國之外很長一段時間,如今把他打成倭寇的人,豈不是在說歷史上的臺灣最先墾殖的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咯?

鄭成功不是倭寇,也不可能是倭寇,他母親是日本人,這是事實、但他母親也是一個正直的人,鄭芝龍投降滿清的時候,她寧死不降,最後死在了亂軍之中,這真的比當時很多人都了不起?

現在有的人表面上披著中國人的皮,說的話做的事情都是在給祖宗抹黑,真的很讓人寒心!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贊或者關注也是極好的!


江畔初見月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倭寇究竟是什麼,如果當作字面理解,以為是倭奴國來的賊寇,或者說是日本侵略者這句話就是往英雄身上潑髒水了。

實際上,倭寇的本意是明朝中後期東南沿海的海盜,他們中有很多日本人,所以被這麼稱呼。但實際上他們很多都是中國人為首,僱傭一些日本浪人。那麼具體到鄭成功,他父親就是大海盜鄭芝龍,母親又是日本人,班底也符合倭寇這個詞在當時的外延。所以這個提法標題黨幽默一下沒什麼,鄭成功父子是王直那樣手下有大量日本人的大海盜,使用倭寇這個詞的本義沒什麼。

但引起的誤會就大了。因為倭寇這個詞和日寇幾乎是同義詞,而後者在現代就是日本侵略者的含義。這麼說容易造成岐義。而且也有所謂鄭成功是日本人的歪理邪說,就涉及更多了。不過也別過份糾結,不用拿著德意法西斯的定義去質問古羅馬的執政官為何用法西斯象徵權力。

綜上所述,鄭成功說倭寇定性並無不妥,但在倭寇這個詞本身容易引起誤會的前提下,我反對這種措詞方式,用不帶國別色彩的海盜出身這提法就好。

英雄不怕出身低,沒必要為賢者諱,海盜出身影響不了鄭成功的民族英雄評價。


pegasus1


鄭成功這人我覺得是被我們後人出於某種需要而誇大了,真實的鄭成功我覺得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我們都把他標榜為抗清英雄。如果歷史真的允許他做大,他會成為一代奸雄。

鄭成功有日本血統,他生母就是日本人,而且臺灣是在鄭成功起才正式由漢人治理。所以也正是因此,兩岸和日本對鄭成功的評價才這麼高。

真實的鄭成功人怎樣呢?鄭成功起兵反清是在他父親鄭芝龍被滿清扣押後。鄭芝龍海盜出身,在福建擁兵自重,後來擁立隆武帝,我們知道隆武帝是南明少有的開明的君主,只是可惜生不逢時,而且落到了鄭芝龍手上。鄭芝龍操控著隆武小朝廷,他自己大權在握,儼然就是挾天子而令諸侯。

鄭芝龍商人出身,他沒有民族大義,他的所有決定都是衝著利益而去。當他看到恢復大明無望,而且滿清統一中原只是時間問題,所以他在清兵還沒打到福建之前就準備投降。他投降不僅僅是狹福建一個省,他準備把隆武帝這個大禮一併送給滿清。隆武帝也不是傻子,一看架勢不行只有開溜,逃往江西,由於倉皇出走,加上也沒啥軍隊護衛,結果造成在江西被俘。所以鄭芝龍這人不是漢奸是什麼?

在清兵進入福建,鄭芝龍為了顯示投降的誠意非但不抵抗,而把閩北各個關口的重兵全部撤走,我們知道閩北很多關卡是易守難攻的。結果造成清兵覺得莫名其妙,輕易地就進入了福建。這時候鄭芝龍不是和清軍暗通來往,而是明通往來。他親自跑到清兵大營幻想著這下可要被新朝廷封王拜相了,結果他玩計謀玩不過滿清,被滿清給耍了。鄭芝龍雖然是福建一方的領導人,但是不代表他手下的所有將領都喜歡投降,此時福建還有很多將領是不想投降清兵的。所以鄭芝龍一到清兵大營就被軟禁起來了,滿清想用鄭芝龍來要挾那些不願投降的南明將領。

而鄭成功是此時發跡起來的,他收拾父親的一些殘兵,吞併了一些以前他父親的將領,然後收攏人心,不覺得反清復明在當時還是有市場的,所以打出了反清復明的旗幟,經過一系列運作,鄭成功逐漸在閩南地區做大。鄭成功在閩南做大得益於當時南方各省反清勢力死灰復燃,其中浙江鬧得比較厲害,所以福建清兵兵力比較薄弱,滿清當時也是顧首不顧尾。所以鄭成功後來幾乎超過了他父親所控制的領地。在全國打亂時鄭成功悶頭髮大財。

