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兵器历史上的巅峰之作唐刀,为何消失于宋朝?

V587累


这是由于大环境的改变而导致的结果。

再讲这个事情之前,先说明所谓唐刀指的是唐代的四种制式刀,分别是仪刀、横刀、障刀和陌刀。而仪刀是仪仗队使用的礼仪兵器,横刀是佩刀,障刀现在推测是短刀匕首,陌刀现在更支持是长柄长刀,类似于长柄斩马剑。


对于四种刀制有过记述的《唐通典》对中国军械的介绍时间是截止到唐天宝年间,也就是盛唐的尾声。此时唐军的装备特点是重装步兵为主,骑兵以中型骑兵为主,少有具装存在。


府兵虽然衰败但是并未消逝,这种偏向于贵族私兵性质的军事制度,保证了士兵的装备可以是精装品,毕竟在当时的冶炼条件来看,唐刀的制作工艺成本巨大,只能是集中在少量精锐部队手中。

但是安史之乱后,帝国的府兵制被彻底瓦解,先前并存的募兵制度进入兴盛阶段,唐军的装备也就统一由政府发配,质量相对有所下滑。再加上战事频发,唐政府和各地藩镇手中的军队数量都很庞大,频繁的战争使得昂贵的兵器被消耗成了一种非常奢侈的行为。因此各个军事派别开始追求更加廉价同时又不失威力武器。像唐刀过于昂贵,就不在适合时代潮流。



也是因为战争数量激增,各地武装为了减少损失,分分增加了士兵的披甲率和甲胄厚度,如此一来,锋利的唐刀因为难以破开重甲而失去了攻克敌军精锐的作用。相比之下,更加廉价的鞭锏锤和大斧大刀一类兵器,因为更适合破甲,已经开始全方位的取代了除长枪之外的其他利器。甚至武将和士兵的短兵,也由横刀变成了更加粗重的手刀。


战争的频发促进了军事科技的进步,到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精钢技术又更上一层楼,已经不需要唐代复杂的工序,即可锻造出带有同样韧度和硬度的兵器,所以不存在手艺倒退一说,只是时代抛弃了唐刀。而且唐刀也并非中国刀的巅峰时代,明清时代的刀剑有着更成熟的冶炼技术,还包括了各地刀制的优点,这才是冷兵器时代短兵的巅峰时刻。


火器工坊


这个问题问的好。

唐刀共有四种,包括仪刀、障刀、横刀、陌刀。其中最著名、威力最大的是陌刀,这是一种双手持握的长杆刀,类似汉代的斩马刀。锋利异常,威力极大。仪刀不是实战用刀。障刀是防身用的。横刀是士兵作战用的。

唐刀的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杀伤力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成本的原因。

第一,唐刀对重甲威力有限。

唐宋时期,我国的铠甲有了一个大的发展,其防护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一身的铠甲重大四五十斤,宋朝的步人甲更是将近六十斤重!像明光铠、步人甲、冷段甲这样的铠甲,一般的利刃根本无法砍透!有的将领和士兵还会身穿重铠(两层铠甲),简直就是坦克一般。

唐刀虽然锋利,面对这样的铠甲,也是无能为力。很难对敌方造成伤害。

既然利刃没用,人们很快转换思路,钢鞭、铁锏、锤、狼牙棒等打击兵器开始风靡战场。它们不需要刺透铠甲,一个大铁疙瘩,只要砸到敌人身上,就能砸的对方骨断筋折、内脏受伤。

唐刀,已经难以满足当时战场的需要,所以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唐刀制造费工费时,非常昂贵。

陌刀非常昂贵,据说打造一把陌刀的费用,可以买两匹骏马!这样奢华的装备,只有大唐盛世才有能力大规模装备。盛唐以后,国力衰微,陌刀就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了。


北宋的巨斧、麻扎刀,与陌刀的作用相似,但要便宜的多的多。

横刀的制作工艺,融合百炼钢、包钢夹钢等先进技术,通过反复锻打,使得刀本身兼顾很强的柔韧性与硬度。工艺复杂,制作困难,价格高昂。唐刀,好用,但真的太奢侈。它是贵族武器,不适合大规模装备。最终,消失了。


上将嗳福斯


唐刀并非特指某种刀,而是对隋唐朝时期(唐朝很多东西都是承袭隋朝的,兵器也不例外)各种刀的总称。根据《唐六典》中《武库令》记载:

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今仪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障刀盖用障身以御敌。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可见,唐刀主要指仪刀,障刀,横刀,陌刀这四种刀。仪刀刀身大都描龙画凤,主要是仪仗队使用。障刀是主要近战武器,横刀是士兵的佩刀,算是副武器,总之,这三种刀都属于短兵器,陌刀是属于长兵器,装备重步兵,用于克制骑兵,所以又叫斩马刀。唐朝猛将李嗣业就是一个用陌刀的高手。

