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伯克希尔为何从不分红

在一次会议上,关于股东投票权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有人提议可以让股东委托一个代表,前来股东大会上投票,进而知道董事会更换在任的管理人员,或者甚至将公司挂牌出售。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公司到底是该听董事会的还是该听股东的,理论上股东是所有者,董事会是经营者,董事会的经营决策严重影响股东们的权益。有些公司董事会相当激进,赚了钱他们拿奖金,而亏了钱,则是全体股东承担损失。但是如果完全听股东的,似乎也有问题,股东很分散,很难形成有效的决策。如果赋予股东巨大的权利,他们可能也不知道怎么用,所以有人说,其实股东权益并非没有保证,他们可以选择卖出股份,远离自己不喜欢的管理团队。所以公司治理问题,就是股东和管理层权利之争,到底该听谁的?

巴菲特发表看法,他说在伯克希尔,我们是所有分公司的唯一股东,董事会代表分散的股东采取行动,实际操作中也会有两个问题,首先资金配置,作为股东通常不会关心相对规模,只关心总体盈利,也就是这个生意以后怎么做,分散的股东通常是不关心的,他们只关心现在赚不赚钱。另一个问题就是是否能找到合适的经理人。巴菲特说经理人很糟糕,他倒是不怕,怕的是经理人很平庸,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有人问老巴,你怎么发现这些平庸的经理人呢?要知道他们通常都会隐藏的比较深,巴菲特回答,如果你运营的是一个球队,你很容易就找出那个庸才,他说对于董事们来说最大的激励就是面子问题,也就是得让媒体发挥作用,这才是促使董事会做好本职工作的推手。老齐给您翻译一下,巴菲特的意思就是,找出经营的庸才,你就必须发动舆论监督,阳光才是最好的防腐剂,那些整天藏着掖着,不让报道不让说的,十有八九就是庸才。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企业家可以低调,但企业不能低调,如果一个从来都不显山不漏水的企业,他很难有很好地表现。明星企业的前提就是要被外界感知。反过来说,你如果不知道这个企业是做什么的,那么他也很难具备爆发力。

有的时候大股东也并不会对公司的治理很上心,比如美国教授退休基金会,他们共持有1600家公司的股票,换句话说他们进行全市场配置,所以根本不会像巴菲特那样去关注每个公司的业绩和治理结构,而在美国这样的机构很多,在全球排名前25名的大公司中,他们可能拥有相同的25家机构股东。这其实就是一个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机构选择被动投资,这是因为他们发现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研究去找出问题,有些得不偿失,或者说判断公司的品质问题太难了,解决公司的治理问题更困难,所以他们干脆选择了回避这个话题,只追求市场的平均收益。

芒格说,如果股东们总是轻易的就能把公司卖掉,那么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很多公司都该被卖掉,而不是继续经营下去,但这个结果会让很多经理人紧绷神经,并不利于企业做好。甚至会为了短期利益放弃长期利益。巴菲特补充说,作为一名股东,我只关心两个问题,一是找到一名一流的经理人,二是这名经理人,自身的利益和股东利益冲突的时候该如何干涉。

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就要让股东们定期对CEO进行评估,而且CEO还不能在场,如果当你的生活完全依赖于公司的业绩收入的时候,你就不会手软,更不会委曲求全凑合混日子,但很可惜,这种事不常发生,特别是上市公司,大家对于CEO,反应并没那么激烈。总是愿意在给这些经理人更多的机会,但巴菲特也说,他觉得一个5分的CEO变成5.5分是可能的,但是让他变成8分的CEO是不可能的,所以你还不如把这个5分的开掉,重新物色一个8分的CEO。

第二个问题,一个优秀的CEO,也会经常跟股东利益发生冲突,比如他的薪酬问题,每个人都希望多赚钱,但股东们花钱聘请CEO则希望少花钱,另外还有对外并购的问题,如果董事会或股东们不同意也是对CEO的否定,此时,董事会就要有一个立场问题,希望董事会能站在股东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也同样能兼顾CEO,兼顾公司的长远发展。

巴菲特说,很多愚蠢的收购都是以战略规划的名义完成的,如果一个董事会通过复杂的过程,详细审阅一份战略规划,他自己就会非常谨慎,到最后会变成责任不清,管理层说我们按照规划做的,所以以后出了问题不赖我。愚蠢的收购,往往会让股东们付出惨痛的代价。老齐给您翻译下,巴菲特的意思说,收购的风险要大于所带来的收益,很多公司都是收购之后出现了巨大的问题,放眼整个世界,成功的并购案并不多。所以在股市上,并购题材虽然被投资者所热捧,但是这些东西几乎很难反应在业绩增加上,往往还会带来一场灾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找死也许比等死威胁更大。

所以巴菲特强调,他们要买的公司,要有出色的经济能力,还要有公道的价格,其他的东西都不重要,他们的投资总是非常聚焦,但在投资策略中,关系根本就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他承认很多基金在复制他们,但是其实他们没有复制任何东西,关系投资可能是个关键。

芒格补充,他不认为有真正的关系投资存在,比如杜邦投资通用汽车,这可能被大家认为是个关系投资,很多人都在说,这笔投资的目的是卖掉更多的汽车油漆。在硅谷关系投资很多,大量的风险投资基金进入高科技领域,他们也希望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但如果他们觉得公司发展方向不对,就会采取行动,但其实他们最关注的还是如何退出的问题。而巴菲特的策略则完全不一样,他一旦进入一个生意,可能再也不想退出。这也是别人无法复制巴菲特的原因,大家可以想想,你买股票之后,真的就不想卖了吗?

所以这就是巴菲特之道,他把自己跟伟大的生意拴在了一起,他不做资产配置,而是聚焦投资。

熟悉巴菲特的人都知道,伯克希尔哈撒韦是从来不分红的,为何会这样?巴菲特说,这取决于他们所有股东的意愿,他们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让股东们来自己选择股利政策,他们提供了集中方案,无股利,20%的低股利,最后90%的人都同意了他们不分红的政策。由于美国股票分红,是要交比较高的税收,一进一出还有手续费,所以分红会影响投资者的复利积累。当然最重要的是,巴菲特有这个自信,钱在他的手上,效率更高。

而关于回购自己股票的问题,芒格也解释,这其实就是内在收益和现金收益的比较决定的,如果内在价值大于你的现金收益,当然应该回购,相反如果你能找到回报更高的项目,那么自然就不必回购自家股票。一切选择都源于机会成本。不过巴菲特也补充,虽然他是公司的大股东,伯克希尔也是一些公司的大股东,但是股利政策,他愿意听取小股东的意见。

巴菲特讲,1美元的流转,创造的市场价值大于1美元,那么股东们可以选择把股利,进行再投资,获得更大的回报,这种时候,他们认为,采用不分红的方式显然大于我们直接把现金分给他们,所以不必给大家更多的选择权,因为每个人都会愿意这么做。芒格也说,如果发现1美元的留存收益,创造的市场价值小于1美元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分红,这是他们的临界点。一旦分红,我们的分红额度可能会超过收益的100%。老齐给大家翻译下,巴菲特的意思讲,一旦留存收益不能创造更多收益了,他愿意把收益全都分掉。

在股东会上,还有人提问,伯克希尔为什么不回购股票。这应该也是一个好选择啊?芒格抢答,如果其他机会更好,肯定会从其他地方买股票。特别是在大熊市的时候,比如73年-74年,从其他地方买入股票的回报率要超过回购股票。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为何从不分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