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華為必須要做“攪局者”

這一次,華為必須要做“攪局者”

如果梳理中國被列入美國實體名單的企業,除了華為等中國巨頭外,還有很多大眾並不熟悉的企業也在裡面,而這些企業看似平淡無奇,但如果對他們所處的領域進行查詢,不難發現他們在這一領域中,處於領軍者的地位。

而海康與大華,則是這些企業的代表——大眾並不熟悉,但卻在安防這一物聯網細分領域中,處於全球頭部位置。據a&s發佈的《2019全球安防50強》名單中,海康與大華分別位於第一和第二的位置。

對於海康和大華而言,數十年的安防產業經驗,不僅使他們成為行業中的領軍者,同時也是他們的枷鎖——由於專注於安防產業,很難在短時間內跳出安防,投入到更大的領域之中。

為了投入更大的舞臺,海康與大華結合自身的優勢,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以視頻為核心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

然而,與海康和大華同時改變的,還有華為旗下的二級部門——華為智能安防,也在前不久改變了自己的名字:華為機器視覺。對於華為來說,更名是為了更好拓展到其他領域,而不是侷限在安防這一塊“小小”的產業中。

更名之後的華為安防機器視覺,並未保持低調,在3月20日的發佈會上,華為的表現不再是“謙和”,更多的是“火藥味”。

在發佈會上,華為在安防分銷市場發佈了四款產品:

1、D系列軟件定義攝像機;

2、智能網絡視頻錄像機;

3、好望APP;

4、好望商城。

這一次,華為必須要做“攪局者”

(圖片來源華為發佈會)

對於安防產業人士而言,華為的發佈會內容無異於在安防產業中投入了炸彈,而這些炸彈,則是投在了海康、大華、宇視等傳統企業頭上——極低的價格,外加定製化產品,直接觸及了他們的核心利益。

此時的華為,更像一個“攪局者”。

華為安防:從無到有

對於華為安防而言,其正式進入安防已經有數年。但嚴格的來說,華為視頻監控可以追溯到1996年——華為在研發上考慮向交換機以外的領域擴張,劉啟武組建團隊開發會議電視和視頻監控產品,併成立了多媒體業務部,並推出“智真”視頻會議平臺。

隨後,華為把視頻監控應用於監控通信機房,但後來把該業務與華為電氣的環境動力監控業務整合在一起賣給了艾默生。

2006年,華為重新進入安防領域,主要結合運營商“全球眼”做監控軟件平臺,但由於全國安防產業已經開始爆發式發展,華為並沒有把重心放置在終端產品方面,而是選擇讓其他安防設備商代工——深圳大量安防企業依靠華為的訂單得以快速發展。

而在隨後數年,華為安防並未獨立發展,大多數是跟隨客戶的需求,才會搭建部分攝像機,自己並不會過多參與其中,這也讓眾多安防企業並不在意華為的動作。

現任華為機器視覺產品線總裁段愛國也回憶道:此前八年,華為在安防一直都是小打小鬧。

在過去的八年時間裡,華為安防部門一直處於二級部門,簡單來說,華為安防在華為並不是重點,其銷售額的問題,都不會影響到華為的生存與發展。

而華為安防也並未過多的激進——一直是配合相關用戶搭建視頻監控,並未主動出擊。然而,華為旗下的海思芯片也逐步進入安防領域之中,其視頻編解碼芯片不斷銷售給安防企業。

但由於技術問題,目前海思芯片依然應用在低端攝像機中。

然而在2019年安博會前夕,華為召開了新產品的發佈會,與以往不同,華為發佈會不再講各類概念性的產品,而是實實在在的推出了別具一格的產品——三款重量級視頻監控產品和智能視頻算法商城Huawei HoloSens Store。

在發佈會上,華為明確表示,這四款產品的發佈,將重新定義智能安防新生態模式。

華為認為,未來二三十年,人類一定會進入萬物感知、萬物互聯和萬物智能的智能社會。萬物感知是入口,萬物互聯是基礎,而萬物智能是結果。

而時間還未到一年,2020年3月20日下午,華為再次“華為智能安防分銷業務戰略暨新品發佈會 2020”。

在會上,華為認為:“分銷業務是智能安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智能化應用走向千行百業的主要助力與通路。安防分銷市場將進入智能時代,千億規模、佔比40%的分銷市場對智能化應用需求日益增長。”

但這一戰略,能否成功?

