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已经衰落的情况下,后主高纬为何一定要处死领军大将兰陵王?

而知而行的历史


禽兽王朝北齐的故事总是充满悬疑,但北齐后主为什么要处死兰陵王其实并不难解释,而兰陵王死的时候,北齐是否已经衰落却是一个大问题。

一、兰陵王高长恭死时(公元573年),正当中国大地上一个后三国时期,北齐、北周、陈朝三雄并立

公元573年是个什么概念?

公元524年(北魏正光五年)北方六镇兵乱爆发,中国北方从北魏统一北方的局面陷入军阀大混战时期,直到高欢、宇文泰双雄并立。

高欢、宇文泰的儿子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将北方分割为两块儿,两国互相仇视、攻占。南方的梁朝(以及侯景之乱后继起的陈朝)也屡屡卷入北方的斗争。

到此时,大混战已经持续了整整五十年。

而不到十年后的公元581年,杨坚将会篡北周建立隋朝,中国即将再次大一统(589年隋朝灭陈为标志)。

应该说,高长恭死时的公元573年,北齐、北周、陈朝三国的实力大体处于均势,而不是北齐已经衰落。

二、为什么说兰陵王死时,北齐还没有衰落?

大家对兰陵王死时北齐已经衰落的印象,大体上出自戏剧、小说的演义,仔细翻翻《北齐书》、《北周书》、《资治通鉴》等材料,你就会发现:公元573年左右,齐、周、陈三国的实力基本平衡,反倒是后来被我们认为最弱的陈朝,在这一时期处于强势。而齐、周这对宿敌,在这一两年中反倒显得特别和平,甚至彼此屡屡派使者交好。

所有说,光凭传说、印象之类的,是得不到实情的。我们不能因为北齐后主高纬是北齐的亡国之君,就想当然认为高纬治理下的北齐已经衰落。事实上,当四、五后,北周武帝宇文邕攻灭北齐时,北周也并非就占据绝对优势的,北周灭北齐有侥幸的成分。当然,北齐后主的许多举措失误也是重要原因。

话题回到公元573年,头一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才刚刚诛杀了权臣宇文护,他的统治还并不稳固,还在忙于处理很多内部问题,到公元574年就爆发了他的亲弟弟宇文直造反攻击宫城的事件,此时的北周还没法腾出精力来全力对付北齐。

在北齐内部,我们或许看到了一些衰败的苗头,譬如说北齐后主奢侈暴虐、残杀宗室、功臣、重用宵小等等,然而,北周军队对北齐军队屡屡不能取胜,甚至还有几场大败却是事实,至少从表面上看,北齐并没有明显的衰败。

反倒是一向被我们认为弱小的陈朝,趁着北齐、北周内患之机,在陈宣帝的率领下,尽复江北、淮泗之地,势头一时最猛。

因此,说北齐后主在北齐衰落之际杀了大将兰陵王,这是不成立的。

三、兰陵王高长恭是什么人?

说起来,高长恭兄弟几人,反倒比北齐后主高纬更有继承北齐皇位的资格,为什么?因为,高长恭的老爹高澄是高欢嫡长子,是北齐王朝的奠基者之一。

北齐虽是高洋开国,而其奠基者实际上是高欢、高澄。高澄在即将篡位的时候死于一场莫名其妙的谋杀,于是他的二弟高洋得以继位。高洋为北齐文宣帝,虽被史书评价为昏暴,但却不得不说他的军事才能极为突出。高洋死后传位其子高殷,结果被高演(高洋同母弟)夺了位。高演死后,高湛(高演同母弟)又杀了高演之子高百年,是为北齐武成帝,就是北齐后主高纬的老爹。

因此,北齐是兄弟四人先后在位(加上掌控东魏时期),若论正统,其实高长恭兄弟比北齐后主更正统,高长恭有些兄弟不得善终,正是因为如此。

但好在兰陵王高长恭的母亲出身卑贱,因此高长恭能在他叔叔高湛那种变态手下存活下来。但是,河清三年(公元564年),高长恭立功于洛阳城下,与诸将一起大破北周军队,使得其威名高涨,那功高震主的危机也就接踵而至了。

到北齐后主继位后,高长恭的身份和威名对高纬的帝位都是巨大的威胁,因此,后主高纬杀兰陵王高长恭也就很自然了。

四、北齐后主为什么非要杀兰陵王?

