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保护刘邦的项伯, 在亲侄子项羽死后, 人生结局是什么样?

缅怀未逝的青春


先来说说项伯的最终结局:

楚汉之争结束后,刘邦创立汉朝,封曾经救驾有功的项伯为射阳侯,赐国姓刘,项伯也算寿终正寝,但是他死后,他的儿子项睢犯了重罪,被夺爵除国。

提起鸿门宴,大家都不陌生,毕竟小学语文课里都学过这篇文章,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估计都会有个疑问,那就是项伯和项羽是一家子的。在灭掉秦国以后,项羽、刘邦等人群雄逐鹿天下,按理说项伯和刘邦应该是水火不容的敌对双方,为啥项伯要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期,出人意料的去救自己的敌人?

弄明白这个问题前,得先来捋一捋项伯与项羽,以及项伯与刘邦集团的关系。项伯和项梁都是项羽的叔父,所以,项羽也称项伯为“季父”,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项庄是项羽的堂弟,项羽一家最初都跟随他的叔父项梁一起举兵伐秦,后来项梁战死,项羽以他出众的能力接替项梁成为义军的领袖。而项伯与刘邦并无交情,而且两人分属两个敌对的阵营,按理说应该是势同水火的关系,但是却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了项伯和刘邦集团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刘邦的军师张良,《史记 留侯世家》记载:“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也就是说,张良曾经救过项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所以,项伯也就间接的和刘邦集团扯上了关系。

鸿门宴的细节不用多说了,在争霸的关键时候,项伯暗通刘邦集团,并在刘邦军帐中,被奉承的晕头转向,又是敬酒又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的,几杯酒下肚,就把刘邦当成自己人了,回去以后在项羽面前,又是提刘邦求情,又是给刘邦通风报信的,让项羽错失了一次绝佳的机会,以至于后来葬送了大好的局面。

由此可见,说项伯是“吃里扒外”,一点也不冤屈他!虽然张良对他有恩,但是在鸿门宴上,把刘邦杀了以后,想要报张良的救命之恩,那凭他在项羽面前的影响力,到时候保一个张良绝对是够的,可他居然蠢到去通敌卖主,为了一个与刘邦结为儿女亲家的许诺,置自家人与不顾,愚蠢至极!

虽然刘邦后来也没忘他的恩情,封他为射阳侯,赐他刘姓,看似风光,可实际呢,连自己的姓氏否丢掉了,而且,按照当时同姓不婚的习俗,他与刘邦结为儿女亲家的许诺也彻底落空了。非但如此,等他死后,他的儿子因为了重罪,被夺爵除国,他的射阳侯,仅仅就传袭了两代就终止了!

假使当时能有点大局观念,待项羽取得天下后,他作为项羽的叔父,怎么着也得封个王爵

可惜!可悲!可叹!


一锅煮了


项伯是刘邦的救命恩人,也是被刘邦忽悠最惨的那个人。刘邦曾许诺与项伯做儿女亲家,但当上皇帝后只字不提,当然项伯也不敢问。后来,刘邦将自己的姓赐给了项伯,这样就成“一家人”,看似项伯没少占便宜,其实他是最苦而背负骂名最多的那个人。

事实上,如果没有项伯,就没鸿门宴这码事儿。因为项羽从就没想过与刘邦坐下来“推杯换盏”,而是一举将其歼灭。特别是刘邦对项羽的军事部署一无所知,也许等第二天刀架了脖子上,再跪地求饶,项羽也不见得会免他不死。

历史有时候是闹剧,处处被人性的真实打脸。最初刘邦与项羽并肩作战,如同穿一条裤子,刘邦张口闭口兄弟,就差义结金兰了。刘、项反目是在入关之后。按“怀王之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率先入关,项羽因北上救赵随后而至。

