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人戰疫口述檔案③

歷經近兩個月的戰役,湖北現有疑似病例清零,各省醫療隊也陸續撤離。

當我們在說,「謝謝你,為疫情拼過命」時,不僅應該致敬一線醫護工作者,也應該致敬一線電視新聞人。

這裡是《電視新聞人戰役口述檔案》專題系列,《傳媒1號》與《之媒》聯袂全國14家省級廣播電視臺,藉此7篇口述,記錄了多位來自全國各地、投身於抗疫一線報道的電視新聞人們真實的工作和生活狀態。

今天,傳媒1號以創號以來史上第一次特殊版面日,從頭條到七條全版面刊載這一系列,致敬那些為疫情拼過命的電視新聞人們——

你們報道疫情,1號報道你們;你們以新聞留下視頻檔案,1號則以文章留下口述檔案。

電視人戰疫口述檔案③ | 向著現場逆行

對於更廣泛的大眾來說,我們對於這場疫情的認識,是從對一個未知病毒的恐懼開始的。等塵埃落定後,有機會回頭看看,我們也許會發現新冠肺炎這個正式名字至今仍在學界中有所爭議的傳染病,引發了一場全球範圍內的群體恐慌。所有的情緒,從武漢開始,發散到各地發熱門診中去。

圍繞「響應」,「順行」和「逆行」迅速區分出了方向。醫院裡,稍有發熱症狀的患者在本就人滿為患的醫院大廳裡排起長隊,旁邊告示牌上提醒著流程和等待就診時間。大量非本院的醫務人員一批又一批地支援到定點收治醫院。城市裡,反映人口流動的春節空城指數失效,街上鮮有長期駐足的人流,所有人都離得遠遠的。

三三兩兩的電視人夾雜在中間,扛著機器,打量著來往的每一個人,努力在被允許進入指定地點或地區的有限時間內,與目之所及的對象建立聯繫。「如果你的報道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現場不夠近」,這是許多記者的座右銘。

疫情打破了電視在歷年春節進入淡季的傳統,也改變了這群電視人的春節軌跡,甚至新聞生涯。

1

見過卻沒吃上的年夜飯

廣西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新聞頻道社會新聞採訪部主管 藍桂強

電視人戰疫口述檔案③ | 向著現場逆行

(左一為藍桂強)

1月22日,廣西北海市通報首例輸入性新型肺炎患者。那時我們在首府南寧市,還沒有感受到這個未知病毒所即將引發的大面積暴發和全民恐慌。

大年三十正好是我最後一天的值班日。從南寧到我老家桂平,一小時的高鐵,很方便。我下午4點鐘下班後,正好趕上回家吃年夜飯。

幾乎是開飯的同一時間,我接到了第二天探訪隔離病區的採訪任務。當時其實沒有太多的猶豫,就做出了決定。作為一名記者,哪裡有新聞就衝向哪裡,這是工作的職責所在。特別是要進入病毒的潛在汙染區採訪,是我們區內電視媒體的首次。只是想著剛回到家,家人做了一大桌的菜,還沒來得及吃上一口就要返回工作崗位,內心情感上有些自責罷了。

家人免不了有些擔心。但他們還是鼓勵我,告訴我,去了就把事情做好。就這樣,除夕當晚,我坐著高鐵又返回了南寧。當時怕家人,特別是老人擔心,我只告訴他們自己會去到醫院,但隱瞞了要進入隔離病區的部分。我心想著,讓老人家安心過節就好,年輕人在外面忙自己的事情。

後來,我爸從電視上看到了我們探訪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隔離病區的報道,然後給我打了電話。我知道他心裡很是擔心,但沒多說什麼,就是提醒我,口罩要戴好,自己保護好。

現在,我把這次疫情報道經歷,當成自己職業生涯的一次冒險。

進入隔離病區前,我們都會對它的環境有各種想象,但只有進去後才能感受到整體氛圍,是語言描繪不出來的封閉和壓抑。甚至剛進去的時候,可能因為長時間的防護準備,你一時不會對這個病毒離你多近有很清晰的感覺。但當你走在乾淨且安靜的走廊中,看到被安排在類似活動板房結構的病房內的病人,聞到空氣中瀰漫的消毒水的味道,不由自主地就會被裡面那種氛圍所影響,然後出於本能地產生一種恐懼感,也會更加感慨醫務人員的工作強度和精神壓力。

