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人战疫口述档案③

历经近两个月的战役,湖北现有疑似病例清零,各省医疗队也陆续撤离。

当我们在说,「谢谢你,为疫情拼过命」时,不仅应该致敬一线医护工作者,也应该致敬一线电视新闻人。

这里是《电视新闻人战役口述档案》专题系列,《传媒1号》与《之媒》联袂全国14家省级广播电视台,借此7篇口述,记录了多位来自全国各地、投身于抗疫一线报道的电视新闻人们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今天,传媒1号以创号以来史上第一次特殊版面日,从头条到七条全版面刊载这一系列,致敬那些为疫情拼过命的电视新闻人们——

你们报道疫情,1号报道你们;你们以新闻留下视频档案,1号则以文章留下口述档案。

电视人战疫口述档案③ | 向着现场逆行

对于更广泛的大众来说,我们对于这场疫情的认识,是从对一个未知病毒的恐惧开始的。等尘埃落定后,有机会回头看看,我们也许会发现新冠肺炎这个正式名字至今仍在学界中有所争议的传染病,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群体恐慌。所有的情绪,从武汉开始,发散到各地发热门诊中去。

围绕「响应」,「顺行」和「逆行」迅速区分出了方向。医院里,稍有发热症状的患者在本就人满为患的医院大厅里排起长队,旁边告示牌上提醒着流程和等待就诊时间。大量非本院的医务人员一批又一批地支援到定点收治医院。城市里,反映人口流动的春节空城指数失效,街上鲜有长期驻足的人流,所有人都离得远远的。

三三两两的电视人夹杂在中间,扛着机器,打量着来往的每一个人,努力在被允许进入指定地点或地区的有限时间内,与目之所及的对象建立联系。「如果你的报道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这是许多记者的座右铭。

疫情打破了电视在历年春节进入淡季的传统,也改变了这群电视人的春节轨迹,甚至新闻生涯。

1

见过却没吃上的年夜饭

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频道社会新闻采访部主管 蓝桂强

电视人战疫口述档案③ | 向着现场逆行

(左一为蓝桂强)

1月22日,广西北海市通报首例输入性新型肺炎患者。那时我们在首府南宁市,还没有感受到这个未知病毒所即将引发的大面积暴发和全民恐慌。

大年三十正好是我最后一天的值班日。从南宁到我老家桂平,一小时的高铁,很方便。我下午4点钟下班后,正好赶上回家吃年夜饭。

几乎是开饭的同一时间,我接到了第二天探访隔离病区的采访任务。当时其实没有太多的犹豫,就做出了决定。作为一名记者,哪里有新闻就冲向哪里,这是工作的职责所在。特别是要进入病毒的潜在污染区采访,是我们区内电视媒体的首次。只是想着刚回到家,家人做了一大桌的菜,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就要返回工作岗位,内心情感上有些自责罢了。

家人免不了有些担心。但他们还是鼓励我,告诉我,去了就把事情做好。就这样,除夕当晚,我坐着高铁又返回了南宁。当时怕家人,特别是老人担心,我只告诉他们自己会去到医院,但隐瞒了要进入隔离病区的部分。我心想着,让老人家安心过节就好,年轻人在外面忙自己的事情。

后来,我爸从电视上看到了我们探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隔离病区的报道,然后给我打了电话。我知道他心里很是担心,但没多说什么,就是提醒我,口罩要戴好,自己保护好。

现在,我把这次疫情报道经历,当成自己职业生涯的一次冒险。

进入隔离病区前,我们都会对它的环境有各种想象,但只有进去后才能感受到整体氛围,是语言描绘不出来的封闭和压抑。甚至刚进去的时候,可能因为长时间的防护准备,你一时不会对这个病毒离你多近有很清晰的感觉。但当你走在干净且安静的走廊中,看到被安排在类似活动板房结构的病房内的病人,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消毒水的味道,不由自主地就会被里面那种氛围所影响,然后出于本能地产生一种恐惧感,也会更加感慨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

