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城乡的社区合伙人一一成都市郫都区“社区合伙人”成为雏形

阳春三月,采编组一行慕名来到国家“电子信息和双创产业基地、国际化都市新区”一一成都市郫都区采访。在这里,随处可见社区合伙人活跃在乡村的活动身影。 他们,为社区发展治理增添了活力。

“社区公益合伙人”模式概念探索

郫都区“社区合伙人”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从郫都区社治委找到了答案。

郫都区在社区治理过程中,针对资源调动不充分、社区服务市场化活力不足、公益服务身份角色模糊等状况,积极响应上级文件要求,坚持社区营造改革创新不动摇、坚持为民服务深入基层不动摇,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动摇,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初步形成了“社区合伙人”模式的雏形。

开初,区社治委结合近年来公益实践经验,借鉴“社区合伙人”的部分手法,初步探索形成“社区合伙人”模式概念,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以建立“社区+社团+公益经理人+社会组织+社区社会企业+N”的操作方式,争取区域内外所有符合社区发展治理原则的个人、团体、组织、商业体等,以资金、人力、物力、场所、信息数据等资源与社区共建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具品质的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社区服务,激发社区公益活力、助力商业公益战略化,营造社区居民“人人参与公益,人人享有公益”的良好氛围的模式。

强调“社区合伙人”模式必须建立在资源整合和公益循环的基础上,让公益服务满足居民多元化高品质的服务需求。

区社治委领导介绍,“社区合伙人”分三种类型:一种是商企合伙人。指合伙人为商业属性,商家以契约形式占用社区资源,开展商业运营活动,以商业活动附加公益服务、特殊群体低偿收费、市场化经营公益基金反哺等形式,和社区一起进行新消费场景打造,如书院社区的沐言咖啡、明德慈佑,双柏社区的BLOCK街区打造,蜀都新邨社区的友邻超市等;二是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与社区进行公益合作,如双柏社区海骏达集体向社区公益基金注资20万,天府银行、成都银行等为社区公益活动捐赠物资,合兴社区教育培训机构、养老中心以捐代租等。二种是社群合伙人。指合伙人本身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参与社会活动是其发展的应有之意。如伏龙社区合伙人志愿服务队、若水公益联盟,岷阳社区合伙人阿姨文艺团,菠萝社区合伙人朝阳之星舞蹈队,合兴社区的17个自组织合伙人等,这类合伙人具有社会组织的典型特点,是介于盈利与公益之间的可转换体。三种是个体合伙人。指辖区内愿意参与社区公共活动且愿意提供志愿服务的优秀个体,如双柏社区的立夏姐姐、外国友人,成都市根与芽文化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等。这类合伙人是独立个体,具有特殊优势或资源,具有强机动性和可塑性,是介于盈利与公益之间的可转换体。

区社治委还拟定出了“社区合伙人”模式的十大核心要素分别是: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的同时坚持公益理念不动摇;能够贡献相关公益资源,支持社区公益事业发展;具有专业化经验,以社区问题、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与社区及其它合伙人一起,倡导优势视角下的协同发展;部分借鉴市场化手法,倡导公益效益最大化;合伙人要具有整合、联结、引领、培育与承接等正向价值;成员间共同贡献资源,接受彼此目标;遵守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接受监督考评,严守准入与退出机制。遵守契约精神,不得擅自改变服务计划降低服务质量。

多元协同发展

各社区按照区上要求,本着从“实际、实用、实效”为出发点,鼓励社区整合有效资源,多元并进,推行社区合伙人模式。

“三两茶馆”与奎星楼老社区办公场地相邻,每次社区开展活动,因为场地受限,很难开展起来。社区只好利用隔壁茶馆,借助上午不开业的时间开展社区活动。奎星楼社区书记助理范露说,辖区内有47个老旧院落,社区公共空间严重不足,居民开展公共活动没有空间载体的支持,近年来居民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的需越来越迫切,街道和社区也一直在积极寻求各种解决方案。

后来, 茶馆老板主动表示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愿意让自己的营业空间供社区居民作为开展活动使用,通过后期的长期合作和不断磨合,社区便与爱心商家形成了合伙机制。

这样,居民常来这儿喝茶、看书、聊天……,茶楼让渡营业空间供社区居民使用。

去年2月,社区搬进新的办公场地之后,社区空间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是合伙人制度继续延续下来,因为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社区合伙人为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注入了新的更多内涵。

书院社区的社区合伙人以“公益+低偿+市场”的多维度模式运营,打造了沐言咖啡、明德慈佑、国医馆、水天一叶、青年之家,为辖区居民提供高档书咖、公益集市、国医文化、高级职业技能提升等服务,构建了多层次的生活场景及生活空间。