理由有四:

1、兰陵王的身份和功绩确实是对高纬帝位的巨大威胁。这点无需多言。

2、从当时的局势来说,高纬并没有感受到外部势力的绝对威胁,反倒是来自内部的威胁让他如芒刺在背。如前所述,兰陵王死的当年,北周、北齐、陈朝大体处于均势,北齐、北周还有互相交好的态势,北齐后主并没有感觉出外部势力的可怕,反倒因为北齐皇位兄弟相继、以及同族间互相残杀的传统,让他觉得内部才是最大的威胁。因此,在他正式执政后,大肆清除内部威胁,杀兰陵王倒算是晚的了。

例举如下:

齐天统年间,杀了定州刺史、博陵王高济;又杀了太尉、赵郡王高睿。高济是高纬叔父,高睿是北齐宗室兼名将。

武平年间,先后杀了太保、琅邪王高俨(高纬同母弟),左丞相、咸阳王斛律光及其弟幽州行台、荆山公斛律羡,太保、兰陵王高长恭,朔州行台、南安王高思好等等。这些人被杀的原因各不相同,斛律光兄弟和高长恭很有冤杀的成分,而高俨、高思好则类同于造反。

由此可见,北齐后主杀的宗室、名将不少,存粹论杀将,是冤杀居多,若论杀宗室,则大多都有造反或类同造反的实迹。

3、北齐皇室间长期传承的兄弟阋墙、互相残杀,是高纬杀高长恭的重要因素。从以上列举可见,宗室高济、高俨、高思好等人的确给北齐后主带来了许多现实的威胁,其造反是有迹象可寻的。那与其说高纬是杀了名将高长恭,不如说是杀了宗室高长恭。

4、北齐后主的个人性情,也是一大原因。可笑的是,喜欢杀人的北齐后主高纬,其实是个极为胆怯的人,不但胆怯,高纬还很内向,不喜欢接见大臣。正是这样一个胆怯而又内向的人,心理极其敏感,终于因为高长恭一句话,就杀了兰陵王。高长恭说了句什么话?大概是面对北周的劲敌时,自己那么勇敢是因为“家事面前不能胆怯。”居然把北齐的国事当做自己的家事,于是高纬很怀疑兰陵王的用心,杀他就不犹豫了。


星火辰


1兰陵王内心有恨。

说起兰陵王,人们就联想到前几年的电视剧《兰陵王》中,那位高大帅气,玉树临风,

戴着个鬼面具,武艺高强的男人。而历史上真实的兰陵王形象与影视剧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兰陵王的名字叫高萧,字长恭,他老爹是高澄,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对高氏地位的巩固,对东魏、北齐间政权的过渡有过巨大的贡献。但是老爹高澄一命呜呼后,继承皇位的不是兰陵王,而是兰陵王的叔叔高洋。

所以,接下来,高长恭日子并不好过。


2.邙山之战使兰陵王威名大振,也埋下了祸根。

高长恭温良敦厚、音容兼美。治军躬勤细事。是北齐屈指可数的大将,邙山之战中他率领五百精锐部队突破北周军的包围圈。一匹骏马,一张面具,在几万大军中纵横驰骋,杀了个几进几出,成功解围了金墉城。在北齐将士的心目中,他是英明神武的勇士,在北齐的百姓心目中,他是国家的柱石,有他在,国家就会有个安稳的环境。部队为其讴歌《兰陵王入阵曲》赞扬!

随着他的威望日高,叔叔高洋、还有身为太子的高纬就由欣赏、羡慕、嫉妒转而生恨,后来,变得非常忌惮他。“功高盖主”是一个方面,皇位的真正归属者就应该是高长恭的是另一方面。

而高长恭只知道保家卫国,既不会为躲避祸患而装傻充楞,又不会自己委屈求全、忍辱负重。所以,他一直没办法解除皇帝一脉对他的忌惮之心。这大概是古代功勋显赫武将的一种悲哀!


那么问题来了,皇帝杀功臣即将在北齐重演!

高纬知道堂哥在全国人面前风光无限,主张找他搭讪:老哥,当初,你就带着这么点人,撞进周军几万人中,不怕出不来,丢我大齐的颜面啊!高长恭率真:国家的事就是自己的家事,当时我心急如焚,顾不了那么多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高纬据此判断,高长恭把大齐江山当自己的了。这一句话给高长恭埋下了祸根。

其实,高纬的问题是个白痴问题,是他心胸狭隘的表现。高长恭的回答是具体了自己当时的真实心境,根本没毛病!人家带几百军冲锋陷阵,完全是为了你和你老爹啊!高纬个王八羔子,提出这问题,真他妈混帐!


3.北齐已经穷途末路了,高纬为什么还处死了兰陵王?

北齐到高纬手中,已经风雨飘摇了!在这样的时候还要处死‘’军魂‘’高长恭。主要原因就是高纬的嫉妒心在作怪,他有自知之明,自己的能力、威望差堂哥好几条衔,再加上自己的皇位本来就应该是高长恭的。如果兰陵王那天开始造反,自己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所以,这个荒淫无度的家伙,宁可毁了北齐,也不让它落在高长恭手里。至于说冯小怜玉体横陈后,兰陵王心有所钟才灭兰陵王,完全是址蛋!高纬自始至终当冯小怜为玩物,并不爱冯小怜!他会为一件玩具杀大将吗?


