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前期投降的人基本沒事,後期于禁投降關羽卻遭到曹丕蔑視?

李振亞love


于禁投降後被人鄙視,主要是因為虞翻故作清高,以及曹丕的性格過於狹隘。筆者認為于禁是一個非常可憐的人,作為曹操最早的武將之一,于禁為曹操征戰了三十多年。史書記載於禁為人堅毅穩重,曹操早期創業的時候經常遇到困難,于禁多次在危急關頭力挽狂瀾,為曹魏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這樣的一位功臣武將,卻在晚年因為戰敗被俘,遭到了天下人的恥笑,最後還被曹丕羞辱而死。以于禁對曹魏的功勞,曹丕將於禁羞辱致死,實在是過於刻薄了。

于禁的功勞

于禁是曹操創業早期最重要的武將之一,曹操平定兗州的時候,于禁多次統帥軍隊作戰,為曹操平定黃巾軍和安定兗州的局勢立下了極大地功勞。曹操進攻陶謙的時候,于禁又帶兵攻佔了廣威,因為戰功被曹操封為都尉。

曹操和呂布、張超作戰的時候,于禁帶領軍隊多次攻克敵寨,曹操早期能夠創業成功,于禁的功勞十分巨大。曹操討伐張繡失敗後,曹操手下的軍隊大多潰散,只有于禁的軍隊軍容整齊。這時候曹操手下的青州兵趁機四處劫掠,于禁一面帶領軍隊平定青州兵,一面帶領軍隊擊退張繡,事後曹操封于禁為益壽亭侯。

于禁兵敗被俘虜

官渡之戰時期,于禁自願作為前鋒作戰,率領兩千人渡河作戰,曹操對於禁的勇氣非常讚歎。後來曹操對將領朱靈不滿意,想要派人奪取朱靈的兵權,又害怕朱靈趁機叛亂。因為于禁一直堅毅穩重,曹操派遣于禁去朱靈的軍營,朱靈果然交出了兵權。

關羽進攻襄樊的時候,曹操因為于禁一直領兵有方,派遣于禁前去支援曹仁。于禁的軍隊到達襄陽後,襄陽地區連續下了十幾天的大雨,洪水淹沒了于禁的軍隊,于禁被迫向關羽投降,關羽將於禁關押到了南郡。曹操聽說于禁投降後非常的沮喪,他感慨的說:于禁跟隨我多年,為什麼遇到大事的表現,反而還不如龐德。

于禁晚節不保

三國時期武將投降非常的正常,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大部分都是投降過來的。關羽也曾經被曹操俘虜,趙雲曾經是公孫瓚手下的將領,這些人都沒有被人嫌棄。然而於禁投降之後,卻遭到了東吳虞翻的冷嘲熱諷。

于禁投降關羽後不久,東吳就攻佔了荊州,于禁也被送到了東吳。當時孫權已經向曹丕稱臣,因此孫權對於于禁十分的尊敬。孫權手下的大臣虞翻非常延誤于禁投降的行為,虞翻多次在公共場所羞辱于禁,甚至勸說孫權殺死於禁,于禁遭到了極大地精神打擊,等到他回到曹魏的時候,鬚髮都已經變白了。

于禁之死

實際上在孫策橫掃江東的時候,虞翻也曾經勸說王朗投降,虞翻自己就是一個投降派,卻來羞辱投降的于禁,筆者在這裡只想說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後來孫權將於禁送到了魏國,于禁看到曹丕後淚流滿面,曹丕讓于禁改天去參拜曹操的陵墓。

于禁到達曹操的陵墓後,發現陵墓內畫著于禁跪地求饒,龐德寧死不屈的連環畫。于禁受到了極大地羞辱,最終在不久後病死。于禁為曹魏立下汗馬功勞,兵敗不得已投降關羽,晚年卻落得這樣的下場,曹丕的行為確實有些刻薄。

總結

三國前期投降的將領數以百計,卻都沒有受到羞辱,反而能夠得到重用。這主要是因為三國前期諸侯們都在創業時期,需要人才的輔佐幫助,因此這些人才不管是不是背主求榮之人,只要有能力仍然能夠得到重用。而於禁投降的時候,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三國的統治者們不再需要招攬人才,而是需要為手下的官員樹立忠君愛國的典範。于禁作為一個投降的將領,自然被這些君主們拿來抓典型,最終成為了曹丕穩固君權的犧牲品。


史海泛舟擺渡人


我覺得於禁是個特例、主要是于禁在曹魏中的地位,外姓武將第一梯隊,左將軍,假節鉞——說他是五子良將之首都不為過!