按理说,项羽不应再来搅局,但是今非昔比,一方面消灭章邯后实力大增,另一方面他想抄了秦国的老剿,以安慰祖父项燕的在天之灵。所以,入关项羽势在必行。

但刘邦进入关中后,马上就看上了这块富的流油的地方,很想独吞,于是派兵封锁函谷关,阻挡项羽。项羽兵锋正盛,直接碾关而过,40万大军直逼刘邦霸上军营。

刘邦并不知道自己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所以毫无防备。但是项伯知道情况危机,他不想让曾经的救命恩人、如今刘邦的谋士张良做了冤死鬼,于是连夜奔到刘邦军营,劝告张良火速离开。项伯的想法很单纯,脑子里只有义气,而张良不会如他一样的简单。所以,急忙与刘邦商量对策。二人一合计,怎么办?骗。

于是刘邦对项伯笑脸相迎,奉承的话说了一大堆,好东西也没少往项伯口袋里塞。刘邦怕火候不够,还要与项伯结儿女亲家。最终,项伯被忽悠的晕头转向,遂答应回去周旋,并要求刘邦第二天一早到鸿门向项羽请罪。

项伯回去后自然替刘邦美言,而且还说项羽军团之所以能顺利入关,完全是刘邦扫清道路的功劳。如此一来,杀刘邦到成了不义之举。项羽觉得叔叔说的在理,于是当夜就打消了杀刘邦的念头。所以,第二天在鸿门宴上,刘邦有惊无险,主要原因就是项伯在中间和稀泥,项羽也没有下死命令。

最终,刘邦大难不死,夺取天下,项羽穷途末路,自刎乌江。当然,刘邦还要“报恩”于项伯,封侯赐爵不在话下,只是故意忘了“做亲家”的事情。项伯很识相,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资格,于是夹起尾巴做人,能活一天算一天。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古语:“功高莫过于救驾!”

项伯,楚国贵族之后 ,今江苏宿迁市人。大名项缠,项羽之叔。秦朝时,因杀人,跟随韩国公子张良四处躲藏。哥哥项梁造反,项伯参与。后随项梁北上,拥立楚王后人熊心为楚怀王,被任命为楚国左尹。打过许多硬仗,可圈可点的硬仗便是随项羽打的巨鹿之战。后跟随项羽占领函谷关,进入三秦。在得知项羽要杀刘邦,项伯很重义气,怕祸及好朋友张良,于是骑上马,飞奔刘邦军营,告诉张良。张良转告刘邦,刘邦已结儿女亲家,许愿了许多好处后,加上张良的三寸不烂之舌,项伯成了刘邦的地下党。大家都知道,鸿门宴上,项伯救了刘邦。

若干年后,刘邦打败了项羽,封项伯为射阳侯,封国位置在今江苏宝应县射阳湖镇东部。但刘邦毁了婚约,好想没这回事一样,项伯也不敢问。项伯只好在封地当他的侯去了。

司马迁:“汉王与项羽有郄于鸿门,项伯缠解难,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

刘邦死后三年,项伯也死了。

项伯死后,大儿子刘睢(刘邦赐项伯姓刘),被认定有罪,不得继侯爵,小儿子刘猷,原为项羽部下,后随项伯投降刘邦,继任射阳侯,后来谋反被杀,诛三族。

估计项伯泉下有知,也会捶胸顿足,后悔救了刘三。

真是:“霸上孤军势莫支,鸿门一剑事尤危。射阳不与留侯旧,楚汉兴亡未可知。”


吴建彬626


项伯的结局其实算是好的了,最后封侯老死在封地。但是如果项羽统一天下,结局可能会更好些,可能会封王拜将进入权力中枢。下面介绍下历史背景吧。

鸿门宴时,项羽麾下有着四十万的精锐士卒,而刘邦仅有十万士卒,双方地位却基本上是平等的。尽管项羽的谋士范增多次想要在宴会上杀掉刘邦,但是项羽却始终视为不见,而且宴会上还有着项伯拼死去保护刘邦,所以刘邦得以逃出生天。

项羽可是项伯的亲侄子,项伯为何不帮助自己的亲人而要去帮助刘邦呢?

原因在于刘邦的手下张良对项伯有过救命之恩,而且刘邦与项伯约为了儿女亲家。项伯曾经因为犯下杀人之罪,而后跑到下邳,被张良给收留着。另外项伯也不认为刘邦能够威胁到项羽,所以他拼了命地保护刘邦,等到项羽死后,刘邦感念项伯的这份恩情,对于项氏族人秋毫无犯,并且将项伯封为了射阳侯,与死去的侄子相比,项伯的人生结局还算是不错的。


历史往往就是无数巧合促成的必然结果啊!


