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分封雲南,為啥把兒子留在北京?

姜佔平


說實話吧,別嫌實話沒有瞎話好聽。吳三桂就是一個普通人,他不是劉邦劉備,也不是曹操司馬懿,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多掙倆錢 ,老婆漂亮一點,宅子大一點,兒子兒媳婦孝順又爭氣,如此而已。

這樣的生活,本來吳三桂已經過上了。他27歲,便已經當上了寧遠團練總兵。老婆姓張,幫他生了個兒子,便是吳應熊。妾有數個,其中一人便是陳圓圓。考慮到邊關勞苦,吳三桂的身邊,只有老婆兒子,幾個嬌滴滴的妾,都留在北京城裡,由他爹吳襄看護。

所以在吳三桂想來,這樣的生活已經很好了,只要大明朝在一天,他就願意為大明效勞一天。但沒想到,1644年3月,吳三桂從夢中醒來,大明卻已經不存在了,皇帝懸樑已自盡,李自成在北京城坐上了龍椅。

這個時候,吳三桂沒有慷慨激昂,而是默默地打著算盤。關外是滿清,關內是大順,吳三桂的第一選擇,當然是大順。而大順,也願意接收吳三桂的部隊,因為李自成也知道,關寧鐵騎確實是明軍不可多得的精銳部隊,如果他們願意歸順,將來防禦關外的滿清,依舊用得著他們。

於是,李自成派來使者,許諾會送給吳三桂四個月軍糧和白銀四萬兩,日後吳三桂立下戰功,還會有更大的封賞——要知道,當時的吳三桂部隊已經缺發軍餉一年有餘。所以吳三桂心裡,已經有了投降大順的意圖。

可就在這個時刻,一封來自北京的密信卻讓吳三桂火冒三丈,信上說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已經把你爸吳襄抓起來嚴刑拷打,為啥呢?就是為了錢。按說吳襄已經交納了五萬兩白銀,但劉宗敏獅子大開口,要二十萬兩銀子。

而比錢讓吳三桂更惱火的是,劉宗敏不但綁了你爹,還霸佔了你的女人陳圓圓。任誰都知道,這兩條,無論是哪一條,都不是一個正常男人可以忍受的。於是,吳三桂拔劍斬案、升帳演兵場,當場殺了李自成的一名使者,另一名則割掉耳朵,讓他回去覆命。

但是吳三桂也知道,自己的實力,並不足以抵抗李自成,他只能向昔日的仇敵多爾袞請求借兵,可是大清國怎麼會答應借兵幫你恢復昔日的敵人明王朝,吳三桂你必須投降——所以,最終吳三桂是:親往清營,剃髮跪拜。換句話說,他已經是大清國的臣子,再不是明將了。而既然做了清國的臣子,再扯什麼明朝就沒意思了,老實說吳三桂也沒得選擇,他手底這麼一點兵,連李自成都搞不定,談何與清兵對抗,復我大明?

此後,吳三桂便一路追擊李自成,一直到他敗死為止。此後吳三桂便被冷藏在漢中(因為大清國對他也不放心),直到數年之後,他又被啟用,負責對付雲貴一帶的南明永曆帝——有人說吳三桂背叛了明朝,但實際上設身處地為吳三桂想一想,他還有別的選擇嗎?

所以,吳三桂真心實意,要做大清國鎮守雲南的邊塞諸侯,就好象當年明朝的沐王一樣。

正是因為吳三桂有這樣一個打算,所以才會讓自己的兒子吳應熊,娶了建寧公主。這其實等於就是一個雙保險,一方面可以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忠心,另一方面其實也是讓兒子有個依靠,將來可以接班做平西王。換句話說,只有把兒子留在北京,才能保證全家人的安全。

但是,吳三桂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大清國隨後便出了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康熙皇帝,硬是要撤他的藩國。換句話說,就好比當年吳三桂做了大清國的走狗,而現在大清安穩了,便要拿走狗嘴裡的骨頭自己去啃,你說吳三桂能不造反麼?