醫務人員會花時間給我們做心理疏解。她會耐心跟我們聊,疫情如何,治療如何,防控如何,然後用自己的平安來寬慰我們。慢慢地,剛進來的那種恐懼情緒真得慢慢淡化了,我們逐漸融入到了這個環境,這一切也被鏡頭記錄下來,成為了我們從一線傳遞給所有民眾的信心。

2

來不及團聚,也來不及送別

北京衛視醫療紀實節目《生命緣》記者 賴一銳

電視人戰疫口述檔案③ | 向著現場逆行

最早製片人李蕭大年初三給我打電話的時候,是告訴我準備收拾東西去武漢的。收拾好東西后,又接通知說暫時不能同新聞中心一起作為第一批進入武漢的隊伍。隔天大年初四,我進了機房,做起了後期導演,剪輯前方傳回來的素材。

初六晚上一夜沒走,我在機房從夜裡11點一直待到早上7點。我知道,前方拍回來的內容,可以說是同事們冒著生命的風險換回來的。在後方把最精彩的內容挑選出來,然後把片子做好,是我們作為同事能夠給予他們的回報。

再次接到領導電話是初八了。電話通知我和另外一位攝像,作為第二批次去到北京佑安醫院蹲點。做醫療節目出身,我們對這個領域,這個行業,從來沒有理由說去猶豫什麼。

只是這次多了另外一個情況。父母因為自己兩年沒回家過年,所以今年春節前早早來了北京,也訂好了元宵節回程的機票。但因為疫情,我沒有辦法帶他們出去玩了,也沒有時間照顧他們。當時心想,如果這次我去了醫院,後面即使出來也要接受為期14天的隔離。那樣的話,他們元宵節回老家前,我們甚至沒法再見面了。我只能叮囑他們,儘量別出門,買菜的話樓下超市都有。等到走的時候,我會幫他們訂好車,送他們自己去機場。

其實元宵節當天,我挺想回去的,我特別想偷偷地、保持一定距離地把爸媽安全送走。還是不放心,擔心他們防護措施有沒有做到位,是不是能自己找到辦理托運行李的地方,能不能自己順利過安檢。但我知道,我那時如果自行外出的話,也會成為一個新的傳染源。如今回想,比較幸運的是,除夕當晚我們還是一家人在一起,吃了一個團圓飯。

那通電話當晚,我進入到了收治輕症患者的佑安醫院感染科,跟拍了醫務人員從零點到第二天早上的一個班次。我們需要了解他們夜裡的工作狀態,他們需要做什麼,我們能接觸到什麼,病人們狀態如何。所有的細節,都是我們想近距離了解的。

我印象很深刻,在2月1日夜過凌晨四點,這是我最熟悉的北京四點,我們出來給設備換電池。北京下雪了。我永遠記住我走出北京佑安醫院隔離病房看到的一場雪,在這個寒冬中,每個熬夜為抗擊疫情的人們都給這座城市留下一絲絲溫暖。

在北京佑安醫院隔離病房拍攝二十多天的日子,我與醫院的醫護和患者打成了一片,成了他們最好的傾訴者,也是他們最好的朋友。就在2月26日傍晚,我剛從北京佑安醫院的隔離病房出來,我就接到一通領導的電話說今晚好好休息調整一下,明天前往最一線的湖北武漢拍攝。可能源於在佑安醫院的熟悉,毫不猶豫地決定前往奔赴武漢。我跟佑安醫院熟悉的醫護人員一一打招呼作別,有些不捨期望他們給我最溫暖的鼓勵,也是笑容之下作為記者能夠奔赴武漢前線最光榮的時刻。

2月27日,一早得到了領導、同事們的送行,我們做了最好的防護,帶了充足的防護物資。一行四人坐上高鐵開始這段逆行的旅程。

3

在武漢,有一份「安徽溫度」

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 朱明輝

電視人戰疫口述檔案③ | 向著現場逆行

在一線的工作狀態一直是非常忙碌的。在去武漢之前,每天除了要跟安徽援鄂醫療隊進行視頻連線,並對他們在武漢一線的內容進行及時播發,我也是安徽省定點醫院和各大醫院發熱門診的常客。新聞中心記者的工作常態,是要保證24小時電話在線。