辖区居民立夏姐姐,因病在家休养的她在2016年受到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们的关爱,病愈后成为社区公益合伙人,利用公共空间发起成立了第一个社区电台,还建立了双柏志愿服务工作室,总志愿服务时长超过600小时,服务覆盖人群近万人。

最早入驻合兴社区公共空间的社会培训机构婧灵之舞艺术培训学校,是当地的“社区合伙人”,也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受益者之一。除了周末的培训时间,周一至周五空余时间,学校的舞蹈老师也是社区的志愿者,免费为辖区居民提供舞蹈培训,社区居民在参与公益舞蹈课程后,还成立了社区舞蹈队。随之而来的变化则是学校的社会效益扩大了,每月招生量从十余人达到了四五十人,也带动合兴社区公共空间火了起来。

婧灵之舞艺术培训学校通过推进“社区合伙人”服务,创新探索了以社区公共空间换社会资源的模式,实现社区公共空间运营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转变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奎星楼社区里,有位老手艺人合伙人,在辖区内挖掘民间艺人,组建了“便民十八匠” ,如磨刀、补鞋、理发等匠工,居民可以在自家院落以1元的公益价格享受到便民服务。如50多岁的理发师范先林,每天为居民理发, 成为了奎星楼社区的为居民们提供理发服务的“社区匠工合伙人”。

双柏社区BLOCK街区的“君诗”、“好吃兔”、“渔夫小镇”等商家,由社区进行消费新场景打造,商家各自捐出8000元投入到社区公益基金池;海骏达集团一次性向社区公益基金池投入20万元,社区每次大型活动冠名海俊达集团。

蜀都新邨社区与“U咖啡”合伙经营公共空间,社区按照一定比例出资,社区所得收益投入到社区公益基金池,同时,作为合伙人商家会定期针对居民开展烘培等方面的培训或亲子活动。

郫都区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个社区的配套项目和服务机构都有自己的商业运营经验,他们始终坚持公益理念不动摇、手法多样化、效益多元化的原则,社区通过引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和社区服务工作的理念,初步实现了商业运行与社区服务的齐头并进。

坚持公益实践,创新合作方式

“社区合伙人”已成为郫都区社区多元共建的发展方向。为此,去年7月,郫都区委出台了《规范“社区合伙人”参与社区发展治理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规范“社区合伙人”参与社区发展治理机制,优化社区发展治理结构。

《意见》提出,社区合伙人包括三类:商企合伙人、社群合伙人和个体合伙人。在合作方式上,包括资金支持的项目制合伙、社区主导的空间换资源、市场主导的公益合伙,以及利益互补性主导合伙等。

社区公益合伙人将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在社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各社区坚持引导合伙人参与社区公益,结合实际制定《空间运营与管理办法》及《合作协议》,规定合作方要认同社区治理理念,将总收入按一定比例捐赠到社区基金,并承担空间日常开支,确保空间和公益的可持续性。

同时,还设立了“社区合伙人”的管理制度:每年进行一次社区合伙人工作情况测评,工作开展较好、居民满意度高的社区合伙人,街道、社区进行表彰,对达不到标准的社区合伙人将取消“社区合伙人”资格。

为了为推动合伙人制度的规范化管理,郫筒街道依据工作开展,对社区合伙人制定了准入、退出、审核、评优机制,确立了和社区合伙人的合作形式。经过反复论证,街道以各个社区的社区合伙人发展脉络为基础,初步制定了郫筒街道社区合伙人准入的四条原则和六条准则,并于2018年12月3日,组织开展了郫筒街道社区合伙人发布会,首批共认证了29位社区合伙人,至此,“社区合伙人”项目在街道打开了新局面。

郫都区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郫都区已聚集各类“社区合伙人”800余个,筹集社区公益基金1200余万元。在未来发展方向上,一是政府主导的项目制合伙,强调资助方与受资助方不再是简单的捐赠关系,更重要的是与被投资人建立长期的、深入参与的合作伙伴关系。二是社区主导的以空间换资源,明确商业权利与公益职责,以市场化和公益化相结合的方式运营,将空间资源、商业利润部分转变为社区公益基金或社区公益服务,实现社区公共空间运营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三是市场主导的公益合作,调开放社区市场,发挥社区与居民的天然桥梁与信任优势,让更多具有特殊优势的盈利导向型主体有机会走入居民。四是利益互补性主导的合伙,强调合伙主体之间的利益互补,由利益互补的溢出效益服务社区居民。

《四川社区报》采编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