只是這麼一來,吳應熊便倒黴了,建寧公主其實也很慘——她並沒有如金庸小說寫得那樣嫁給韋小寶,丈夫和兒子全部被處死,她獨自熬過了30年的悽清蕭索歲月後與世長辭,時年63歲。如果要怪的話,只能怪一個人,那便是康熙皇帝。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清廷令吳三桂鎮守雲南時,吳三桂是沒機會帶走吳應熊,而不是他真的想把吳應熊留在北京。從當時吳三桂和清廷雙方的關係來看,吳應熊留在京城才是最合適的。只有這樣吳三桂才可能獲得清廷的信任,清廷也才會對吳三桂少點顧忌。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逼近北京時,崇禎帝詔天下各路兵馬進京勤王。吳三桂也是進京勤王的一路兵馬,不過當吳三桂行至唐山一帶時,傳來了崇禎帝自縊的消息。各方局勢一下子變的複雜微妙,吳三桂也開始四處投機,尋找新主倚靠。

最終吳三桂選擇了降清,而他手裡的兵馬仍歸自己掌管。這時候清廷和吳三桂的關係也很微妙,清廷表面上對吳三桂表現的很恩寵,骨子裡卻對吳三桂存有疑忌,多有防範,並無授予他實質性的事權。

另一方面,清廷利用吳三桂的兵力去剿滅李自成的大順軍以及西南一代的張獻忠勢力。此外,吳三桂對西北等一些地方的反清勢力以及朱明後裔也是大開殺戒。吳三桂這麼做是為了獲取清廷的信任。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打下雲南,隨即就被清廷委以鎮守雲南。

也就是說吳三桂真正開始鎮守雲南是從1659年開始的。而其子吳應熊早在1653年就已經和皇太極的女兒建寧公主成婚,並且一直留在京城。多爾袞和孝莊皇后之所以讓吳三桂之子吳應熊與建寧公主成婚,意圖很明顯,說白了就是以吳應熊作為人質來防著吳三桂。吳三桂是明朝的降將,清廷派他領兵出征,必須防著他突然倒戈相向。所以儘管清廷給予吳應熊很多頭銜,但吳應熊本質上就是一顆棋子,一個人質而已。和吳應熊一起充當人質的還有他的幾個兒女。

1673年,吳三桂起兵反清前曾派遣使者進京設法帶回吳應熊。但吳應熊並沒有逃離京城,僅僅是讓使者秘密把自己的長子吳世璠帶回雲南。吳應熊之所以不離開京城,其實是在成全吳三桂的反清大計。因為一旦吳應熊逃離京城,清廷就會察覺到西南吳三桂或有異常,這不利於吳三桂反清。而吳應熊選擇留在京城,在一定意義上可以麻痺清廷的知覺,這有利於吳三桂暗中起兵反清。


歷史守望者


吳三桂是清朝的忠臣,他是硬生生被康熙和他的那些年輕新進們給逼反了的。吳三桂分封雲南,他將自己最得意的兒子吳應熊留在北京,就是為了向清朝政權表示忠心。他讓兒子留下來當人質,以免去清朝政府的疑心。

吳三桂原本是明朝的將領,他在遼東的戰爭中,因為智勇雙全而很快嶄露頭角。到了明朝最後的關頭,著名的關寧鐵騎已經成為他的屬下。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的時候,整個北方,吳三桂和他的部隊成為明朝碩果僅存的主力軍。崇禎命令吳三桂趕緊勤王北京。

可是,當吳三桂的兵力進入山海關的時候,崇禎已經吊死煤山,明朝已經滅亡了。吳三桂在清朝和大順之間選擇,還是選擇了投降大順朝。他率領軍隊向北京出發,準備接受李自成的封號。但是在半路上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大順朝在北京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追贓助餉運動。在這個運動中,吳三桂的家屬也不能倖免。

吳三桂得知這個消息後,認為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脅,於是又回到山海關,憑關固守。李自成得知後,便率領六萬精銳親征山海關。吳三桂只有四萬多人馬,當然不是李自成的對手。他只得向清朝求援。恰巧這時清朝的軍隊在多爾袞的率領下來到附近,準備入關,得到吳三桂的求援後,馬上調轉方向,趕往山海關。

吳三桂和李自成在山海關之戰中的第一天,雙方雖然打成平手,可是吳三桂已經感到無力支持。他連夜趕往多爾袞的大營,答應了多爾袞的一切條件,剃髮歸降。在第二天,清軍在吳三桂的軍隊即將兵敗的情況下,趁大風之機,襲擊李自成軍隊的側翼,擊潰了李自成。李自成因此兵敗,先退北京,然後又放棄北京,退往山西。

