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兵器已经有“枪”了,为什么gun还要翻译成枪?

付小付3


在历史上,枪,铳一直是并用的,但是个人的一个感觉是,铳是统称一切身管火器,包括现在的枪和炮的概念,例如碗口铳,手铳等。而枪因为与矛型武器的渊源,一直是手持兵器,例如突火枪,鸟枪,火绳枪等。还有一个名称是炮,都是极其沉重的大家伙,历史上基本没有听说过手持的炮(后世倒有盒子炮一说)。

至于有人说清朝因为禁止民间保留火器,导致铳字失传,恐怕是讹传。清朝还是有铳的称呼的。据《清史稿》记载,一个叫戴梓的人曾向康亲王献“连珠火铳”,同一个人还仿制了荷兰人的“蟠肠鸟枪”献给康熙,可见清朝铳枪也是并称的。(另:此人还发明了子母炮,看形制简直就是后膛装火炮的先驱)

至于后来为何选择枪而不是铳,恐怕还是因为枪炮铳三种称呼一直同时存在,铳包含了枪炮的概念,而枪炮概念之间基本没有重合。在需要将单兵武器与支援火力分开,做更专业化的命名时,用铳显然不合适。因此铳吃亏在笼统,而枪、炮胜在专业。

至于现代英语中的gun,反而更接近于铳的概念。因为英语里从.22口径的猎鼠枪到406mm的舰炮都可以叫做gun。

历史上gun一词来源于14世纪时部署在英国的温莎城堡上的巨型弩炮的名称 Lady Gunilda (根尼尔达夫人)。而 Gunilda 这个名字又来自古北欧语中一个女子姓氏 Gunnhildr ,由 gunnr + hildr 构成,而这两个词在北欧语中都是“战争”的意思。

由于温莎城堡上的这架巨型弩炮十分著名,因此其他各种能够发生弩箭、石块的类似武器都被称为 gunne。可以注意到gunne的读音类似于cannon,后来各种手持枪械沿袭了 gunne 的叫法,只是进一步缩略为gun。而cannon则作为重型身管兵器的名称,现在翻译为加农炮。


味冷


其实枪并不是由gun翻译过来的,而是演变过来的。

枪最早出现在我们中国,所以枪的发源地是我们中国。

而枪最早出现在宋朝,是有一个南宋的军事家陈规制作的,这只是个管型的火器,之后经过改造,发展成类似现代散弹枪那样的管型武器,因为跟管子形状,跟筒子一样,所以那时候叫火筒。

但是因为我们古时候,阶级划分严重,士农工商,所以对工艺不看重,结果让这种制作方式跟火药配方流传海外,而国内的不重视,让工艺几乎在国内失传。

在国外,因为重视,人们开始研究改良,最终研发了最早的火绳枪,之后大航海时代被西班牙人带到了中国,那时候是明朝。

大明得到了就当它是国外的淫巧之器,所以没怎么在意,因为那时候还很原始,所以要往铜管里充塞火药,然后才能使用,所以命名为“火充”,寓意充火药才能用,又因为是金属制品,所以改“充”为“铳”,是为火铳。

火铳就此束之高阁,知道后来明朝一直都沿用“铳”来命名枪。

直到清朝时候,因为外国的长枪大炮打开国门,国内也开始给军队装备“长枪”,只是当时也只是说火铳。

只是在民间,当时列强入华夏,都是纵兵抢劫,当时配备军队士兵的都是长筒枪,那些外国士兵都是端着枪挨家挨户搜敛,普通人们不知道这是什么啊,只是看着长长的杆跟长枪是的,而他们又都是端着进来,跟长枪用法一样,于是他们都把这奇怪的武器认为是变种的枪,所以还是枪。

就这样枪的名字就这样在民间叫响,都说是装着火药的长枪,后来把这一类火药武器,都叫做枪,知道现在我们都认可了这叫法。

当然也有说,人们是看士兵们背着长枪,那长长的杆子竖起来,跟以前的长枪兵似的,所以这个样子奇怪的武器,也是长枪的一类。


小鼠报道


我也专门去研究了下这个问题,也找到了答案,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作为火药的祖宗,早在中国的宋代,就发明了火枪、突火枪、梨花枪等,火枪会喷火,突火枪应该是喷火弹,而梨花枪又名飞火枪,应该是会喷火弹,当时的做法就是将火器(推测是类似现在的彩珠筒烟花)绑在长枪的枪头上,打仗的时候先用火器喷射的方式攻击,火器喷射完成后还能当长枪使用,在我国的南宋、元朝、明朝、清朝,都有官方的火枪队,我们看到宋江攻打方腊用了火炮,元朝大一统过程中火枪火炮起到了重大作用,明朝的神机营更是将火枪发扬光大,到了清朝,因为努尔哈赤死于火枪,清朝历代皇帝都对枪炮无好感,同时也出于政权稳定,禁止民间拥有这种大杀器,对火器一事是高度机密,造成国外枪炮发展超过中国,最终导致清政府的灭亡,即便如此,清朝也是有火枪队的,而且规模也很大,当时的军队是30~40%持枪率,只是射程和精度跟洋枪没法比。