這時候雲南有一個將領叫李定國,這人比較牛,幾乎是明末戰神,在很多劣勢的情況下把滿清打的大敗。永立帝即位後局勢越來吃緊,李定國決定主動出擊為朝廷贏得更大生存空間,他領兵攻打廣州,在出兵前他就派人聯繫鄭成功,要它從粵東出擊,李定國從粵西打,兩股力量配合拿下廣東還是很有希望的。結果鄭成功此時完全不講名族大義和國家存亡,在李定國多次派人來聯絡後才蝸牛一樣出兵了。他完全是觀望態度,結果李定國圍攻廣州苦攻不克,後來滿清援兵到來,李定國大敗而去。這就是我們的民族英雄乾的事。

事實上南明還是有很多次翻盤機會,但是鄭成功只是做他一方諸侯,從沒有配合其他反明勢力。他雖然在反清上好像作為不大,但是他我絕對不會投降滿清,不是他不想,是他父親鄭芝龍就是前車之鑑,鄭芝龍在被清兵囚禁期間,曾多次寫信要求鄭成功投降滿清,均遭拒絕,後來滿清看鄭芝龍作用不大了,就把他殺害了。

所以不管什麼原因,鄭成功都不會投降滿清。後來各方反清勢力均被滿清逐個消滅了,放眼中華大地,還在舉著反清大旗也只剩老哥們一個了。在他該作為的時候不作為,在大勢將去的時候他還作為了一把,他領兵北伐,一路所向披靡,打到了南京,後來由於戰略失誤在南京城下大敗,此時他也幾乎賠光了大部分家底。所以倉皇逃回閩南,此時滿清跟著就殺來了。鄭成功所佔領的領地逐漸被滿清收復,此時鄭成功放眼大陸幾乎無立錐之地,這時候打臺灣來了一個人,告訴了他臺灣方面的情況。臺灣當時被荷蘭人佔據,島上兵力有限的很,好像就是幾百人而已。鄭成功權衡再三決定為了生存打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對於中國歷史是有功,但是當時也是他不得不走的一步,因為佔據臺灣與大陸隔著天塹,滿清想消滅他也不是那麼容易。


高宗1986


滿清康熙二年,基本上中國大陸,已經被滿人全部佔領了。

但是,也就在這一年,一支明朝旗號的船隊,從福建沿海的廈門、金門出發,揚帆直指臺灣,在臺灣繼續堅持明朝政權的旗號20多年。

這支船隊的領導人?名字叫鄭成功。

這就是中國歷史教科書裡,又一位被稱為民族英雄的人物。

其實鄭成功特別有意思,他是中日混血兒,他不是純種中國人,他爸爸叫鄭芝龍,是當年東南亞的大海盜,鄭成功的媽是個日本人,日本平戶人,小鄭成功長到六七歲的時候才回到中國,脫下和服穿上明朝的服飾。

接下來你懂的,學習漢語是肯定的,他為什麼回國呢?他爸爸被官軍招安了,因為很多人造反的目的:最後就是為了被招安。

注:先反體制,然後招安了之後,混到體制內,這樣的話高官得坐、駿馬得騎。

他爸爸被招安後封為“總兵”,沒多久,崇禎皇帝殉國,然後弘光政權建立,清兵大軍南下,接下來弘光政權也滅了。

弘光政權一滅,鄭成功的爸爸在福建,就擁戴福建的唐王,建立了唐王政權(年號隆武),鄭成功他爸爸有擁立之功,這功勞太大了,所以皇帝封他為“太師”,意思是皇帝的老師,執掌隆武政權的軍政大權。

鄭成功的爸爸是海盜出身,少不讀書,哪兒有什麼君臣禮節?這皇上又是他立的,大權又在他手裡,所以鄭老爹,對這皇上很不禮貌,根本就不把皇上放在眼裡。

反倒是鄭成功,因為他爸爸被招安之後,回國讀書,然後從小受過嚴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懂得君臣之義、夷夏大防,所以對皇上非常恭敬,這皇上特別感動,心想,你跟你那賊王八出生的老子,真不是一根腸子爬出來的,你爸爸咋那樣,你咋這樣呢?