從此時起,吳三桂便以清朝的忠臣將領的身份,為清朝效力。他不遺餘力的追擊李自成,又在南下掃滅南明的戰爭中屢建功勳。更有甚者,他為了向清朝統治者表達忠心,居然一直打到緬甸,將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抓回來,用弓弦勒死了他。

吳三桂為清朝拼死效忠,清朝當然也對他恩賞有加。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他和當時的尚可喜和耿精忠合稱三藩。而他的兒子吳應熊則娶了公主,稱“和碩額駙”,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但是,在表面上看,清朝統治者對吳三桂比較信用,可是,實際上清朝對吳三桂還是心懷疑懼的。雖然他的兒子吳應熊在北京當人質,可是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吳三桂這樣一位割據一方的勢力終究是心腹之患。

吳三桂幻想能夠象明朝的沐英一樣世世代代鎮守雲南。但是,他的這個想法終究是個幻想。清朝統治者是不會答應他的想法的。本來,清朝統治者想要慢慢削奪吳三桂的權力,但是,清朝的康熙登基後,把削藩一事放到了日程上來。

吳三桂到這個時候依然心存幻想,還想保持自己的榮華富貴。當尚可喜上書要求歸老遼東的時候,康熙藉機讓尚可喜交出封地,全族遷回遼東。這時,吳三桂和耿精忠也為了試探康熙的意思,也上表請求撤藩。誰知道吳三桂遇上了血氣方剛的康熙,他立刻同意了吳三桂的請求。這樣一來,吳三桂沒有了退路,只有造反一條路了。

吳三桂本來沒有造反之意,而且在清朝的大臣中,也有很多人不同意康熙的做法。可是康熙藉口說,“吳逆蓄謀久,不早圖之,養癰成患,何以善後?況其勢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制之。”我們可以看到,康熙從內心,就把吳三桂看作是要清除的對象。不管吳三桂造不造反,都是康熙眼中的叛逆。

就這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吳三桂被康熙和他身邊的那些年輕氣盛的新進之臣,硬生生逼上了造反之路。本是清朝的忠臣的吳三桂,在造反的時候還心存幻想。他打到長江一線,還希望和康熙講和。可是,這樣一來就貽誤了軍機。

康熙利用吳三桂猶豫不決的機會,從剛開始失敗的震驚中恢復過來。他趕緊調兵遣將,穩定了戰局。為了表達自己和吳三桂勢不兩立的決心,康熙下令將吳三桂留在北京的長子吳應熊處決。在長達八年的戰爭之後,康熙徹底消滅了吳三桂的勢力,取得了削藩的成功,而吳三桂也在戰爭期間病死。

結語:

吳三桂是清朝的忠臣,他在投降清朝後,為清朝忠心耿耿的服務。但是,由於他的勢力過於龐大,引起了清朝統治者的疑忌。而吳三桂貪戀榮華富貴,不忍捨棄到手的權利。最終,在康熙撤藩的時候,他起兵造反。

吳三桂本身沒有造反之意,他為了表示對清朝的效忠,將自己的長子留在北京做人質。可是,在康熙的逼迫下,為了他的整個集團的利益,也只得捨棄兒子吳應熊了。這也從另一個側面看出吳三桂對清朝的忠心,還有清朝統治者的冷酷無情。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這個問題有意思!

吳三桂,堂堂的平西王,坐鎮雲南,典型的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說他是土皇帝一點也不過!但是,他的兒子吳應熊不但留在京城還當上了額駙,其實表面上看是吳三桂跟朝廷結了親,其實雙方都心知肚明。

吳三桂:朝廷把我兒子說得好聽點就是養在京城享受榮華富貴,其實是把他當人質控制,意圖在我呢?

朝廷:知道你吳三桂一直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就算你有什麼企圖,也得衡量衡量自己的兒子吧?

正是,彼此間的猜忌,後來還是掰開了,還進行了長達八年的戰爭!



一,作為明朝的遺臣吳三桂,清廷一直是提防著!

雖然吳三桂在清兵入和主政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清廷也沒有虧待他,封他做藩王,鎮守雲南,高度自治。

吳三桂志得意滿,在雲南大肆經營!