希望星晨58298869


兰陵王,中国古代的另类偶像,他的传奇经历和悲剧人生不仅让他当代拥趸遍布,后世更吸粉无数。下面根据题意简要分析一下他的悲剧成因。

一、“禽兽王朝”中的另类

中国历代政权中,仅仅享国27年的北齐很是出名。不过遗憾的是,它却是以“禽兽”闻名——短短27年,却历六帝(其他朝代一个帝王的执政年限就不止于此),谋篡、兄弟相残、叔侄互杀、禅让丑剧逐次上演,所谓道德、羞耻和这个奇葩国度毫不相干。

兰陵王,名肃,字长恭,高澄第四子,生卒年不详,成长经历不详,武功谋略不详,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绝世美男。《北齐书》载其“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墓志》则连声赞叹,惊为天人:“王应含宝之粹气,体连譬之英精,风调开爽,器彩韶澈,譬兹尔不跨,玄指而扬荣,若彼高鸿,摩天霄而远翥。”

可能是因为被当时的几代皇帝所忌,他的经历尤其是功绩不显,但是,他却凭借仅有的一次战役华丽现身,并惊艳了世人。

公元563年,北周兵困洛阳,北齐名将段韶率军营救,两军大战于邙山。兰陵王高长恭独领五百铁甲骑兵闯过周兵连营,杀到洛阳城下,但却陷入了周兵的重围。北齐骑兵连连向城中求救,但守兵却难分敌友,不敢开城门出救。

这时,传奇的一幕出现。

只见兰陵王将头盔和面具摘下,一张盛世美颜呈现在众人眼前——我相信,那一刻,兰陵王肯定不像刺面的狄青,而像极了风陵渡口的杨过——迎接他的是城头的一片欢呼。北齐兵威复振,弓弩手万箭齐发,高长恭回马一枪,周军大败,洛阳围解。

非常之人必行非常之事。随后的入城式又被记载了下来,军中有精通声乐的即兴谱写了一曲军乐,全体将士载歌载舞,拥兰陵王入城,这就是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据说唐代李世民《秦王破阵乐》即受其启发所创。

兰陵王一战成名,但也把自己推到了浊世的浪尖上。中国有句俗话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劣币驱逐良币”,在北齐这样一个环境中,奸佞小人会如鱼得水,而忠正之士则肯定会遭受排挤。兰陵王即属于后者。


二、丑陋的政治斗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政治斗争,这种环境与兰陵王这种木讷随和的性格却是格格不入。

(一)功高震主。功高的皇族更震主,功高而且极具名望的皇族则直接让在位者心惊胆战。北齐自高洋以后,除了仅当了一年皇帝的高演外,剩余的几个都能力低下却心肠狠毒,对高长恭、斛律光这样的能臣干将,他们一方面需要其冲锋陷阵,另一方面却又怕他们威胁皇位。这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由于邙山一战惊心动魄,事后高纬曾关切高长恭:“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高长恭胸中磊落,答道:“家事亲切,不觉遂然。”令他想不到的是,这句话犯忌了——自古只有帝王可以以国为家,以国事为家事,你高长恭说这话什么意思?此时,高纬杀心已动。高欢的老婆、也就是高长恭的奶奶娄昭君曾给过他一个中肯的评价——因忠获罪——不幸一语成谶。

(二)同僚相妒。权力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排他性,同时,朝堂之上讲究“一个萝卜一个坑”,也就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他”。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以及随后的定阳之战中的耀眼表现,不仅让高纬极为忌惮,也让一班同僚大为眼红。像邙山之战后高长恭怕引起猜忌,就采用贪污受贿的方式进行“自污”,结果接着就被一个叫阳士深给举报了,罢官。

(三)胡、汉之争。从高欢开始,鲜卑贵族和汉族士人的矛盾就从来没有调合过。对此,高欢实行的是“和稀泥”:两边安抚又两边敲打,凭借着个人威望让双方暂时相安无事。高欢之后,天平逐渐向鲜卑倾斜——这很正常,政权就在人家手里。高纬时期,双方展开拉锯,先是斛律光被陷害至死,汉人祖珽掌权。接着以陆令萱为首的鲜卑贵族反扑,祖珽被贬——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祖珽一贯交好的高长恭因此受到牵连。

三、不靠谱的高纬

胡亥为什么信“鹿”为“马”?

刘贺为什么二十多天干了一千多件坏事?

桓、灵二帝为什么卖官赚钱?

萧宝卷为什么在皇宫里面开菜市场?