早已改變的安防市場

回顧安防歷史,不難發現這一市場模式,早已被重組。

在安防工程中,參與的企業通常涉及到設計院、集成商、安防設備提供商等多個企業。

這一次,華為必須要做“攪局者”

(圖片來源OFweek物聯網)

從安防工程開始,設計院會根據甲方的需求進行設計,而設計的內容不僅僅是具體的安裝位置及角度,同時還有產品的選型(通常設計院會提供多種品牌供選擇),而集成商則購買相關設備,並把設備與總控系統進行集成,從而實現全方位、無縫連接。

在以往的銷售中,設備提供商並沒有太多話語權,集成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根據環境及其他因素,讓設計院改變品牌及標準。而設備商通常只能獲得售賣設備的利潤——在這一模式下,設備提供商為了更好的銷售量,只能進行價格戰。

而海康與大華就是價格戰的受害者與反擊者。

為了避免自己陷入價格戰,海康與大華默契的達成“合作”——放棄敵對的目光,共同對抗價格戰,而他們的動作主要是兩方面:

1、通過內部調整,降低設備成本費用;

2、併購中小集成商,併成立隸屬於自己的集成商團隊。

在雙重打擊下,海康與大華不僅站穩了腳跟,同時也讓眾多設備提供商直接出局。基於安防集成商的能力,海康與大華直接對接設計院和用戶群體,在實現全產業鏈參與的情況下,讓自己的產品遍佈全國。

然而,單一的併購並不符合市場的發展,同時也不利於企業的發展。為了讓產品進入鄉縣一級,海康與大華選擇建立了自己的合作伙伴,即分銷渠道商。

對於加入他們的渠道商而言,一旦遇到安防工程,渠道商必須上報這一工程,他們將根據工程規模提供一定的優惠,同時派遣技術人員協助系統的建設。

如果該渠道商在規定時間內未完成工程,他們會與該渠道商暫停合作,並把工程交付給其他渠道商進行。

通過這種方式,海康與大華建立了大量具有實力和關係穩定的渠道商。

而反觀華為,此時的華為才開始佈局這一市場。對於華為安防而言,華為已經錯過了IPC時代,智能化時代一旦錯過,華為安防更無法談及發展。

華為安防 不成功便成仁

而在這一策略中,也不難看到華為目前的態度——學習,而模仿對象就是海康與大華等企業。

然而,華為的打法也不相同。

對華為而言,其是從上往下——華為基於華為雲等部門的支持,需要做的是把產品佈局在市場之中,而在這一過程中,華為直接面臨的對手就是海康、大華等企業,同時還得面臨AI企業的“干擾”。

為了佈局,華為安防更是拿出10億資金作為扶持、營銷、激勵的手段,但不可忽視的是,即使大規模投入,回報又是多少?這將是華為首要面對的問題。

其次,根據華為的方案和設想,華為安防主要佈局是在B端方面,而這一市場雖然逐漸增加,但尚未完全打開,而“緊盯”這一市場的還有眾多安防和AI企業!

而此時留給的華為安防的時間並不多,如果沒有抓住智能化時代這一特殊環境,華為安防還有多少機會?

為了突入這一市場,華為安防必定要做一名“攪局者”,攪動市場,從而在安防產業中立足!

但為了生存,何必在乎自己“攪局者”的身份?


這一次,華為必須要做“攪局者”

這一次,華為必須要做“攪局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