其實,清廷一直對吳三桂抱著提防之心:因為吳三桂背棄信義之人,就擔心擁兵自重,滋生意外或者是變故。

於是有朝臣提出:把吳三桂的大兒子吳應熊留在京城當人質,牽制吳三桂!

吳三桂聽到朝廷的旨意是:讓世子去京城享受富貴,不傻的吳三桂當然知道是何用意,何況那時候還有反意,叫去就去唄。



二,彼此的的不信任,最後兵戈相見!

留住京城的吳應熊也一直沒有閒著!

儘管做上了額駙,其實朝廷一直沒有放鬆對他的監視!

於是,吳應熊府邸就成為了平西王派人來京城辦事的聯絡點。

為了策應吳三桂的計劃,吳應熊在京城也四處活動!

包括跟假朱三太子楊起隆的暗中來往,包括觀察朝廷的動向……

到了吳三桂要起事時,也考慮偷偷的逃走的吳應熊運氣並不好!抓個現形,成為了刀下之魂!



由此可見:把吳應熊留在京城,是朝廷之命,作為臣子,吳三桂敢不從嗎?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這個現象不難理解。

首先,質子外交在古代是慣例。前線大將為了讓皇帝能安心,通常都會把嫡子送入京城為人質。


第二,吳三桂與清朝的關係比較複雜,他必須要把兒子送入京城。因為他與早年降清的耿仲明、尚可喜等人一樣,雖然都宣誓忠於清朝皇帝,願意為清朝而戰,但他們卻沒有入旗,身份類似單成一部,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單獨成一旗,既不屬於八旗漢軍,也不屬於綠營,是事實上的軍閥。

也正是因為如此,吳三桂絞死永曆帝前,大多數抗清勢力,比如李定國、文安之、張蒼水等人都對吳三桂抱有期待,他們覺得吳三桂跟已經入了漢旗,無可救藥的洪承疇、祖大壽等不一樣,還可以挽救,指不定哪天就能反正了。

所以,身為軍閥,而且整天還被策反傳聞纏身的吳三桂,就更一定要把吳應熊送去京城當質子。如不然,別說皇帝睡不著覺,他自己也不安心。

其實不僅僅是吳應熊,尚之信和耿精忠繼承王位之前,也都在北京當過人質。

▲尚之信、耿精忠

第三,康熙宣佈撤藩之前,吳三桂沒有想過造反,他送吳應熊進京,是心甘情願的。

吳三桂雖然一向兩面三刀,但從他冒著明朝遺民咒罵而絞死永曆帝開始,他就心甘情願願的做了走狗。

其實吳三桂絞死永曆前,李定國曾經天真的期待吳三桂將南明小朝廷留下,甚至還認為吳三桂會保留南明最後的一絲抵抗勢力,防止被狡兔走狗的下場。但是吳三桂並不這麼看,他與順治帝有密約,即殺死永曆,他就可以永鎮雲貴。

在這麼大的利益誘惑下,他送兒子入京又有什麼捨不得呢?

當然,吳三桂對清廷是不信任的,但是這種不信任,很多是源於他的習慣。而在巨大利益誘惑之下,他最終還是選擇了信任。可能也正是這種利益互換,所以後來康熙宣佈撤藩後,吳三桂美夢破碎,有一種被人賣了的感覺,才狗急跳牆,憤而起兵,用槍桿子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



第四,吳應熊入京為質,並非是強迫,他其實是自願的。

吳三桂這個人,本質上很自私,很多人都說他想做沐英,我覺得他可能有這個想法,但是並不堅決。或許,他其實根本就沒想過什麼世襲罔替,根本就不管自己死後吳家是否能夠世鎮雲貴這件事。從他把吳應熊送到京城開始,他想的就是自己餘生能舒舒服服活下去就好,等他掛了,兒子愛幹嘛幹嘛。

而有其父必有其子,吳三桂是這種心態,吳應熊自然也好不到哪去。他一直在京城,對世襲藩王這種事情根本就不上心。假如康熙不急著撤藩,可能吳應熊繼位後,他就會把雲貴兵權上交,然後自己開開心心的在京城當自己的平西王。憑著駙馬的身份,公主的關係,吳家當不了權臣,也是大清的功臣。

