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沒娃的“貪生”,有娃的“怕死”。

“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緒,便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便是對未知的恐懼”。

霍華德 · 菲利普斯 · 洛夫克拉夫特(美國恐怖、科幻與奇幻小說作家)


疫情面前,沒娃的“貪生”,有娃的“怕死”。

我敢說,不一定每個人都怕死。

但是,當有了孩子之後,一定都會怕死。

疫情最嚴重的那些天,在家一邊陪兩個閨女玩,一邊刷微博,看到那些因感染病毒而家庭破碎的新聞,突然有那麼一刻,很擔心自己也會死掉。以前偶爾會有這種感覺,但都沒有這次那麼強烈。

前些日子跟孩子媽媽聊到這個話題。她說沒孩子之前吧,不覺得自己怕死。有了大寶之後,開始怕死,有了二寶之後,特別怕死。不能看到孩子長大怎麼辦?孩子以後過得不好怎麼辦?被人欺負怎麼辦?萬一碰上人渣怎麼辦?簡直不敢想。

有次跟同事聊,他說就算沒有你,她們也可能會過的很好。 嗯,是有這個可能,但我更願意好好活著,陪著她們的慢慢長大。

疫情面前,沒娃的“貪生”,有娃的“怕死”。

1、有了娃,讓怕死的感覺更強烈。


沒孩子就不怕嗎?也不是。以前也會怕死,怕自己還沒玩夠,怕父母難以承受,怕兄妹痛苦不已。但他們的生活不依賴你,他們的未來也可預期,只是會多一份失去你的痛苦。

我們怕死,很多時候是從有了孩子開始的。眼前的小生命完全依賴你,你生怕會有個閃失,就沒人照顧孩子了。你不敢想象沒有你之後,他們要如何面對未知的世界。

怕死是因為恐懼,恐懼來自於不可知。

對當媽的來說,哪需要等到孩子出生?從懷孕後就開始各種怕死。生活中各種小心翼翼,走路怕車,下樓怕滑,唯恐寶寶還沒有瞧一眼這個世界就不在了。

心想孩子出生後就能好些了吧?沒成想,有了孩子更加貪生。有娃前,病了不吃藥不打針,還引以為豪。有娃後,就算感冒也得趕緊吃藥,一怕傳染孩子,二怕萬一頂不住,擔心孩子沒人管。開始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況,盤算著買大病險,萬一人走了,好歹給孩子留下活命錢。

疫情面前,沒娃的“貪生”,有娃的“怕死”。

綜藝《妻子的浪漫旅行2》裡,章子怡被問到:你會害怕自己變老不漂亮嗎?她自信的說:我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因為年輕和漂亮得到的,所以我一點都不害怕!

疫情面前,沒娃的“貪生”,有娃的“怕死”。

但是,我現在怕死。

之前,天不怕地不怕,當媽後,也變得“貪生怕死”。她不敢想象如果自己真的死了,孩子會怎樣。家人,讓我們有了歸屬感,我們不是孤身一人,但也讓我們有了牽掛。有牽掛,就會怕死。


2、有了娃,眼裡都是“黑天鵝”。

一位朋友跟我說,以前“萬一”就等於沒事。有了孩子之後,所有的事,都是“萬一”。

像往年一樣,年前他們一家子回老家跟父母一起過年。 當時除了武漢之外,疫情還沒那麼嚴重,他覺得農村或許會更安全一些,但也會一刻不停地刷最新消息。 刷到年三十晚上,內心開始焦躁不安起來。想到初一要去拜年,想到村裡有從不同地方趕回來的人,就有些擔心。當時也沒人把疫情當回事,到處竄門嘮家常。

疫情面前,沒娃的“貪生”,有娃的“怕死”。

看著兩個熟睡的孩子,輾轉反側睡不著。萬一呢?孩子這麼小該怎麼辦? “萬一”雖少,但發生了就是全部。於是朋友馬上做了決定:明天上午就走。 他以為父母會不高興,結果父母不但非常理解,還給準備了一週的食物。