于禁從209年起已經是被放在後方當成精神領袖一樣的存在了。前期戰功多的說都說不完,而且此人在軍中威望極高,只帶貼身十幾騎就能平定叛亂,無人不服。他是曹操親自從士兵中一手提拔起來的,30多年深得曹操信任,在樊城之前可以說曹魏幾乎難找出一位比他水平、功勞都高的將領。

根據東漢到曹魏期間,四方將軍和四徵將軍位次演變的粗略考察,可得在魏王公時期,四方將軍和四徵將軍是同一級別;襄樊戰役,左將軍于禁和徵西將軍曹仁在將軍號上等量齊觀。曹仁的才能以及戰功當然我也肯定,但是畢竟曹家自己的班底,擢升有天然優勢。而於禁憑一個外姓武將的身份,能獲得這樣的地位,第一、也說明了其個人能力之強、第二,也說明了曹操對於他的恩情之深!

就這麼一位將領,投降關羽,其分量可知! 你可以想象,如果關羽荊州之敗後,沒有敗走麥城,而是直接在荊州率部投降了……你認為對蜀漢是什麼打擊?!這遠遠不是失去一個戰略要地,損失兵員的問題,而是可以代表三國一方勢力的精神象徵,投降對方的問題,是整個國家的精神,尊嚴受到嚴重打擊的問題!

如果要說到,投降時代差別,我覺得也是有的——我們可以看到初期,不論是曹操“付之一炬”的故事,還是關羽投過曹,大家都OK的,相當能包容。

首先,因為當時大家處於事業草創期,不論對於動搖的員工,還是競爭對手。大家都相當包容。因為那種時候,如曹操所說,他自己也不知道最後能夠成功!大家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跟著你幹,也不知道你公司最後能不能上市,最後能不能得到分紅。作為員工,看著你這老闆好像不行啊,動搖一下,可以理解,曹深諳此道。而作為競爭對手更不用說了,早知道最後是你來壟斷市場,我當初就不跟你競爭了嘛,我就跟你合作了嘛……

其二,而那個時候,曹,劉直接領導全局,為戰局負主要責任。所以處於劣勢的時候,曹的部下動搖了,跟對面通了信,或者劉備給打散了不知道逃到那裡,那麼關羽投曹,你能怪誰呢?

可是後期就不一樣了。曹、劉上市了,給你們也分紅了,CTO、CIO、CFO、CMO給你當著。業內都知道你這個人就代表著這個公司的技術核心,結果關鍵時刻CTO跳槽了,我特麼股價都跌了...🤣你說你對得起老闆嗎。于禁作為一個外姓派系的,假節鉞,左將軍,至高榮譽,這個時候你投降,可就太對不住曹操的恩情了





-洛林


三囯前期,屬於群雄混戰。那時候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就連曹操,在兗州被呂布所襲時,也生出了去投袁紹的心。

所以,良禽擇木而棲。君擇臣、臣擇君的事,屢有發生。曹操麾下,史稱五子良將的,除于禁、樂進之外,餘者張遼、徐晃、張郃三人皆為降將。而在名臣擇主而事的大爭之世中,這也很正常。

但有一點,曹營中的降將,在降曹之前,要麼是舊主敗亡,如張遼。或者平庸不堪輔佐,如徐晃。要麼是在叧一陣營不能施展才能,受歧視詆譭,如張郃。

況且,雖諸侯混戰,但天下共主仍為漢室,而曹操身為漢相。故而,於價值觀上看,降曹,不算降敵,反而是棄暗投明。

而於禁與張遼張郃等不同!于禁早年就追隨曹操,從未受猜疑,亦未受冷遇,一直恩信有加,待遇極隆,且常受重任。這樣的人物,在舊主沒有敗亡之下,是隻能效死盡忠而不能降敵的!