……

因为他们没家教,脑子缺弦,天生不靠谱。

凑巧的是,高纬同样也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不靠谱。

事例一:杀斛律光自毁长城。斛律光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战神”级的人物,才兼文武,公忠体国,一直是北周的噩梦。而且累世纯臣,满门富贵,是不折不扣的国之栋梁,却因为小人的几句谗言就被缢杀了。北周武帝闻听竟高兴地大赦天下。后来攻破北齐的时候还感叹道: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

事例二:无愁天子。北齐当时面临的威胁除了北周外,还有南方的陈国。陈宣帝当国的时候励精图治,北上争雄,并尽下淮南之地。刚刚接到战报时,高纬还表现地忧心忡忡。结果其宠臣穆提婆劝道:人生苦短,天天行乐还有可能赶不上生命的流逝,怎么能把时间浪费在忧愁上呢?高纬一听大为认同,一头扎进深宫玩了起来。而且怕不过瘾,还专门谱写了一首《无愁曲》来配合玩耍,因此得了“无愁天子”的称号。

事例三:再猎一围。“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李商隐的《北齐二首》其实包含了高纬两件不靠谱的事:北周攻破平阳,威胁晋阳,正在打猎的冯小怜被打扰了雅兴,要求高纬“再猎一围”方可出征;北齐军反攻平阳,破城在即,结果却因为等冯小怜化妆而贻误战机。

遇到这么一个活宝帝王,是国之不幸,也是能人志士的不幸,再加上皇权专制体制下的“愚忠”更加重了这一悲剧。

兰陵王之死,体制之殇!


彼岸历史


历史上如果他不死也许就没有之后的隋唐了

兰陵王高长恭在公元573被北齐后主赐死,后来577年北齐就被北周灭掉了,那么北齐全靠他撑门面,说他为国之柱石也不为过,那么他到底因为什么被赐死呢?

不外乎四个字--功高盖主。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先看下北齐是怎么建国的。高氏家族本是东魏豪族,齐国开国君主高洋的父亲就是东魏权臣。而他并没有取而代之,但是他一直在培植高氏的实力,长子跟次子都是朝中权贵。高欢死后高洋已19岁的年龄授尚书令,中书监,京畿大都督,成为他大哥的主要助手。但是后来很不幸他的哥哥被刺杀身亡,后来高洋就通过一系列的加爵,最终加了九锡的荣誉(这九种东西都是礼仪性质的,但是背后则代表着权力。天子给臣子赐予九锡,其实就是承认这个臣子有仅次于天子的权威,有征讨杀伐的专断权力,出现这种臣子,只能说明天子的威权不行了。)最后逼迫魏孝静帝禅让了皇位。

所以高伟是怕最后压不住高长恭的权势,因为他的前辈就是靠禅让得来的皇位,他怕失去皇位,失去权力,并且更怕死,那怎么办?他只能把高长恭赐死了。使得北齐失去了抵御北周的大将。最后高长恭死后没几年北齐就灭亡了。


侃历史的大山


北齐高纬继位后,虽然政局不稳,但有堂兄弟兰陵王高长恭替他出生入死,保家卫国,国家还算稳定。

高长恭是北齐宗室最优秀代表,他不仅生得“貌柔心壮,音容兼美”,还骁勇善战,很有谋略。

(高长恭剧照)

说到他天下无双的好姿容,就让他非常烦恼,为什么呢?

原来他每次冲锋陷阵,敌人看到他的好姿容,都不忍心杀他。

不过在古代打仗,大将出战,没有震慑力,在气势上便输了几分。

毕竟先声夺人往往能占据主动权,所以高长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私人订制了一张狰狞的面具。每逢出战,就戴在脸上。敌军看他面目“狰狞”,因此对他不敢轻视。

都说北齐王朝是禽兽王朝,说的是高氏家族几代皇帝都残暴凶狠,荒淫无道。

但高长恭却是个另类。在史书上,他没有继承父辈们的暴虐,他对手下的将士都非常体恤。每次得到赏赐,都和大家分享。哪怕就是一瓜两枣,他也要与大家同享,再加上他又能征善战,因此将士对他非常信服,他在军中的威望更是无人可比。

高长恭虽是高家的小王子,但他并不因身份显赫而端架子。

有一次,高长恭入朝参拜。结果,等他出宫时,发现他的随从都已经散。于是,他便自己走回王府,也没有因此责罚那些随从。

有个叫阳士深的行参军,曾弹劾他贪赃的罪行。后来阳士深被调入他的军中,每天惶恐不已,唯恐遭到他的打击报复。

高长恭知道后,为了让阳士深安心打仗,于是寻了他一个小小的不是,对他稍稍惩戒了一下。这样一个惩戒出来,阳士深就知道高长恭对他打击的程度,因而也就不怕了。

(高长恭剧照)

除此外,高长恭还不好女色。

有一次,高长恭大胜而归。武成帝大喜之下,赏了他20名美貌动人的小妾。

高长恭本来一个也不想留,但出于礼节,再说毕竟是皇帝所赐,不能驳了皇帝的面子,所以他就留下一个小妾,其他的他都委婉地拒绝了。

对于钱财,高长恭也颇不在意。他临死前,手中还有别人欠他一千金的欠条,然而他并没有让家人去索要债务,反而一把火把那些欠条烧了个精光。

所以,在北齐禽兽王朝中,完美无暇的高长恭,就如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白莲花。

高长恭历任两朝皇帝,一任是武成帝高湛;另一任则是高湛的儿子高纬。

高湛继位后,高长恭被封为兰陵王,并因战功累次升迁至并州刺史。

公元564年,北周大臣宇文邕发兵攻打北齐的洛阳。

由于大兵压境,北齐洛阳眼见就要失陷,武成帝命高长恭和大将军斛律光等人率军前往驰援。

当时,敌众我寡,北齐军士气低迷,不敢前行。

高长恭见状,便带了500精兵在前面冒死突围,由于他勇猛无敌,很快便突破了北周的包围圈,直抵金墉城门下。

由于高长恭带着面具,城中的北齐军也不能确认他究竟是不是敌军伪装。直到他取下头上的面具后,城中的北齐军一片欢呼,立刻垂下云梯,并派弓箭手保护他及他的部将们登上城楼。

