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間隔年】gap year

作為申請人,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的出國動機,思考一下自己最終的歸宿在哪裡,最在意的是什麼,最想通過留學獲得的是什麼。

關於【間隔年】gap year

【什麼是Gap】

Gap :空缺,間隔。 Gap year ,就是間隔年的意思。

顧名思義,間隔年指的是學生在教育階段與教育階段之間有時間空缺。留學界裡, Gap 這個概念通常針對高中升本科。因為研究生階段的申請,很多申請人本來就具備一年以上全職工作經驗,特別是美國學生,因此 Gap 的概念並不明顯。當然間隔年還有其他釋義,比如指學生畢業後不直接進入工作,而是去旅行,冒險等。這裡主要從留學申請的角度出發去闡釋這個概念。

以本科申請為例, Gap 一般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被學校錄取後 Gap ,一種是 Gap 完之後申請學校。

【Gap 1】

拿到學校錄取之後 Gap ,是不少美國學生的選擇。這種情況我們也可以認為是 Defer ,即

推遲入學 。有些學校會鼓勵學生畢業後到周圍走走,打打工,環球旅遊,體驗一下生活,感知一下世界後再帶著各種思考來上大學;也有部分學生因為需要自己負擔學費而選擇先打工一年。當然,並不是所有學校都支持鼓勵這種行為,有的學校是不允許學生在錄取後 Defer 半年或者一年入學的,這個具體要看學校和院系的態度。比如我們有被藤校本科錄取的學生 Gap 一年後入學的,也有被英國 G5 ,如 IC 的商科碩士錄取後 Gap 一年環遊澳洲的學生。

【Gap 2】

另一種是在 Gap 完之後再申請(說 Gap 完後再申請其實不準確,因為美國都是提前一年遞交申請,就是表達這個意思)。一般來說,學生如果在 12 年級的時候,沒有考出理想的標化(託福, SAT 等),可能會選擇埋頭苦幹一年,重新再戰,不斷刷分。國內有部分學生,是在每年高考 後,考得不理想,臨時才決定出國,但又美國大學都要提前一年申請,正常來說就只能申請下一年入學了。這種情況也導致了 Gap year 的出現。

另外還有一種是已經在國內(或其他地方)上了大學,但

是發現國內的本科教育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被調劑到了一個極其討厭的專業 ,覺得無法忍受下去,決定重新申請 freshmen 。(這裡插話說下天朝的本科教育也是夠無奈的,是時候改改了)

【Freshmen or transfer?】

以上是國內出現 Gap year 的最常見的幾種情況。從教育體系上來說,本質上美國是不允許國內上過大學的學生申請 freshmen 的。 因為在美國有一個和 freshmen 並列的申請體系,叫做 transfer :轉學 。一般美國的學校會規定,當學生在任何相當於美國四年制本科的高等院校中修過超過 12 個(或 9 或 18 或 32 等等,不同學校要求不同, quarter 和 semester 學制自動做轉換)學分的學生,只能以 transfer 學生身份做申請。當然,如果學生在唸的學校並沒有修學分,或者修到的學分沒超過規定,那麼這種情況下學生是可以申請 freshmen 的。比如我們就有一個學生在華南某 211 院校的國際學院裡讀了一年大一,但因為全是語言課程,一個學分都沒有,所以這種情況下學生是可以申請 freshmen 的。除此之外,美國的大學非常靈活,有極少部分學校允許學生申請第二學位,即用本科學位申請本科學位。這一類學校很少,我所知的有 WMU 等。

那麼對於那部分已經修過一定學分的同學, 想申請 freshmen 就只能採用隱瞞大學經歷這種辦法了 。這種做法,從操作層面上是可行的,因為每年都有非常多的學生以這種方式去到了美國。據我所知, 15 年就有某個 22 歲學生隱瞞了四年本科經歷申請到某滕校的 freshmen 。又比如,我所知道最早的案例發生在 2006 ,有雙非的學生年隱瞞大一經歷申請到 Top40 本科。他們到現在為止也生活的好好的,正常畢業,工作,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和社會價值。所以,從申請和操作層面來說,並無障礙。真正的問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比如申請者是否能夠接受這種做法。

走這一條路的學生很多,雖然不可能有正式統計的數字,但是據我的估計,可能有接近兩成的本科申請者都屬於這種情況。 他們通常是因為在國內上了本科後,無心戀學,導致 GPA 奇低,無法以 transfer 身份轉入美國更好的大學,於是決定隱瞞經歷申 freshmen 。