三囯古人價值觀,允許擇主而事,但絕不是能容忍反覆擇主。恰恰,又極度鄙視背主之賊的。就像于禁這樣受盡恩遇的重臣,只要曹操不敗亡,那是隻能效死而絕不能背叛的。

就如關羽之降曹操,乃因劉備已生死下落不明在先,直接言明己之志向,毫不掩飾,若得劉備音信,必去追隨。而曹操所給予的恩寵待遇,則必立功而報效。這就是三囯時代價值觀。

所以,于禁如果不降,讓關羽收押著,或者殺了,那麼名節不虧。幸而不死,仍是英雄。降了,那就必定要背上洗不掉之恥辱了。

圖來自網絡


風去了無痕D


在那個時候,投降不是恥辱,但問題是于禁投降叩頭乞饒,這才是他遭到侮辱的根本原因。曹丕在曹操陵墓中刻上于禁叩頭這個畫像,叫他進去反思,就是針對這一點。其實不要說三國時代對投降的事沒那麼在乎,在宋朝前期,都沒有後來理學那樣關注投降氣節的,那是宋明以來漢人屢受外族欺壓之後產生的意識形態,用於培養民族主義精神,有得有失,漢人之所以得以保全並最終恢復,得益於此,然而過分糾纏氣節以至不知進退沒有靈活態度,亦因此。實際上,還是老祖宗的話,中庸為佳,勿走極端。


TonyDeng


投降有擇木而棲,有棄暗投明,有賣主求榮,有苟且偷生。你看看于禁屬於哪一類?于禁的投降顯然是屬於苟且偷生。

于禁原來在鮑信當手下的時候,就與曹操相識,219年于禁戰敗,曹操感嘆道我與于禁相識三十年,說明什麼?說明曹操和于禁在30歲英年之時,就認識了,曹操重用於禁30年,官至左將軍假節鉞,人臣位極,于禁沒有任何理由選擇投降。元朝史學家郝經評價于禁是“不義”,評價的非常準確,古人認為“不忠為恥”,曹操當時為漢朝魏王,于禁的投降就是不忠,與漢末三國其他人投降性質完全不同。

另外曹丕的性格確實是有點小心眼的,加上于禁為官一生,以嚴毅著稱,恐怕與其他人的人際關係並不是太好,曹丕最後羞辱于禁是必然。


曹老師xixi


公元219年7月,關羽命糜芳與傅士仁鎮守後方後,他認定安排妥當,於是集齊荊州大軍圍攻襄陽與樊城。當時關羽意在樊城,於是大軍不斷對樊城進行施壓。鎮守樊城的將領曹仁抵擋不住,於是向曹操求援。曹操得知情況後,當即命于禁率領七路大軍趕來支援樊城。由於于禁將營地設在低窪處,當時荊襄地區又正直秋雨連綿時,關羽見此情形,當即引漢水淹七軍,最終關羽於陣前斬殺龐德,逼降於禁,威震華夏。

于禁在投降蜀漢後不久,就因為關羽敗走麥城而來到東吳,後來孫權又將於禁交還給了曹魏。此時曹操已經去世,曹丕繼位魏王,曹丕見於禁歸來後,先是以洪水暴發導致戰爭失利為由,赦免了于禁的罪名,更是為于禁恢復了官職。只不過在此之後,于禁的遭遇就急轉直下,他被曹丕安排去高陵祭拜曹操,而曹丕在於禁到高平陵之前,就已經預先在陵中畫有于禁戰敗投降,而龐德不屈被關羽斬殺的圖畫。于禁見到這幅畫後,心中羞愧而死。

後世司馬光評價曹丕的這個行為時,認為曹丕可以廢于禁為庶民,將其誅殺,但將其侮辱致死不是帝王所為。當後世在讀這段話時,或許認為曹丕心胸狹窄,但實際上,大家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于禁因為投降,要被廢為庶民,或者被殺。那在當時,投降到底是多大的罪責呢?

漢武帝時期,李廣的孫子李陵善於騎射而被漢武帝重用。後來李陵率領五千將士出征,卻不幸遇上了匈奴單于的主力。李陵並沒有驚慌,而是命令將士以大車為營,眾人以持戟盾為陣,以弓弩還擊匈奴。由於三軍齊心協力,此戰不僅將匈奴擊退,李陵更是幾乎射殺了單于。只可惜匈奴人多,李陵最終被打得僅剩下十幾個人,無奈之下,李陵只能投降。後來李陵因此受到誣陷,他的全族被殺,下場慘淡。而在漢朝的律法中,確實有作戰不力投降,全家誅族的規定。因此于禁投降敵國,曹操和曹丕按規定是可以誅殺于禁的。

筆者認為,于禁為了手下將士的性命,不惜犧牲自己的名節而委身投降敵國,本應得到讚揚,只可惜曹丕的心胸太過狹隘,再加上孫權的故意挑唆,造成一個忠臣名將就此隕落,實在令人感到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