在他的指挥下,北齐军士气大涨,再加上斛律光等人从北周军后方进攻,双方前后夹击,很快就打得北周军溃散而逃。

(高湛剧照)

这一战,高长恭名声大振,将士们特意编排了威武雄壮的《兰陵王入阵曲》。大家且歌且舞,讴歌他不畏生死的大无畏精神。

次年,武成帝为了能尽情享乐,将帝位禅让给了高纬。他做了几年太上皇后,便因纵酒过度去世了。

高纬在位初期,由于高长恭屡立战功,因此对他封赏不断,官职更是不断升迁。让他先后担任大司马和太保等重要职务。另外,由于战功显赫,他被封为巨鹿郡公、长乐郡公、乐平郡公、高阳郡公等。

有一次,高长恭凯旋归来,高纬好奇地问他,你这样孤身入敌阵,不怕死吗?

高长恭听后,认为高纬是关心他,所以感动之余,恭顺地回答说,国事即家事,在战场上是想不了这么多的。

本来这话没毛病,但高纬居然因此夜不能寐了。

原来,高纬在高长恭的面前,内心里比较自卑,他不仅生得没有高长恭好,还言语迟钝,能力也极为平庸。

正因如此,说他不妒忌高长恭,那绝对是假话。

再加上高长恭手握兵权,朝中大臣又多与他交好,这种种的情况,让高纬不由得越想越怕。

于是,高纬对高长恭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拐弯。

聪明的高长恭怎么不明白这个中原因呢?

为了让高纬对他不起疑心,高长恭便开始大收贿赂。

(高纬剧照)

他的亲信相愿见状,大惑不解,于是问他已经位高权重,何至于还要收受财物,做自污身价的事情呢?

这一问,高长恭竟痛哭失声,却只是不答。

相愿立刻明白了高长恭的苦衷,长叹一口气,并说,本来皇帝就怕你功高震主,你这样做不是留下罪名,授人以把柄吗?

高长恭于是问相愿,他该怎么只才能躲避灾祸。

相愿建议他推说有病,提前退休,将手中的权力都交给皇帝,从此再也不要过问军政事务。

高长恭本想听从相愿的计策,可是他本就年壮,再加上敌寇四起,国家动乱,他哪里又真能放得下呢!

所以,逢有战事,高长恭还是当仁不让率领军队出征。由于他威名在外,敌人并不敢侵入北齐。

但是,高纬本就昏庸无道,成天对朝事不闻不问,只会沉迷于酒色之中,并不认为少一个高长恭对他的王朝有什么损害。

他虽对国事毫无兴趣,但他却把帝位看得极为重要,所以不久,他便让使者给高长恭送去了一杯毒酒。

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

高长恭一片忠君爱国,却换来一杯毒酒,再想到斛律光亦死于莫须有的罪名,高长恭不由潸然泪下。

尽管他的王妃郑氏建议他向高纬求情,也许能挽回一命,但他深知高纬为人,与其像斛律光那般被小人所杀,不如自己体面而死,所以他悲壮地举起毒酒,一饮而尽。

高长恭死后,北齐的军事支柱也就随之坍塌。宇文邕大喜之余,率军横扫北齐,北齐随之覆灭。高纬的皇帝之位不仅不保,连性命最后也交待在宇文邕的手中了。

(参考史料:《北齐书》《北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有首歌唱到:“长得帅一定死得非常快”。就好像天妒英才,美男子总是容易英年早逝。而这样的悲剧,在北齐兰陵王身上,更是凸显。然而,兰陵王到底为何惹恼了北齐后主,为何在国家危难关头被国君一令处死?

兰陵王,即北齐徐州兰陵郡王,本名高肃,族名高孝瓘,字长恭,故世人称其为高长恭。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兰陵王也算是无数女性的梦中情人。然而在北齐,兰陵王却是九五之尊的眼中钉、肉中刺。这背后的缘由,自然要从兰陵王短暂一生的作为来找。

东魏兴和三年(541),权臣高欢之孙、高澄之子高肃出生。由于生母地位低微,高肃早年并没能利用上家族的权势。直到天保八年(557),他才被起用为通直散骑侍郎。《北齐书·卷五·帝纪第五》记载,文宣帝高洋死,废帝高殷即位后,“封文襄第二子孝珩为广宁王,第三子长恭为兰陵王。”到这时,我们熟悉的“兰陵王”,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世人熟知兰陵王领兵破阵,军功了得。一首《兰陵王入阵曲》,更是向世人展现了一个近乎封神的兰陵王形象。然而正是军民对他的赞誉,将他送向了奈何桥。

