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反思:強大的人,總能把“如果”變成“結果”

最近常在想,如果生活壓力沒那麼大,在農村待上一年也挺好的。

我媽卻說:如果你沒有嫁錯人,現在何至於這麼辛苦。

我女兒說:如果不用上學就好了。

我反駁媽媽:如果你以前對我要求不那麼嚴格,我也不至於長到20多歲還戀愛經驗為零,選錯了人。

我教育女兒:如果你不上學,就會變成大傻瓜。

靜下心來,我反思自身。

如果我以前花更多時間和精力來經營事業,現在不至於這麼被動。如果沒有這場新型肺炎,我的培訓機構今年開春就要開業了。

如果我現在更強大一些,這些問題都不再是問題。

如果……,每一天腦海中都閃過無數個如果,如果,如果……

無數次,我貪婪地吞服“如果”這劑後悔藥,試圖用它來矯正我人生中經歷的一切遺憾、悔恨、過錯和無力。

可人生哪有那麼多如果,隨著年歲漸長,我越發清晰地認識到“如果”不是解藥,而是麻醉藥。它就像安慰劑一下,能在我們感到慌亂的時候,給我們一個虛妄的解釋和不切實際的希望。如果不能夠反思,只會一次次掉進同一個坑裡。

有一天當我又不自覺地用“如果”來解釋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時,我突然想到:如果是現在,我能夠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嗎?如果是現在的我,我應該做些什麼?

我這麼想的時候,突然意識到:其實人生並不需要那麼多如果。回過頭去看,即便是錯誤的選擇,在當時也有它的合理性。真正讓我們的人生變得糟糕的並不是那些已經發生的糟糕事,而是當我們已經意識到錯誤的時候,只是一味後悔或惆悵,而沒有想辦法去矯正。

正如現在,即便在腦中想千遍萬遍“如果生活壓力沒那麼大,在農村待上一年也挺好的”,生活也不會因此變得更好,反而會因此變得鬱悶。

後悔、內疚總是最折磨人的情緒。

可是如果不只是後悔,而是學會負責任地反思,結果就會大不一樣了。

想明白了這些,我再問自己“如果是現在的我,我應該做些什麼?”

我選擇把“遺憾”變成新的“目標”,也就是說我開始認真地思考怎麼解決生活壓力大的問題。

當我這麼想的時候,我發現,如果我真的想在農村待上一段時間,也不是沒有事情可以做。比如,重新開始翻譯書,去農村學校教書,好好地經營自己的自媒體。

當然,我的選擇並不適合所有人。不過,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正如李子柒,當初她為了照顧奶奶,回到農村生活。現在功成名就了,大家都既羨慕又佩服她,可我看了她的採訪,其實她剛開始並沒有想那麼多,只是努力想把自己的淘寶店經營下去。

在當時的她看來,照顧奶奶和掙錢都是很重要的事情,缺一不可,需要做的就是把努力去實現。

疫情之下的反思:強大的人,總能把“如果”變成“結果”


像李子柒這樣新型創業者其實挺多。

隨著一線城市的競爭日益白熱化,很多人都回到家鄉創業。

我們村這些年的變化很大,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年輕創業者,他們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帶回來,辦起了學校,很多家長都樂意花普通學校5、6倍的錢把孩子送過去。

有人承包大片土地種經濟作物,比如蓮子、玉米、菸草、蔬菜等等。

有人把老宅改造成野外拓展基地。

有人辦起了農家樂。

讓人不得不感嘆一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疫情之下的反思:強大的人,總能把“如果”變成“結果”


大多數時候,我們已經習慣了為了這個,放棄那個,比如很多家長為了掙錢,把孩子放在家裡帶。這樣的問題我也遇到過,說實話,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真的很不容易,很多人都建議我把孩子交給老人在老家帶,可是我從來沒有這麼想過。一直以來,我思考的都是怎麼兼顧好家庭和事業。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開始做翻譯,寫作,做兼職英語老師。

路遙說: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不滿意就灰心。

換句話說,不要沉溺過去,要擁抱未來。

還是那句話,人生沒有那麼多如果,但是又有很多很多的如果。不同點在於,我們要學會用面向未來的“如果”來改變沉溺過去的“如果”。一味後悔“以前如果……就會怎麼樣。”並不會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只會徒添煩惱,而積極地思考“現在如果……就會怎麼樣”,我們的人生之路一定會變得越來越開闊。

疫情之下的反思:強大的人,總能把“如果”變成“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