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討好型人格,勇敢教孩子去“討好”

前幾天幼兒園老師跟女兒視頻。

老師問:你想不想老師呀?

我女兒脫口而出:不想。

我沒覺得怎樣,婆婆急了,視頻結束後,教訓女兒說:老師問你想不想她,要說想!記住了沒有?!

我反駁:媽,你不要教她這麼說話,她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只要不說髒話就行,這麼大孩子,老師不會介意的。

我也是一直警惕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所以只要不涉及原則問題,向來主張她有什麼說什麼。不過我也明確感覺到,那天氛圍有點尷尬,孩子和老師聊了幾分鐘就掛了。我覺得是孩子不適應,應該過幾天就好了。

不怕討好型人格,勇敢教孩子去“討好”

不怕討好型人格,勇敢教孩子去“討好”

幼兒園老師們是輪流每個周都跟孩子視頻的,因為擔心疫情期間孩子在家時間太長,跟老師生疏了。

又過了一個周,輪到她的班主任劉老師跟女兒視頻,問了同樣的問題。

可能女兒記得奶奶的話,要回答想老師,但是內心又真的不想,於是她就支支吾吾不說話。

班主任又耐心地問了一遍,說:想念都是相互的,老師想你了,你呢?

我女兒一下子釋然了,開心的說:我也想你了。

我相信女兒在那一刻並不是真的想老師了,她可能只是一下子找到了說想念的理由,就是因為想念是相互的,是這麼個道理,就可以這麼回應,而不是違背自己的內心說不想說的話。老師給孩子建立了一個說出想念的連接。

不怕討好型人格,勇敢教孩子去“討好”

我默默佩服這老師,簡單的一句話,就巧妙地引導了孩子禮貌回應,也避免了尷尬。老師的引導讓女兒打開了話匣子,跟老師聊了半個多小時,聊得很開心。

有一天她突然問:媽媽,什麼時候再輪到劉老師和我視頻?

我相信,她現在是真的想念劉老師了。

愛子心切,使我們在教育上很容易會陷入一種執念,過分警惕或過分放鬆,導致偏執,不能理智地思考和分辨,錯失了更好的教育方式。我也是,比如我警惕的討好型人格,相信也是很多家長在警惕的。家長經歷的人和事比較多,身邊不乏有些討好型人格的人,我們能感覺到他們在生活中和職場上的委曲求全,有些家長本身就是這種人格,深受其害,所以力求從孩子最小的時候就避免這種人格的形成。殊不知,我們過分的避免,也無意中屏蔽掉了一些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一些善意和修養。

不怕討好型人格,勇敢教孩子去“討好”

不怕討好型人格,勇敢教孩子去“討好”

討好型人格為什麼那麼受警惕?不是因為它“討好”,而是因為討好的代價是委屈自己,所以“討好”、說好話本身沒有錯,錯在壓抑了自己的感受。我們害怕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失掉了自己的個性,我們更要警惕孩子因為過分“不討好別人”而變得自私、冷漠,失掉了善意和修養。

01 過分警惕討好型人格,導致孩子自私自大或冷眼旁觀

如果我們跟孩子說,不要討好別人,說自己想說的,做自己想做的,那他會非常開心的,因為那是讓他自己舒服的方式,是相對容易做到的。孩子的思維是簡單的,他們會果斷的讓自己絕對舒服,絲毫不顧忌別人的感受,一不小心就會導致膨脹、自大或者對別人的事情冷眼旁觀,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相信這些都不是家長的初衷。

所以我們不能過分警惕討好型人格,雖然沒有委屈自己,卻委屈了別人。

不怕討好型人格,勇敢教孩子去“討好”

02 “討好”別人,做有溫度的孩子,收穫更多溫暖

為什麼有些孩子人緣很好,身邊不乏有小朋友圍著玩,而有些孩子就被人冷落?因為那些人緣好的孩子有溫度,會照顧到別人的感受,讓人覺得與他交往很舒服很溫暖。舒服,才是人際交往的最高境界,不是隻讓自己舒服,是讓別人也舒服。

