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用户9654399041465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中的前两句,这两句描写出了西北边关广远雄阔的景象,这景象恰巧和将士们誓言杀敌戍边的豪情相呼应,做到了环境和人物情感的统一。

中国诗歌中,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最多。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一诗,不仅景象开阔博大,气势雄浑,而且充满奋发向上、信心高扬的精神风貌,是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为世人称道。

唐朝开放,跟外族交往多,战争也不少,有拓展边疆,也有抵御外族入侵。主要敌人是吐蕃和突厥,青海地区和玉门关外是主战场。这样,就给诗人们提供了创作边塞诗的大背景。

创作源于生活。盛唐时期,不少诗人都去过边塞,亲身体验军营生活,对茫茫的边塞景象和将士们的感情都有着切身感受。

诗人们所创作的边塞诗中,大都表达出将士们不顾生死、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唐开元十一二年至开元十四年间,王昌龄西出河陇,正值唐军西征吐蕃,战事激烈 ,诗人感受至深。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无边无际的长云滚滚,使远处高低起伏的雪山显得暗淡,我感觉特别阴冷。

我已经出玉门关很远很远了,向前看,满眼都是茫茫的边塞;向后能望见远远的孤城玉门关,那可是我回故乡的必经之路啊。

戍边征战的岁月,我在边塞的漫漫黄沙里,历经了上百次的战斗,身上的铁甲都已经被磨穿了。我每天都想念着玉门关内的故乡和亲人,多想回到他们的身边啊。

可是,作为一个守边将士,我怎么能逃避战争而跑回家乡呢?我们的将士们要像西汉时的傅介子那样,如果不在边塞消灭敌人、不建功立业,就永远也不归还故乡。

《从军行》的其他几首诗写得低沉伤感,而这首诗写得雄壮铿锵,蕴含着满满的正能量。时至今日,吟诵这首诗,依然心中激荡,难以平复。

王昌龄生性狂放,不拘小节,屡遭贬谪。李白是其好友,曾赋诗一首,用月之光明和月之圆满,对王昌龄予以同情和安慰。

王昌龄中过进士,按常理,仕途应属不差。可恰恰相反,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做很小的官。

开元二十七年(739),王昌龄就因不拘小节,得罪了很多人,谤议沸腾,第一次被贬至岭南。

回朝不久,开元二十九年(742)又被贬为江宁丞。《芙蓉楼送辛渐》一诗就作于此时,辛渐是诗人的朋友和同乡,诗人托辛渐带给洛阳亲友的不是问候和报平安,而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心志。

几年后,王昌龄再一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李白惺惺相惜,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没有看见漫天飞舞的柳絮了,我听见子规鸟啼叫了,这些告诉我,春天已经完全过去了,一切美好的东西随着光阴离去了,让人万千惆怅。

正在这时,听到了我的好朋友王昌龄被贬到很偏远的龙标去了,我现在离你那么遥远,怎么表达我对你的友谊和关心呢?我就把我的感情寄托给月亮,乘着万里的长风送到你的身边,又亮又圆的月光同时照着你,也照着我,算是我对你的关心吧。

唐代诗人写七言绝句最好的一个是“诗仙”李白,一个就是“七绝圣手”的王昌龄。王昌龄的边塞诗不仅写得非常形象,情景相生,而且格调高昂,非常有力量,在盛唐时期独树一帜,其中《从军行》向来被推崇为边塞诗中的千古名作。

【大家好!我是九日文谈。希望喜欢我的原创文字。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共同进步,传承文化。】


九日文谈


这首诗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不能单从这两句去体会什么意思?要从全诗去体会,才能体会出它的整体意思。下面请看整首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释;青海湖哪边的上空,浮云连绵,它使雪山显得暗淡无光。

这是站在孤城玉门关的城楼上,远望东方所看到的,此情此景。

在尘土飞扬的战场上,将士们身径百战,铁衣都被磨破了。

但是将士们,英勇善战的士气还很高涨。不干净彻底,将敌人消灭。是决不收兵回家的!

