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末期,朱元璋和他的一幫能人猛將都在,明朝能延續嗎?

嬉雅塗


如果明朝末年,朱元璋和他的一幫能人猛將都在,明朝能延續嗎?

感謝這一提問。

我覺得不能。

如果說上述問題不好回答的話,我們將問題反過來思考一下,就是明朝沒能續延,是因為朱元璋和他的一幫能人猛將不在了嗎?

顯然不是,因為一個國家的興衰是由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等諸多因素息息相關的,而其決定因素不只是某些人或某些群體。

再者說,如果朱元璋等人真的成為了人妖,多活了兩三百年,他們的能力會一直都很優秀嗎?不管說是打天下,還是治理國家?顯然不可能呀,我們都是普通人,能力都是有限的,切記莫要妖魔化或者神聖化某些人。所以只要哪些方面做得不到位,對於一個君主而言,就會對國家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

大道相通,其實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領域都是相通的,我希望大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

在物理學中,有一個特別著名的定律,即熱力學第二定律(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也就是熵增原理:不可逆熱力過程中的熵的微增量總是大於0,即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

將這一定律運用到歷史領域,也就是說,在一個系統內,或者說明朝的那一個時代而言,就算沒有外敵入侵,它的混亂度是會不斷增加的,當到達某一個極限的時候,就會滅亡。

當然上述觀點只不過是鄙人薄見,當不得真的,畢竟凡是如果真的像我所說的那樣的話,那我豈不是得逆天了。😂

所以我想說的是什麼呢?就是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的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這一準則放在生活的諸多方面皆可。


一隻會吃貓D魚


朱元璋個人軍事能力超群,即使手下無人可用,朱元璋本人強大的軍事手腕,也可以讓他指揮明軍消滅起義軍,並且壓制滿清的發展。

朱元璋建國初期,中國的局勢要比明末複雜的多,各地農民起義多不勝數,並且還有元朝蒙古軍隊的威脅,朱元璋能夠在元末明初如此複雜的局勢下統一中國,並且將強大的蒙古人趕出中原,可見其本身的能力是很強大的,其手腕以及文治武功可以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齊名,連毛主席都對朱元璋加以肯定,所以明末的局勢要比明初好多了,所以如果把崇禎換成朱元璋我認為是完全有可能反水的,不僅可以解決明朝的農民起義軍問題,還可以消除滿清的威脅,畢竟明朝末年,國家還至少是統一的,而朱元璋打江山可是一步一步從無到有打出來的,所以如果讓朱元璋接收明末政局,明朝也不至於滅亡了,反而會開啟中興局面。

崇禎剛愎自用,眼光狹隘,疑神疑鬼,裝模作樣,光有態度熱情,沒有能力,註定啥也幹不了。

當初陳圓圓是選出來給崇禎的,結果他為了標榜自己的勤政,不近女色,不要陳圓圓,被吳三桂看中才有了後面的衝冠一女為紅顏

但是把崇禎帝朱由檢,換成朱元璋、朱棣,明朝是不會滅亡的,至少可以延長一百年。

朱元璋、朱棣是中國歷史上的超級強人,滿清評價朱元璋“治隆唐宋”,朱棣更是“遠邁漢唐”

而朱由檢的所作所為一塌糊塗

大殺反清官員

朱由檢在位17年,有人統計過,他換了50位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殺死兩個內閣首輔,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多達11人,殺死巡撫11人、逼死1人。這還都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被他抓進監獄關押、毆打、間接逼死、戰死、自殺、判刑的相當於現在省部一級的官員可能多達幾十人。崇禎十四年,也就是亡國前三年,被關押在監獄裡的具有大臣資格的官員就多達145人,這個數字幾乎是當時具有大臣資格官員的1/10。

另外還撤換了十四個兵部尚書,而且這被撤掉的十四位,還都是正經八百的兵部尚書,僅僅只加兵部尚書銜的還沒計算在內。這十四人裡,其中有九個被治了重罪:斬首者一人,治死者一人,自殺三人,下獄兩人,革職查辦兩人。

