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中小學教學》簡答題考點歸納(上)

教師資格證《中小學教學》簡答題考點歸納(上)

往期肖老師以筆記的形式從頭到尾梳理了小學教師資格證考點

是不是感覺抓不住重點呢?

這期我們就以題型為導向來梳理考點

本期講中小學教師資格證《中小學教學》簡答題的考點

今天更新第一部分


(一)簡述教學的概念、任務及意義。

(1)教學的概念

教學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規範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是教師教、學生學的一種統一活動。

(2)教學的任務

①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②發展學生的智力、體力與創造才能

③培養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

④關注學生個性發展

(3)教學的意義

①教學是傳授系統知識、促進學生髮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學為個人全面發展提供科學的基礎和實踐

③教師是教育工作構成的主體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徑

補充知識:

(1)教學與教育的關係

教學與教育是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教育包括教學,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在學校教育中,除了教學,學校還可以通過課外活動、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等途徑對學生進行教育。


(2)教學與智育的關係

智育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通過教學這條途徑來實現,但智育也需要通過課外活動等途徑才能全面實現。教學不僅僅是智育的實施途徑,也是德育、美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的實施途徑。

(3)教學與上課的關係

教學與上課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教學包括上課,還包括備課、課外作業的佈置、課外輔導、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定等一系列環節。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教學的任務主要是通過上課完成的。


(二)簡述教學過程的本質。

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認識的間接性:教學過程主要是對已有的文化知識的學習,而不是對客觀世界的原創性認識,區別去科學家的認識活動。

(2)認識的交往性: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是發生在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

(3)認識的教育性:德國赫爾巴特曾提出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的觀點。


(4)認識的簡潔性:教學活動將要教授的課程內容經過篩選和科學編排,用更有利於學生接受、更符合現代社會價值觀念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因此活動中省略掉很多知識獲取的過程,具有認識的簡捷性。

(5)認識的引導性:教學認識活動需要在富有知識的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生不能獨立完成這一過程,而一般的認識活動不一定有他人的引導。


(三)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教學過程有哪些基本規律可循?)(2012年下考過)

(1)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

教學活動要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同時結合學生的直接經驗,兩者的有機結合是提高教學效能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

(2)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的規律(簡述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之間的辨證關係。)(2015年上考過)

教學過程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還要發展學生的能力,增長其智慧。知識是發展能力的基礎,發展能力又會促進知識的掌握。因此,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智力)互為發展的條件,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係。

【注意】: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之間的辨證關係

①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

②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③防止單純抓知識教學或只重能力發展的片面性。

④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轉化的內在機制。

(3)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

教學過程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雙邊活動。在真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育的主導,只有通過教師來組織調節或指導活動,學生才能迅速地掌握知識、掌握技能、發展品德,實現身心的全面發展;而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只有當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時,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和調節才能起到應用的作用。

(4)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教學的教育性規律)

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反映了教學過程中科學性和思想性的辯證關係。

①教學具有教育性。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同時還要進行思想教育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②教師在教學中的言行也是影響學生的重要教育因素。


(四)簡述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及要求。

(1)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簡述學校教學活動的基本環節。)(2014年上考過)

①備課(教師備課的基本要求有哪些?)(2015年下)

第一、備教材

備教材即鑽研教材,包括鑽研學科課程標準、教科書和閱讀有關參考書。

第二、備學生

備學生即瞭解學生,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熟悉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其次要了解班級的情況;再次要了解每一個學生,掌握他們的思想狀況、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

第三、備教法

備教法即設計教學方法,教師在鑽研教材、瞭解學生的基礎上,要考慮用什麼方法使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並促進他們能力、品德等方面的發展,要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特點來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

②上課

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最直接的體現。

課的類型包括:新授課、複習課、技能課、檢查課。

課的結構:組織教學、複習過渡、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佈置課外作業等。

上好一堂課的基本要求:

第一、目標明確;

第二、重點突出;

第三、內容正確;

第四、方法得當;

第五、表達清晰;

第六、組織嚴密;

第七、氣氛熱烈。

③課後作業的佈置與批改

(1)作業分為課內作業和課外作業,有四種形式:閱讀教科書和參考書、各種口頭作業和口頭回答、各種書面練習作業、各種實際操作作業。(2)教師佈置作業要求:

① 作業內容要符合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的要求,並要有代表性;

② 作業分量要適當,難易要適度;

③ 佈置作業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並規定完成的時間;

④ 教師應經常檢查和批改學生的作業。

④課外輔導

課外輔導包括:給學生簡答疑難問題,指導學生做好作業;為基礎差和因事、因病缺課的學生補課;給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做個別輔導;給學生學習方法的輔導;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和學習態度的教育等。

⑤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1)測驗的效度、信度、難度和區分度

① 測驗的效度:是指一個測驗能測出它所要測量的目的的程度。

② 測驗的信度:又稱測驗的可靠度,是指一個測驗經過多次測量所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測量所得結果的準確性程度。

③ 測驗的難度:是指測驗包含的試題的難易程度。過難或者過易都不能準確地測出學生掌握知識的真實情況。

④ 測驗的區分度:是指測驗對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夠區分的程度,即具有區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區分度與難度有關,只有在試卷中包含不同難度的試題,才能提高區分度,拉開考生得分差距。

(2)教學評價的功能

① 導向功能:指教育評價本身所具有的引導教育活動朝著理想目標前進的功效和能力。評價者所採用的標準常以國家和社會的價值和需要為準繩,對於教師和學生而言具有“指揮棒”的作用,給被評價者指明努力的方向。

② 診斷功能:通過教學評價的診斷功能,對蒐集到的信息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教師可以瞭解教學是否有效、教學目標確定得是否合理,教材選用是否合適,教學方法和過程存在哪些問題等,從而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措施。

③ 鑑別功能:通過評價,人們可以區別、鑑定組織、方案及個體等對象合格與否、優劣程度、水平高低等實際價值的功效和能力。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就是發揮了教學評價的鑑別功能。

④ 激勵功能:良好的教育評價既能促進學生髮展,又能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發展。(3)教學評價的類型

按評價基準分類

① 相對評價:依據評價對象的成績在團體中所處的位置來評價和決定成績的優劣。此種評價適合用於選拔人才,如教師招聘考試。

② 絕對評價:以既定目標為準,對評價對象達到目標的程度進行評價。這類評價適用於評定對象是否達到特定的資格,不適用於人才選拔,如會考、資格考試。

③ 個體內差異評價:對被評價者的過去和現在,或者個體內部各個方面進行縱橫比較,以判斷其學習狀況的評價。

按評價作用分類

① 診斷性評價(教學前評價):摸底考試。

②形成性評價(教學中評價):一節課中對學生進行的提問或書面測驗。

③總結性評價(教學後評價):期中考試或者期末考試。


今天就寫到這裡,覺得有用的話記得點贊並分享哦!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我們一起告別掛科、快速上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