从这首诗我们体会到!前两句是述景,后两句是述人,是诗人以景述人的手法。若单从前两句去体会,只能体会到,站在孤城玉门关的城楼上,远望东方的青海湖上空,浮云连绵,笼罩雪山暗淡无光的景象。体会不到后两句,前线将士们,身径百战将铁衣都磨破了,不获全胜绝不收兵回家的决心。

结束语;


du184567027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出处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2、作品简介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荟文堂主


大家好,我是竹林听雨815126。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之《从军行七首(其四)》。全诗四句,是为七律。全诗前两句写景,为后两句做铺垫。既然是铺垫,也就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时正值开元天宝年间,大唐与吐蕃在玉门关一带战事频繁,纷争不断。此为历史大背景,这首诗所描写的就是在此地戍边的将士。

开篇描写出了形势的严峻。青海湖上空,乌云密布,使得远处的雪山也黯淡无光。景物的描写,预示着暗藏战事。既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提示,又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迫切。但是孤城一片,雄据塞上。玉门关乃国家的西大门,战争重地,在将士的心中,孤城铜墙铁壁,坚如磐石。诗的前两句,分别从两个角度来写,一是仰望雪山暗云,二是遥望雄关。写出了将士高昂的斗志和警觉神情。第三句描写了环境之艰苦,战事之频繁,敌军之剽悍,守城将士之英勇。百战之身,磐石之志,纵然铁甲磨穿,亦坚守阵地,足见环境之艰辛和战事之残酷。

前三句为铺垫造势,第四句为点睛之笔。“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何等的豪言壮志!不击退敌军,则誓不还乡。“楼兰”这里是泛指西北边陲的入侵之敌,并非真正的楼兰国。将士们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道出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坚定信念和不胜不还乡的决心。

王昌龄擅长七绝,名重一时,素有“诗家夫子”之称。与边塞诗人岑参、高适齐名,却又与后者不同。他善于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以抒情为主,着重刻画人物的的内心世界,反映当时边塞军事生活。场景往往空阔凄凉,却又给人一种黑云压境,战事迫在眉睫的紧迫感。

《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其中第四首。后两句为千古名句,广为流传。

以上为个人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斧正!谢谢大家。


竹林听雨815126


…………这是唐王昌龄诗上半句,两句诗把华夏西域雄浑与苍凉雄之美画面尽描诗图上:白色云脉,阴阳冰洁雪山,遥远的戍边独城堡的孤立的险境。我从诗人的两句诗中,读到唐人王昌龄对西域边塞雄浑昆仑山脉的赞美与爱怜,而且隐隐中诗人对汉朝卫国大将军们的怀念李广,卫青,霍去病。怀念那种:英雄一去不复返的誓死捍卫国土伟大情怀。











呆念想


白雪皑皑的的平原之中,站立着一个孤独寂寞心情沉重的的身影,青海湖上无边无际的黑色的乌云在天空中翻滚,在黑色乌云的笼罩下,本来耀眼的白色雪山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辉,显得异常暗淡,身后一座孤单的城镇与远处的玉门关遥遥相望。好似久别家乡的人望着家乡一样。更加增添了思乡的惆怅!


王志毅


青海上空布满乌云,四周的雪山黯然失色,我从玉门关望向那座遥远处孤单的城池。

单从这两句来看,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远在青海的在险恶的形势下孤军奋战的将士们的关切情怀,及对他们绝处逢生凯旋归来的期盼心情。


孜士


这首出自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也包含了其他情感。将士门在边境生活的孤寂,艰难困苦都融合在这无边开阔的景色之中。


古诗词学习鉴赏


体会到一种高原的湖面上浮起云雾从而掩没了雪山的压抑景象,加上远处没有一点生机的孤城玉门关更显得肃杀,悲怆!使人顿生去国怀家之情!


又是春暖花开


这句诗指的是在外守卫边疆城池的士兵遥望着内地,想念家乡。

其中前一句是说明他镇守地方的景色一片苍茫,后面一句的意思是遥望玉门关,想念家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