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科技金融系列1|保險科技的“壓力測試” 協同與開放並存


疫情下的科技金融系列1|保險科技的“壓力測試” 協同與開放並存


圓形鑽石之所以璀璨,在於它擁有58個切面,只有這樣,才能把鑽石火彩效果發揮到淋漓盡致。而這次疫情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得以穩定,也離不開全社會各行各業的努力,包括保險科技的力量。

儘管近年來,保險科技發展迅猛,但是據《2018年互聯網保險年度報告》顯示,我國線上保險的市場規模佔比仍然不到20%。但2020年一場疫情的來襲,讓保險科技在經受了一次 突如其來的“壓力測試”時,也經歷了一次精彩的“練兵”。

尤其是在供給端,此次疫情加速了保險產品研發、營銷渠道、流程管理和客戶運營環節的數字化進程,科技的賦能降低了中小險企的生存門檻,為消費者帶來更豐富的產品和不一樣的服務體驗。

疫情下的保險科技

最新數據顯示,2月份,五大上市險企保費總收入1435.39億元,環比大幅下降72.8%。其中,中國人壽取得保費收入345億元,環比下降82.2%;中國人保保費收入323.04億元,環比下降64.8%;中國平安保費收入465.74億元,環比下降67.4%;中國太保保費收入為213.06億元,環比下降69.4%;新華保險保費收入88.55億元,環比下降71.2%。

儘管如此,上市險企2月份保費收入大幅度下降僅僅是行業縮影。

今年前兩月數據顯示,壽險銀保市場新單規模保費同比下降超40%,其中2月份單月新單規模保費同比下降達69%,創下2014年以來的7年最低。

與1月份相比,60家人身險公司2月份銀保市場新單規模保費環比下降幅度超過50%,38家公司環比降幅達到80%以上。財險方面,2月份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都出現了負增長,分別同比下降6.8%、7.9%和10.8%。

究其緣由,業內分析指出,2月份保費下滑在意料之中。受到疫情影響,2月保險線下營銷活動受阻,個險渠道代理人拜訪客戶頻次和活動率降至冰點,銀行網點客戶稀少,新單保費勢必將大幅低於常態化時期的銷售,進而導致新業務價值增長也將低於預期。

不過,更多人的判斷是,當前短期困境並不改變保險業長期發展前景,畢竟從數據來看,中國仍然是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2019年中國保險業原保費收入達到4.26萬億元,保險業總資產達到20.56萬億元。

疫情之下,儘管保險業沒有如願迎來投保的熱潮,但在一定程度上為保險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保險公司更進一步認識到了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且高效的線上渠道將是未來競爭的關鍵之一。

3月4日,眾安金融科技研究院發佈《保險行業全景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報告》(以下稱《報告》),《報告》指出,用發展的眼光看,線下的營銷渠道通過線上的網絡營銷等其他方式的賦能也可煥發出線下渠道新的活力。

目前來看,在線下轉線上的過程中,大型公司和較早實施互聯網轉型的公司優勢更大,傳統中小公司目前很多都處於嘗試和探索階段,短期難以形成有效生產力。但長期來看,保險公司將持續加大線上的投入佈局,並且通過線上營銷資源的整合,構建更加高效、便捷的線上服務體系,進一步釋放保險行業的線上銷售潛力。

經受“極端壓力測試”

疫情當前,沒有人可以無視它。

對於保險行業而言,疫情帶來的改變可以說是方方面面的。從代理人服務模式的改變,到理賠環節的提速,再到產品創新,從智能客服到智能風控,乃至保險業務的運營流程等,圍繞著科技化,保險行業藉此契機,正式開啟了一場充滿未知的保險科技探索之旅。

一直以來,保險業長期依賴營銷員的線下籤單模式,但是在疫情期間,展業工作幾乎“停擺”。據華金證券研報預計,如果疫情影響持續3個月,一些公司將受到重創,代理人員脫落率可能會超過50%,一些反應慢、流程陳舊的公司將被重創,甚至被淘汰。

