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还原,你怎么看?

影影圈圈


纵观人类历史上的所有艺术形式,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既然有人的参与,必然要体现出人的思想和精神,而这些又都来源于现实,所以说,艺术是源于现实的。但为了不那么直白,有时可能会适当的加一些修饰与美化,从而艺术又高于现实。艺术最终会给人类生产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它最终也要回归生活,这样才显得真实有意义。



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人都渴望朝好的方向发展,但也经常事与愿违,渐渐地也就有了艺术的出现。艺术往往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艺术的价值是永恒的,因为他来源于现实,很多都富有一定的哲理性,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部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打动和感染人的。因为人们能从中读到很多与自身经历或情况想通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共鸣”,这种共鸣,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持久的。如果一部艺术作品,讲的纯粹是现实以外的东西,与现实没有任何关联,那么人们可能会觉得不知所云,甚至看不懂,这样,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说,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还原是有道理的!


一笔一画硬笔书法


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不认可这样的结论,艺术是可以还原现实世界,因为它有记录生活的功能,但艺术不仅仅是摄影拍照,它还有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各种不同的艺术反映现实世界,具有各种艺术属性,艺术高于现实生活。

艺术是感性的,艺术不同于理性的1+1=2,艺术的感性来自创作者的主观思维,同样观察一丛鲜花,有人看后创作出春意盎然的效果,有的人却创作出鲜花凋零的画面,艺术创作受人主观愿望的影响,不可能完全客观反映现实世界。


摄影里有记录片、记实片,这应该最接近现实世界的高度还原,这只证明了摄影艺术一种门类,而其它所有的艺术门类,不可以如此记实。摄影能还原现实世界,是因为机械工具所为。音乐、舞蹈、绘画,没有机器的掺和,是原生态的艺术,就没有了还原现实世界的能力。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来源于现实世界的生活,但它高于生活。


陈庄水墨画家


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还原,这话没毛病。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疑义。但艺术为什么高于生活呢?因为艺术是艺术家对生活现象经过提炼升华后从中反映出生活的本质和真善美的东西再回馈于生活,所以说艺术是现实世界的高度还原而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复制。

尽管人们由于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文化深浅修养高低的不同,对艺术的认识不尽相同,“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都能从哈姆身上看到现实生活中与哈姆雷特似曾相识的地方。正如我们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总觉得现实中有些人跟她们很像,但又不完全一样,这就是艺术的高度还原,是将很多人的特点浓缩在一个或几个人身上,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

达芬奇《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引起无数人的共鸣。人们觉得这微笑又熟悉又陌生,做出各种各样的分析猜测。有人说这微笑是内心的喜悦,有人说这微笑是淡淡的忧伤,有人说这微笑带着复杂的情愫,有人说这微笑体现的是一种雍容大度等等。这不正是艺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还原吗?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在于它在反映现实世界时融入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它不仅给人以感官上美的享受,更能引发人的共鸣,启迪人的心灵,令人产生精神的愉悦、精神的振奋和精神的力量,追求向往健康向上美好的生活。哲学家黑格尔说:“艺术的本质不在于表现生活,而在于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生活”。我想这句话也可以做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还原”这句话的理论注解和概括。





灯影书画


千百年来,一部分人在创作艺术,那样的人叫艺术家;一部分人在研究艺术,那样的人叫评论家;一部分人在欣赏艺术,那样的人是艺术的粉丝,然而,有趣的是,不管是艺术家,评论家还是艺术的粉丝,都很难弄清楚艺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于是有人就问了,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还原吗?


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还原,

我们从简单的开始讲起,艺术家创作一件艺术作品,首先要有参照物,这样才有头绪来创作,而这参照物肯定是艺术家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事物,想象力也是在观察力的基础上而产生,没有对事物的观察,是绝对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的,从而也就无法使用夸张的表现手法,

其次,艺术家通过艺术的工具将所看到或者所想到的事物描绘出来之后,就叫作品了,接着是要赋予作品一定的情感,作品才会“成活”,通俗的讲,就是将作品的人与物形象化、拟人化,因为只有人才会去欣赏作品,这是让作品和欣赏者达成共鸣,人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了解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艺术作品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过去的世界、现在的世界、未来的世界,



综上所述,就容易明白了,如果没有艺术,人们的生活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更主要是了解世界的成本会非常高,有些事情未必还可以了解清楚,就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几百年前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如果没有留下那么多的艺术作品,时至今日,我们又怎么去了解那时候的西方世界原来是“宗教神学思想”浓重的世界?