刑部尚書,前後撤換了十七人。

處死或被逼自殺的督師、總督,包括袁崇煥在內合計有十一人,如薊遼總督劉策,漕運總督楊一鵬,督師熊文燦,陝西三邊總督鄭崇儉,薊州總督範志完、趙光抃等。

各地巡撫被斬殺的十一人、未來得及問罪先行自殺者一人:“終崇禎世,巡撫被戮者十有一人:薊鎮王應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養衝,登萊孫元化,大同張翼明,順天陳祖苞,保定張其平,山東顏繼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馬成名,順天潘永圖,而河南李仙風被逮自縊,不與焉。”《明史·列傳第一百三十六·顏繼祖傳》

這裡面最著名的就包括開炮擊傷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袁崇煥,清太宗皇太極包圍北京的時候,崇禎就想消極抵抗,袁崇煥在城外兩次擊退清朝的軍隊,崇禎不給袁崇煥的軍隊吃喝,最後清軍無奈,放棄攻城,走了,崇禎氣的火冒三丈,立刻設計逮捕袁崇煥,後來將他千刀萬剮!

反正誰跟清軍作對,誰就要被崇禎除掉,以至於每次金軍(清軍)入關劫掠,明朝的將領都在後面小心伺候,就是不敢交鋒,怕萬一打死了八旗將士,回去非被崇禎弄死!

崇禎帝十七年的所作所為表明:他根本不具備君王所應具備的能力。如果他沒有實權,或者他像天啟帝一樣不理朝政,由能幹的權臣處理國事,結果很可能好得多。可是偏偏崇禎帝是一位手握實權的君主,而且偏偏他又是異常的勤政,幾乎是乾綱獨斷,事必親躬,由於他的錯誤作為幾乎始終起到的是將明朝推向深淵的作用,因此他越勤奮,越有為,明朝反而滅亡得越快。

舊史對崇禎帝的失敗非常的痛惜,也非常的難堪。因為按照儒家(特別是理學)標準,崇禎帝是非常理想的一位君主,完全不同於隋煬帝,陳後主等人,這樣的君主怎麼也把好端端的江山給葬送了呢?有人把明亡的幾乎所有罪責扣在魏忠賢,天啟帝,萬曆帝,乃至嘉靖帝的頭上。其實,嘉靖,萬曆二帝之過在於荒淫不理朝政,他們在振作的時候,見識比崇禎帝高明得多,嘉靖朝的權臣徐階,萬曆朝的權臣張居正,都是非常聰明能幹的治世能臣,皇帝對他們真正地倚重和用而不疑,嘉靖帝,萬曆帝也遠沒有昏聵糊塗到像崇禎帝那樣奸忠不辨,不斷地冤殺忠臣能臣的地步。天啟帝雖然完全不理朝(他醉心木工,是一位能工巧匠),對待大臣卻遠沒有崇禎帝那樣苛暴嗜殺,況且,他是真心實意把國事託付給魏忠賢處理。魏忠賢雖然是舊史所說的大奸賊,卻非常能幹,如果是他來應付崇禎帝所面對的局面,以魏某的狡詐和應變能力,決不會像崇禎帝那樣不知進退,把完全可活的棋局走成死棋。

鐵的歷史事實是,明朝沒有亡於這三個皇帝之手,而且直到天啟帝死的時候,也沒有出現明朝必亡的局面。實際上,那時的明朝雖然因腐敗和天災而虛弱,但敵人更弱:農民造反剛剛開始,力量弱小;那時遼東也遭了天災,努爾哈赤被擊斃,新主皇太極又被袁崇煥擊敗。內外的敵人都遠沒有傾覆明朝的實力。

可以說,崇禎帝是一位錯誤的皇帝:他這樣一位平庸低能的管理者,偏偏牢牢掌握著權力,偏偏非常自以為是(自用而不用人,不容人),偏偏又非常勤政(勤奮的犯錯誤),偏偏身體又非常健康(在位時間長)...這一切,造就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奇特的現象:即崇禎帝以其充沛的精力,長時間的作著毀滅明朝的努力,直至其斷送明朝為止。

要毀滅明朝,有哪一種勢力要比明朝皇帝自己要來得更高效和容易呢?清朝的開國第一功臣,其實不是吳三桂,而是大明朝崇禎皇帝。這是令人難以置信而又千真萬確的事實!

冥冥之中難道真有天意嗎?

真的好像符合那句:

“明非亡於清,乃亡於天!”