我太喜歡你了

皇上說,要有公主,我一定招你做駙馬,可惜沒有,這樣得了,我雖然不能招你做女婿,我認你做乾兒子得了,賜之國姓,從今天開始,你別姓鄭了,你跟我一樣姓朱,並且給他取名“成功”,他原來的名字叫鄭森,改名叫朱成功。

意思是:反清復明一定成功。

賜爵延平王,一字王是親王,兩字王是郡王,延平郡王,封為王爵。

然後告訴鄭成功,你作為政權的基礎,卿家去外地練兵,練點不聽俺“皇上”指揮的兵,將來好輔佐你乾爸爸皇上我反清復明。

鄭成功就去外地練兵去了,練兵的時候,清兵大軍繼續南下,從浙江入福建,他這個賊王八老子,流氓本性發作,哎喲!一看清兵大軍來了,我擋不住,咋辦?把皇上一捆,投降了……

鄭成功在練兵的時候,聽到這個消息,痛哭昏厥,醒來之後,有人給他遞來一封信,老爹給他寫來的勸降信,讓他投降,信上寫鄭成功的弟弟,還有好多人也都跟著一塊投降了,說咱們投降吧,全家能團聚,而且不失榮華富貴之類的話。

鄭成功看完書信,把這封信一撕,下令全軍穿白掛孝,給皇上戴孝,然後軍營當中堅起一面大旗,上書四個大字:殺父報國。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為國盡忠,不盡孝了。

接下來鄭成功率領部下,開始北伐,一路北伐就打到了南京,真不得了,當時清軍正是風捲殘雲之勢,鄭軍打到了南京,鄭成功率領部下,祭奠了明太祖的孝陵,然後面臨長江,鄭成功慷慨賦詩: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據說,鄭成功這個時候,南明另一個政權,魯王朱以海的兵部尚書張煌言,兩人合併一處,17萬大軍圍住了南京,南京城裡清軍只有4萬,當時南京京城的清軍將領,二江總督就使詐,跟鄭成功說:按照大清國法,我守城滿百日出降,家屬不被追究,所以你寬限我幾天,我一定歸降,我也是漢人,我願意歸降大明。

鄭成功這一下就鬆懈了,中了人家的緩兵之計,結果人家清軍趁夜劫營,鄭軍大敗,十幾萬人馬損失慘重,數員大將陣亡,一路退 退 退,就退到了福建沿海的廈門、金門兩個小島。

兩個小島要養活十萬軍民,十分困難,幾乎可以講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這種緊急情況下,正好臺灣島上來了人,給鄭成功獻地圖,請求國姓爺出兵,收回臺灣。

臺灣自明朝天啟年間,被荷蘭人佔領,已佔38年了,臺灣島上的漢族遺民,也曾經發動過起義,但是由於裝備落後,被荷蘭人就給鎮壓下去了……

這一次島上來人,向鄭成功獻了荷軍的佈防圖,鄭成功對臺灣的形勢,十分了解,而且他也覺得,既然廈門、金門兩個小島都守不住,最好就到臺灣去,作為抗擊清朝的基地,所以鄭成功就在康熙二年,率領2.5萬大軍,打敗了荷蘭人,就把臺灣收到了自己的手裡。

臺灣收回來半年後,鄭成功就病死了,兒子鄭經承襲了延平王的爵位,然後在臺灣建立了一個偏安的小朝廷,表面上還用永曆年號,實際上在大陸的幾個小朝廷皇帝都沒了,只有“監國魯王”朱以海到了臺灣,但是也就跟囚犯差不多,做了食客,困居起來。

所以鄭氏父子兩代,等於就成了臺灣的土皇帝……

但是這二代人,在臺灣保境安民,發展文教,從大陸招攬遺民,開發建設臺灣,為臺灣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當時大陸都是大清了,只有這個地方,還是打著明朝的旗號。

康熙皇帝幾次派遣使臣,招降鄭經,康熙提的條件很優厚,其實跟今天一國兩制差不多,鄭氏子孫世守臺灣,但是鄭經本人要登岸(類似於人質)你要回大陸,你的子孫以守臺灣,但是鄭經不幹,鄭經說:願比照朝鮮、安南(越南)等外國例,稱臣納貢。(不願意剃髮易服而改元)

等於鬧臺獨了,康熙豈肯答應?漢人一天不徹底歸降,睡不著覺啊,萬一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呢?

