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剧《安家》再戳痛点:面对老人对孙子的溺爱,我们该怎么办

热剧《安家》再戳痛点:面对老人对孙子的溺爱,我们该怎么办

孙俪主演的都市热播剧《安家》即将接近尾声,编剧六六带给大家的是比继《双面胶》《蜗居》更加挑战三观的剧情,“知否小姐”、“单亲妈妈宁馨”、“两面三刀翟云霄”等反面人物接连出场,让安家天下隔壁的“野鸡中介”桥段黯然失色。

热剧《安家》再戳痛点:面对老人对孙子的溺爱,我们该怎么办

除了恨之入骨的极端人设之外,《安家》中也演绎了不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和矛盾,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但编剧六六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她没有直接告诉观众答案,而是时刻提醒我们:这是回避不了的问题,我们要试着面对解决。

有一段堪称“经典”的故事发生在妇产科医生宫蓓蓓家里,宫蓓蓓是房似锦的顾客,她换房初衷是为了解决一家六口的居住问题,同时也想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对房子吹毛求疵的宫蓓蓓最终在房似锦手上买到了自己心仪的房子,但也正是因为妥善周全的考虑,最后让自己陷入两难境地:老人对孩子的溺爱、丈夫对自己的不满。


为了孩子爆发“家庭战争”

宫蓓蓓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一进家门便看到大儿子吃饭的画面:爷爷喂饭,三岁儿子一边看ipad一边张口嚼饭。

宫蓓蓓气不打一处来,但只能苦口婆心地劝说老人:“爸妈,你们不能这么惯着孩子,一边看ipad一边吃饭对消化不好的。”奶奶立马反驳道:“你去小区里打听下,哪个家的爷爷奶奶不是这样喂饭的,孩子身上的肉都是这么一口一口喂出来的!

宫蓓蓓被怼地无话可说,只能抢过ipad把儿子教训一顿,孩子被吓得哇哇大哭,奶奶赶忙上前哄孙子,一边哄还一边埋怨儿媳:“本来孩子吃饭吃得好好地,现在你一回来,这下好了,连饭都不吃了!”爷爷也气地把筷子重重地摔在了碗上。

热剧《安家》再戳痛点:面对老人对孙子的溺爱,我们该怎么办

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宫蓓蓓决定不跟公婆住一起,将现在的房子换成两居室。当她未征求老公意见带老公看房时,两口子唇枪舌战一触即发,孩子吃饭问题直接上升到了“家庭战争”。

这看似只是“一地鸡毛”的家庭琐事,却几乎在每个家庭中都出现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18年发布了一组数据:

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

老人选择跟子女一起生活,有将近一半人是为了帮忙带孩子,而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又免不了跟子女产发生各种冲突。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宫蓓蓓丈夫在“孩子吃饭问题”上是非不分,一味袒护自己的父母,数落老婆的不是,这无疑在本就脆弱的夫妻关系上再次添了把火。

  • ”中毒“子女的表现

苏珊.博士在《原生家庭》中写道:

对许多中毒的成年子女而言,其中一些人采取了一种微妙的方式——合理化,用“充分的理由”来对父母做的事情做出解释,以排除那些令人痛苦不安的可能性。

成年后,这些子女会为父母管教自己找合理的借口。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同样不会怀疑父母的教育观念错误,也会寻找合理的解释帮年迈的父母开脱。最后,家庭矛盾从两口子的战争变成了两个家庭的战争,他们声嘶力竭地维护父母、讨伐对方。

热剧《安家》再戳痛点:面对老人对孙子的溺爱,我们该怎么办

  • 离婚率上升的影响

中国的离婚率连续15年上涨,据民政局、中商产业研究院可靠数据表明:

从2003年起,我国离婚率由1987年的0.55‰上升为2017年的3.2‰。2018年离婚率继续保持3.2‰。离婚率持续攀升,离婚登记数量也不断增加。2019年全国离婚登记人数延续上升的趋势,2019年三季度全国登记离婚人数310.4万对,同比增长7.1%。

离婚率的节节攀升,无疑再次加剧了年轻人对婚姻的不安全感,他们对自己组建的新生家庭有多不信任,就会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多依赖。

他们坚信“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残酷现实,哪怕原生家庭给自己的童年造成过心理阴影,相比婚姻的不稳定性,父母是最不可能抛弃自己的亲人。

因此,不乏有年轻人在择偶标准上提出附加要求:

另一半必须尊重自己的父母,做听话的儿媳。即便因为真爱而步入婚姻殿堂、生儿育女,他们对自己父母隔代教育也是抱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无不是”态度。