【隱瞞 or not?】

從教育和體制的問題上來說,美國人是不會理解的。

就像他們無法理解在中國轉專業是一件非常艱鉅的事情,而轉學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一樣。 這是由於國情,國民認知以及教育制度不同所決定的。所以, 是選擇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善意隱瞞,還是為了誠信知難而上向學校解釋 ,這個就要自己做取捨了。選擇前者, 你可能有了一個重新努力的機會,在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接受最優質的本科教育,學習自己喜愛的專業,將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並對社會做出貢獻;選擇後者可能會失去絕大部分學校錄取的機會,不得已改走其他方案,導致最終申請結果不理想,但是好處是心理上不會有任何負擔

【申請技巧】

在美國,沒有應屆生這個概念,也不會對申請者有年齡有歧視。比如 13 年有人一個 SAT 培訓師隱瞞曾經的大三退學經歷,成功申請到哥大的 GS 頂級成人項目;也有 Gap了 三年申請到 Yale 的。

理論上來說,年齡不是問題;但是從申請層面和操作的角度來說,這個是必須要考慮的。

一年和兩年的 Gap 比較好處理;但三年或者三年以上,申請就很容易受到影響了。比如, AO ( Admission office )會好奇,如果你 Gap 了三年,那是因為什麼事情 Gap 了? 如果你期間並沒有很好的經歷去填充你的 Gap year ,如果期間你只是做了一些無關痛癢的事情,並沒有真正的成長,那麼在 Common APP 文書寫作上就很難處理了 。比如,要不要在主文書中提及 gap year 的經歷?如果提及,但是期間的經歷並不出彩,那麼這時候你的 Gap year 反而成為你的劣勢。如果在文書或者 CV 上不對 Gap year 進行解釋,那麼學校很有可能會追問你 Gap 期間都做什麼去了(有的學校會讓你寫個Gap statement或者補充其他材料證明)。試想,你 Gap 了三年,但是相比之下卻沒有比其他學生更有競爭力(表現在活動經歷上,標化成績上),你沒有得到真正的成長,你的能力和素質並沒有得到同樣數量級的增長,那麼 AO 為什麼要冒風險招你呢?是吧。

但是如果文書處理得好,期間的經歷處理得恰當,那麼 Gap year 可能就會成為你的優勢, 因為美國本科招生還需要考慮的一個點就是: Diversity 。怎麼樣通過招收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思維的人進入自己的校園,給學校帶來多樣性和差異性

,是 AO 在審核材料的時候有所側重的。而一個有Gap year的學生,恰好符合這一點。

從申請技術的角度來說,有一些學校, 是對 Gap 的學生比較苛刻的 。換句話說,不太願意接受有 Gap year 的學生。比如,據我所知, UC 的學校就對 Gap 的學生比較嚴苛(不喜歡不代表不錄取,像 15 年就有 UCI 的錄取案例)。沒有一所學校會在你套辭的時候告訴你:我們不喜歡有 Gap year 的學生,也不會在官網說有任何文字說明。相反,學校會非常鼓勵學生申請自己學校(這個會影響他們 USNews 排名)。作為諮詢師,只能從每年學生的申請和錄取數據上,研究分析出大致的規律。 Gap year 的學生在選校定位的時候,要把更多精力放在選校定位和文書寫作,儘量選擇一些對 Gap 學生比較友好和寬容的學校 ,像中部某公立大 U 和東北部的某州立大 U 是比較好申的。像 16Fall 我們也有一個 Gap 了兩年,標化並不出彩的學生錄到了 Top50 。

【簽證】

申請下來以後,就到了簽證。當然,對於 Gap 的 Case 來說,難度在於申請,不在於簽證。除非申請者真的是 Gap 了五六年,都 20 好幾了還去讀大一,這種情況下難免會引起簽證官的極大重視。通常來說, Gap year 在兩年內的案例問題都不大。如果是真正 Gap 了的學生,

直接向面籤官解釋 Gap 的原因就可以了 ;如果是選擇隱瞞大學經歷重申 freshmen 的學生,那麼在面籤的時候可以有兩種思路。結合 DS160 填寫的信息, 進行隱瞞或者如實陳述 ,兩者均可。因為申請和簽證是兩個不同的系統,沒有交叉,所以只需要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去準備面籤就可以了。

【後記】

關於 Gap year ,每年都有很多故事。作為申請人,最重要的是, 想清楚自己的出國動機,思考一下自己最終的歸宿在哪裡 ,最在意的是什麼,最想通過留學獲得的是什麼。有頭緒之後,就按照自己的心緒去走。剩下的,是去努力,向學校證明你的 潛力 ,你未來 成功的可能性

有時候我們會給自己添加很大的壓力和枷鎖,導致寸步難行,舉步維艱。其實有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可能更多是寬恕自己吧。原諒這個世界,寬恕周遭的人。“恕”這個字的寫法很有意思:

如心 。跟隨自己的內心,留學申請亦是如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