實際上,滿清沒有實力消滅明朝,其能入主中原,完全是時機的偶然因素,就連清統治者都承認,一統漢人江山是一個意外。努爾哈赤的最高目標是恢復昔年大金國的版圖;皇太極的目標更實際些,只要明朝承認其在關外的統治;要不是洪承疇的極力慫恿,多爾袞根本沒有“一統天下”的野心;就是在佔據明朝大半壁江山之後,滿族統治者對長久佔天下依然信心不足,順治帝就告誡統治集團:實在不行,從哪裡來,回哪裡去。雍正帝在其《大義覺迷錄》中乾脆直言:能入主中原是因為“得其時”

以上內容僅僅是個人推測及看法。


霖霖歷史錄


明朝的滅亡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那麼,朱元璋和他的一幫猛將在,明朝能延續嗎?我覺得應該是可以的!為什麼呢?

先分析一下明朝滅亡的原因

1.持續數十年的極端氣候。明朝末年的最後幾十年時間,中國進入了一個天氣比較極端的小冰河期,這一時期的年平均氣溫都很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連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極端氣候給農業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災難,糧食大幅度減產,人們朝不保夕。而隨著氣候的異常,鼠疫也開始蔓延,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終於在山西爆發,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區。

2.崇禎帝一錯再錯,自毀長城。明熹宗去世後,年僅19歲思宗朱由檢以異母弟的資格繼承皇位,改第二年的年號為崇禎。這時候的崇禎帝,沒有任何經驗,雖然他剛即位時,表現的還算果斷,一舉端掉了魏忠賢及其黨羽,但是後來面對著後金和農民軍的時候,卻一錯再錯,最終眼睜睜的看著大明朝的滅亡。首先他做的最錯的一件事就是殺掉了袁崇煥。袁崇煥的死亡,傷透了沿邊將士的心,搞得將士們毫無鬥志。也使得皇太極能夠從長城的其它口子中五次衝了進來。其次,便是在對抗農民軍的過程中,他又不斷犯錯,讓一些不懂軍事的人充當首領,而且聽信讒言,不分青紅皂白,便將將領治罪等等。如此錯誤,還有很多。

總之,在許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明朝走向了滅亡。

再回到題目上,如果朱元璋和他的那幫兄弟們都在明朝末年,明朝能夠延續嗎?

我覺得完全是可以的。雖然仍是極端的氣候,但在統治者的正確決策下,應該也不會有大的問題。而且朱元璋有著豐富的革命和建設經驗。他是在元末農民起義之下,最終獲得勝利的人,而且在治國的過程中,也有著許多的創舉。而且他在位的明朝初年,應該是明朝非常好的時代,這都能看出他治理國家的能力。


飛天鯨鯨


感謝提問。這個問題我想是肯定的。朱元璋,窮苦出身,當過和尚,要過飯,靠著堅韌隱忍和天賦異稟的才能,領著一幫苦出身的兄弟,無堅不摧,在歷史的長河中,一步步往前走,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大家想想看,朱元璋同志能夠帶著一幫土鱉,從弱小,到強大,打敗勁敵陳友諒,稱霸中原,推翻了大元帝國的統治,將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鐵騎趕盡殺絕,後者被迫一度消聲遺蹟!大明開國猛人的武力值沒的說(徐達、常遇春、湯和、朱棣、劉伯溫);建國後,朱元璋同志革故鼎新,勢要革除弊政,澄清吏制,所推行的政策,所採取的手段不可謂不雷霆萬鈞,在歷史上赫赫留名。所以他傳奇的一生,文治武功,包括殘忍的治世手腕,驚豔世人!

    明末亂世,政治黑暗,國力衰微。究其根本原因,一是吏治失察,黨爭誤國,造成上下抗敵之心不一;二是外有強敵內有農民起義,無心兼顧;三是國祚衰弱,天運不佳。想想看,多次的對外戰爭(與滿清),本有很多次機會消滅掉外敵,但就是被外敵勢力吊打(當然主要跟政治人文及軍事戰鬥力離不開關係),還有國內烽煙四起的農民起義,一群農民軍,如星星之火,把明末帝國如稻草一點燒燃,燃燒殆盡···但無論歷史演義如何,我仍然堅信人定勝天,即使天不遂人願,如果是猛人朱元璋同志帶領的一幫猛人出現在明末,逐鹿中原,勝負未可知!





leo大劉


明朝末年千瘡百孔,大廈將傾,如果朱元璋和他的一幫能人猛將在的話,我認為明朝肯定是不能滅亡的,他們肯定能夠力挽狂瀾,再現大明帝國的強盛,為什麼這麼說呢?