所以後來康熙皇帝,派原來鄭成功手下的大將,靖海侯施琅(歸降派)率軍在1683年,(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手裡)把臺灣收回了。

收回之後,康熙皇帝還為鄭成功題寫了輓聯,這個輓聯寫的非常棒:

四鎮多異心

兩島屯師

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

一隅坑志

方知海外有孤忠

四鎮多異心?當時南明,四個手握重兵的大將,最厲害的就是“寧南候”左良玉,麾下70萬人馬,不抵抗清軍,跟大明朝廷不一條心。

只有鄭成功,廈門、金門兩個小島,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差一點就光復了東南半壁江山。

諸王無寸土?唐王、魯王、福王、桂王,無寸土,打得到處跑,而鄭成功在臺灣那個小島,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所以我們看到,康熙皇帝,對鄭成功抗清的行為,不但沒有批判,相反是高度讚揚。

不管怎樣講,到了1683年,中國版圖之內,打著明朝旗號的地方沒有了,基本上全部歸降了!


長江一口


天下倭寇,百人中倭人只佔四五,這都算多了,其他皆是漢人海盜,明史等早有記載,所以明廷後期閉關鎖國,清理沿海!說他是倭寇海盜,也確實是,說他是民族英雄他也是,功德以掩蓋了瑕疵!所以他是英雄好漢!明朝末年日本本土最大的海盜集團是中國人,有三萬洋槍隊,日本小藩鎮將軍見到都要低頭迎接,後背袁崇煥騙說一起抗金至中國害死,詳情請查看明史,袁崇煥傳記,都有記載,英雄都有醜事,但不妨礙他是英雄!在美如天仙的女子也會拉屎撒尿,放臭屁,在壯實的漢子也會得痔瘡前列腺!無妨,無妨!


中國新疆歡迎您互


因為鄭成功有日本血統就說他是日本人,是倭寇,這個說法不對,鄭成功是明朝官員,效忠明朝,他反清復明,從沒有以日本人自居自然是中國人。

這個說法混淆視聽,說鄭成功是倭寇的人,不僅僅是譁眾取寵 抹黑民族英雄鄭成功,而是賣國,用心險惡,純粹是精日分子。用意很明顯:鄭成功是日本人,也就是說,明朝末年,臺灣就己經被日本人佔領,就屬於日本的領土,清朝統一臺灣,是佔領的日本領土。

那些父母雙方都是中國人,從小在中國長大加入了外國國籍的人,你能說他是中國人嗎?

在抗美援朝時,有一個叫“呂超然”的美籍中國人軍人,他所在的美國部隊被志願軍包圍,他用中國話使志願軍認為是自己人,結果志願軍吃了大虧,你能說他是中國人?

鄭成功父親是中國人,關健是他打的是明朝的旗號,是為明朝收復的臺灣。


南極冰火


很久時間前了吧,高曉松在一期《曉說》節目上說過:“鄭成功是如假包換的大倭寇!”

這句話在網上可謂是一石激起了千層浪,一時眾說紛紜。

畢竟人家高曉松先生在網絡上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尤其是他的節目《曉說》擁有廣大的收視受眾,比起我們這些草根自媒體從業者,高先生才是不折不扣的意見領袖。因此那段節目播出之後,這句話在網絡上很快就流傳開來,而且圍繞這句話展開的眾多討論可謂是有褒有貶,贊同者與反對者似乎誰也說服不了誰。

那高曉松評價鄭成功的這句話到底是否正確、符合不符合史實呢?


先看看“倭寇”的定義。

什麼是“倭寇”?“寇”的意思,盜匪;“倭”字不用多說了,中原王朝對東洋人的非褒義稱呼。加在一起,倭寇的意思,就是東洋流竄過來的盜匪。

歷史上倭寇盛行的年代,從元朝開始,一直綿延到明末時節。我們經常把他們定義為打劫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由日本盜匪和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無業遊民組成的軍事性質的團伙。“倭寇”這個名字從那時發明以後,在以後的抗日戰爭中得到“發揚光大”,我國民眾也把這個稱呼送給了新時代的侵略者,藉以表達對他們的憎惡之情。

我們可以得到這個結論——雖名為倭寇,其實明朝的倭寇來源魚龍混雜,既有日本來的盜匪、浪人、商人、漁民,更多的還是我國東南沿海當地的漁民、流民、盜匪和無產者,“倭寇”這個稱謂是對他們的一個統稱。

