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記 撩開涇川西王母神祕面紗

沿銀武高速或西平鐵路過涇川縣城,最醒目的地標性自然景觀無疑是位於城西的那座回山(又名回中山)。山並不巍峨,卻圓潤有致,尤令歷代前賢雅士稱頌的是此山“有仙則名”。據《四庫全書》載,漢武帝時,山上就建有王母宮,可謂“天下王母第一宮”。清同治戰亂中,王母宮被付之一炬,徒留下光禿禿的山體在人間。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個200多人的臺灣西王母信眾朝聖團,在中國道教協會的陪同下考察新疆、山東等全國各地的西王母文化遺存時,因涇川一塊宋代“石頭記”及豐富的民俗信仰,回山王母宮重回世人視野。這塊“石頭記”被稱為“聖碑”,王母宮被尊為華夏“西王母祖廟”所在地,臺胞捐資與當地政府聯合進行了重建,至今已初具規模併名噪海內外。天下王母勝蹟不知凡幾,臺胞緣何對涇川情有獨鍾?今天,筆者就精選幾塊王母宮現存碑石題記,講述“石頭記”背後的西王母文化與古代涇川傳奇。


石頭記之周穆王:記載上古一段神秘的愛情故事

予歸東土,和治諸夏。

萬民平均,吾顧見汝。

比及三年,將復而野。

這是一首情詩,是一位偉大君王給一位“女神”許下的諾言。


石頭記 撩開涇川西王母神秘面紗

《西王母之山》碑刻

史載西周時期,周朝第五任帝穆王姬滿駕著八駿寶馬殺氣騰騰的西征犬戎到涇河上游,傳說這期間他會見了犬戎諸部的總酋長西王母,熟料兩人一見傾情,雄心勃勃的周穆王不僅頓時打消了兵戎相交的念頭,還手持白圭玄璧,恭恭敬敬地向西王母贈送了數百匹上好的絲織品以示慰藉。謙謙君子“範兒”的東方霸主令西王母感動不已,欣然在回山瑤池大宴周穆王。

正當二人沉浸於管絃絲竹、曲水流觴歡樂之際,周朝八百里加急來報,一向不安分的徐偃王竟乘天子遠征起兵謀反。一邊是家國存亡大事,一邊是兒女綿綿情長,這令周穆王很是糾結悵惘。於是他滿懷柔情的寫下了開頭這首信誓旦旦的詩:“你等我,等我安頓好國家大事,不出三年必來看你”。多麼深情而又堅定的承諾啊!然而口說無憑,意猶未盡的周穆王又在回山栽下一棵槐樹,並在樹下豎起一塊石頭,親自題寫勒石“西王母之山”五個大字後,才三步一回頭的惜別而去。《史記》說後來西王母回訪,穆王在昭宮設宴款待,不僅續寫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東、西方交融佳話,其愛情故事更成為後人揣測演繹的藍本不斷翻新。

歲月滄桑,世事輪替。周穆王與西王母的愛情故事因為歷史久遠漸成迷霧,然而刻有“西王母之山”的碑石,至今仍然鑲嵌在回山腳下的山崖上,替這位多情的周天子默默守護著這個令他魂牽夢縈的地方。

石頭記之漢武帝:十一次來到回山尋求養生之道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君主,他一生中大的巡幸活動有20多次。其中史載在公元前112年至公元前90年短短的22年間,就有11次之多的“回中”、“安定”之行。國力鼎盛的大漢皇帝為何頻頻移駕涇州?唐代詠史詩人胡曾給出了答案:

武皇無路及昆丘,青鳥西沉隴樹秋。

欲問生前躬祀日,幾煩龍駕到涇州。

原來中年之後的漢武帝常常在宮中清齋祈祀,向諸方仙人尋求長生不死之道。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忽一日,武帝恍惚間見西王母攜天宮珍饈乘五色祥雲降於皇宮,並親授“蕩此眾亂,撥穢易韻,保神炁(qì)於絳府,閉淫宮而開悟,靜奢侈於寂室,愛眾生而不危。守茲道戒,思乎靈味,務施惠和,練惜精氣,棄卻浮麗……”的養生治國要訣。大夢初醒後的武帝,一路向西尋求拜謁王母,至涇川時果然看見回山之頂雲浮五色,且屢見於此,竟然與夢中並無二致,於是下令在山上擴建了國內最早的具有官方背景的王母宮祠,開啟了西漢時期西王母信仰的風尚。

