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滑液囊支原體的詳盡介紹。如何預防和治療?

近年來,蛋雞養殖基本實現了標準化,防疫逐步規範化,重大疫病都進行了程序化免疫,雞群基本趨於穩定,當地區域沒有發現有大的疫情發生。發病率相對比較高的,主要是雞滑液囊支原體病。滑液囊支原體又稱滑液囊黴形體,蛋雞感染髮病的主要表現是關節腫大,發育不良,產蛋雞產蛋下降。籠養雞發病初期由於不易被發現,經常給養雞生產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根據近年來對當地區域蛋雞養殖場的調查和防治實踐,淺談一些個人對該病的認識和防治體會。

雞滑液囊支原體的詳盡介紹。如何預防和治療?

雞滑液囊支原體的詳盡介紹。如雞滑液囊支原體的詳盡介紹。如何預防和治療?何預防和治療?

1 發病特點

傳播範圍廣:由於該病原體傳播方式較多,既可通過雞蛋垂直傳播,也可通過呼吸道水平傳播,傳播媒介眾多,被病原體汙染的飼料、車輛、器具、衣服、鞋,以及空氣中微顆粒等都可傳播該病,可以說是防不勝防,造成多數場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

潛伏期長:經蛋垂直感染的雛雞一般在1 周齡內發病,自然接觸感染的潛伏期一般為10 天左右,但管理環境良好時,則會長達數月。但是雞群一旦受到不良因素刺激或環境條件突然惡劣時,則會很快發病。雞舍潮溼、寒冷、通風不良,疫苗免疫、轉群操作不當,均可誘發本病和加重本病的發病程度。

發病雞場不斷增多:說明對該病的控制不重視,也說明病原體的汙染越來越嚴重。多數雞場沒有進行過該病的免疫接種。

病死率低:雞群剛開始發病,都是零星出現,如不及時控制,可波及整群。但發病雞死亡率較低,一般為10%以下。成年雞一般沒有明顯的症狀或症狀輕微,很容易被忽視。

病原體滯留時間長:雞群感染該病後,及時用藥,可很快控制住病情。但並不能完全消滅全部病原體,病原體會在雞體內終身存在。

病原體抵抗力弱:該病原體沒有細胞壁,比細菌少了一層保護層,而且又在細胞外生存,所以對外界的抵抗力比細菌弱。酸性消毒劑、表面活性消毒劑都可將其殺滅。不耐熱,70 度不到2 分鐘就可致其失活。

危害較大:該病因造成部分雞發育不良,從而影響雞群的均勻度。如不提高淘汰率,就可能推遲產蛋高峰。雞隻感染該病後,機體抵抗力降低,很容易與大腸桿菌等發生混合感染,導致死亡率增高,治療難度加大。該病還會降低其它活疫苗免疫效果,導致免疫效果不佳甚至免疫失敗。


雞滑液囊支原體的詳盡介紹。如何預防和治療?

2 臨床症狀

發病初期,可見病雞趾關節輕微水腫,行走異常,有的胸骨處出現水泡,但不影響採食;隨著疾病發展,趾關節腫大明顯,有的蹠關節、龍骨部位也開始水腫,腫大部位手觸有熱感和波動感,開始跛行,飲食下降,精神萎靡;久病不能走動,縮頸呆立,雙翅下垂,排淺綠色糞便,白色尿酸鹽增多,逐漸消瘦。有的伴隨出現打噴嚏,咳嗽,甩鼻等呼吸道症狀。產蛋雞則出現產蛋下降、雙目含淚等現象。

3 病理解剖


雞滑液囊支原體的詳盡介紹。如何預防和治療?

雞滑液囊支原體的詳盡介紹。如何預防和治療?

切開趾關節水腫部位,輕者有滲出物,重者從清亮至混濁,最終變成黃色乾酪狀物,肌肉明顯腫脹,呈現典型的腱鞘炎、滑膜炎和骨關節炎。嚴重者,關節軟骨出現糜爛。切開腫脹的趾底關節,可見膿性分泌物。切開囊腫的胸骨處,可見有大量積液及黃色粒狀乾酪樣物。打開胸腔,可見部分氣囊混濁,有乾酪樣物。再檢查肝、脾及腎,都有一定的腫大,腎臟有大量尿酸鹽沉積,呈斑駁狀,俗稱“花斑腎”。

5 防治措施

採購雞苗要到未感染滑液囊支原體或滑液囊支原體淨化率高的種雞場。

加強管理:做好環境控制,嚴防寒冷、潮溼。強化消毒措施,嚴防把病原體帶入本場。減少各種應激因素,提高機體免疫力。做到勤觀察,發現病雞,及時隔離,並進行全群藥物防控。糞便要及時清運,不得散放於雞舍附近。

接種疫苗:建議在18 日齡左右進行初免,產蛋前四周再加強免疫一次。推薦使用滑液囊支原體活疫苗,使用劑量為每隻雞1 羽份,通過點眼、滴鼻的方式免疫;若採用滅活苗,使用劑量為每隻雞0.5 毫升,通過頸部皮下注射方式免疫。

藥物防治:7~10 日齡用華支淨飲水預防,停藥一週後再用一次,連用3 天,然後育成雞料中添加敏感藥物如150ppm 金黴素(早發病例小雞料種就可添加)。發病時,用華支淨加解熱舒,飲水治療,對發病嚴重的雞隻,可注射用藥,藥物一般選擇長效土黴素、利高黴素。產蛋雞推薦使用中藥製劑,推薦使用山花黃芩提取物,以消除溼熱、通陽散寒、清熱利水、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為治則。可選用白朮、雞內金、防風、防己、土茯苓方劑,以健脾利溼、通利關節為治則。

雞滑液囊支原體的詳盡介紹。如何預防和治療?

雞滑液囊支原體的詳盡介紹。如何預防和治療?


淘汰感染嚴重雞隻:對感染嚴重、沒有經濟價值的雞隻,要堅決淘汰。這樣一方面可防止病原體的進一步散播,一方面可降低養殖的投入成本。

總之,該病要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嚴防病原體散播,強化雞群管理,做好消毒與免疫,把它堅決消滅在萌芽狀態,才是上上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