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代文字已经普及成隶书篆书,在当时是靠什么记数?

平安康乐14


春秋战国时期,筹算记数法已使用十进位值制,人们已谙熟九九乘法表、整数四则运算,并使用了分数。西汉时期《九章算术》的出现,为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春秋时期,有一个宋国人,在路上行走时捡到了一个别人遗失的契据,拿回家收藏了起来。他私下里数了数那契据上的齿,然后高兴地告诉邻居说:“我发财的日子就要来到了!”

契据上的齿就是木刻上的缺口或刻痕,表示契据所代表的实物的价值。

当人类没有发明文字,或文字使用尚不普遍时,常用在木片、竹片或骨片上刻痕的方法来记录数字、事件或传递信息,统称为“刻木记事”。


小小滴吟儿


(秦小篆)

李斯的小篆被称为“秦小篆"!众所周知,中国的文字被称为“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钟鼎文,都接近象形,小篆延续了这些象形,八国文字都接近篆体。由于小篆在使用中,撰刻在竹简上很容易被分不清,到了汉代出现了大篆,使文字更清晰能辩认。

(汉大篆)

根据出土的简牍(竹简),隶书始于秦始皇时期,传说是程邈发明的,由于程邈官吏太低,所以隶书在当时并没有被采纳。小篆还保存着象形的遗意,隶书的笔画符号改变了小篆的象形文字的结构,一种新的文字开始出现。汉朝开始使用隶书,到了东汉时期达到顶峰,魏晋南北朝大受欢迎。

(汉隶书)

“楷书"始于汉末,三国时大行其道。楷书称为正楷、真书、正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称为“楷书"。楷书在隋唐最为流行,读书人要考取功名,风流才子要写诗,必须要有一手好书法,那就是工工整整的“楷书"。

(三国后的楷书)

宋代书法家一抓一大把,苏黄米蔡就不用说了,在整体水平都那样高的书法界里,千刀万剐的秦桧还能够杀出一条血路,自成一体写出了“宋体字",宋体字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宋体字"是秦桧独创的。


(宋体字)

其实,时代在前进,汉字也在变化。从甲骨文到今天我们看到的宋体字,应该说字体变得面目全非。老祖宗也知道要适合时代的变化,难道要我们今人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吗!


张律明


《卜辞》中记载,我国自商代的已经学会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13个单字记数字,并且还有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

到了战国时期,汉字进化成了篆书和隶书,那么数字是怎么写呢?

篆书数字记法:

隶书数字的记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