他說:現在不光怕死,還怕自己活得不夠長,有次看到梁詠琪說“我就想活得久一些,因為放心不下女兒”,自己看了深有感觸。

疫情面前,沒娃的“貪生”,有娃的“怕死”。

梁詠琪:“我跟先生在研究各種長命大法,之所以想長命,是因為放心不下女兒,我要看著她長大,看著她結婚生子,等到那個時候,才能了無牽掛地安心死去。”

前幾天,一個小學同學從鎮上來到市裡,問我是否有時間,約幾個同學小聚一下。 我說還是等疫情結束再聚吧!不差這一次。 他說你們城裡人咋這麼怕死?

是的,我承認,我就是怕死,不但怕,而且怕的要命。 因為我有倆孩子,我只想好好活著。

人們通常會認為 “萬一”都是別人家的事,黑天鵝肯定有,但自己肯定遇不上,最後還要加一句自嘲:我可沒運氣中這種“大獎”。

有了娃,心裡想的都是“我不要萬一,我要完全沒事”, 眼裡全是黑天鵝。


3、有了娃,才懂得英雄難當。

中國媒體愛煽情,迷信“災難美學”,這是老習慣,不好改。套路玩多了,大家也就有了免疫力,真的也會認為是假的。畢竟,在這次疫情報道中,就出現了“才出生不到20天的雙胞胎,稚氣的問:媽媽幹嘛去了”這樣的橋段。

疫情面前,沒娃的“貪生”,有娃的“怕死”。

娃娃厲害呀!就問你感不感動?

但是當看到下面這個報道的時候,我的眼淚滴溜溜轉了好幾圈,差點落下來。然後有了一個頓悟:此生註定與“英雄”二字無緣。

疫情面前,沒娃的“貪生”,有娃的“怕死”。

抗疫一線的護士劉海燕,緊急前往醫院抗“疫”後,已經很久沒回家了。她給自己的丈夫發消息,想要吃家裡包的餃子,丈夫則帶著餃子和女兒一同來看她,母女相見後,媽媽淚流滿面,孩子大哭。她非常想要抱一抱女兒,但是想到自身不能夠走出隔離區,為了防止被交叉感染,只能夠隔空擁抱。”

疫情面前,沒娃的“貪生”,有娃的“怕死”。

真實情感是演不了的,孩子站在眼前而不得靠近,自己又面對巨大的風險,如果自己有閃失,孩子將會面對怎樣的人生?沒有孩子的人也可以理解,有孩子的人感觸會更深。

永遠都沒有感同身受,我無法感受到那種心情,我只能說,他們做了我所不能做到的。

我們不喜歡“面具”式的英雄,因為離我們太遠,近在眼前,又遠在天邊,看不清。

我們喜歡“凡人”英雄,因為他們就在身邊,他可能是你的同事,是你的同學。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

因此,我們知道做一個決定有多難。平凡的人,平凡的崗位,卻要面對不平凡的抉擇。


4、有了娃,不要讓死亡教育缺失。

國內死亡教育缺失已是共識,老人面前更是絕口不能提“死”字,多不吉利啊。華東師大一份調查結果顯示:63%的家長“難以接受向孩子開展和死亡相關的活動”。

美國作家早崎繪里香在《生死功課》裡說: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同樣重要,甚至死亡教育比性教育更加重要。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性,但是每個人都會有死亡。

閨女讀幼兒園的時候,每當談到死亡這個話題,她都會問一句:爸爸媽媽也會死嗎?得到肯定答案後,一邊簌簌掉眼淚,一邊說我不要你們死。小孩子對死亡的初始認知停留在“眼前的這個人沒有了”,這也是他們的恐懼來源。

疫情面前,沒娃的“貪生”,有娃的“怕死”。

靈感來源於墨西哥“亡靈節”的電影《尋夢環遊記》

知識,是破除恐懼最好的方法。我們對死亡的認識愈深刻,孩子對死亡的認識越充分,也就能以更坦然的心情面對生命的終點。

知道生命終將結束,才能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更加珍惜眼前的人。

我們討論死亡,我們談的其實是如何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