可能也正是這種心態作祟,所以吳三桂派人去京城接他時,他堅決不走的原因吧。


Mer86


吳三桂獲封平西王的代價之一就是將親子吳應熊留在北京為質,美其名曰在京城享受富貴榮華。不僅僅是平西王吳三桂的兒子,平南王尚可喜的兒子尚之隆也被留在京城為質,靖南王耿繼茂的三個兒子都做過質子,包括後來承襲靖南王王位的耿精忠。

質子外交

質子外交是古代特有的外交文化,通常是將自己的兒子送到他國為質,以保兩國邦交,這種文化在春秋戰國時代非常盛行,晉文公、秦始皇都曾為質子,王朝大一統後,凡實力強大的藩王,都以親子留在都城為質,而領兵在外的大將,都有將一家老小留在京城的習俗,以示忠誠。吳三桂的情況就屬於藩王這一種。

質子吳應熊

1644年,山海關總兵降清,在山海關大破李自成,引清兵入京,清廷依約封吳三桂為平南王,降清之後的吳三桂為清廷歷下赫赫戰功,清廷以雲南為吳三桂的封地,加封其為平南親王,然而清廷對吳三桂深為忌憚,以賜婚為由,將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留在北京為人質,這一點無論是清廷還是吳三桂都心知肚明,雙方表面一團和氣,私下裡各自想些什麼都是心照不宣的事情。

1673年,藩王政策成為穩固清廷統治的障礙,一場由削藩引起的戰爭由此而發,而在反清前夕,吳三桂有派兵入京接回質子吳應熊,而吳應熊為造反大業甘願留在京城作為內應,只將和建寧公主所生的長子吳世璠送出京,最後在吳三桂起兵不久便被清廷所殺,其長子吳世璠也在吳三桂死後繼承了吳周的皇位,最後兵敗身死。

政治是一場交易,在這個交易市場裡面,友情、愛情以及親情都是可以交換的,有交易就有賺有虧,秦始皇由質子到皇帝,可以說是血賺,而吳應熊麼,只能說是血虧到底了。


達達說歷史


文|奔騰Li

吳三桂把兒子吳應熊留在北京是政治需要,不是吳三桂有所圖,而是大清朝廷對吳三桂的一種牽制,吳三桂是明朝鎮守山海關的遼東總兵,因明朝讓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推翻,吳三桂選擇投靠大清,但大清對吳三桂還是有所忌憚,將吳三桂分到雲南守邊,其意也是將吳三桂調離北方,減少吳三桂在地方的影響力。

吳三桂劇照

事件起因

崇禎二年,大明王朝中原地區發生重大洪荒,朝廷財政空虛賑災力度不足,官員中飽私囊繼續貪腐,百姓民不聊生,餓殍載道,種種原因一起發酵,導致連鎖反應,積壓已久的民怨如火山爆發般,噴湧而出,四處都有農民起義的身影。

闖王李自成便是農民起義軍中的一位領袖,“迎闖王不納糧”是闖王李自成的口號,也代表著對天下百姓的許諾,只要闖王李自成取得天下,百姓將過上幸福的日子。

闖王李自成

明朝覆滅

由於闖王李自成推行的執政方案得到天下百姓的認可,其勢力迅速擴大,而看似如鐵桶般牢固的大明江山在民怨沸騰的情況下不堪一擊,闖王李自成經過10多年的努力,在崇禎十七年攻入明朝都城順天(現在的北京),明崇禎帝煤山自縊,大明王朝覆滅。

崇禎帝

天下逆轉

山海關靠近順天,是防範大清入主中原的重要屏障,闖王李自成攻入順天后,若想鞏固政權,攻克南明,需要確保後院不能起火,接管山海關便勢在必行,於是李自成開始籠絡遼東總兵吳三桂,此時吳三桂全家老小就在順天內,李自成抓了吳三桂的父親,讓其寫書信勸吳三桂投降。

李自成

此時吳三桂見明朝已亡,也想投靠李自成,但順天傳來消息,李自成的起義軍入城後燒殺搶掠,虐待前明官員,劉忠敏還將自己的老婆陳沅霸佔,這讓吳三桂無法接受,召降不行,李自成便親率20萬人馬征討吳三桂,而吳三桂卻與清軍聯手,將李自成打敗,清軍順利入關,李自成節節敗退,大清天下已定。