我們小區有個叫伊一的小女孩,四歲。每次見她出去玩都帶兩個玩具,遇到別的小朋友就分享給人家一個,兩個人一起玩。她身邊就經常圍著一群小朋友,因為她比同齡的孩子生日都大一些,你會經常聽見有人親切地喊“伊一姐姐,伊一姐姐”。

她帶兩個玩具是討好別人嗎?是的。

那她因此覺得委屈了嗎?沒有。

相反,她收穫了很多好朋友。

不怕討好型人格,勇敢教孩子去“討好”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教孩子去“討好”別人。這裡的“討好”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顧忌到別人的感受,傳遞善意和善良,從而自己也會收穫溫暖。

不怕討好型人格,勇敢教孩子去“討好”

如何教孩子正確的“討好”別人,但不陷於討好型人格呢?我們必須讓孩子明白“討好”的出發點,必須尊重孩子的選擇,必須守住原則和底線。

01 讓孩子明白“討好”的原因

我們教孩子說好話,不是為了討好別人,而是為了讓孩子明白,我們說話做事不可只顧自己,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要體諒別人,理解別人。所以,當我們教孩子這麼說這麼做的時候,一定要解釋給孩子聽為什麼這麼說這麼做。

對快遞員叔叔,你可以說謝謝,也可以不說,不說也不會有人責怪,但是說了就會傳遞一份溫暖。可以向孩子解釋送快遞的艱辛,風雨無阻,你的一句謝謝會讓快遞員叔叔覺得沒有那麼辛苦。

電梯裡遇見鄰居,你可以打招呼,不打也無所謂,但是打招呼會讓人覺得被尊重,或許鄰居正心情不好,你的一個小小的招呼就給了人家一天的好心情,何樂而不為呢?

不怕討好型人格,勇敢教孩子去“討好”

02 不要強迫孩子說好話,尊重孩子選擇

這應該就是說好話但要避免陷入討好型人格的核心了。不尊重孩子、強迫孩子說好話有兩個結果,第一個結果是孩子說了,但不是發自內心的,可能是受大人的壓迫,這樣說出來的好話是虛偽的,違背了我們要傳遞善良和善意的初心,也容易陷入討好型人格;第二個結果是孩子沒說,遭到大人的批評教訓,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引發其他心理問題。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在公共場合不會說好話,沒禮貌,給自己丟了臉。那是大人的虛榮心在作祟,切記不可把大人的虛榮心凌駕於孩子的自尊心之上。

我們要耐心跟孩子解釋說好話的出發點,但解釋完了之後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如果孩子還是不能理解和接受,沒有關係,給他們時間去理解和消化。教育孩子本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別說是這種一不小心就會陷入極端的教育。

不怕討好型人格,勇敢教孩子去“討好”

03 “討好”要有原則和底線

底線通常是來規定做人做事不能太壞,但其實做好事也不能過度,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討好型人格就是因為沒有原則和底線,才委屈了自己,放棄了自己應得的尊重和利益。

比如我們教孩子出於善意去幫助別人,但如果到頭來別人不領情甚至怪罪自己的孩子,那就得不償失了。我們必須肯定孩子的善舉,我們更要告訴孩子維護自己的尊嚴。

我們傳遞善良,但不能被善良綁架和傷害。

不怕討好型人格,勇敢教孩子去“討好”

不怕討好型人格,勇敢教孩子去“討好”

避免任何東西,都是一種消極的表達方式,目光聚集在負面的東西上,去規避不好的行為。我們更需要用陽光的心態去尋求答案,把目光放在正面的東西上,去引導積極的行為。

我們不想讓孩子說髒話,我們告訴孩子哪些話不要說。與其這樣,我們不如多教給孩子一些讚美的話,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我們不想讓孩子貪玩,告訴孩子老老實實在家待著。與其這樣,我們不如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讓孩子與書為伴。

我們不想讓孩子整天看電視,把電視關上,電源拔掉。與其這樣,我們不如多花時間陪陪孩子,帶孩子出去玩。

我們不想讓孩子陷入討好型人格,告訴孩子不要委屈自己。與其這樣,我們不如在孩子心裡埋下一顆善良的種子,讓孩子懂得關心別人,散播善良,去收穫更多的愛。

不怕討好型人格,勇敢教孩子去“討好”


我是 ,點一下關注,歡迎分享育兒經,表達不同觀點,我們一起養寶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