面對展業難題,儘管營銷員已經做出線上營銷、培訓和直播講座等形式的改變,但是如何突破時間地域和人力不足的限制,尋找更多新的流量來源成為保險行業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近年來一直致力於科技轉型的中國平安,在這次疫情中,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其中,由平安健康推出的平安好醫生搭建了線上問診服務專區,由醫學專家小組進行 7*24 小時實時答疑,制定“3 問 3 答”線上預防機制。同時,還提供疫情查看地區、直播課程等服務。此外,平安好醫生還依託公眾號與多家公眾平臺進行聯動,推廣 App 義診服務。疫情期間,平臺累計訪問人次達 11.1 億,App 新註冊用戶量增 10 倍,App 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也達到平時 9 倍,由此帶來的線上健康管理與互動流量,有望成為保險業新的流量來源。

易觀千帆最新發布的《2020年2月移動AppTOP1000榜單》中顯示,在保險服務領域,平安金管家APP以1941萬的活躍人數位列第一,環比增長5.8%;太平洋保險APP以531.8萬的活躍用戶人數緊隨其後,環比增長1.38%;中國人壽壽險APP位列第三,活躍用戶人數為445.8萬,環比增長2.9%;中國人保APP位列第四,活躍用戶人數為291.47萬,環比大增87.77%;此外,眾安保險APP活躍用戶人數為268.6萬,環比增長4.5%。

圖:五大保險服務APP日活躍用戶情況(萬人)

疫情下的科技金融系列1|保險科技的“壓力測試” 協同與開放並存


對於APP的活躍原因,易觀曾表示,疫情期間,科技創新和場景融合是保險APP實現活躍用戶明顯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線上業務中流量的導入與留存,其背後的引擎正是科技力量的支撐與生態網絡的構建。

除了展業難題,保險行業的理賠環節是投保人最為關注的一點。疫情期間,人流隔離、交通斷交,傳統的理賠流程亟待改變。

疫情的肆虐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去了極大的威脅,保險公司積極響應號召,在理賠上開通“綠色通道”,取消理賠醫院限制、等待期限制、自付自費藥品及診療項目等限制,簡化理賠流程,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為客戶提供遠程無接觸式服務,確保特殊時期服務不打烊。

早在2019年5月,陽光產險就曾創新升級“一鍵賠”保險理賠模式,客戶不管身在何處,只需在微信中搜索“陽光一鍵賠”公眾號,即可享受便捷的“一對一”視頻理賠服務,無需在意外事故現場等待理賠員。

而在此次疫情中,有賴於科技的應用,陽光人壽完成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理賠,理賠方式均為線上理賠,最快時間僅30分鐘。“一鍵賠”創新模式是對大型賠案採用網絡簽約先行賠付、疫情後確定最終損失的特別理賠模式,全線上智能化的服務客戶。

疫情期間,陽光全線上智能化服務處理各類諮詢報案服務109萬人次,客戶賠款78萬件,支付賠款15.1億元,客戶保全服務66萬起,非事故道路救援服務3.9萬次。

此外,客戶服務環節上,更是少不了科技的身影。

作為第一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保險面對疫情推出了“三個1”服務——第1時間響應,1站式服務,1對1處理。在接到用戶疫情報案後,理賠專家30分鐘內聯繫用戶提供服務。其中,“眾安精靈”智能客服是眾安保險抗擊疫情的“主力軍,在這背後是眾安科技多年沉澱積累的保險科技能力,眾安自行開發智能客服底層算法,目前85%在線客服會話均由智能機器人處理,通過對自然語言的精準抓取,智能客服迅速回應,為廣大用戶答疑解惑。自疫情爆發以來,“眾安精靈”處理用戶會話逾70萬次,服務用戶人數近50萬。

