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自然保護區內:母女倆的有機茶之旅

峨眉山天然有機茶業公司董事長王勤和她女兒賈思瑤(現成都寬窄巷子•井巷子“古今茶語”總經理)共謀發展峨眉山天然有機茶的故事傳頌多年,名聞遐邇。

先說王勤,1982年從西南農大農學系畢業,回故鄉峨眉山從事基層農業工作。1997年的一天,她同丈夫去爬峨眉山,偶遇當地村支書。閒聊中,村支書得知她是農業專家後,熱情地邀請到村裡參觀。

峨眉山自然保護區內:母女倆的有機茶之旅

圖中為王勤,左一為賈思瑤

當時,正值峨眉山申請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要求退耕還林,村民因此失去耕地幾乎沒有生計來源,不知如何是好?迷茫中的村支書希望王勤幫他們尋一條生存之路。目睹村裡的蕭條景象、村支書求賢若渴的神情,王勤更理解村民們的苦衷,便一口答應了。可王勤還在單位上班,只能利用休息時間幫助想對策。這個頗為疾首的問題在她腦海中縈繞多日。一天,她終於理出瞭解難題的思緒:村裡有許多廢棄的茶園,何不帶領他們恢復呢?但有個問題還是困擾著她:峨眉山已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如果按“現代農業”方式發展茶園,有可能汙染這片淨土。咋辦?王勤左右為難,輾轉反側,不得良策。她滿懷期待地說,自己是個農業技術員,不善於商業,希望有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加入,並帶入先進的理念,共謀有機農業發展,以合理開發、科學利用好資源。

再說賈思瑤, 2008年考取美國太平洋路德大學,開始選修的專業是金融和國際研究雙學位。但隨歲月的推移,她慢慢發現自己學習甚至逛街時碰到的任何事物,都會下意識地和茶葉聯繫在一起,看來與茶有緣,於是索性把所修的金融專業改為市場營銷。海外留學歸來,她放棄一線城市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茶園當“茶農”,決心幹一番茶事業。因為,自打初中起就與茶結緣,茶即成為她血液裡揮之不去的美好印記。

峨眉山自然保護區內:母女倆的有機茶之旅

圖為賈思瑤(中)到英國學習時與該國茶業專家的合影

王勤非常如願,學歷高、理念新、見識多的女兒賈思瑤第一個爽快加入,母女倆都很欣慰,共謀開啟了他們的有機茶發展之旅。

有機的概念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德國提出,已在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有機標準體系,從種植土壤環境、空氣質量到農藥殘留,均有嚴格的檢測程序。九十年代,有機的概念在我國方興未艾。王勤到多處查閱國外有機農業資料、參加培訓、組織當地村民學習,在她的帶領下峨眉山自然保護區內建立了近五千畝有機茶園。與此同時,賈思瑤為了實現自己的夙願,東渡日本學茶道,看到關於茶葉的紀錄片專程飛往英國瞭解西方人對茶的看法;為了實踐市場營銷,擴大有機茶的影響,她把峨眉山有機茶體驗店開進成都寬窄巷子。

峨眉山自然保護區內:母女倆的有機茶之旅

圖為成都寬窄巷子•井巷子“古今茶語”一角

峨眉山有機茶園全部分佈在原始密林中,位於1200~1800米的高山,與各種珍稀動植物共生。這裡:春天,萬物生長;夏天,雲霧繚繞;秋天,五彩斑斕;冬天,冰雪籠罩;沒有汙染,不使用農藥、化肥和除草劑,完全遵循自然生長規律。

這些茶園,不像印象裡被修整得規規矩矩的茶園,更像是多種生物共生的小生態系統。只在必要時,人工除去一些雜草,待到秋冬大雪覆蓋凋零腐爛,又成了絕佳的養分。峨眉山保存了完整的亞熱帶植被體系,有8萬個/cm³的負氧離子、億萬年的腐質土壤催生出世界獨有的茶葉品種——小葉種茶,是地道的峨眉原生茶品種。小葉種茶因為產量低、生長週期慢而漸漸被茶農拋棄,已到了絕種的邊緣。王董和女兒慧眼識珠,發現了其中隱藏的巨大價值:雖然產量低、生長週期慢,但分配到每片茶葉上的營養物質就多,且原生品種的DNA本身就是個基因庫,通過有性繁殖產生變異,更好地保護了品種多樣性。峨眉山有機茶即是這種土生土長的小葉種茶,上千畝原種茶園在春秋交替中得以延續,對保護原種老川茶基因庫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古老的先民,在每塊土地連續耕種兩年後都要修養一年,通過土地所擁有的自然修復能力保證出產。峨眉山有機茶遵循自然節律,不求快,不貪多,讓茶樹自然地休養生息,積累養分,一年只採一季,從三月中旬開始採摘,到五月中旬一年的工作就基本完成了,爾後茶農僅做修剪枝丫的工作。

峨眉山自然保護區內:母女倆的有機茶之旅

高山出好茶。陽光經雲海反射,折射的漫射光、短波光有利於茶樹生長的條件,兩種光導致高山茶的口感更醇厚柔和,淡化茶葉苦澀感;高山氣溫低,病蟲害難於發生,茶樹生長慢,有足夠的時間儲蓄營養。因而,高山茶園比山腳茶園的茶葉香氣更濃郁,沖泡後香味持久、杯底留香。

峨眉山有機茶園系西南地區首家認證有機茶基地,也是最大的一家,連續20年通過國內OFDC有機認證、連續17年通過IFOAM國際有機標準認證,探尋發展有機茶業卓有成效,但他們並不滿足,又謀劃了一個長遠的奮鬥目標:在國際市場叫響峨眉山天然有機茶品牌。

筆者深信,在不久的將來,他們一定會如願以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