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思之委蛇


羔羊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委蛇。有点文化的人看到这个词都会想起另一个成语——虚与委蛇;但有点文化的人却不一定能保证不读错,更不能保证知道这个词的来源。

没错这个词读音同"逶迤"(weiyi)现代汉语二声,古代平声。"委蛇"最早的来源就是这首诗。"虚与委蛇"这个成语大家知道是假意应付、对付的意思。那么"委蛇"是什么意思呢?在这首诗里面很多解释都是同"逶迤",从容自得的样子。这个解释看上去也对,但我感觉不是很严密。现代汉语中,"逶迤"是蜿蜒曲折、拐来拐去的意思,一般形容物,少见形容人。伟人有诗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就是形容山势。所以,用来解释诗中的人的形象似是不妥。

再来查,委蛇在古书中还有一种形象。《山海经.大荒南经第十五》记载:"南海之外……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贝、离俞、chi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委维,也叫延维,传说中的一种蛇,人首蛇身,并且有两个头。它的身子是紫色的,头则是红色的,长度差不多和车辕相当,特别讨厌雷声,每次打雷的时候都会呆立不动。传说中,见到延维后而能活命的人就能称霸天下。《庄子(达生篇)》中说齐桓公曾经见到过委蛇,后来果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诗》思之委蛇

《山海经》成书年代不可考,多认为在西汉之前;《诗经》有孔子删诗一说,那至少成书也在春秋时期。《诗经》成书大致应该早于《山海经》,但记录内容的背景应该都为上古,尽管一个是以诗歌反映社会情态,一个是以现在看来令人瞠目结舌的地理山川物产记载诉说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所以,回到《羔羊》这首诗里的"委蛇",应为比喻,形容公卿大夫们像蛇一样吃饱喝足慢悠悠走着的形态。《诗经》里的比喻多来自生活,来自身边的动物植物等,委蛇作为一种传说中有名的蛇,用来作比合情合理。

《羔羊》这首诗是《诗经》中很少的反映当时官员幸福生活的篇章。写的就是公卿大夫们穿着用丝线缝制的羊羔皮做的衣服,悠然退朝回家吃饭的场景,反复咏叹。《毛诗序》说作者意在歌颂当政者"节俭正值,得如羔羊"。现代学者又多认为是在讽刺当权者穿得好、吃得好,作威作福。那个正确,要得出结论,可能要做另一番考证,看看当时穿这种羊羔皮衣服是不是"节俭"或者"奢侈"。我不想花费那个力气,读诗是千人千面,每个人都会从中读出不同的意思,吸取到不同的养分。与我,就是喜欢诗中表现出的那种悠然自得,喜欢"委蛇委蛇";还顺便搞清楚了"委蛇"的来龙去脉,可不是欢喜!


《诗》思之委蛇

欢喜的还有这首诗独特的句式。全诗三行六句,每行开头都是"羔羊之皮,素丝五紽。"中的"皮和紽"变化,其它重复,更绝的是"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这句字全不变,只是位置变化,第二行变为"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第三行变为"委蛇委蛇,退食自公";这在《诗经》中这种"偷懒"的写法都是少有的,但读来却没什么不对,情感依然不断递进;让人觉得妙不可言。这又应了那句话,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简单"。但能达到那种简单是多么的不易。

人说,开卷有益。每个人都能从书中读到不同的东西,才能真正"有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