即使有的艺术作品可以添加很多夸张想象出来的细节,但是依然会存在现实世界的影子,因为想象力是依靠真实来延伸的,很多画作被描绘的和仙境一般,有些人会觉得太夸张了,其实在没有人类的时候,这样的仙境是存在的,这也可以说是对过去的现实世界的高度还原;艺术高于自然之美,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它只能是将自然原本的美高度还原出来而已,这才是真实的,艺术一旦没有了真实意义,那就毫无价值了。


诗夜城主


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还原这种提法不妥。各种艺术虽然都是来源于现实世界,来源于生活。但它们都要经过提取精华才表现出来的。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概括,提炼。表现方式有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抽象艺术如书法,它就是在"抽取现实世界之象″没有给观赏者提供具体可见的,明确的具象东西,如书法创作活动中的折钗股,屋漏痕,观剑舞......也是从现实世界中来,但在作品中高度提炼,对现实世界万物的理解,感觉。用书法线条语言表达出来,难道你能说它不是艺术么?书法艺术表现,都是在相对意义上摆脱现实世界原型具象。因此都是在进行艺术抽象,表达一种意趣。我们欣赏王義之《兰亭集序》会感受到典雅流美,欣赏《智永千字文》会感受到清劲秀雅,欣赏苏东坡《洞庭春色赋》会感受到沉著古雅。





神韵轩书法


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还原,这句话不对。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是高于现实世界的高度,而现实世界的高度不等于艺术美的高度,自然美不等于艺术美,艺术美又高于自然美。艺术是用形象的表现自然界中具有典型特征对象的形式美。



在自然界中由于地壳的运动,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这是大自然所恩赐的自然美。自然形成的自然美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关系紧密相连,经过艺术家对自然景观进行加工和改造,创作出高于自然景观美的审美艺术作品,体现出艺术感染力的审美价值。



 

  

 

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能激发人们的情感,能被艺术形象的美感所震撼,促使人们对美好的崇高的事物产生一种理想的向往。人们欣赏审美的艺术作品,是对于艺术形象进行体验的追求,是视觉效果感应到心灵深处的愉悦,是自己感知力触及审美情感的激情澎湃的崇高理想。


黄智637


艺术不是现实生活的高度还原。黑格尔认为:艺木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和基础。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离不开现实生活。艺术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具有更加感人的艺术魅力。齐白石笔下的虾,徐悲鸿笔下的马,已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虾和马了。已成为艺术美对现实生活的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因此,艺术美的精神境界早已远远高于现实世界的生活美。这种形象而独道的艺术美并不是艺术的高度还原。


王义书2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艺术的创作源泉,不管是灵感、想象,还是素材,都无不来自于生活。

不论古今中外何种类型的艺术品:音乐、美术、舞蹈、诗歌、杂技……都和当地的生活习俗、文化传承、创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从这一点来说,艺术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但是,艺术作品不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它必然是经过加工创造的。

哪怕是“纪实文学”,和摄影作品。都不完全等同于现实。为什么?纪实文学是由作者的视角、认知去获取资讯、用作者本人惯用的语言风格去记录而成。同一个事物在不同人看来是略有差别的,甚至因为身份、立场而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由此说来,您说的“现实世界”,标准答案在哪里?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

摄影作品总该是高度反映“现实世界”了吧?这个要看你怎么去看待。对于完全不懂摄影的人来说,看到的确实就是里面的景物、人物、事件。但是摄影作品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在于它包含了创作者的匠心。至于观众能否读懂,就是另一回事了。


上述两种以外的其他艺术作品,那就更脱离现实了。比如神话故事、科幻小说、抽象画、行为艺术……前三者加入了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有些甚至无法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如有些怎么看也什么都不像的抽象画)。而”行为艺术“就有意思了,你看到的是现实表演,可是这个现实表演是经过艺术家匠心设计,有意而为之的。那么你还说它是现实世界吗?它是刻意为之的。


题主这个观点从某方面来说是成立的(即:生活是一切艺术品的创作源泉、灵感、动机),但是却不能划等号。


萤河九天


艺术美风韵美


说古论今侠


艺术从生活中来,然而它不是机械地再現生活,也不是还原或“高度还原”生活。艺术家从生活中釆撷原料,经过自己联想思考,加工提炼,他的作品便已经“高于生活”(《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