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正锋40万字长篇小说首次披露,为师如父的肺腑之言

写作的门槛很低,堂奥却极深。

原因是,这门课的教与学,确实是“急不得也么哥”,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时间与耐心。

现代社会“知识大爆炸”,学生需要修习的科目很多,不可能只读“四书五经”。

但贪多求快,道听途说,压缩饼干式的教学,对于中小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损害尤其明显。

因此,如何在沉潜把玩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值得读书人认真思考。

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

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和写作练习。

《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

“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

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

广州阅读推广大使董正锋老师说,我们教孩子写作,绝不仅仅是继承文字的躯壳。

而是让学生通过一次次外化的描写,内化为一次次对真实生活的品味和体会。

那么——

如何让描写变成对真实生活的品味?

常规作文教学中,我们让孩子写父爱、母爱,基本停留在司空见惯老生常谈千遍一律的几件典型材料的选择上。

例如生病送医院、下雨天送伞、考试失利对我的引导和教育、冬天掖被子等。

老师往往忽视了借描写训练进行一次真实生活的品味,体验回忆的美妙,经历一次成长的修行。

例如,如何借助描写去真实体验父爱?

我们可以按照五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巧用图画

首先,发给学生一张图画纸。

要求学生回忆爸爸爱自己故事,作一副表现“父爱”的的图画。

董正锋40万字长篇小说首次披露,为师如父的肺腑之言

学生要把画面画出来,必须要有很强的画面感,画面感来自哪里?

来自孩子对父亲的动作、神情、话语以及一些能表现爱的物件、细节的深刻体察。

由于孩子平时的积累是无意识的,加上快节奏的生活,他们很少会去回味、品味生活的美好。

无论是写父爱、母爱、同学情、师生情,孩子们的画面往往空空如也苍白无力。

孩子们图画纸上,如同孩子空洞的回忆,往往只有孤零零的两个人物:爸爸、我。

呈现在他们脑海的可能就是一张父子(女)合影的人物照。

第二步:添加背景

其次,给人物照添加背景及细节。

老师引导孩子,能否把“爱”具化到一个场景?上学路上、厨房、医院、校门口、生日宴会、床前……

通过场景的拓展,引导学生回忆爸爸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逐步感悟父爱无处不在。

这一步既为描写拓展了景物的空间,又为孩子对爱的回忆设置了心灵的驿站,孩子可以驻足其间,留下了细细品味的慢镜头。

这时候,孩子的图画纸上则是画的“我和爸爸”在一起的风景照。

董正锋40万字长篇小说首次披露,为师如父的肺腑之言

这些风景当然有它们特别的意义。

如冬天下雪的傍晚,放学路上,爸爸在瑟瑟寒风中给我送围巾;秋日暖阳的中午,形容枯槁的病床前,爸爸小心翼翼地为我削苹果……

第三步:挖掘意义

第三,挖掘风景照背后的意义。

挖掘背景中一些有意义的小物件,并放大细节,使画面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如:春天的早上,厨房里,爸爸给我手忙脚乱地做早餐……

教师可以提问:厨房里会有哪些小物件呢?它们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样的质感?

这是对回忆中细节的深度挖掘,挖掘越深,“父爱”将在回忆中将越来越具化。

这时学生画面就不仅是一张风景照,而是带着浓浓生活气息的生活照

厨房里,洒满了清晨的暖阳,照映着厨房里亮锃亮的瓷盘,爸爸的手里端着一杯冒着热气腾腾的牛奶。

闪着金属光泽的汤匙,在玻璃杯中搅拌着,发出“叮当叮当”清脆的声响。

我倚在门框,揉着惺忪的睡眼……

第四步:雕琢细节

第四,雕琢人物特有的细节表现。

例如:下着雪的傍晚,爸爸给我送围巾时的动作、神态、语言是怎样的?会有哪些习惯性的表现?

粗糙的双手,沙哑的嗓音,凝视着我,轻轻围在脖子上,淡淡的烟草味儿,牵着我的手,自行车的后座上,泥泞小径上一串深深的车辙……

董正锋40万字长篇小说首次披露,为师如父的肺腑之言

生活中看似平凡,却蕴藏深切的爱。

爸爸的爱,其动人之处也就在这“凝视”、“围”与“牵着”这些人物的动作与神态中。

这是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每一次细腻的描写,它不是再现逼真的生活。

而是对生活的一次品味,

是生命成长的一次修行。

我们有效地运用,才会体会表达的快乐,不仅仅是作文的展现,而是能形成孩子一生的素养,让生活的美化作一种情感去充斥孩子的心灵。

第五步:品味美好

最后,通过细节刻画,编织美的世界,加深情感体验。

可以选定爸爸送围巾时的目光描写作为细节刻画。

此刻,爸爸的目光是什么样的?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温度和力度的联想。

爸爸的目光有着什么样的含义?

引导孩子追寻目光背后的那份爱。

爸爸的目光如何从眼眶抵达“我”的内心?

引导孩子通过这种慢动作的回放,去感悟目光所传递的爱和力量。

董正锋40万字长篇小说首次披露,为师如父的肺腑之言

以下是——董老师班上一位四年级学生作文片段:

爸爸伫立在瑟瑟风雪中,伸出粗糙的手,轻轻地把鲜红的围巾为我系上。

他凝视着我,用略带沙哑的嗓音对我说:“还冷吗?”

我抬起头,看见了爸爸那温暖的目光,仿佛春天的阳光沐浴着我,又仿佛温柔的手抚摸着我。

不知道是围巾的作用,还是爸爸的目光,我感到脸颊一股温热,身体里一股暖流在潺潺地涌动。

“千万不要感冒哦!”