话唠社会


世界上有一种人最让人感觉到可怕,那就是有点本事、自以为聪明的糊涂人。平常时刻他也许是大家眼中的老好人,关键时候才知道最能坏事儿的就是他。他比敌人造成的危害要大得多,谁要是和他组队干事业,他就是妥妥的猪队友,

项伯对于项羽就是这样一种存在。

项羽本来想在鸿门宴上收拾刘邦,做为项羽亲叔叔的项伯,却在这个时候很不合时宜的想到了刘邦手下的张良曾有恩于自己,偷偷给张良通风报信,后来还被张良说服,在项羽面前为刘邦说情,并在鸿门宴上保护了刘邦。

于小节来说,没人可以指责项伯,他要报恩嘛。但是,报恩是他自己的事,诛杀刘邦却是整个项氏、甚至是楚国的事,他等于是用家族事业来卖自己的人情。

对张良,他仁至义尽了;但对项氏,他是个罪人。为了自己的小节,他置大义于不顾。谁家有这样的亲人,都只能自认倒霉。

项羽死后,项伯彻底投靠了刘邦,因有“救命之恩”,刘邦对他还不错,封他为射阳侯,封国位置在今江苏宝应县射阳湖镇东部。

(电视剧里的刘邦)

刘邦还做了一件事:赦免了所有的项氏族人,并赐姓为刘。表面上看来,这是宽宏大量,可赐姓这种事儿,对项家来说是一种侮辱。项家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就一直是楚国的贵族,“项”这个姓,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意义。

刘邦的赐姓,等于是让项氏族人背弃自己的先祖,抹除项梁、项羽叔侄在抗击暴秦中的贡献,成为他刘氏门人。可要是没有项伯的保护,刘邦早死于鸿门宴中,执掌天下的必是项家。

所以项氏子弟中,家族荣誉感强一点的人,必以被赐姓为耻。但前面就已说过,项伯是个糊涂人,他只怕还觉得自己押对了宝高兴不已呢。否则无以解释他为什么竟能活到公元前192年,要知道那时刘邦都已死三年了。

一个心怀愧疚或耻辱的人,能这么命长?

(电视剧里的项伯)

但刘邦虽然感念项伯的救命之恩,却还是心存提防,立朝后并没有重用他,只给他闲职。

项伯有两个儿子,一名刘睢,因有罪不能继承爵位,封国灭亡,其封地归入西汉朝廷;一名项猷,心怀故土,虽然随项伯降了刘邦,却心有反意,后因谋反被诛三族。

这三族肯定包括刘睢,也就是说,项伯这一支至此断绝了。项伯要是泉下有知,不知会不会感到后悔。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项伯糊涂的“报恩”,鸿门宴结局反转。

鸿门宴,家喻户晓,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历史事件。对于项羽来说,灭顶之灾就是保密工作没有做好,计划是被自己叔父项伯提前泄密造成的。项伯为什么泄密?主要是为了感恩,感谢张良在自己杀人后,包庇了他。所以项伯得知计划后,连夜去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没有想到,张良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刘邦。刘邦那脑瓜子转得快,立即与项伯结成亲家,大打悲情牌,说什么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造册,还有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这样做,都是日日夜夜盼望着项羽大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拜托项伯给自己说情,一个“告密者”成为了刘邦的“说情者”。项伯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还劝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项羽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刘邦有大功,而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哟,提出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刘邦的馊主意。

项伯糊涂的“报恩”,断送了项羽性命。

项伯的报恩,表现在鸿门宴上,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就是刺向刘邦。项伯也神经,拔出剑舞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始终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给刘邦开溜留下了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放虎归山,刘邦逐渐强大,才有了项羽自杀垓下的悲惨结局。所以,从某种角度,就是项伯断送了项羽性命。

项伯糊涂的“报恩”,结束“项”姓历史。

刘邦以胜利者姿态,表现出了感恩之心,对项氏枝属都没开杀戒不诛,对项伯给了个“射阳侯”的闲职。最为阴险一招,就是对桃侯、平皋侯、玄武侯赐姓刘让“项”姓历史就给终结。

项伯虽然平安一生,但是其后人结果:刘睢,因有罪不能继承爵位,封国灭亡,其封地归入西汉朝廷;项猷,后因谋反被诛三族。

项伯如果不出卖项羽,也出自己的“项”姓还是国姓,赐给刘邦,说不定还是皇帝的恩赐,然而自己的泄密,最终导致楚汉翻转,不知对自己的祖先是否愧对?