医务人员会花时间给我们做心理疏解。她会耐心跟我们聊,疫情如何,治疗如何,防控如何,然后用自己的平安来宽慰我们。慢慢地,刚进来的那种恐惧情绪真得慢慢淡化了,我们逐渐融入到了这个环境,这一切也被镜头记录下来,成为了我们从一线传递给所有民众的信心。

2

来不及团聚,也来不及送别

北京卫视医疗纪实节目《生命缘》记者 赖一锐

电视人战疫口述档案③ | 向着现场逆行

最早制片人李萧大年初三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是告诉我准备收拾东西去武汉的。收拾好东西后,又接通知说暂时不能同新闻中心一起作为第一批进入武汉的队伍。隔天大年初四,我进了机房,做起了后期导演,剪辑前方传回来的素材。

初六晚上一夜没走,我在机房从夜里11点一直待到早上7点。我知道,前方拍回来的内容,可以说是同事们冒着生命的风险换回来的。在后方把最精彩的内容挑选出来,然后把片子做好,是我们作为同事能够给予他们的回报。

再次接到领导电话是初八了。电话通知我和另外一位摄像,作为第二批次去到北京佑安医院蹲点。做医疗节目出身,我们对这个领域,这个行业,从来没有理由说去犹豫什么。

只是这次多了另外一个情况。父母因为自己两年没回家过年,所以今年春节前早早来了北京,也订好了元宵节回程的机票。但因为疫情,我没有办法带他们出去玩了,也没有时间照顾他们。当时心想,如果这次我去了医院,后面即使出来也要接受为期14天的隔离。那样的话,他们元宵节回老家前,我们甚至没法再见面了。我只能叮嘱他们,尽量别出门,买菜的话楼下超市都有。等到走的时候,我会帮他们订好车,送他们自己去机场。

其实元宵节当天,我挺想回去的,我特别想偷偷地、保持一定距离地把爸妈安全送走。还是不放心,担心他们防护措施有没有做到位,是不是能自己找到办理托运行李的地方,能不能自己顺利过安检。但我知道,我那时如果自行外出的话,也会成为一个新的传染源。如今回想,比较幸运的是,除夕当晚我们还是一家人在一起,吃了一个团圆饭。

那通电话当晚,我进入到了收治轻症患者的佑安医院感染科,跟拍了医务人员从零点到第二天早上的一个班次。我们需要了解他们夜里的工作状态,他们需要做什么,我们能接触到什么,病人们状态如何。所有的细节,都是我们想近距离了解的。

我印象很深刻,在2月1日夜过凌晨四点,这是我最熟悉的北京四点,我们出来给设备换电池。北京下雪了。我永远记住我走出北京佑安医院隔离病房看到的一场雪,在这个寒冬中,每个熬夜为抗击疫情的人们都给这座城市留下一丝丝温暖。

在北京佑安医院隔离病房拍摄二十多天的日子,我与医院的医护和患者打成了一片,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者,也是他们最好的朋友。就在2月26日傍晚,我刚从北京佑安医院的隔离病房出来,我就接到一通领导的电话说今晚好好休息调整一下,明天前往最一线的湖北武汉拍摄。可能源于在佑安医院的熟悉,毫不犹豫地决定前往奔赴武汉。我跟佑安医院熟悉的医护人员一一打招呼作别,有些不舍期望他们给我最温暖的鼓励,也是笑容之下作为记者能够奔赴武汉前线最光荣的时刻。

2月27日,一早得到了领导、同事们的送行,我们做了最好的防护,带了充足的防护物资。一行四人坐上高铁开始这段逆行的旅程。

3

在武汉,有一份「安徽温度」

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朱明辉

电视人战疫口述档案③ | 向着现场逆行

在一线的工作状态一直是非常忙碌的。在去武汉之前,每天除了要跟安徽援鄂医疗队进行视频连线,并对他们在武汉一线的内容进行及时播发,我也是安徽省定点医院和各大医院发热门诊的常客。新闻中心记者的工作常态,是要保证24小时电话在线。

