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黄鹤更没黄鹤楼,毛主席缘何写出《菩萨蛮•黄鹤楼》?

没有黄鹤更没黄鹤楼,毛主席缘何写出《菩萨蛮•黄鹤楼》?

创作的时代背景

毛主席写于1927年春天的《菩萨蛮•黄鹤楼》,我们太熟悉了,称的上乘之作。很多的评论家都说,这首词是主席诗词中最为悲壮的一首。

主席的诗词大都和中国革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1927年发生的事情太多了。

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大革命的部分失败,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内部的领导层却仍然执行着妥协退让的政策。毛泽东不仅被排斥在领导层外,而且还被剥夺了表决权。

8月1日,南昌起义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9月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

这是毛泽在创作《菩萨蛮•黄鹤楼》大的时代背景,许多的评论家都说毛主席的这首词写于1927年的春天,我查阅了毛泽东年谱,关于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没有具体到那一天,而是把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标注在 4月27日—5月9日之间,这首词应该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写的。这个时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

那年的毛泽东就住在离长江不远的地方,应该是这段时间和杨开慧登上了蛇山,眼看大革命即将失败,毛泽东在“心情苍凉”的时候。毛泽东极目远眺,烟雨蒙蒙,大江浩浩东去,龟蛇二山夹江对峙……毛泽东诗兴涌动,不禁吟出了激昂慷慨的《菩萨蛮·黄鹤楼》。

词中抒发了毛泽东对大革命失败前夕危急形势的深切忧虑,表达了澎湃的革命激情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没有黄鹤更没黄鹤楼,毛主席缘何写出《菩萨蛮•黄鹤楼》?


1927年黄鹤楼不存在

毛主席写这首词的时候,当时既没有黄鹤,更没有黄鹤楼,我查阅了有关的资料,关于黄鹤楼那个时候应该是不存在的。

当年毛泽东到底登上的是什么楼?若彼时黄鹤楼并不存在,又缘何以此为题?对此,有专家表示,毛泽东登上的应为奥略楼,以此为题是诗词创作运用的文学手法,后人不可想当然将之视为史实。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筑城为守,建楼于瞭望。至唐朝其军事用途逐渐淡化,转而成为文人名士的游宴圣地。但兵火连天,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因火灾毁于公元1884年,木质结构悉数燃尽,最后仅存一个宝铜顶。至此近百年,黄鹤楼缺席蛇山,直到1985年6月,以清朝同治楼为蓝本的黄鹤楼重修工程完工,黄鹤楼才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在黄鹤楼缺席的百余年间,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于蛇山头黄鹤楼遗址东北边,湖北学界军界为颂扬张之洞治鄂功德,筹资建造风度楼和抱冰堂,一年之后,张之洞以《晋书·刘弘传》中“恢弘奥略,镇绥南海”之意,建议将风度楼改为奥略楼。此楼造型与旧时黄鹤楼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也挂了“南维高拱”匾额及“大江东去”、“爽气西来”的对联,故常被人指称作黄鹤楼。1955年修建长江大桥时将其拆除。


黄鹤本身就是一个传说

世界上并没有“黄鹤”这种动物,古今中外,也从来没有过关于“黄鹤”的科学记载。现如今,鹤的种类一共有十五种,最有名的就是丹顶鹤,除了丹顶鹤以外,鹤家族里还有白鹤、灰鹤、沙丘鹤、赤颈鹤等。

既然没有黄鹤,为什么叫“黄鹤楼”?这则和一个传说故事有关:传说古代一个姓辛的老板,心肠很好,多次留一个乞丐在自己的酒楼里吃饭喝酒,过了几个月后,乞丐想要报答辛老板的酒饭之恩,便用一个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个仙鹤,由于橘子皮的颜色是黄色的,以致于乞丐画在墙上的仙鹤也呈现出了黄色。乞丐画完画以后,就没有再出现过,而这只仙鹤仿佛活物一样,可以和着歌声翩翩起舞,这件怪事传开后,很多人都慕名来到这家酒馆,酒馆的生意逐渐好起来。

  

没有黄鹤更没黄鹤楼,毛主席缘何写出《菩萨蛮•黄鹤楼》?