孝昭帝高演登基后,兰陵王得到重用,获加开府仪同三司。武成帝高湛即位后,兰陵王受命任并州刺史,持节都督并州军事。此后他历任司州、青州、瀛洲等地的长官,还担任太尉、大司马、太保等,被封为巨鹿郡公、长乐郡公、乐平郡公、高阳郡公等,深受重用,声名显赫。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死心塌地为国效力的大将,却遭到了北齐后主高纬的妒忌和猜忌。高纬是个被女人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君王。“北齐妖女”陆令萱,便是那个宠坏了高纬的女人。

在陆令萱的有意放纵之下,高纬并没能养成帝王该有的胸襟和理智,而是成为了一个沉醉于声色犬马、靡靡之音的颓废帝王。听多了身边人的好话的高纬,见不得世人对兰陵王赞誉有加。

在邙山之战后,高纬向兰陵王问起,冲锋陷阵之时若发生了意外,该怎么办。兰陵王本着为国效力的念头,回答说:“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兰陵王想表达的,不过是自己把国事放在第一位,认为为国效力就是自己的使命,而个人安危没那么重要。但这话落进本就心生不满的高纬耳里,就成了国事就是家事的意思。

高纬由此坚定了兰陵王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意图谋反的想法。军民把《兰陵王入阵曲》唱得有多嘹亮,高纬心里就有多生气。在这个国破都尚不知情,仍旧沉迷于酒色的帝王眼中,国家军政如何并不重要,自己心情畅快了,才重要。所以,武平四年(573)五月,高纬鲁莽地将一杯毒酒赐给兰陵王。

《北齐书·卷十一·列传第三》记载,兰陵王至死,都还心念国家,发出“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的愤慨。然而这愤慨终究未能成为振聋发聩之声,昏庸的高纬依旧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高纬葬送了兰陵王,而历史便葬送了北齐和高纬。


邓海春


北齐是东魏权臣高欢开始打下基础的,整个北齐的皇帝大多都是荒淫无度的,所以像兰陵王这样的有才的人注定没什么好下场。自己的堂弟高纬在没坐上皇位时就看他不顺眼了,将高长恭赐死只是早晚的事。



大家好,我是搜史君,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哦!

一、兰陵王

兰陵王高长恭可能好很多人都不了解,但是我这么一说肯定有人反驳,因为他们会说前几年电视剧《兰陵王》很火,所以大家对兰陵王都会有些了解,就是那个帅帅的,打仗戴着个鬼面具,还很厉害。形象可能和真正的历史没有很大的出入,但是真正的历史和电视剧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高长恭老爹高澄虽然是皇帝,但是老爹高澄被一个厨子戏剧性的结果后,但是上位后的并不是高长恭或者高长恭的其他兄弟,而是他们的叔叔高洋。这也就预兆了高长恭日后的生活绝对不好过。



本来是高长恭一脉的皇位,成了自己叔叔的,说是一家人,但最后皇位肯定轮不回他们这一脉的。

二、邙山之战埋祸根

高长恭可以说是北齐少有的大将了,邙山之战中高长恭带领精锐部队解围,一张面具,一匹骏马在几万大军中杀个几进几出。在士兵们看来,自己追随了一个英明神武的将军,在百姓看来有一个战神一般的人能保护自己,能让自己的国家能有个安稳的环境。

但是真正的掌权者,还有身为太子的高纬就十分忌惮,自古以来都有“功高盖主”这个说法,如果将军或者大臣功高盖主最后的结果只有三种,第一种装傻充楞,以躲避祸患,但这种存活下来的可能性少之又少。第二种就是自己隐忍,但是最后依旧逃不过皇帝的忌惮之心,下场不用说最后还是要被皇帝解决的。第三种结果就是造反,彻底干掉那个看自己不顺眼的皇帝,自己上位,南齐皇帝萧道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邙山之战在任何人来看都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高长恭也因为此战一战成名。有人欢喜有人忧心,高长恭虽然说是皇室,但终究不是那种能走正常渠道上位的,能上位的高纬自然就看不惯一个旁系,在全国人面前这么风光,就说:“长恭老哥,您这战力非凡,但是就带着这么点人,横冲直撞进周军中,不怕出不来,让我大齐颜面扫地啊!”高长恭就说:“国家的事,就跟家事一样,所以老哥我心急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高纬就觉得这大齐的家业以后是我高纬的,你高长恭这么说搞得好像以后你是这大齐皇帝一样。这就给高长恭埋下祸根到了。