1934年,張恨水遊歷涇川時,親自拍攝了記載漢武帝立祠的“古瑤池降西王母處”石刻,記文收入了《張恨水散文集》和《西行小記》書中。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涇川修復該石刻時,囿於資料信息欠缺,誤作“古回中降西王母處”,幸有《四庫全書》和館藏曆代碑石對漢武帝“見彩雲而立祠”之事能立體佐證。辭有異焉,意卻相通,歷史的傳續莫不如斯。

石頭記之張鐸:首屆西王母廟會是由官家主辦

宋代初年,天下方定。涇州作為邊陲重鎮,朝廷詔令曾經在北周時擔任過涇州刺史的清河公張鐸再次鎮守這裡。由於當時涇州一帶盛產馬匹,張鐸就仗著曾經追隨宋太祖起兵反周打天下的資歷,私自提高馬匹收購價格,還以借款的名義貪佔州府公款數千萬文,並侵佔官制酒麴若干。後來因被他人檢舉而召還京城,由皇帝親自過問此事,但太祖念及張鐸和他一起闖天下的功績,象徵性地削了一些虛職,仍然敕命張鐸第三次擔任涇州刺史。

公元968年春,返回涇州的張鐸長舒一口氣,趕緊跑到回山拜謁西王母,感謝王母保佑,所謂“齊莊有感,盼蠁(xiǎng)如答”(宋碑語)。當看到王母宮年久失修、棟宇毀壞,一時善心大發,便召令廟官規劃修繕。重修後的王母宮殿堂櫛節,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氣勢宏偉。張鐸邀請了朝廷高官、時任翰林學士兼刑部尚書的陶谷撰寫、書丹《重修回山王母宮頌》後立碑,以褒頌王母恩蔭和皇帝功德,並於三月二十日舉行了盛大的慶典活動和西王母祭祀儀式。此後,每年這一天,人們都要在回山舉行專門的廟會祭祀活動,並相沿成習,歷經千餘年而傳承至今1048屆,成為我國西王母民俗遺存最為豐富、歷史傳承最為久遠、參加人數最多、影響最為深遠的西王母廟會。

值得一提的是,《重修回山王母宮頌》刊石30年後還有兩段歷史曲折。當時涇州知州柴禹錫坐鎮涇州後,對這塊碑刻的書法不甚滿意,於是邀請了與智永、懷素等齊名、被稱為“瀟湘四僧”的篆書大家僧夢英,削去舊字重新書寫刊刻上石。又25年後,大書法家、員外郎上官佖(bì)到涇州,認為夢英書法偽俗,便磨去僧書,用籀(zhòu)狀斯冰玉箸之體重寫,命工刊刻。至此,歷經56年兩磨三刻,在兩位朝廷重臣、三位名垂青史的書法大家的關照下,《重修回山王母宮頌》碑才得以最終定稿。如今,碑刻保存在王母宮石窟寺文管所院內。

石頭記之史闊闊徒:“蟠桃大會”不在天宮在涇川

元大德初年,史闊闊徒被任命為涇、邠二州都達魯花赤,主持地方最高軍政事務。史闊闊徒是一位漢姓蒙古名的官員,其先祖史天澤系元初建國名將,是忽必烈推行漢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時漢族顯貴的代表人物。其後代史闊闊徒坐鎮涇州,充分顯示出元代統治者對於涇州的戰略重視。史闊闊徒上任後,面對涇州一帶飽受金末戰亂蹂踐,城邑衰敗,道路荒塞,房舍焚燬,人跡幾絕的社會狀況,通過墾荒興農,終於出現了“馬牛羊豕,日加蕃息。公私儲蓄,例致豐饒”的喜人局面。於是,公元1298年正月,在史闊闊徒的帶頭募捐下,官民協力重修了回山王母宮,並銘碑以志。

1939年,隴上著名學者、臨洮人張維出版的《隴右金石錄》一書中,收錄了史闊闊徒重修王母宮碑記,但此後該碑隱逸不見。直到2015年春季,涇川縣王母宮景區管理局職工植樹時,在西王母大殿宮山南麓,重新發現了這塊碑刻,歷經76年的地下掩埋後終於重建天日,補充續寫了元代時期回山王母宮建置史。