云兮思恩


一、我看过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史记》-大风歌的讲课,当讲到“鸿门宴”这一集的时候,王立群教授用了三个字评价的项伯:糊涂啊!

二、项伯确实是个糊涂人,他把他与张良的个人感情凌驾于刘项两个集团利益之上,丝毫不顾及项羽集团的大战略意义,竟然为了救张良而给张良通风报信,而张良迅速将情报告诉了刘邦,并与刘邦及时制定了应对方案。

三、在赴鸿门宴的头一天晚上,刘邦许诺与项伯做儿女亲家,糊涂的项伯竟然信以为真,回去之后在项羽面前替刘邦求情,项羽的心从那一刻就软了。第二天的宴会上,项伯竟然用剑挡住了范曾安排的杀手项庄刺向刘邦的剑,及时保护了刘邦。

四、刘邦打败项羽之后,一直到做了西汉皇帝时,就再也没有提起过和项伯做儿女亲家一事,刘邦最后没有除掉项伯,项伯已经是很幸运了。当然,项伯毕竟是项羽的叔叔,刘邦也没有重用他。





德馨先生


项伯怎么死的?鸿门宴里的项伯是改变时局的一个人,项伯到底是谁呢?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因为跟张良报信说项羽设置了鸿门宴,刘邦将要有去无回。因此,鸿门宴中,刘邦逃出去了,也间接的致使了项羽的灭亡。项羽死了,项伯怎么死的?被刘邦杀了还是老死的?

项伯为何给张良通风报信?

项羽听说刘邦欲守关自王关中,遂在鸿门发布命令:次日犒赏士卒,进攻刘邦。刘邦当时驻军霸上,并不知情,在大战即临,霸上将玉石俱焚的时刻,项伯想到了跟随刘邦的张良。张良曾有恩于他,两人关系极好。项伯不愿弃张良而不顾,连夜赶至霸上,找到张良,告以实情,要张良和他一起离去。张良借口说,危难时弃人而逃是不义的,遂将此事告诉了刘邦。

项伯于险难中不忘朋友,有恩图报,不辞辛苦,表现出了一种高尚的仁德情怀,这是极为可贵的,但他忽略了两个问题:一是秦灭后刘邦与项羽已成一对生死对手,自己身为楚军高级将官,当朋友之谊与政治利害相冲突时,究竟应把什么放在首位;二是要让张良离开霸上,可以找出多种借口,未必一定要把实情相告知。当真话有泄露军机之嫌时未必不可以说些善良的谎话。

项伯对两个问题显然均未考虑,他把朋友之谊凌驾于政治关系之上,也没有说谎话的准备,因而向政敌之友泄露了自己军中最高机密。张良提出危难时不能弃友自逃,这和项伯要唤走张良的道理是暗合的,项伯也就同意了张良的请求,遂听任军中机密直送政敌刘邦。

鸿门宴中,项伯保护敌人刘邦!

当范增召来项庄即席舞剑时,项伯一定看出了其中要杀刘邦的真意,立即拔剑对舞,常用身体遮护刘邦,使项庄一直难于下手。在项伯看来,刘邦来鸿门是自己出的主意,因而他实际上是自己请来的客人,对他的性命负责是自己应尽的道义责任,何况自己与刘邦已在昨晚结为亲家,更有一层亲戚关系包含其中。

项羽败亡后,刘邦封项伯为射阳侯,地在今江苏省淮安市西南,项伯受封三年后死去。还没享够荣华富贵,就匆匆离去。其实项伯老病而死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项伯的年纪摆在那里。


王者归来2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如果没有项伯的阻拦,刘邦就会被杀死在鸿门宴上,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汉家天下,项羽也就不会拔剑自刎,所以才会有人把项羽的死怪罪到了项伯头上。

那么项伯有错吗?其实项伯也没有错误,为什么这么说呢?