寒风中,我看到爸爸眼里微微冻红的脸庞。

我的泪水,顺着脸颊,潸潸然流了下来……

董正锋40万字长篇小说首次披露,为师如父的肺腑之言

通过对爸爸目光的细节描写,通过目光的数量词及动词,目光的温度和力度,以及修辞的准确运用,赋予目光以情感含义。

董正锋40万字长篇小说首次披露,为师如父的肺腑之言

再举一个例子:

董老师长篇小说《汉江浩涛》节选

对于父亲的记忆,只是水里零星闪烁的鳞片,——碎裂,而且欠缺温暖。

父亲因为病,饱受煎熬,吃尽苦头。每次见他,我小小的心子总是畏葸地发跳,我害怕这个张牙舞爪语焉不详的“疯人”。

我害怕他的病,他一发病,我就吓得藏起来,藏得远远的。藏好了,探出头来躲着看他,也看母亲。

母亲似乎不怕他的病,她捏着一条蘸湿了的毛巾给他揩身子,搌他嘴巴外面如泡沫样的唾沫胰子。

父亲却不领情,身子痉挛着,将她一把推开,推出几米远。撞在桌角上,淤青一块皮,猩红一块肉。

记得一次,一家人在麦场上码棉梗垛子。

棉花吐絮了,把白白绒绒的花朵朵摘下来,装进蛇皮袋,可以卖钱。剩下的棉梗,则可以作过冬的柴草。

寒冬腊月的天,万木凋零,牛山濯濯。枝桠上结结实实地屯积着一尺厚的白瓷瓷的雪花,树干一律秃秃溜溜地扠挲着,结一层虚花花的冰棱。

这世界冰天雪地的,哪有什么干柴草呢?就算有,风饕雪虐,天也冷得奇。

空气都不流动了,凝定了,结了无数根像刀子般锋利的冰丝儿,跟雾凇样,跟细铁丝样,也跟锼弓子样。手碰上去,能听见冰丝儿“叭叭”的断裂声。

人走在地上,地是硬的,走起路来呱嗒作响。

有时不小心,两脚就会在冰舌头上不能控制地跐滑起来,尻子连连礅地,停不下来。

有时,能听见脚尖蹴断冰柱那“嘎咔咔嚓嚓!嘎咔咔嚓嚓!”的响声。

响声脆极了,轻微极了,也锐极了,犀利极了。

故乡的冬天就这么冷。折胶堕指,冻得人手足皴瘃,谁还敢出去呢?没有人。就更甭说去拾柴草啦?所以一到夏、秋两季,农人们便早早地贮备起过冬的柴草来。

什么柴草呢?麦秸子细了,玉孢棵子软了,豆棵子蔫了。

挑来练去,只有棉梗好。粗,硬,而且有韧性,沾水不摧,历冬不折,经放,经耗,又经烧。

父亲,母亲,姐姐和我便在麦场上搭着这种过冬用的棉梗。

父亲站在垛子上,我们娘仨在下面。母亲抱来一捆棉梗要子递给他,他负责在上面码好。

但他好像病发了,不接捆子,却唱起《双婚记》来:

我今日生活得日吧唰,在家做庄稼

一天犁了二分地,打了一十二页铧

这个庄稼不做吧,靠着老婆纺棉花

盆盆大的铁灯盏,捻子搓了丈七八

天明着了九斤油,纺了一两二斤花

声音琅琅,抑扬顿挫,麦场上的人都听见了。母

亲手递软了,大声喊:“火生吔!火生吔!”

父亲唱完一段,问:“兰贞吔,你纺不纺棉花?”

“纺啥棉花?快拿去码。”母亲累得不行,没好气地说。

父亲却跳了起来,吼道:“老子堂堂一个诗人在上面犁地,拼死拼活,叫你在家纺棉花,你不纺。——这个庄稼不做也罢。”

从捆子里抽出一根青皮棉梗刷地一下掴在母亲的脑袋上。

母亲没缓过劲来,叫了声“哎哟”,就捂住脑袋蹲下身呜呜地哭起来。

耳边那厢又听得初更鼓,

思想起当年事好不悲凉,

遭不幸掳金邦身为厮养,

程郞成婚配苦命鸳鸯……

朝着北头疯疯颠颠地走去。

姐姐见妈妈哭了,赶紧趱过来。娘说:“沁钰吔你爹跑了,快去把他追回来。”

姐姐要拉我去,没看到我人。

她站在麦场中央带着哭腔喊:“弟弟你去哪儿了?你听见没有?出来。我们去找爹,爹又跑了……”

我不吱声,我藏了起来。

我总是藏得很隐蔽,任何人都找不到我,父亲也瞅不见我。

有时父亲瞅不见我就叫我,吐着黏涎子,恸恸地唤:“小轩,小轩,我的儿!你在哪里?”

但我不会出去,我怕他,我总是小心翼翼地疏远他。

他也没主动亲近过我们。他这样打母亲,却从来没有打过我们。

董正锋40万字长篇小说首次披露,为师如父的肺腑之言

董老师与茅盾文学奖得主同台领奖

无论是学生的作文,还是董老师的小说作品,这样的细节描写是对亲情的一次回味,是一次生命的修行。

细节刻画为孩子的情感体验,提供了一个立体、动态的空间。

我们通过这种形式拉动情感,并让情感借助描写倾注于笔端。

学生在细细品味人物目光的同时,爱通过品味在学生心中定格。

熟悉的生活如果缺少品味的能力,将会少了几分幸福,又何来文字的精彩?

品味生活引领学生去寻找语言的本色。

董正锋40万字长篇小说首次披露,为师如父的肺腑之言

总结今日所学方法,五种技巧

从文笔到文采,从形式到内涵

夯实和丰富学生的写作基本功

赋予每个文字以生命的价值,

是一次次对生命意义的找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