观念冲突的本源

  • 缺乏安全感

剧中孩子的爷爷奶奶跟年轻人的价值观不一样,他们认为“存在即合理”别人家喂饭可以,为什么我们家喂饭就有问题?就像我爸妈常抱怨我:“别人家孩子都让吃零食,我们家孩子凭啥就不让吃零食?”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脱离群体会缺乏安全感。虽然现在的孩子们逐渐接受并理解多元化教育,但仍有不少年轻人在择业时依然选择“随大流”。这不仅是因为父母教育观念上的偏差,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随大流会给我们极大的安全感,我们害怕被边缘化。

热剧《安家》再戳痛点:面对老人对孙子的溺爱,我们该怎么办

  • 获得成就感

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个体生来就想要追求人生意义、追求卓越感。

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年轻父母和老人都希望获得成就感,都希望自己是孩子成才路上的“功臣”,这种迫切的认同感在老人身上更为明显。

年轻父母尚且可以通过事业等其他途径来力争优秀,而老人们往往年事已高,子女也成家立业,他们早早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心中只有一个梦想:为了孙辈发挥最后余热。

  • 量化标准不同

这样看来,年轻父母和老人在带孩子事情上目标是一致的,但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大的冲突呢?这是因为对自己贡献值的量化方式不同。

年轻父母受到科学育儿观念的影响,他们对待孩子是否健康成长的衡量标准是“孩子在某一阶段的能力是否达标”。各个国家会根据本国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

根据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国家卫生部妇社司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订了《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该标准已于2009年6月2日由卫生部正式公布。这个标准不仅可以作为医疗体系儿童保健的临床参考,同样也适合家长用来衡量孩子身高、体重的发育水平。

但对老人来说,他们评价孩子的生长情况往往是通过“孩子一天吃几碗饭,吃几个水果,喝几杯水”等饮食习惯。


热剧《安家》再戳痛点:面对老人对孙子的溺爱,我们该怎么办

老人会根据孩子平时的食量来制定每天的进食标准,一旦孩子没达到,他们就会陷入深深的焦虑:孩子是不是要饿瘦了?是不是要缺维生素了?是不是要生病了?这个焦虑往往会触发他们的心理补偿机制,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吃饭。

无法改变现状就放平心态、做好自己

一次樊登读书会上,有个家长向樊登提了一个问题:

家长说:我们家孩子特别爱看电视,该怎么办?

樊登说:是不是你们家有人爱看电视?

家长说:对,我父亲,24小时不关的那种。

樊登说:那你能不能不让孩子跟你父亲住一起?

家长说:不行,我父亲就一个人。

樊登说:那你能不能跟你父亲说说,让他稍微控制下?

家长说:说了,没用,老人说我都这把年纪了,就这一个爱好。

樊登说:那就不要担心,没准你家孩子以后能成为电视编导!

樊登提的建议一一被这位家长否定了,他的最后一句话看似是在“打趣”,但揭露了这位家长焦虑的来源是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但未来毕竟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将来就一定是这样吗?不一定。既然家长改变不了现状,那就尽量放平心态。看多了电视不见得就一定是坏事,没准孩子将来真的就成了电视编导呢?

年轻父母担心老人错误的养育观念只能培养出低情商的孩子。虽然从短期看,老人溺爱确实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但如此就贸然断言“孩子将来情商低”,忽视了父母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确实有点夸大其词了。

造成“孩子情商低”有一个重要前提:家长对孩子不作为。面对老人的错误,年轻父母不是只有“竭尽全力劝说老人纠正观念”这一种解决方法,

抽时间自己带孩子才是王道。

大城市的职场父母多忙于工作,甚至经常加班,确实难以做到长时间陪伴孩子。但坚持一周半天时间的高质量陪伴,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依然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正面作用。


热剧《安家》再戳痛点:面对老人对孙子的溺爱,我们该怎么办

什么是高质量陪伴?不是趁机说教让孩子做到懂事听话,而是放下手机,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生活中,陪孩子一起吃饭、一起看书、一起玩耍,教孩子穿衣、穿鞋等等,享受跟孩子的每一分钟,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不指责不抱怨,诚心跟孩子做朋友。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说过:

父母亲是什么人,比他们做什么更重要。父母亲的人格基本健康,如发生单个创伤性事件,不至于对孩子的核心人格产生太大的影响。

退一万步说,父母连一周半天的高质量陪伴都无法长期坚持,但只要他们人格健全,即便老人无底线溺爱孩子,也不可能取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榜样地位,孩子将来依然能变成高情商。

此次肺炎疫情,奔赴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中很多也是为人父母,他们长达数月无法与家人团聚,孩子只能请家中老人帮忙照看,但我相信,他们的孩子仍会以父母为榜样、向父母学习,将来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心理问题。

:很喜欢一句话:育儿不是话术,而是父母的修行。将这句话送给自己,也送给你们。在育儿道路上,你我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