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內心痛苦時,看看這些教言,自然心開意解

許多時候,總想過一種雲淡風輕的生活,沒有羈絆,沒有煩惱,讓心天馬行空,讓自己清逸灑脫。可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們,偏偏有太多的放不下:繁忙的工作,瑣碎的生活,剪不斷的恩怨……不管暗自有多少嘆息,有多少啜泣,又有多少輾轉難眠,醒來,城市依舊車水馬龍,生活依然千頭萬緒。不是有眼淚就能洗刷痛苦,不是用嘆息就能拂去煩惱。有人說,人生是一個熬的過程,熬過了苦難,就能迎來幸福;熬過了坎坷,就能迎來成功。可是在佛教看來,這種想法只是自我安慰。其實,只要內心還有貪嗔痴,苦就無所不在。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苦”。

佛教:內心痛苦時,看看這些教言,自然心開意解

佛教鼓勵體驗當下,但這一教法常常被人誤解,以為“活在當下”就是要更執著於自我和我所擁有的一切,這實在與佛法相去甚遠。世間人經常講所謂的生活就在當下,因為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未來的還沒有辦法決定,所以我們的生活應該把握當下。現在很多人的生活就是這樣,除了當下的吃喝玩樂以外,其他的根本不作考慮,從來不知道人逝去的時候如此無奈,為了四大假合的無常之身,造作了難以寬恕、非常可怕的罪業。

世人常說“活在當下”,認為現在是存在的,但這種說法不合理。因為現在心可分為一秒一秒,一秒中又有許多細微的時間,剎那剎那在生滅,假如現在心是我,當它剎那消逝時,我豈不是也蕩然無存了?如果是這樣,那任何人都沒有我了。眾生大多執著未來、現在、過去的心是我,但從三時心的角度來觀察,《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都不可得,又如何成立為我呢?或者從時間的本體來觀察。

佛教:內心痛苦時,看看這些教言,自然心開意解

《中觀四百論》雲:“過去若過去,如何成過去?過去不過去,如何成過去?”意思是說,“過去”若有實體,可以分析過去時究竟過去了還是沒有過去?若已經過去了,不復存在了,就失壞了“過去”的實有;若沒有過去,就失壞了“過去”的法相,又如何能成為“過去”呢?過去根本不存在,同理可推,現在、未來也不存在,既然如此,依於三時的我又在哪裡呢?

流轉最基本的特徵就是缺憾,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你是優秀還是平庸,你遇到的是好人還是無情無義的壞蛋,你是得到還是失去。只要內心還有貪嗔痴,就在流轉中,缺憾就不會消失。這無所不在的缺憾、不如意,佛教中又稱為苦。流轉的果叫作苦諦,造了貪、嗔、痴、善惡業後定有果報,其果報就是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外器世界和身心世界,它們都不離苦苦、變苦、行苦這三種痛苦,所以叫苦諦。

佛教:內心痛苦時,看看這些教言,自然心開意解

在宏觀上,流轉可喻為古代的水車,一直不間斷地轉動,又像封閉瓶中不停飛舞的蜜蜂,時而高飛,時而低沉,卻始終飛不出瓶子的範圍。在流轉裡,眾生有些時候因行善而作生善趣,有些時候又因造惡而墮入三塗,再高也高不了多少,仍處於流轉樊籠之中。如果沒有智慧,沒有修行功德,流轉就是封閉式的,把所有有情眾生關於其中,輪轉不息,永遠不能逃離,這就是流轉的真實狀況。在這樣的流轉中,所有生命都有一個基本的痛苦:生老病死。總的來說,沒有一個地方,沒有一個生命能超越生老病死。同時,流轉裡的一切有情無不受著三苦的折磨,也就是苦苦、變苦、行苦。

有人說:為什麼要消除痛苦呢?痛苦和快樂一樣,都是生活的組成部分,都值得去體驗,不經歷苦難的人生是不夠豐厚的。如果你能在日常生活的不幸和痛苦中自在無礙,似乎的確沒有必要消除痛苦。經歷苦難的意義不在於經歷本身,而在於它啟發我們對生命的思考。佛首先宣講苦諦、集諦,正是引導我們去觀察生命的苦難、缺憾,瞭解其表現和成因,從而生起信心和勇氣去實踐對生命更廣、更深層面的探索,實現生命的昇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