明朝的滅亡,無非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最高統治者昏庸無能,治國無方。二是統治集團內部離心離德,矛盾突出。三是國力衰退,經濟崩潰。四是是內憂外患,牆倒眾人推。

先說第一個方面,最高統治者昏庸無能,治國無方。在皇權至上、家國一體的封建時代,一個帝國的興衰和最高統治者密切相關,君明則國強,國強則民安。歷史上的著名的盛世,比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之治等都說明了一個開明的君主對於一個王朝的興衰多麼重要。亡國之君崇禎帝朱由檢和開國皇帝明成祖朱元璋相比,身上缺少的就是作為一國之君的氣魄和手段。崇禎十七歲繼位,接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民不聊生的爛攤子,年少的崇禎皇帝曾經也有一番雄心壯志,想有一番作為,但他在用人施政上卻犯下了很多失誤:為了掌控局面,崇禎性格上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對朝廷大臣不是恩威並施,而是用人不專,責罰太重,他在位十七年間,大學士、首輔、兵部、刑部尚書等朝中重臣更換頻繁,總督、巡撫、閣臣等被誅者近二十人,導致“諸臣畏罪飾非、不肯盡力”,和朝廷離心離德,同時也造成人才極為短缺,所以看得出崇禎在識人用人上很有問題。崇禎在國家大政方針上受制於朋黨之爭,尤其是在稅收政策上出現重大失誤,導致農民負擔加重,誘發農民大起義。而這些在開國皇帝朱元璋身上卻恰恰相反,朱元璋具有雄才大略,雖然文化不高,但很善於識人用人,很善於籠絡人心,謀臣武將無不效力,建國後在國家治理上也非常有手段,非常勤奮,每天批閱奏摺二百多件,國事四百多件,而且生活極為節儉,從不奢侈浪費,以朱元璋的君王之道在明朝末期也肯定能夠力挽狂瀾,再現輝煌。

第二個方面,崇禎皇帝時期朝廷內部離心離德,矛盾突出。雖然崇禎扳倒了魏忠賢,打擊了宦官勢力,但是以“東林黨”為首的朋黨之爭給整個朝廷內部帶來嚴重混亂,官僚之間抱團結黨、內鬥不止,都是為了自身或集團利益互相之間勾心鬥角、你死我活,完全不受節制,而且腐敗成風,內耗不止,整個統治集團內部已經爛透了,國不可能不亡。而朱元璋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和手段,開國初期就大力加強中央集權,逐步清理權臣,明初有名的胡惟庸、藍玉案誅殺四萬多人,雖然殘忍過度,但是牢牢掌握了皇權,使得政令暢通,政局穩定,如果朱元璋在崇禎時期,不可能出現朋黨之爭,內鬥頻發的。

第三個方面就是國力衰退,經濟崩潰。明朝末期曾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生產力也曾有過大的發展,尤其是江南一帶,工商業一度極為繁榮,財富也極為集中,出現了一大批帶有資本家性質的富豪,對於這一現象,政府沒能及時調整政策,對新興的工商業扶持和管控,增加政府稅收,而被江南富豪富商利益的代表——東林黨所左右,東林黨在朝中掌握了實權,他們竭力反對對工商也收稅,使得財富分配極不平衡,國家收入減少,農民負擔加重,造成國窮、兵弱、民貧的局面。朱元璋在建國初期大力發展生產,輕徭薄賦,修養生息,不僅免除農民的稅,而且還給積極墾荒者獎勵,在他的一系列政策下,明朝的國力很快得到恢復。明朝末年的情況比朱元璋開國初期要好的很多,民間財富還是很多的,而崇禎沒能很好地掌握局面,制定對策,使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形成很多流民,加大了社會矛盾。

最後就是內憂外患,牆倒眾人推。大家知道明末的農民大起義很多,這個就更不用說了,如果朱元璋的那幫能臣武將在,什麼徐達、李善長、常遇春、湯和、付友德,在加上劉伯溫,一個個都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主,不僅各地的起義翻不起大浪,努爾哈赤的清軍根本進不來山海關,說不定還被明軍給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