可以說,科技力量已經全面滲透到保險的各個環節,投保、出單、理賠、續期、客服全流程線上化運營已經初具規模,而保險科技經受住了這次疫情的“極端壓力測試”。

協同與開放的新趨勢

如果說2017年的非典是加速消費互聯網爆發性增長的拐點,那麼,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則將是保險科技蓬勃發展的“加速器”。“未來,保險科技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並呈現協同、開放的發展新趨勢。”業內人士指出。

《2019中國保險科技白皮書》也指出,保險科技未來的發展將出現八個趨勢,比如跨界融合,傳統保險企業將成為保險科技領域越來越重要的參與者;保險科技與其他金融科技的交叉會逐漸增多;人工智能將要打通數據孤島,推動行業以更加開放的心態進行交流等。這也意味著,協同與開放將是保險科技發展的必由之路。

當前,保險行業發展呈現明顯的馬太效應,頭部企業包攬絕大部分的行業利潤,而大多數中小險企只能在夾縫中生存,以往中小壽險公司依靠“短平快”業務提升規模的突圍方式在“嚴監管”已成明日黃花,因此中小保險公司轉型需求更為急迫。而保險科技或將成為“彎道超車”的一個機會。與此同時,3月份國家提出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這也為大中小型保險公司的發展指明瞭前進的道路,加大科技的研發與應用成為必由之路。

圖:2018-2022年中國保險機構科技投入情況

疫情下的科技金融系列1|保險科技的“壓力測試” 協同與開放並存


而保險科技發展的協同與開放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個在人機層面,一個在技術和企業層面。

眾安金融科技研究院的《報告》指出,電網融合與人機協同模式探索或是業務線上化轉型的有效路徑。其中,以人機協同的方式提升代理人的效能,特別在在線培訓、智能營銷、數字營銷、智能客服等方式對原有流程進行了優化。

流程的優化能夠協助人工解決營銷階段工作效率低等問題,同時通過不同方式進行客戶意向篩選,將人工集中在高度意向客戶的營銷及服務中去。就實踐數據來看,以車險續保業務為例,整體人均成單率有望提升 5 倍,呼出效率提升約10倍,運營成本下降約75%。

這是保險科技應用在人機層面的表現。在技術和企業層面的協同與開放,則顯得更為複雜多樣一些。

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共同協作為保險產品開發、客戶運營等環節賦能。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的結合將在身份驗證、自動核保、信息錄入、反欺詐、定損、理賠等環節發揮作用。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更成熟的自動駕駛、基因檢測等新興技術也將不斷得以融入。

而隨著雲計算的不斷髮展,雲協作也為企業之間的協同和開放提供了可能。有著技術優勢的科技公司可以更高效地為中小保險公司提供技術服務。比如,亞馬遜、阿里可以提供IAAS基礎設施,IBM提供數據庫能力,谷歌提供人工智能核心能力。

此外,螞蟻金服、慧擇提供代理經紀能力,豆包網、大頭保等提供運營SAAS,i雲保、保險師提供代理人展業工具等等,開放的保險生態由產品、運營、營銷、理賠、風控、TPA等不同環節中誕生了各類平臺,平臺與其鏈接、賦能的中小險企共同結成新陣營的力量。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陳春花曾在公開演講中說過,“我們已經來到了數字化時代,希望我們有能力用數字化的邏輯去做今天和未來的事情,而不是用工業時代的邏輯。”

這種思維在組織管理當中,必須完成最重要的一個轉變那就是協同。在協同當中,既要求在內部打破部門牆,也要求能夠在外部把邊界打開,跟更多人合作。這種變化背後的邏輯就是協同的效率。

在《反脆弱》一書中,納西姆·塔勒布寫道:“有些事情能從衝擊中受益,當暴露在波動性、隨機性、混亂和壓力、風險和不確定性下時,它們反而能茁壯成長和壯大。”對於保險科技來說,一場“反脆弱”正在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