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美与丑的博弈,塑造丰满人物的终极利器

你家院里有棵小树,树干光溜溜,早瞧惯了,可是有一天它忽然变得七扭八弯,愈看愈别扭。但日子一久,你就看顺眼了,仿佛它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子。如果某一天,它忽然重新变直,你又会觉得说不出多么不舒服。它单调、乏味、简易,像根棍子! 其实,它不过恢复最初的模样,你何以又别扭起来?

上面的这段话来自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有幸在西瓜视频上看到了短片《 》,非常喜欢,然后上网搜到了短片的同名小说。这篇小说的作者是冯骥才,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而这篇小说被人称之为1982年短篇小说的一件“绝活”。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美与丑的博弈,塑造丰满人物的终极利器

矮丈夫给高女人撑伞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高女人和矮男人结婚后被周围人看不习惯(包含嫉妒),于是被众人进行批判和改造的悲剧爱情故事。

风格作家冯骥才通过寥寥数语勾勒出了人性的至美与至丑,而美与丑正是文学家、哲学家、美学家用几千年来讨论的、经久不衰的共同命题。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曾说过:“美和丑因相互对照而显著。”;德国的苏瓦尔也曾说过说:“丑是美的背景,用来增强美的光辉。”

本文将结合短片,从写作的角度,利用艺术作品中美与丑的关系分析这篇小说,探索写作技巧。

人物美与丑的对比:女裁缝与高女人

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谈到了丑的问题,揭示出丑中之美,认为人格精神上的美可使人忘掉其形体上的丑陋,所以丑怪形象中,可以包含有强烈的精神之美。在艺术作品中利用好“丑”与“美”的关系,可以创作出真正的优质作品。

这篇小说的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就是如此,非常的小众且具有吸引力,女主又高又瘦,男主又矮又圆,两个人都奇丑无比。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她比他高十七厘米。 她身高一米七五,在女人们中间算做鹤立鸡群了;她丈夫只有一米五八,上大学时绰号“武大郎”。他和她的耳垂儿一般齐,看上去却好像差两头!

差异如此之大的人为什么在一起呢?读到这里你是否也好奇了起来?当你开始好奇,作者的目标就达到了——你开始融入了文章中另一主体“团结大楼里的居民”的视角。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美与丑的博弈,塑造丰满人物的终极利器

高女人和矮丈夫的甜蜜日常

长得高的人往往和长得高的人玩,好看的人往往会与好看的人交朋友,人们约定俗称的这样想。因此团结大楼里的人也特别好奇,为什么两个差距这么大的人在一起了呢?

狄斯累利说过:“习惯没有法律那样明智,可它们往往更盛行。”人们习惯于依据习惯办事,而不去考虑事情真正的对与错。团结大楼的群众们一边好奇着,一边肆无忌惮的用顺口溜调侃这对夫妇,干涉他们的爱情。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美与丑的博弈,塑造丰满人物的终极利器

邻居们排着队,准备改造高女人和矮丈夫

其中,女裁缝尤为突出。女裁缝是团结大楼里的一员,她特别的喜欢刺探别人的家事和隐私,所以想尽办法了解高女人嫁给矮丈夫的真相。一开始女裁缝以为高女人嫁给矮男人是因为矮男人有生理问题,然而高女人却用事实打了她的脸——她怀孕了。

而后女裁缝去高女人家收费用,结果在门外听到有盘子碎裂的声音,她觉得他们在家里一定不和谐,她兴奋坏了,赶紧敲门,结果打开门发现高女人一家都笑脸盈盈的,是她自己想多了。

因为当时的时代因素,爱八卦的女裁缝成为了居委会代表,之后她了解到了“真相”,为什么高女人要嫁给不起眼的矮男人,因为矮男人是工程师,他每月的工资有一百八十多,远远地超过了大家!那个高女人就是个“见钱眼开、命里有福的穷娘儿们”!

一个看起来无辜高女人是转化为了见钱眼开的穷娘们,一个爱八卦的女裁缝,成为了街道的正义使者。这是文章中第一次,“美”转化成了“丑”,“丑”转换成了“美”。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美与丑的博弈,塑造丰满人物的终极利器

高女人和矮丈夫

环境美与丑的对比:变革前和变革后

福祸相依,没有人能勘破命运的天书。一九六六年,大环境发生了逆转,一场变革突然降临了。矮男人被抄家,关进了牛棚,一家人都受到了连累,被团结大楼的居民们批斗。

女裁缝此刻升官成了治保主任,每天组织批斗活动。在批斗大会上,人们问不出什么实质性的关于矮男人的破坏性的恶性行为,气氛低迷,这时女裁缝冲上台大声质问:

“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她?” 这句突如其来的问话使研究所的人一怔。不知道这位治保主任的问话与他们所关心的事有什么奇妙的联系。

高女人也怔住了。她也不知道裁缝老婆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这问题不是这个世界所关心的。她抬起几个月来被折磨得如同一张皱巴巴枯叶的瘦脸,脸上满是诧异神情。

“好啊! 你不敢回答,我替你说吧! 你是不是图这家伙有钱,才嫁给他的? 没钱,谁要这么个矮子!”