尤為可喜的是,在這塊碑刻的碑陰,有後世的題記三則,其中一條明代題記顯示:1542年,涇川王母宮修建了香亭等建築,而當年為“王母宮蟠桃大會之年”。

眾所周知,“蟠桃大會”是宋、元、明時期民間傳說和小說戲曲中表現較多的一個主題,是西王母文化的重要組成符號,講述的是王母娘娘舉辦蟠桃盛會宴請眾仙的故事。那麼,究竟是宋、元、明時期文藝作品中在天宮舉辦的“蟠桃大會”,原型取材於涇川的“蟠桃大會”?還是涇川的“蟠桃大會”是在這些文藝作品誕生並廣泛傳播之後才“借殼還魂”,在人間的民俗活動中賦予了它新的生命?當然也不排除文藝作品與民俗活動互動相生的可能。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涇川的西王母“蟠桃大會”,是有文字記載和文物佐證的國內最早的主題民俗文化活動,充分印證了西王母文化在涇川的悠久與豐富。這塊碑刻目前收藏於涇川縣博物館。

石頭記之呂沂:明代平涼韓王捐資修繕王母宮

明代建立以後,涇川回山王母宮作為靠近州城、又偏離鬧市的一處清淨之所,受到了許多讀書人的青睞。有些地方豪族就索性在回山為子孫們修建了私塾館堂,讓他們靜心研讀聖賢詩書,期望有一天能光耀門楣。涇川的呂氏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在這股風氣中當仁不讓,一不小心,竟然將修建私塾館堂之事,提高到了重修王母宮善舉的歷史高度。

呂氏後人呂沂最早出身於武科,倡導重修王母宮之時雖然身在太學,但終究感到自己是一介武夫,不免有點自卑。他尋思從太祖爺爺仲賢公、卜花公開始,個個都文采卓絕,功名光耀,如今本州其他姓氏的子弟也在王母宮學習併成功仕進。尤其是王母宮已然建築破敗,神所頹廢,如果將這千年祖祠重輝華彩,必將是一件名留青史的事情。於是,他召集本州鄉紳望族代表商議此事,並謀劃贏得皇親貴胄、平涼韓王的重視,從社會聲譽、資金籌集方面得到支持。

無巧不成書,這韓王的祖上陵墓就建在涇州西南完顏村的梅花山上,每年七月十五是其忌日。當天,呂沂在涇州水泉禪寺請僧人為已故韓王做超度法壇,當韓王來涇祭祀時,見此景象頗為感動欣慰,呂沂便乘機將重修王母宮之事向王爺娓娓道來。韓王聽後說:“我韓王世代助善施仁,且祖上陵寢長眠涇州,助緣重修王母祖祠,是我韓王府份內之事。”並當場認捐資費一半,其他各級官員、鄉紳富豪紛紛慷慨解囊,助緣善業。公元1522年5月,歷時6年的重修終於告竣。呂沂致書曾經遊歷過王母宮並留有詩碑的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彭澤,請求為重修王母宮記碑題文,彭澤欣然應允,提筆書寫,為王母宮又留下了一篇傳世鴻文。

一百年後的1621年,由於碑座年久失修,這方彭澤撰文的碑石已經倒臥在地。當時任涇州提學的呂沂曾侄孫呂焌看到這一切後,不免傷感,決定重續先祖的心願。於是他召集地方鄉紳大戶,重新雕刻贔((bì)屓(xì)一座,將原碑馱於王母大殿南側,並在碑陰刊刻一篇《擬立西貞宮故碑跋》以志紀念。上世紀九十年代,這塊碑刻在重修王母宮時被意外發現,重新樹立於回山下的王母宮石窟文管所院內。

據統計,有文獻記載及現存於世的關於涇川西王母文化的碑刻,在百餘方以上,歷代文人雅士“登臨祗謁,題詠甚富”,蓋因涇川王母宮歷史悠久,天下聞名。這些“石頭記”確鑿而又立體的呈現,佐證了涇川王母宮在華夏王母信仰體系中獨一無二的地位。

石頭記 撩開涇川西王母神秘面紗

《重修回山王母宮頌》碑拓片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