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斩件》1.6 弟子 | 孔门七十二贤其实是一个硬凑的吉祥数字


《论语斩件》1.6 弟子 | 孔门七十二贤其实是一个硬凑的吉祥数字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在上古时代,弟子是一个宗亲词汇,专指弟弟的子女,它与兄子、姊子、妹子合称“四子”,分别指兄弟姐妹的子女。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宗亲词汇发生变化,兄子和弟子改称为侄,如侄子、侄女;姊子和妹子改称为甥,如外甥、外甥女。

而弟子一词,则用作指求学之人,一直沿用至今。


在春秋时期之前,大多专业知识为统治贵族所掌控,譬如祭祀礼仪、天文医药、兵法算学等,只有少数人有机会学习。

孔子创立儒学,开办民间私学,打破知识只在贵族间流传的传统,树有教无类之新风,吸引了列国无数求学者。《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弟子盖三千,是形容弟子数量极多,孔子的教化流传广布,并非实指数字。而且,这些是名义上的弟子,实际上不跟随孔子学习,只是曾经或多或少的得到过孔子指点。正式跟随孔子学习的,是“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孔门七十二贤人。

事实上,这个“七十有二”,也是一个虚数。

在儒学典籍《孟子》中,对孔子弟子的数量,是以“七十子”进行约称;在《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却是列出七十六名弟子;以严谨著称的《史记》,或曰“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或曰“授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数字飘忽不定……

孔门七十二贤人的说法,起始于战国初期,也就是《论语》成书之时。当时五行学说盛行,数字“七十二”,是天地阴阳五行之成数,表示数量繁多,还含有暗合天道之寓意,而孔子的弟子正好贴近这个数字,于是就被有意无意的篡改作七十二名了。这个操作,类似于后世水泊梁山聚义,硬凑天罡三十六、地煞七十二之数一般,就是为了整出一个威风凛凛的吉祥数字。


在孔子的七十多名弟子中,最出色的,要算是四科十哲。

孔子把门下弟子按“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项能力进行分类,称之为四科;十哲,是孔子按照这四项能力分类,所选拔出来的十名翘楚弟子。这十名翘楚弟子均得孔子真传,在日后的儒学传播中各有建树。

德行,是指深得儒学精微,身体力行的践行儒学仁道。该科翘楚弟子有四名,为: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政事,是指具有治理国家政事的才能。该科翘楚弟子有两名,为:冉有、季路。

言语,是指善于辞令,能够妥善处理外交关系。该科翘楚弟子有两名,为:宰我、子贡。

文学,是指通晓文献,具备著书立说之能力。该科翘楚弟子有两名,为:子游、子夏。

事实上,孔门弟子人杰荟萃,除了四科十哲外,出色的弟子还有许多。譬如孔门第二任掌门有子、后世尊为宗圣的曾子、被誉作“古之善交者”的子张等,他们的德行、学问和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以上弟子,只是各有原因,没有进入四科十哲的名单。


【入则孝。出则悌。】——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长。

入则孝:在家中要孝顺父母。入,在家中;孝,尽心奉养、顺从和尊敬父母。(古人住宅的前半部分称之为“堂”,用以招待客人;后半部分以墙分隔,称之为“室”,供家人寝居之用,外人不可进。故而,古人有登堂入室之说,登堂是拜访,入室则是回到家中。)

出则悌:出门在外要敬重兄长。悌,敬重兄长。

在家要孝顺父母,这是儒学推崇的“孝”之美德。其理念,是以家庭为单位,自小培养民众对上位者的敬重,使之形成恭顺的品格,社会因而和谐稳定。

在外要敬重兄长,这也是儒学推崇的“悌”之美德。其理念,是培养民众形成长幼有序的行为习惯,使之不会产生忤逆尊长的品格,社会因而有序运行。

儒学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友爱互助、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这就是儒学的“仁”。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儒学理念,都是为实现“仁”而设立的基石。这其中,孝与悌的作用,是让社会和谐有序的运行,是其它理念的根基。

心存孝悌,这是孔门弟子所必须具备的品德。


【谨而信。】——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失信于人。

谨:慎重、小心。

信:诚实,不欺骗。

信,又称作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原则,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之本。人若无信,就会被世人唾弃,纵有才华也无从发挥。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诚信呢?很简单,谨慎即可。

这与上一章的“敬事而信”,意义是相通的。敬事,就是小心谨慎的对待每一件事情,凡应诺的事情,就要尽心竭力的做好,无有半点懈怠。秉持这样的行事原则,就为之谨,就会呈现出成熟和负责的人生状态,不会失信于人,渐渐成为德高望重的君子。

谨而信,这是孔门弟子所必须具备的行事原则。


【汎爱众。而亲仁。】——拥有仁爱之心,以贤者为榜样。

汎爱众:能够跟大多数人和睦相处,相敬相爱。汎(fàn)为泛的通假字。

亲仁:亲近仁德之人。

我们前面说过,“仁”是要建设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这个理想过于远大,故而在大多数时候,儒学的“仁”是降阶使用的。

譬如本句的“仁”,指的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境界。

孔子这样描述“仁”的道德境界:“克己复礼”及“爱人”(《论语•颜渊》12. 1及12.22)。克己复礼,是克制自己遵行各种礼规,这是仁的内在修炼方法;爱人,是跟身边的人和谐相处,相敬相爱,这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孔子认为,当一个人接受儒学教化,自觉遵行各种礼制,就会表现得彬彬有礼、敦厚可亲,拥有一颗跟所有人和谐共处、相敬相爱的仁爱之心。每多一个人接受儒学教化,社会就会美好一分。

汎爱众,意义与“爱人”相同,是指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与身边的人和谐相处,相敬相爱。

亲仁,是指亲近具有仁德的贤人,以其为榜样,努力进行自我提升,以使社会和人生更美好。

爱众亲仁,这是孔门弟子所必须具备的处世态度。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上述事项都做到了,才有资格研究学问。

行有馀力:做到上述事项,还有可用的精力。

则以学文:就可以研究学问了。文,指诗书礼乐等文献典籍,即学问。

以上提到的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等六种德行,实际上是孝、悌、忠、信、礼、义等理念的不同阐述方式。

在孔子时期,儒学还是一个雏形,理念比较散乱杂陈,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不少理念有多种迥异的阐述,还没有一个固定概念……。后来曾子、子夏等弟子重新修编儒学典籍,再后来孟子、董仲舒等无数儒家学者进行相应增补,才渐渐将其发展为理论严谨、系统完善的学说。

孔子所说的这六种德行,能够全部做到的话,事实上就已经是一个道德高尚、办事牢靠的贤能之人了。在此基础上,再经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化,其成就便非一般人可以比拟了,这也就是孔门弟子人杰荟萃的原因。

注:后文《论语斩件 1.7 贤贤易色》,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所阐述的内容与本章类似但更详尽,可互相参照,将有助于理解。


鉴于此,我作注解如下。

孔子说:作为我的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敬重兄长;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可失信于人;拥有仁爱之心,以贤者为榜样。具备这六种德行,方可去研究学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