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的变迁

晚上外出归来,遇到对门的邻居,送给我几株吊兰。我就想起了这几年,自己给人东西的变迁。

给别人东西,想来是一件受人欢迎的事,是一件善事。

我小的时候,很盼望有人能给我们点东西。那时候很多家庭都是缺吃少穿的,亲戚们彼此能照应,那是一件最好不过的事了。

记得小时候,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可以得到一件新衣服,这件新衣服是要穿四个季节的。过年时,这件新衣服是套在袄外边的。等到天暖和的时候,这件衣服就不离身了。

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叫讲卫生,一件衣服,总要穿得明晃晃的,才拿去洗。后来长大些了,洗衣服比较勤,我的父亲就说我,“衣裳不是穿破的,都是洗破的。”

那时候,如果有亲戚能送给我们一件旧衣服,感觉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记得有一次,有一家亲戚送给我弟弟两件旧的上衣,他就高兴了好多天。

再到后来,我自己挣了钱,买了衣服,家里的嫂子非常羡慕。我母亲听得多了,明白了嫂子的意思。私下里对我说,把我的衣服给嫂子两件。早些年的时候,我嫂子对我给她的衣服都很满意。后来有了弟媳,给东西的时候常常担心给的不公。总是要考虑着给这个一件,必得给另一个一件。这样下来,给也变得令人苦恼。

我有一个侄子,比我儿子小好几岁。我儿子穿过的衣服,只要外形还好,我都放着,隔几年拿出来几件,给我的侄儿送回去,小孩子也很高兴。

后来发现,给东西变成了彼此的一种负担

最近几年,我母亲又私下里对我说,不穿的衣服扔了吧,没有人稀罕了。可是我竟舍不得扔掉,有些衣服虽然不想穿了,但是并没有穿坏,扔了挺可惜。后来就有了旧衣捐献箱,不穿的衣服,就放那里边去了。

后来,我的侄儿已有了很强的自尊心,不再穿别人的衣服,就连学校发的贫困生补助,他也不要了。孩子长大了,懂得了自尊,这也是一件好事。

衣服可以捐出去,鞋子就不同了。因为差不多的人都有脚气,害怕传染,就不送人了。儿子穿过的鞋子,很多都舍不得扔,占据了鞋柜的很大空间。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都想享受一下生活,这也无可非议。要想把家里不用的东西送人,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了。可是住在城里,要讲究环保,不能随便丢东西。捐出去,物尽其用,倒是一件好事。

早几天在网上看到一则信息,说是家里不用的东西,可以让京东的小哥带走(不过只是在某些城市实行)。他们回收之后,会分类处理。这倒也是一个好方法,可以更大限度的做到是物的循环利用。既可以节约资源,也可以环保。

给是出于善意,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给的方式和对象不同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