由此可見,“倭寇”也分廣義狹義,可以簡單點說,狹義上的倭寇,就是日本人,廣義上的倭寇,也包括中國人。

說“倭寇”定義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闡述一點,鄭成功本人是百分百的中國血統,或百分百日本血統,或中日混合血統,對他是否符合“倭寇”的定義,並不重要。



我們不應該關心他來自哪裡,而是要聚焦於,他究竟做了些什麼。

還是要介紹一下鄭成功的出身,從鄭成功的父親說起。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早年就在日本從事貿易,算是定居在日本,娶了一位日本妻子,也就是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

雖說鄭芝龍生活在日本,但是他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鄭芝龍的妻子雖然是日本人,但是很湊巧,她是由在日中國人收養長大的,所以鄭芝龍的妻子不僅懂得漢文化,而且還算頗有造詣,這對以後的鄭成功的成長教育影響極深。

鄭芝龍從事什麼貿易?其實說穿了,就是活躍在東南沿海和日本之間的海商兼海盜,套用上文的概念,鄭芝龍即屬於一個廣義上的中國人“倭寇”。

那時候鄭芝龍已經有了很強大的私人海軍,而且頗具規模。明朝朝廷無力降服鄭芝龍的軍隊,於是便轉為招撫,鄭芝龍也覺得這一行沒前途,便脫離了海盜的身份,成為了明朝朝廷的一名官員。但是好景不長,後來清軍入關,鄭芝龍又投降了清軍。

作為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不認同父親的投降之舉。他或許是為了感激明朝朝廷的知遇之恩,也或許是他認為作為明朝的臣子應當有自己的氣節,一臣不能事二主。所以在清軍多次招降鄭成功未果之後,便軟禁了他的父親鄭芝龍,想用鄭芝龍來威脅鄭成功,最終鄭芝龍被清朝官員所殺害。

父親死後,鄭成功率領父親鄭芝龍的餘部在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繼續進行抗清鬥爭。對於當時的天下來說,清朝的統治已經是大勢所趨,即使鄭成功有父親舊部的支持、有領導部隊作戰的才能、本領,卻也無力抗衡一個偌大的朝廷的鎮壓,於是在清軍一次次的圍剿之後終於不堪承受,開始節節敗退,最終鄭成功的軍隊只能退守到廈門、金門一隅。

但鄭成功並未因此而一蹶不振,反倒激發了抗爭心理,無論是面對清軍的威逼還是利誘,他絕不妥協。在清軍的絞殺下,為了開拓新局面,找一個穩定的抗清基地,他把目光放到了海峽彼岸的臺灣島。

當時海上馬車伕荷蘭人已經佔據了臺灣,鄭成功毅然決然的率領自己的軍隊與荷蘭海軍作戰。憑著自己的軍事才能和豐富的海上作戰經驗,他最終擊敗荷蘭海軍,將荷蘭海軍趕出了臺灣,成功收復了寶島,立下了不世奇功。

對於臺灣民眾來說,鄭成功擔得起英雄二字。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舉措使臺灣民眾避免被他國統治,最終回到我們祖國的懷抱。所以在鄭成功去世之後,臺灣專門為他建立廟宇來祭奠他、銘記他的豐功偉績。


鄭成功對寶島迴歸大陸懷抱所起到的積極意義,怎麼盛讚都絕不為過。

縱觀鄭成功的這一生,再來回顧高曉松評判他的這句話,很明顯是有失偏頗。雖說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曾經做過一段時間海盜,可以被認為是廣義上的“倭寇”。

但這“倭寇”二字在鄭芝龍成為明廷官員的那一刻,就已經完成了最終的“洗白”和救贖;作為他兒子鄭成功,則是從與降清的父親鄭芝龍決裂的那一刻起,就從一個官二代提升為抗清領袖,從收復臺灣的那一天起,則再次升位為民族英雄。這幾個關鍵點,務必分清!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為了繼續的生存和發展,為了與大陸的滿清政權鬥爭到底,自然要持續在東南沿海一帶登陸襲擾,假如我們站在當時的清朝統治者視角上來看,鄭成功當然是一個該死的“倭寇”。

但假如這個該死的“倭寇”奮起餘勇,掀翻滿清統治,等待這位民族英雄的最終待遇,將是高高在上的漢家皇權寶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