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解聖賢思想的簡單分析

王陽明近些年逐漸開始火了起來。誠然,王陽明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三不朽人物,自然是值得學習的。但是學什麼,怎麼學,其實是需要探討的。一個人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外,與時代背景、特定機遇都有很大關係。一個人是軍事天才,但是他誕生於和平年代,那他出人頭地的概率就很低。但如果是誕生於亂世,則出頭的概率就極大。

王陽明立功在於平叛,但這點很多人在向其學習的時候往往會忽略。王陽明被廣泛推崇的原因是陽明心學,其關鍵點在於“知行合一”。所謂知行合一,即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這點說到容易做到難。一個很簡單的表現,炒股最適合知行合一,你明明知道大盤走得不好,有系統性風險,決定明天不買任何股票,但第二天如果你關注的股票衝高,你還是會追;你明明知道有的股票已經漲到高位,風險很大了,但你看到別人都賺錢自己被落在後面無法接受,還是按奈不住自己貪婪的慾望,在高位追進去等等,這些事情最後的結果都是讓你付出慘重的代價。

現實中,知行合一往往被理解為想好就幹,最典型的就是那個東鄉平八郎的段子。但陽明心學的核心是善,東鄉平八郎指揮的日俄戰爭和發起的中日甲午海戰都不在自己國家地盤上,屬於侵略戰爭,侵略戰爭何談善。

記得以前有個同事想去電視臺看一個節目,因為當期有楊二車娜姆參加,說喜歡她的真實,我說殺人犯都真實。真實和想好就幹,是中性詞,而非優點,看怎麼理解了。

有一個以教授陽明心學為主的培訓機構,很多企業出資讓員工參與培訓,看上去學習如何“放下小我”、“感恩世界”、“靈魂昇華”、“淨化心靈”、“跟聖賢走,學致良知”是好事,但就跟東鄉平八郎一樣,好經已經被歪和尚念壞了,其已經曲解了陽明心學的本意。企業組織人參加,可能是企業管理者真信,願意分享給別人,也有可能是企業管理者相信讓員工信了會對企業有好處。所以其背後隱藏的目的是讓員工學習“良知”,是方便更好地管理。如果是這樣,那此舉真的有點無良知了。

總之,陽明先生也夠可憐的,自己的學問被搞成這等怪力亂神的模樣,估計也不是他的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