安徽是湖北的临省。在这里的医院,你能够碰到很多从武汉回来的人。突然有一天,有个小伙子叫住了我,证实了我记者的身份后,说了一句至今都令我非常感动的话。他说,「你们是好样的」。我一时怔住了。他紧接着说,「你们这么辛苦地深入一线真实的报道出去,大家就会知道更多科学客观的消息,就会知道这个病毒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可怕。」

我知道我们不适合在当下那个场合聊天,所以只是点点头,安慰他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你们不要太担心,有非常多优秀的医生在。」(编者注:3月8日,安徽省境内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已实现所有患者清零。)

后来我知道,我们记者是那段时间唯一主动跟他说话的人。

其实大家都会害怕,包括医生和专家在最初对这个陌生的病毒都没有找到特别好的方法。在去往采访现场的路上,我们同事也会私下聊天,提醒彼此要做好防护,尽量保持距离。但只要一进到现场,你会发现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都在新闻上,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找到好的拍摄角度,如何及时地捕捉到一手的采访素材。等所有工作结束,坐车回到单位了,才后知后觉,回想自己当时哪里的防护有没有疏漏。

从大年初二参与疫情报道后,我就没怎么回过家了,一直住在台里的宿舍里,尽量与家人保持距离。平常会通视频电话,告诉他们我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状态都很好。作为记者,你应该有对于科学的理性意识。作为民众的消息来源,如果你都慌不择路了,又让老百姓怎么办呢?我一直告诉家人,等疫情结束后,心无旁骛地拥抱,不是更好吗?

2月下旬,安徽的疫情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而武汉的疫情防控还处于胶着状态。在得知新闻中心有计划派遣记者赴湖北武汉抗疫一线采访的消息后,我再一次主动请缨,「让我去,我在一线已经跑了很长时间,对防护知识了解不少,请领导放心」。

随后,2月19号,我和新闻中心摄像记者高森跟随安徽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登上了飞往武汉天河机场的飞机,当晚便发回了「安徽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达到武汉」的消息。

如今来到武汉抗疫一线已经二十多天了,以前只听说过武汉是「火炉」,来了才知道,冬春之交的阴冷也是让人刻骨铭心。连日来的阴雨,伴随着胶着的疫情,让置身这里的每个人都不自觉地裹紧衣服、戴紧口罩。支撑着大家挺过来的,是温度,这温度来自于身体里的流淌的热血,也来自于相互之间传递的点滴温暖。

平常采访下基层家常淡饭,每个月有一半时间我都在田里地里,逢人见面听到最多的是「朱老师,省台来的」。这次来武汉,第一次听到有采访对象感慨「哇塞,你是家乡台的」。倍感新奇之余,也倍感温暖,好像我带来了某种温度。

那种亲切、那种庄严,像战场会师的同袍弟兄,「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有些援鄂医疗队队员接受采访很主动,想透过镜头给家人报平安。他们知道相比于微信视频里「我很好」,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更相信他们一直看惯了的安徽卫视。而有些人推辞退却,想了想说,「我还没告诉爸妈我上前线了,怕他们担心」

我来到这里,不像一个新闻记者,更像他们的战友,带来了某种温度,有时候你想采访对象说一些略带庄重的新闻语,他跟你说的都是亲切的家乡话。来前线快一个月,采访100多人次,我已经记不清他们的样子和说过什么话,记得最多的是想上个镜头,让家人放心。对此,我尽我可能满足每个人的愿望,虽然,这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

我也是一份温度,我来到武汉了,我也是他们一员,此刻,正和武汉站在一起。

春天已经来了,胜利不远了。

联络鸣谢 |

马铁护 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兼新闻频道总监

邵震 安徽广播电视台广告中心主任

张璐 北京卫视宣传推广及制作部副总监

*排名先后按拼音顺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