白話《明史》李自成傳

清廷對吳三桂的顧慮

大清天下初定,吳三桂功不可沒,清廷獎賞吳三桂為平西王,封地在雲南,吳三桂看似步步高昇,榮登藩王,但外表無限風光下,其內在隱含了大清對吳三桂的顧慮:

  • 為什麼將吳應熊留在京城:吳三桂不喜李自成所以選擇投靠大清,但李自成已敗,南明政權還在,清廷並不能確定吳三桂是否會轉投南明,正所謂防人之心不可無,清廷在對吳三桂封王后,將吳應熊留在京城做質子,若吳三桂有反叛之心,首先要考慮其子的安危。
  • 為什麼將吳三桂的封地定在雲南:大清剛取得天下,人心尚不穩定,而吳三桂是遼東總兵,在京城與山海關區域勢力根深蒂固,如若吳三桂生活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時間久了很可能會出問題,但云南離京城遙遠,吳三桂初來乍到沒有勢力,對清廷更安全。

結語

封建王朝的皇帝最擔心手握兵權的人,封官加爵和質押親人都是皇帝為了防止臣子不忠的手段,吳三桂助清廷入關,但清廷對吳三桂並不放心,將吳三桂派往遙遠陌生的雲南為王,留其子吳應熊在京城做質子,都是為了牽制吳三桂。


奔騰Li


吳三桂前期是一個非常難的人,我們試想一下,當時他的母國大明已經滅亡,他必須要面對三股勢力帶來的壓力。

  1. 首先是剛剛入主北京的李自成大軍。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改朝換代,他們已經取代了大明王朝,建立了大順王朝。
  2. 其次是被擋在關外的滿清大軍。經歷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和多爾袞三人的努力,滿清已經壯大成為一個強大的團體。
  3. 再者是南明的遺老遺少。這幫人團聚在南京,希望以南京作為新的起點,反攻李自成,企圖在這裡恢復大明王朝。

可是這三股力量之中,吳三桂最終選擇了多爾袞的滿清大軍,後來更是幫助多爾袞問鼎天下。多爾袞當然也沒有辜負吳三桂,將他冊封為平西王,坐鎮雲南。可是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為何被留在了北京呢?

01多爾袞並不信任吳三桂,必須讓吳三桂低頭才行。

吳三桂寫信給多爾袞,是以平等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的。也就是說他不是投靠了滿清,而是請求滿清入關相助。

越四日,王進次連山,三桂又遣雲龍齎書趣進兵。師夜發,逾寧遠,次沙河,明日,距山海關十里。三桂遣邏卒報自成將唐通出邊立營,王遣兵攻之,戰於一片石,通敗走。又明日,師至關,三桂出迎。王命設儀仗,吹螺,偕三桂拜天畢,三桂率部將謁王,王令其兵以白布系肩為識,前驅入關。---《清史稿》

當時李自成將吳三桂全家抓了,劉宗敏更是霸佔了陳圓圓。吳三桂憤怒之餘,殺回了山海關,重新奪取了控制權。

多爾袞當然有自己的如意算盤,他必須要讓吳三桂俯首稱臣才行。所以他答應幫助吳三桂,但是並不立刻發兵支援。

  1. 吳三桂手裡有5萬關寧鐵騎,這是一支實力強悍的軍隊。此外還掌控了山海關3萬散兵,足有8萬軍力。而李自成手裡有10萬大軍。雙方可以說是勢均力敵,李自成還要佔上風。
  2. 雙方開戰以後,多爾袞命令吳三桂帶著關寧鐵騎衝在最前面,一場大戰下來,關寧鐵騎損失殆盡,多爾袞這個時候才選擇出兵相助。
  3. 此後多爾袞佔領了北京,讓吳三桂帶著大軍繼續西征討伐李自成。李自成從西安敗退以後,吳三桂的下場並不好,他被多爾袞給雪藏了。

多爾袞將吳三桂扔到了關外,只要吳三桂不低頭,那麼這輩子也就這麼回事了。吳三桂經歷了痛苦的掙扎,終於選擇剃髮易服,向滿清稱臣,這才重新得到多爾袞的器重。

此後吳三桂幫助多爾袞一路南下,可以說有一半的江山,都是吳三桂幫忙打下來的。因為他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對中原地區和漢人作戰的方法也比較熟悉。