其实我们从高纬提的问题就可以看出来,高纬提的问题是个白痴问题,什么叫人家高长恭心急,人家再心急还不是为了你和你老爹,也怪不的最后北齐的家业败在高纬手里。

兰陵王之死

对于兰陵王之死是否是真的因为功高盖主我还真不确定,但是兰陵王高长恭是真的被高纬一杯毒酒给赐死的这个毫无疑问。



前面有一篇写了北齐艳后冯小怜,当年高长恭极有可能也一度被迷惑,在大殿之上高纬的奇葩做法,用自己妃子冯小怜的“表演”来换取大臣的金钱。

这些大臣几乎都是有贼心,没贼胆,所以直接拿高长恭开刀了。

这个原因我们也不仔细追究了,但是高长恭的死一定和高纬看他不顺眼有关,这个毫无疑问。



高纬为啥在北齐风雨飘摇时处死高长恭?我个人的看法就是高纬认为高长恭的名声比他大,如果造反自己根本无力抵抗,而北周始终是外患,高纬认为高长恭这个内忧比外患要严重,宁可在自己手里毁了北齐,也不能落在高长恭手里。


历史中简堂搜史君


如果高玮能有这种大局意识,也不会中北周反间计杀害斛律光,更不会输掉北周灭齐的战争。

高玮因为兰陵王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而猜忌并杀掉兰陵王,主要原因固然是高玮昏庸,猜忌贤能,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北齐自立朝以来就有兄弟篡位的传统。

1、邙山大捷给兰陵王埋下被猜忌的种子

564年,北周十万大军围困北齐重镇洛阳。洛阳如果失陷邺城将门户大开,高湛召集全国军队救援洛阳。

然而北齐遭到北周部队的阻击,洛阳失陷在即。

危急时刻,高长恭率领500骑兵冲进北周阵营,在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到洛阳城下,守军此时已经是惊弓之鸟,高长恭摘掉面具之后,他们才判断出这是真的增援部队,随后守城军队与高长恭一起杀向北周军队,内外夹击,大败北周。

邙山大捷之后,皇帝在洛阳犒赏三军,北齐将士以此战为背景创作了歌颂高长恭的《兰陵王入阵曲》。

北齐将士是真心爱戴高长恭,但是却给他埋下未来不幸的伏笔。

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高玮与高长恭谈到邙山之战时,曾关切的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

高长恭回应是“家事亲切,不觉遂然”。然而这句话让高玮认为高长恭有把国事变成家事的想法,也就是篡位,加上《兰陵王入阵曲》对高长恭的歌颂,从此开始猜忌高长恭。

邙山大捷9年后,高玮一杯毒酒赐死高长恭。

北魏兄弟篡位的传统

题目问道在北齐衰落的情况下,高玮为什么还要杀栋梁呢?

其实面对皇位威胁时,即便是英主也未必能等闲视之,更何况是高玮这种昏庸之人,再加上北齐向来有兄弟篡位的传统。

高洋死后,弟弟高演篡位杀了高洋儿子高殷;高演为了防止儿子被篡位,主动传位给高湛,但是高湛还是杀了高百年,真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所以斛律光因为被传言会篡位,即便他是北齐顶梁柱,高玮依然杀了他,而与斛律光比高长恭不仅受将士爱戴,还是皇族,对高玮来说更是威胁。


妖鬼杂谈录


电视剧《兰陵王》的热播,让更多的人熟悉了兰陵王高长恭这个人物,高长恭作为一个骁勇善战的将领最终竟是死于自己的皇帝高纬之手。

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北齐的境况岌岌可危,四面楚歌,那作为皇帝的高纬,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当时北齐的保护神高长恭呢?

北齐兰陵王,在历史上究竟是个什么形象?

兰陵王原名高肃,字长恭,是文襄帝高澄的第四个儿子,但是因为他的生母地位低微,早年时高长恭并没有得到重用。

直到19岁的时候,高长恭才受封为兰陵王,但皇帝也一直没有对他委以重任。后来孝昭帝高演继位,高长恭才得到了高演的器重,军事才能也由此得到了展现。比较有名的战役就是金墉解围。

河清三年,北周军队进攻北齐,高长恭带领五百骑兵冲入北周军队的包围圈,一路杀至金墉城下,但由于高长恭带着面具,城中守兵不敢确定是不是高长恭本人,后来高长恭摘下面具,城中之人才相信他。

这主要是因为,传说兰陵王高长恭是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相貌俊美,面若好女,性格温和,因为他的长相太过俊美,没有威慑力,在战场上时高长恭便会戴上面具,所以高长恭一摘面具,大家一看,哇,这么帅的将领那一定就是高长恭了。

由于高长恭的到来,守城军如有神助,很快击败了北周的军队,据记载,北周军狼狈而逃,从邙山到谷水之间三十里路的距离,都是北周士兵丢下的兵器甲胄。高长恭也就因此一战成名,北周的士兵听到他的名字,便会吓得瑟瑟发抖。

士兵们为了赞颂兰陵王高长恭的英勇,便做了一首《兰陵王入阵曲》。但也就是这首曲子,让高长恭陷入了君主的猜忌。

北齐后主高纬为什么一定要杀兰陵王?