大会突然热闹了起来,会开的如何,全看开会的气氛是什么样的,这场大会在一个个的质问中圆满的结束了。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美与丑的博弈,塑造丰满人物的终极利器

短片中改造矮丈夫,给他戴假发、穿高跟鞋、打针,之后造成了矮丈夫行走不便(隐喻矮丈夫受到迫害)

矮男人改造回来,瘦了不少,憔悴了许多,回到家里后发现他过去的家现在住的是女裁缝一家,高女人搬到了破旧的小屋里,矮男人没说什么,高女人也没说什么,两个人继续过平淡的小日子。

文章中是这样描写两人相见的场面的:

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高女人扭身跑进屋去,半天没出来;他便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柴,直把两大筐木块都劈成细木条。仿佛他俩再面对片刻就要爆发出什么强烈而受不了的事情来。

无论是作者的笔触还是文中人物的情感都是克制的,而一切都在克制中得到了升华,让读者的内心激荡不休。这种克制的描写就像是国画中的“留白”,让人欲语还休,回味无穷。

高女人面临着矮男人这样遭遇,选择了不离不弃。高女人的形象进一步丰满,高女人尽管形象上变丑了,但是心灵的美却呈现了出来,高女人的形象实现了逆转——由“丑”变“美”。

然而好景不长高女人生病了,不久后高女人去世了。作者更狠的在上面加了一层戏剧色彩,高女人死了之后,矮男人恢复了名誉,矮男人不用再吃苦了。女裁缝失去了手中的权力,矮男人由“丑”变“美”成为了小区中的优质对象。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美与丑的博弈,塑造丰满人物的终极利器

高女人受不了矮丈夫被改造,去世了

情节美与丑的对比:矮男人变高了,但他还是那个矮男人

这篇小说在情节上一直以团结大楼群众对高女人和矮男人的看法为线索,随着情节的发展,人们的看法一直在变,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 第一阶段:看到两人结婚,人们质疑并嘲笑;
  • 第二阶段:发现矮男人有钱,人们鄙视并厌恶;
  • 第三阶段:批斗大会结束后,人们莫名心虚了;
  • 第四阶段:矮男人回来后,人们对两人兴趣减少了;
  • 第五阶段:看到两人依旧相濡以沫,人们主动友善打招呼;
  • 第六阶段:高女人去世后,人们终于领悟了他们的感情。

矮男人得到平反后,女裁缝信心十足的带着自己漂亮侄女的照片来找矮男人相亲,想让他娶自己的侄女。然而女裁缝却受到了冷遇,当她见到矮男人墙上挂着的结婚照后,她再也不好意思拿出侄女的照片了。矮男人的形象在这里得到了升华,即使高女人不在了,他也对高女人保持着忠贞不渝。文章的结尾是这样描述的:

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可能由于习惯,仍旧半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美与丑的博弈,塑造丰满人物的终极利器

矮丈夫看起来向世界妥协了,但依旧倔强的为逝去的妻子撑着伞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短片的剧本对小说进行了改编。短片在压缩小说情节的同时,对小说进行了升华。小说的基调是悲伤的,短片的基调是喜剧性质的,短片用喜剧去表达了悲剧。

同时,在小说中国家大环境的改变让矮男人重返了自由,而短片在最悲伤的一刻选择用环境继续压制矮男人,矮男人在结局里还受着居民们的监视。

最后矮男人顺从的改变了自己的形象,但是矮男人只是改变了他的外貌,不变的让人无奈的令人无法改变的是他的生活态度,是他打伞时依旧高举的手。

短片的这一改动让短片从小说中脱胎,单独的成为了一件优质的、不可复制的艺术品。

结语:艺术作品中如何利用“美”与“丑”的关系

艺术作品中既要描写美,也要描写丑。《歌剧魅影》中的魅影是丑陋邪恶的,但他对克丽丝汀的爱却有着极为偏执的美;《巴黎圣母院》中的克罗德副主教仪表堂堂却作恶连连,五官不全的加莫西多却善良忠贞愿意为了爱而牺牲;《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中女裁缝的作为从头到尾都是“丑”,丑的令人匪夷所思却没有报应,正人君子的选择从头到尾都是“美”,美的坦坦荡荡却遭人迫害。

“美”与“丑”的互换引发了文中的悬念,“美”与“丑”的博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两者越是斗争,越是互换,人物越是丰满立体,这是我们在写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如果想要描写“美”,另辟蹊径,从“丑”下手,将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总结写作时需要思考的小TIP:

  1. 写作前思考,你要写的人物是美的,还是丑的?
  2. 描写的人物之间有鲜明的对比吗?
  3. 你描写的人物可以由丑变美吗?人物的形象有逐渐丰满的迹象吗?
  4. 美与丑之间的冲突点是什么?
  5. 人物的美丑可以互换吗?可以二次互换吗?可以再反转回来吗?
  6. 情节里美中有没有包含丑,丑中有没有蕴含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