02吳應熊與建寧公主結婚,其實是為了留吳應熊為人質。

順治10年,在孝莊太后的主持下,吳應熊和皇太極的幼女建寧公主大婚,當然結婚的場地在北京,他們婚後生活的地方也在北京。

伴隨著吳三桂一路南下,屢立戰功,吳三桂本人的實力也大為增長。雖然關寧鐵騎消失了,可是吳三桂通過戰爭,又培養起了一支忠於自己的隊伍。

吳三桂帶兵進入緬甸,將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抓了回來,並且殺害在了滇池旁。從此被清朝封為平西王,仿造明朝沐家一樣,永鎮雲南。

文秀、復臣圍巡按御史郝浴於保寧。浴趣三桂等赴援,擊斬復臣,文秀引兵走。浴疏劾三桂擁兵觀望狀,三桂摘疏中“親冒矢石”語劾浴冒功,浴坐謫徙。三桂敘功,歲增俸千。子應熊尚主,為和碩額駙,授三等精奇尼哈番,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清史稿》

這本身是一件大好事,可是清朝對吳三桂很不放心,早在多爾袞活著的時候,吳三桂就屢遭猜忌,當時多爾袞等人還能壓得住吳三桂。

可是伴隨著多鐸、多爾袞等人的死去,根本沒人鎮得住這個功高蓋主的平西王。為此按照多爾袞生前的囑託,孝莊太后主持了這麼一樁政治婚姻。

  1. 與吳三桂結親有很多好處,首先可以和吳三桂聯絡感情。畢竟滿清王朝是外來戶,需要這樣的漢族大臣作為他們的支撐。
  2. 其次就是可以有效地控制吳三桂。將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以駙馬的身份,留在北京。其實是對吳三桂的一種無形的控制。
  3. 為此清廷給吳應熊加了不少頭銜,比如和碩額父、少保、太子太保等等。可惜吳應熊必須要在北京任職,這是吳三桂所必須要接受的條件。

戰國時期,就存在把自己的王子送到其他國家作為人質的事情,這基本上已經成為了不成文的一種慣例。

03吳三桂起兵反清,吳應熊父子慘遭殺害。

吳三桂這個人的一生,是相對來說比較矛盾的。他投靠滿清,將南明永曆皇帝殺死,本身就已經徹底背叛了大明王朝和漢人。

可是在晚年的時候,因為康熙皇帝要削藩,他再次選擇反叛滿清,甚至打著恢復漢人江山的旗號,可惜人心已經回不來了。

在造反之前,吳三桂曾經派人前往北京,希望把兒子吳應熊給接回來。可是吳應熊對此表示拒絕,他將康熙皇帝削藩的事情秘密告訴了吳三桂,並且將自己的大兒子吳世璠帶回了雲南。

襄陽總兵楊來嘉舉兵叛,鄖陽副將洪福舉兵攻提督佟國瑤,擊破之;走保山寨,皆應三桂,受署置。三桂自雲南至常德,具疏付折爾肯、傅達禮還奏,語不遜。上命誅應熊及其子世霖,諸幼子貸死入官。---《清史稿》

等到吳三桂正式起兵造反的時候,康熙皇帝一怒之下,將吳應熊和吳應熊的小兒子吳世琳全部殺死。

其實吳三桂不止吳應熊這麼一個兒子,但是很顯然他對自己這個兒子是最有感情的。從吳應熊的處事風格我們就能看得出,這是一個有擔當有智慧的人。

吳三桂建立吳周政權後不久便去世了,他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吳世璠。可惜吳世璠年紀太小,沒什麼威信,最終導致這場反叛以失敗而告終。

總結:吳應熊為何不提前逃走?

值得注意的是,吳三桂早就派來了使者,可吳應熊為什麼沒有提前逃走呢?吳應熊當然是有自己的考慮。

  1. 他若是逃走了,那麼康熙皇帝必定會追查下去。直接矛頭將會對準吳三桂,這是吳應熊不想看到的,他不願意自己一個人的問題,而使得吳三桂的大業提前被揭發。
  2. 他留在北京,反而是可以麻痺康熙皇帝的一種手段。吳三桂若是真的想造反,事先必然要把兒孫給接走,可他沒有這麼做,這就證明吳三桂不會造反。

這麼一來,康熙一定缺少防備,甚至會認為吳三桂會主動撤藩。那麼吳三桂就可以對清軍發動突然襲擊,對起義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見吳應熊的確犧牲很大,他把大兒子吳世璠送回雲南,意圖很明顯,有一個兒子繼承大業就夠了,他自己選擇為了大業而犧牲。可惜他沒有料到的是,吳三桂實在是太老了,根本不能重複往西的神武。


江湖小曉生


吳三桂分封雲南就是一方的土皇帝了,吳三桂為了讓滿清放心就把兒子吳應熊留在北京,這樣一來清廷放心了,吳三桂做土皇帝也做的舒心!