唐刀制作精良,锋利无比,是中国冷兵器史上的巅峰之作,为大唐将士开疆扩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存的唐刀仅仅只有日本正仓院保藏的“金银钿装唐大刀”了。

至于为什么唐刀逐渐消失在宋朝,一是唐刀作为刀的样式,为什么慢慢退出了军队装备的序列。二是唐刀的制作工艺为什么渐渐失传。

唐刀被宋朝军队淘汰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一、制作工艺复杂,费时费力,造价昂贵

第一,造价昂贵。唐刀制备精良,对刀的韧性,硬度,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而宋朝及之后军队普遍装备的厚背刀、麻扎刀和砍刀等,则比较粗糙,在民间随便一个铁匠铺子就能打出来,和砍柴刀无疑。因此,打造一把唐刀和一把普通的宋刀,其成本不可同日而语。

据《新唐书. 食货志》中记载: 斗米钱十三五,天宝二年一把最下品的唐刀(横刀)价格约在五十斗米,最上等的镔铁唐刀要一百七十斗米。这相当于唐朝一个七品官员半个月的俸禄,这种刀要大规模列装军队,军费支出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当时人们都已能得到一把唐刀为荣,甚至据传,日本天皇得到了一把唐刀,也要大宴群臣,然后收藏起来。

第二,锻造材料不同。我们知道,从铁到刚的转变,其实就是含碳量的变化。所谓百炼成钢,就是通过不断锻打,增加铁中的含碳量,最后成为钢。唐朝时打铁使用的大都是木炭,木炭中的碳元素能更好的进入铁中,增加柔韧性,而且,木炭杂质较少,不易对钢铁产生不良影响。宋朝后,煤炭得到了大量开采,所以打铁时用的多是煤炭。但是,那个时候肯定没有掌握煤炭的脱硫技术,因此在锻打时,大量硫元素进入到铁中,使得硬度下降。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只能不断加宽刀面和加厚刀背。

二、 甲胄的进化

由于冶炼技术的大发展,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契丹,党项,蒙古等也逐渐掌握了比较先进的冶铁技术,比如,“契丹”翻译成汉语就是镔铁的意思。党项在与宋朝的对峙中也大力发展了冶铁技术,史书记载,西夏甲胄“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人”。 “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西夏陵出土的甲片,制作精细,薄厚均匀,孔眼划一,有的外表有鎏金。西夏刀、剑制造也非常出色,“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能及”。蒙古更是视各种匠人为珍宝,崛起时蒙古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征服西夏的同时也迅速消化掉了党项人的冶铁技术。

宋朝战争的主要方向是同样是北方游牧民族,在北方游牧民族掌握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后, 重甲和骑兵的组合逼迫宋军不得不研究如何能以重步兵对付辽金的骑兵,长矛、斧钺开始成为军队的主要兵器,斧钺的大量装备从《武经总要》和宋石雕造像中得以佐证,斧钺的制作和使用技艺比陌刀要简单,对付骑兵同样有效,岳家军曾用“麻扎刀”“捉刀”“长柯斧”大破金军“铁浮屠”。

总之,在宋朝时期,随着甲胄不断的重型化,棍棒斧钺等打击力度强的兵器渐渐取代刀剑等灵巧锋利的轻型兵器,成为军队列装的主流。

而唐刀失传主要是由于两宋政策所致

一、禁止私人持有兵器

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宽松,像横刀这种制备精美的武器,不仅军队列装,民间也大量保有。文人墨客都喜欢配一把横刀,仗剑走天涯。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白了,他不仅是诗人,也是名剑客。但是,到了宋朝时候,民间时禁止私人携带刀剑的。在《水浒传》中可以发现,好汉们大都拿得是棍棒,而非刀剑。

宋自立国之初就对民间实行了禁止私有、私造兵器的政策。北宋建国时的《宋刑统》中明文规定:凡蓄藏禁兵器的人户,按律处以“徙一年半”的判罚。之后,关于藏禁兵器的刑法有一遍遍的加固,成为宋朝的基本国策。

同时,为了防止民众私造禁兵器,严禁制造兵器的技法流入民间,在《庆元条法事类》中有“诸军器样制,传写漏泄者,徙二年,许人捕,若制造辙改样及减功料者,杖一百”的法律条文。

这一系列禁令,涉及面极广,不但禁了上阵用的军用武器,一度连老百姓日常开山种田的工具刀都给禁了。据《宋会要辑稿·兵》里记载:

“仁宗天圣八年三月诏曰:川陕路不得造着袴刀。利州路转运使陈贯言:着袴刀,于短枪竿、拄杖头安者谓之拔刀,安短木柄者谓之畲刀,并皆着袴。畲刀是民间日用之器,川陕路险,全用此刀开山种田。今若一例禁断,有妨农务,兼恐禁止不得,民犯者众。请自令着袴刀为兵器者禁断,为农器者放行。乃可其请。”

到了宋徽宗时期,各地百姓造反屡禁不止,为了控制百姓,连“博刀”(一种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刀具)都禁止了,如果发现有人使用这种刀,不仅本人获罪,甚至连铁匠都要入罪,这对兵器制造技术以及兵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无疑是相当致命的。在这种环境下,像唐刀这么繁杂的工艺,怎么可能流传下来。民间的锻造技术,也就是能打打菜刀,砍柴刀的水平了。

相对而言,隋唐府兵的参战武器和马匹是由府兵自备,对于民间的武器管制相对宽松,而对府兵而言,保命杀敌的东西自然有多好就要弄多好,在客观上也促成了唐刀的繁荣。

二、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中国重文轻武的风气就是从宋朝开始的。宋朝在建国之前,经历了五代十国这一段动乱时期,这个时期是武人的天下。宋朝建立后,宋朝皇帝认为,要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打压武人的地位,防止他们作乱。并且,扭转民间的尚武风气,提高文人地位。

经过朝廷有意的不断压制、歧视武将和过度抬高文官地位,当时社会上的尚武风气为之一变,不仅昔日“出将入相”之说在北宋消失殆尽,而且士人群体也遗弃了“投笔从戎”的观念。民间甚至开始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俗语流传,可见当时社会中“重文轻武”风气的流行。著名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便是出自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这是从那个时候起,中国文人变成了一副“手无缚鸡之力”的病态形象。

秦汉时期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精神被抛弃了,大唐时期“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的信仰被抛弃了,文人士子们只以“东华门唱名者方为好汉”,就从根本上阉割、终结掉了武器的继承、延续和发展。


历史风暴


中国刀剑工艺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虽然现今世界几大名刀系列中没有中国刀剑,但是不能否认中国古代工匠的心血。而且中国刀剑不仅辉煌,还可以分为两段,一是青铜剑,二是钢铁刀剑。

青铜剑我们不必多说,因为说也说不清楚,越王勾践剑早就闻名遐迩,兵马俑四面八棱剑也是独树一帜,传说中的很多青铜宝剑都相继出土或者找到史料记载,像鱼肠剑、干将莫邪剑搞不好都是真的存在,而我们现在却无法搞清青铜宝剑的秘密。

青铜剑虽好,但是制作难度太大,不容易成批量制作。汉朝过后,百炼钢和灌钢法的出现,让中国刀剑进入一个新的辉煌。各种新的刀剑工艺在不断的探索和累积中,在唐代达到了巅峰,这就是唐刀。

唐刀至今只在日本保留了实物,国内基本没有。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唐刀工艺精密复杂。制作一把唐刀的成本太高,只有在盛唐的时候才大量装备,而这种特殊工艺,在失去了使用者之后,很快就失传,唐末战乱纷飞,宋朝又整天面临着游牧民族政权的压力,根本无心延续唐刀,以至于唐刀工匠断层,当初纯正的工艺失传。

第二是唐刀属于高级军工用品,唐朝对于这种宝刀的管控很严格,不允许私人拥有,更不许用于陪葬,所以我们很难从唐代墓葬中发掘处唐刀的珍品。

第三是战斗损耗。唐朝开始走下坡路时,无法继续承担大量唐刀的制造装备,原有的装备,则在战乱中消耗殆尽,毕竟再好的刀剑也是会缺口,会磨损折断的,唐刀虽然精良,但是也耐不住长久的消耗。

第四是唐刀的材质。唐刀虽然采用了复合工艺,但是本质上还是铁元素,唐朝至今一千多年,水汽对他的腐蚀也不可小看,实物很难度过这艰难的岁月,即便是墓葬中,挖掘出来时也很可能只是一堆铁锈了。


丹书战史


根本原因:太贵了。根据史料记载,一把普通士兵装备的唐刀,造价相当于一位六品官员半个月的俸禄,一支一万两千人的部队大约需要一万把这样的唐刀。

而包钢法,折叠锻打等技术,使得这种兵器更加的费时费力。而宋代由于外部压力太大,而且重文轻武,唐刀很难普及。加之,在宋代,斗争对象变成北方游牧民族,对于兵器破甲效果已经没有太大的需求了!所以慢慢的,唐刀失去了它的历史存在意义。

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大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