诸侯有约定,先入关中为王,结果刘邦抢先一步进入霸上,接受了子婴的投降,而且在别人的劝说下占据了函谷关。

项羽本人是个自大狂,天下没有他能够瞧得上眼的人。刘邦更是不在他的眼里,所以他认为刘邦抢先入关,并且占据了函谷关是不给自己面子。于是在曹无伤的怂恿之下,项羽准备进攻函谷关,给刘邦一点颜色瞧瞧。

刘邦的实力本来就没有项羽大,所以项伯为了报答张良当年的救命之恩,于是到刘邦军中给张良通风报信。

他没有想到的是张良不肯走,非要将消息报告给刘邦,刘邦知道后也害怕了,于是想请项伯给自己在项羽面前美言几句,还和项伯结成了亲家。

项伯这个时候不得不听从刘邦的建议,并且他看到刘邦已经服软了,所以也愿意做一个顺水的人情。

前面说过项羽是个自大狂,知道刘邦要来低头服软,所以也没有要把刘邦赶尽杀绝的念头。

鸿门宴上,范增要至刘邦于死地,项羽其实是心知肚明的,因为他根本没有把刘邦当回事,所以他既没有阻止项庄刺杀刘邦的举动,也没有怪罪项伯救刘邦于水火的行动。

项羽在想:“死了是他的命,死不了也是他的运气好”,他就当是在“看戏”。

因此鸿门宴上刘邦捡了一条命回去,其实并不是因为有项伯救他,而是因为项羽根本对他没有起杀心,如果项羽一定要杀刘邦。在项羽的底盘,刘邦有多少条命也不够杀的呀!

项羽死后,项伯的命运究竟如何?

项羽兵败,在乌江自刎而死。

刘邦赦免了项伯的罪过,并封他为射阳侯,他的封国位置在今江苏宝应县射阳湖镇东部。

除此之外刘邦和赦免了所有的项氏族人,并且赏赐他们姓刘,从此以后再没有项羽的项氏族人。

项伯的儿子一个因为犯罪被收回了封地,一个因为谋反被诛灭三族,项伯泉下有知,不知是否后悔?


逝去即历史


项伯,名缠,字伯。项氏在楚国世代为将,是战国末期的楚国贵族。是项羽最小的叔父。

早年项伯也是个崇尚侠义的人,在秦朝统治的时候和张良有过旧交情。有一次他失手杀了人,还是张良安排他躲在下邳,所以张良算是项伯的半个救命恩人。

项伯被后世大众熟知最多还是在鸿门宴上,当时刘邦比项羽先进了关中,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并且听谋士的建议派兵占据了函谷关,然后驻兵十万在霸上。结果被左司马曹无伤告到了项羽那里,说刘邦要做关中王,本来就慢了一步在生气的项羽大怒就要攻打刘邦,当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项伯在项羽这里,而张良在刘邦那里。

起初的项伯仅仅是因为不想张良跟着刘邦一起被项羽杀死,为了报恩连夜把事情告诉了张良,想让张良跟自己一起走。张良却建议刘邦以项伯为突破口化解这段危机,刘邦巧舌如簧的解释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说这件事纯属是个误会,自己对项羽仍然是忠诚的,甚至提出与项伯结为亲家。项伯就被刘邦的“真诚”打动了。结果鸿门宴上,救了刘邦一命。

宋代徐钧评价项伯:“霸上孤军势莫支,鸿门一剑事尤危。射阳不与留侯旧,楚汉兴亡未可知。"

楚汉之争,最终以项羽自刎乌江落幕。刘邦建立西汉,赦免了所有项氏家族,并赐性刘。项伯因为灭秦有功,“护驾”有功,被封为射阳侯,封国位置在现在的江苏宝应县射阳湖东部。在孝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项伯去世,他的儿子项睢因为有罪,不能继承爵位,封国灭亡,封地归入西汉朝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