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留在北京起到當人質的作用,這是大家默認的規則。你吳三桂成為雲南的土皇帝,在雲南是吳三桂說了算,可以說是國中之國了,清廷分封吳三桂是沒有辦法的事,內心是不放心的,畢竟吳三桂是漢人,清廷是滿族人!所以這時為了讓雙方都放心,吳三桂就把兒子吳應熊留在北京了,就是做為人質,清廷也放心了,你兒子在,你有什麼企圖,馬上殺了你兒子!對吳三桂來說,把兒子留在北京也是對清廷表忠心的行為,兒子都放在你眼皮子底下了,你該對我放心了吧!至於有多大作用,兒子留在北京就保證吳三桂不謀反,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沒有多大作用,但是表面的姿態還是要做的,畢竟大家明面上還是融洽的嘛,你兒子做人質,大家都可以自我安慰放心了!



留兒子吳應熊在北京一來做人質麻痺清廷,二來可以幫助吳三桂收集清廷的情報,隨時掌握清廷對藩王的政策。既然是吳三桂的兒子,清廷還把公主嫁給了吳應熊,清廷也想以政治聯姻的方式拉攏吳應熊!而吳應熊藉著這層關係可以接近清廷決策核心圈,收集朝廷的情報和機密,特別是清廷對藩王的政策,對吳三桂的態度是吳三桂最關心的,同樣吳三桂也是把雲南的人調往京城組建情報聯絡站,吳應熊有著駙馬的身份也方便收集情報,吳三桂也是那樣做的。



身在北京的吳應熊還有一個最大的作用,就是收買清廷的重臣。歷來三個藩王和清廷最大的較量激烈的問題就是三藩軍餉問題,這個問題每年都吵的非常厲害,三藩有軍隊,為清廷鎮守邊關,按照規定,軍餉是由清廷所發的!問題是清廷不想多給,最好不給,免得三藩拿朝廷的錢養私兵,損失的還是清廷自己!而三藩當然是希望清廷給的越多越好,所以大家為錢的問題爭吵的非常激烈!可吳三桂自己不能去北京方面談判啊,只能由吳應熊出面爭錢了,而吳應熊就要大量收買清廷的重臣了,只要要錢的時候,清朝的大臣為吳三桂說一句好話,站在吳三桂這邊,吳三桂就有可能逼著清廷多要錢,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還有一個就是吳三桂希望自己真的謀反時,吳應熊能夠裡應外合,搞亂京城的治安,搞搞暗殺謀殺之類的,如果把皇帝和清廷的大臣給暗殺了那就更好了,吳三桂也是有這樣的打算的!只是想的很美好,吳三桂謀反時,還真的不怎麼在意吳應熊的性命,自己的孫子從北京逃了出來,吳應熊沒逃出來,被康熙砍頭祭旗了!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吳三桂被分封在雲南,其把兒子留在京城,其實是有以下幾種考慮的:

一、令其兒子為“人質”

其實這種把兒子壓在京城當“人質”,主要是給清朝皇帝看的,在外人看來,吳三桂似乎有“臣服”歸順之心,而達到讓清朝皇帝“掉以輕心”。

二、讓其兒子做“內應”

對於吳三桂來說,把兒子安排在京城,比安排一個“親信”來說,更可靠,這樣,遠在雲南的吳三桂可以隨時掌握朝廷的“動態”。

三、安排其子完成“特殊任務”

除了前面的“顯而易見”的分析之外,吳三桂的兒子還會承擔一些“特殊任務”,比如在京城“籠絡人才”、“招兵買馬”等等方面,都會比一個“親信”更穩妥的多。


由此可見,把兒子留在京城,對於“老奸巨猾”的吳三桂可以說,可謂是“一箭雙鵰”之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