安徽是湖北的臨省。在這裡的醫院,你能夠碰到很多從武漢回來的人。突然有一天,有個小夥子叫住了我,證實了我記者的身份後,說了一句至今都令我非常感動的話。他說,「你們是好樣的」。我一時怔住了。他緊接著說,「你們這麼辛苦地深入一線真實的報道出去,大家就會知道更多科學客觀的消息,就會知道這個病毒沒有網上說的那麼可怕。」

我知道我們不適合在當下那個場合聊天,所以只是點點頭,安慰他說,「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你們不要太擔心,有非常多優秀的醫生在。」(編者注:3月8日,安徽省境內新冠肺炎定點醫院已實現所有患者清零。)

後來我知道,我們記者是那段時間唯一主動跟他說話的人。

其實大家都會害怕,包括醫生和專家在最初對這個陌生的病毒都沒有找到特別好的方法。在去往採訪現場的路上,我們同事也會私下聊天,提醒彼此要做好防護,儘量保持距離。但只要一進到現場,你會發現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都在新聞上,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找到好的拍攝角度,如何及時地捕捉到一手的採訪素材。等所有工作結束,坐車回到單位了,才後知後覺,回想自己當時哪裡的防護有沒有疏漏。

從大年初二參與疫情報道後,我就沒怎麼回過家了,一直住在臺裡的宿舍裡,儘量與家人保持距離。平常會通視頻電話,告訴他們我的精神狀態和健康狀態都很好。作為記者,你應該有對於科學的理性意識。作為民眾的消息來源,如果你都慌不擇路了,又讓老百姓怎麼辦呢?我一直告訴家人,等疫情結束後,心無旁騖地擁抱,不是更好嗎?

2月下旬,安徽的疫情已經取得階段性勝利,而武漢的疫情防控還處於膠著狀態。在得知新聞中心有計劃派遣記者赴湖北武漢抗疫一線採訪的消息後,我再一次主動請纓,「讓我去,我在一線已經跑了很長時間,對防護知識瞭解不少,請領導放心」。

隨後,2月19號,我和新聞中心攝像記者高森跟隨安徽第六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登上了飛往武漢天河機場的飛機,當晚便發回了「安徽第六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達到武漢」的消息。

如今來到武漢抗疫一線已經二十多天了,以前只聽說過武漢是「火爐」,來了才知道,冬春之交的陰冷也是讓人刻骨銘心。連日來的陰雨,伴隨著膠著的疫情,讓置身這裡的每個人都不自覺地裹緊衣服、戴緊口罩。支撐著大家挺過來的,是溫度,這溫度來自於身體裡的流淌的熱血,也來自於相互之間傳遞的點滴溫暖。

平常採訪下基層家常淡飯,每個月有一半時間我都在田裡地裡,逢人見面聽到最多的是「朱老師,省臺來的」。這次來武漢,第一次聽到有采訪對象感慨「哇塞,你是家鄉臺的」。倍感新奇之餘,也倍感溫暖,好像我帶來了某種溫度。

那種親切、那種莊嚴,像戰場會師的同袍弟兄,「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有些援鄂醫療隊隊員接受採訪很主動,想透過鏡頭給家人報平安。他們知道相比於微信視頻裡「我很好」,上了年紀的老人們更相信他們一直看慣了的安徽衛視。而有些人推辭退卻,想了想說,「我還沒告訴爸媽我上前線了,怕他們擔心」

我來到這裡,不像一個新聞記者,更像他們的戰友,帶來了某種溫度,有時候你想採訪對象說一些略帶莊重的新聞語,他跟你說的都是親切的家鄉話。來前線快一個月,採訪100多人次,我已經記不清他們的樣子和說過什麼話,記得最多的是想上個鏡頭,讓家人放心。對此,我盡我可能滿足每個人的願望,雖然,這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

我也是一份溫度,我來到武漢了,我也是他們一員,此刻,正和武漢站在一起。

春天已經來了,勝利不遠了。

聯絡鳴謝 |

馬鐵護 廣西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主任兼新聞頻道總監

邵震 安徽廣播電視臺廣告中心主任

張璐 北京衛視宣傳推廣及製作部副總監

*排名先後按拼音順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