  

没有黄鹤更没黄鹤楼,毛主席缘何写出《菩萨蛮•黄鹤楼》?

  后来,在墙上画仙鹤的乞丐又来到了这家酒馆,辛老板想要给乞丐一些报答,但是乞丐却拿着一根笛子吹起来,而那只墙上的黄鹤也随之翩翩起舞,之后,乞丐就骑上黄鹤变成仙人飞走了,为了表示感谢,辛老板就用积蓄盖造了著名的黄鹤楼。

  

没有黄鹤更没黄鹤楼,毛主席缘何写出《菩萨蛮•黄鹤楼》?

  古今中外,历来不缺少神话故事,其真假也难以得到考证,但将这样一个故事和黄鹤楼的来源紧密联系在一起,无疑也使得黄鹤楼的神秘色彩得以增加,如果你去武汉旅游的话,不妨亲自去一趟黄鹤楼,登高望远感受一下“长江天际流”的情怀!

没有黄鹤更没黄鹤楼,毛主席缘何写出《菩萨蛮•黄鹤楼》?

主席缘何写出《菩萨蛮•黄鹤楼》


没有黄鹤更没黄鹤楼,毛主席缘何写出《菩萨蛮•黄鹤楼》?

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菩萨蛮·黄鹤楼》是毛泽东于1927年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1927年黄鹤楼并不存在,毛泽东登临的确实应是奥略楼而非黄鹤楼。至没有黄鹤更没黄鹤楼,毛主席缘何写出《菩萨蛮•黄鹤楼》?于为何起初题名为登黄鹤楼,后去掉登字,单叫黄鹤楼,是因诗词创作属于文学范畴,可以发挥浪漫想象,不必严扣现实。

这样的解释应该能说的通,但是主席当年确实登上了蛇山,也确实眼望着滚滚的长江水。

也有一种说法,因为主席当年站的地方,若干年前确实有一座黄鹤楼,更有崔颢的名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烟波江上使人愁,那个时期毛泽东也有着迷茫和惆怅,这也就是词的上阕的意境:“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借“鹤去楼空”的典故,表达江山依旧、国事日非的沉重心境。

但是毛泽东就是毛泽东,越是在困难的时期越发自信,在中国革命的低潮期,一样的信心满满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词的下阕则直抒胸臆:“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语句亢奋,情思激越。诗人深信,尽管革命事业有时会遇到种种阻力,但终究会如滔滔长江,滚滚向前,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逐浪高”则显示了作者熊熊燃烧的革命热情,与勇挑重担的历史责任感。

毛泽东不是一个普通的革命者,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时候,他信念未灭,豪情未息,意志未衰,抱负未减,他仍然满腔热血,激情澎湃,执著地探寻着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

  当天,杨开慧听了这首词后说:“润之,这首词真好,前几句太苍凉了,后几句一变而显得昂扬,激动,我听了心绪也难平。”毛泽东说:“目前武汉的这个局势,叫人心绪怎么静得下来!不过,我想,办法总会是有的。”

毛主席在1958年对该词中“心潮”的批注说:“一九二七年,运动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组织会议,从此找到了出路。”

值此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非常激动,好像追逐江中汹涌的波涛。不久毛泽东就点燃了秋收起义的革命烈火,建立起了井冈山革命基地,为中国革命打开了新的局面,使中国革命走上了正轨。

参考文献:长江商报《1927年毛泽东登的是黄鹤楼?》,皮皮猴爱旅游《天下江山第一楼——武汉“黄鹤楼”,真的有“黄鹤”吗?》,长江日报:毛泽东在武汉写下豪迈诗篇《菩萨蛮·黄鹤楼》《水调歌头·游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