所以不难想象,当时的人看到洋枪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和自己本国的火枪类似,于是将外国的这种武器称为洋枪,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自己的火枪没有优势,逐渐淘汰,不再区分洋枪和火枪了,直接将洋枪称为枪了,这就造成了射击武器枪和手持冷兵器长枪混用一个“枪”字的尴尬。


超一流影视


不是翻译成枪,而是这东西本来就叫枪,中国唐朝发明火药之后宋朝就应用于军事,而且就叫枪,因为当时是绑在长枪上的辅助工具,当时这种配置叫枪,主要是因为主体就是传统的枪。难道一个人身上长了一个瘤子就不叫人了?变成畜生了?没有这种说法。虽然枪上绑了东西,但还是叫枪。

后来这种原始火枪得到了改进,变短了,射子弹了。可是,已经被无数人一代代叫了上百年了,难道现在变短了就要起个新名字?皇帝认识吗?士兵认识吗?所以,约定俗成,虽然枪短了,但它还是叫枪。不同的是,主体部分已经不是以前用于突刺的枪尖枪杆,而是里面的发射装置。

再后来,有了各种改进,但本质上还是枪。这东西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外国虽然也根据火药发明了枪,但本质上和中国的枪是一个性质的东西。所以,不管外国人叫它什么,也不管是哪个国家制造的,它就叫枪。

就好像中国古代没有白种人,但是中国人是人,所以见到白种人后也将其称为人,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人,不管什么品种,人就是人,枪就是枪,不可能换个物种。至于“鬼子”这种称呼很明显是区别华夷而不是区别物种的。

有的人说古代只有“铳”,如果题主你信了这种没文化只会瞎胡扯的土王八的屁,那我也没办法。如果你很明智的没有相信,那么我建议你去百度一下“火枪”和“铳”,你会知道历史的。

如果你懒得查,那就信我的,这种工具本来在中国就叫枪,不是翻译过来的,而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东西并且叫这名字。

想这种“从旧意衍生出新意”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车”,古代专门形容战车,后来形容牛车马车,但无论如何,车肯定是木制的而且需要生物推拉。可是你看看现在大街小巷的,无论自行车还是汽车还是火车,哪一个符合古代的要求?

为什么这些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车”?因为现代的车基本上原型都来自于古代的车,一点点改进过来的。火车传入中国,因为它是载人载物的,所以叫车。无论之前的独轮车还是之后的自行车、黄包车,只要有载人功能,就算是从古代的车演化过来的,那么无论古代的车怎么演化,它都是车,这是不会变的。只要你带轮子、上面能放东西,它就都叫车。你弄俩哑铃安在木头上,人家也管它叫车。要不是飞机情况特殊不靠轮子跑,它也得叫车。

懂了吧,这和翻译无关,而是因为现代的枪是从古代的枪演化而来的,这个演化过程中,它始终都还是叫枪。

就好像现在的智能手机跟以前单纯用于打电话的手机完全不一样,而计算机也和最初单纯用于计算的计算机完全不一样,可是因为它们是从原来的手机、计算机演化而来的,所以不管它怎么变,它还是具备原有的基础特征,它还是要叫原来的名字,除非国家强行下令改名字。


触手皇帝


个人分析结果,不一定准确。

那些扯铳和枪区别的都是扯蛋,区别再大也没有冷热兵器的差别大吧。改铳为枪据说是在清朝时期,明以前都是称铳的,清入关以后要武器管制,怕汉人造反干翻他们,热武器全面禁止,铳这个字很少用了,几乎成为死文字,后来洋人打进来,见识了火器的厉害,清政府也要装备火器,但见识浅薄,不知道有个铳字,只好称火枪,后面就都叫枪了。

另一个可能是,为了报账需要掩耳盗铃。上面说过清初是禁用火器的,原因和欧洲中世纪禁弩一样,但后面打不过洋人要开禁,朝里又有一派保守势力抬着祖宗成法在反对,所以只能玩文字游戏,给铳改个名当火枪上报才得通过,得到换装的财政拨款。

总之,不管过程如何,肯定和清初火器禁令有很大关系


a文人墨客


其实这种单兵手持火器我们把他叫做铳 直到现在日本还是叫做铳 至于枪 估计是清末洋鬼子扛着带枪刺的火器来了 老百姓称之为洋枪 就这么约定俗成叫下来了


厉无咎277


枪和枪不同,中国的枪只是区别于棍。

手枪 步枪有属性只分,在加上一些独特的属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