说来说去,兰陵王就是犯了皇帝最忌讳的事——功高盖主。兰陵王经过多次战役,在军中和百姓心中威望都很高。许多百姓和士兵只知道兰陵王,不知道北齐王。这让身为皇帝的高纬十分不爽。

直到有一次,高纬询问高长恭,邙山之战,敌军之中那么危险,你要是不小心出了意外怎么办?高长恭回答说,国事即家事,我没有想过那么多。其实这话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只是一个将领表达自己为了国家可以不顾生死。但在皇帝高纬看来,这兰陵王分明是有反叛之心,想把齐国国事变成自己的家事。再加上高纬听到将士们传唱的《兰陵王入阵曲》,对高长恭更加忌惮了,认为高长恭很有可能反叛,便想除掉他。

所以在武平四年五月,高纬派人向高长恭送去毒酒,高长恭饮鸩而死。死前他曾对王妃郑氏说,我对国家如此的忠心,皇帝为什么要赐我毒酒呢?时年三十三岁的高长恭怀着满腹的冤屈就这样死了。

高长恭一死,北周的机会也就来了。三年之后,北周军队攻破大齐都城,高纬逃跑的时候被捉,之后被杀。

高纬明知道兰陵王的作用为什么执意杀他,不考虑江山社稷吗?

高纬此人,昏庸无道。《北齐书》记载:“过庭所闻,莫非不轨不物。辅之以中宫妳韫,属之以丽色淫声,纵鞲绁之娱,恣朋淫之好。”大概就是说,高纬宫中所放置的,都是些违禁之物,不仅骑马溜鹰,不务正业,而且还十分好色。

“玉体横陈”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说的就是高纬让自己的宠妃冯小怜光着身子躺在案桌上,高纬一边听大臣汇报政务,一边欣赏着美色。可见有多荒唐了。

据记载,高纬曾经将人绑了和蝎子放在一起,看见人被蝎子蛰的痛苦嚎叫,竟觉得十分开心,并以此为乐。

就这样的一位皇帝,心中尽是享受玩乐,没有半点江山社稷,又哪里会考虑杀了兰陵王之后会给国家带来什么灾难呢?所以北齐灭亡在高纬手里,也真是一点也不冤。

只是可惜了高长恭,一心为国,却含冤而死,还死于高纬这样的昏君手下。真是替他觉得不值得啊!


史论纵横


兰陵王高长恭的下场早已注定,作为篡位成风兼精神有问题的家族,高家残刻、乱伦、杀人是家常便饭,不但杀外人,更热衷于杀自家骨肉,几代的皇位就是这样杀出来,又杀又抢得以上位,所以,对家族中有杰出本领的人更是忌惮,而没有真才实学,阿谀奉承的人因为没有威胁,倒得以居高位,享富贵,如前“八贵”和后“三贵”。


说是北齐后主高纬处死高长恭,可能有点不准确,高长恭之死,背后应有胡太后和高阿那肱与穆提婆等宠臣的身影,从高纬十岁当上皇帝,大权就受这些人的操纵可看出。高湛信天命,因天象传位给儿子高纬,自居太上皇,而又宠信和士开等八贵,临死时还把北齐后主托付给和士开,还对他说,不要辜负我对你的一片期望。然后和士开就大乱齐国,从高纬被琅琊王高俨串通王子宣,以夹奏章的形式,就能杀死和士开一事,可知高纬对这些人的信重程度和自身的荒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北齐高家防内重于防外,有它的历史原因,北齐因高洋而建国,拥护者多出自六镇中下级军官,由军功升为贵族后,仍保留着野蛮残暴的落后习俗。高洋也不例外,残暴名声闻于南北朝,而高家更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一代一代杀侄子夺位,高洋的儿子被叔父高演所杀,高演上位,高演的儿子高百年被高湛所杀,高湛上位,代代对其他兄弟叔侄有下死手之举,有这样的家风,对家人的防备可想而知,碰巧兰陵王高长恭又是高湛的叔叔,高纬的叔祖辈。也是才能出众,屡立战功,在军队中威望卓著,还多次抵抗外敌有功。(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高长恭也有不谨慎的地方,北齐北周的邙山之战,本来是周胜齐败,在斛律光和高长恭的加入下,局势渐渐扭转,终于打败北周,抢回失地,此役让将士们士气大振,编了战歌《兰陵王入阵曲》歌颂他,后主听了不爽,又假意劝导他说以后作战不要那么拼了,皇室贵胄的不值。高长恭随口回说,这是我的家事,我不出力谁出力?无意间捅了高家最敏感的伤疤,被高纬记在心上。

把国家大事看成家事和自己事,在王朝时代是很忌讳的,高长恭无意的说法,正踩中高家痛点,何况他是高欢的孙子,高澄第四子,虽是庶出,也是有问鼎皇位的资格的。在身边宠臣和母亲的鼓动下,高纬动了杀心,在战事稍定后,便命人拿毒酒赐死高长恭。高长恭也知必死,连面君争辩的机会都不要了,直接仰头喝药。随着斛律光和高长恭等北齐名将的离世,高家的覆灭已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