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的藩鎮們,為何不學三國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

古今之變


唐朝末年雖然和東漢末年形勢相似,但是細分析就會發現,其實是有不同的。

東漢末年,皇權衰微,但是皇權的象徵性仍然存在。獻帝也是靈帝的正統之後,皇帝的政治價值還是很高。各方勢力中也有很多是皇室宗親,劉氏子弟。這些人多為地方州牧。手握重兵,是實實在在的軍閥,不容小覷。雖然皇帝對他們的指派力度已經很低,但皇權的象徵性仍在。曹操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奉天子以令不臣”這樣在所有的行動上都會有一個“中央政令”的光環。即使是面對劉氏子弟,仍然不用背上“亂臣賊子”的名號。也就做到了所謂的師出有名,而將討伐對象置於“不義”之地。另一點,普天之下尊法儒令的門生眾多,在讀書人的眼中,皇帝仍是至高無上的。正所謂“君為臣綱”尊正統而排外道是天下門生的內心倫理。從這個角度來說,曹操既可以控制輿論,又可以以朝廷之名招攬名士,“挾天子”這步棋是必須要走的。

唐末,皇家宗室少且不掌實權,不像東漢末年那樣,有宗室勢力。自安史之亂中央統治遭遇重創,隨後的時間裡也屢有藩鎮割據違抗中央的事件發生。直到後來地方藩鎮徹底形成自治的地方勢力,割據之勢已定。中央皇權對地方毫無作用。而且唐末天子多是宦官所立,世人對皇室正統的尊尚早已蕩然無存,藩鎮勢力無視天子,也就無所謂“挾天子”了。

(圖片源自網絡 侵刪)


培懿


其實這事很簡單,沒那麼複雜的因素,無非就是曹操要臉,朱溫不要臉。

我們先說曹操的要臉,曹操愛面子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當曹操受九錫,封魏王,挾天子令諸侯的時候,說白了曹操跟皇位之間,也就是一個晚上找漢獻帝劉協談談心,聊聊天的事情。但是對面有些激進的勸進大臣,曹操依舊是“若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矣”。

周文王姬昌當年是給周武王姬發鋪路的人,他自個兒並沒有稱帝,所以曹操的意思也很明顯,“你們不要給我勸進啦,要臉。到時候拉我小孩子一把就行了。”所以曹操就一直幹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差事,並一邊為曹丕稱帝掃清一些障礙。當然了,你說曹操在快老的時候,找曹丕掏心窩談個話,叫他自個兒代替了,我覺得也是非常合理第一件事情。只是可惜,曹操即使在努力,也揹負著“曹賊篡漢”的罪名。這點還真不如朱溫乾脆。

朱溫自公元903年從閹黨的夥伴,藩鎮李茂貞手裡搶過唐昭宗李曄並帶回長安之後,迅速洗清了其餘所有勢力(主要是閹黨),進爵梁王,基本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步了。但是朱溫和諸葛亮的區別就是,朱溫想做皇帝想瘋了呀,而且他還不要臉。

為了快速實行自己的稱帝大計,第二年他就把唐昭宗接到了洛陽,接著把唐廷的六軍侍衛之士全殺了,換成自己人。這個時候很多藩鎮肯定要起兵討伐了,他又擔心唐昭宗不夠聽話,索性那就殺了令立新帝吧,於是年僅十三歲的李祝被立為新皇帝,既唐哀帝,順帶把所有原唐朝的朝臣基本全都殺光了,然後換成自己人。

殺光之後呢?那就稱帝唄,什麼加封九錫,加殊榮這些明面上的面子活朱溫都不喜歡,就接了個相國的位子,然在公元907年由宰相張文蔚帶來百官勸進,接受唐哀帝禪位稱帝,並更名朱晃,國號大梁。當然,朱溫是個乾脆的人,所以被廢為濟陰王的唐哀帝第二年就被朱溫給殺了。

也就是說,在朱溫眼裡,他是看不起曹操的,想當皇帝,那麼就殺殺殺,搞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麼麻煩的事情嘛!而唐末兩代皇帝基本上都在他手裡,自然也就沒別人幹這事了。只是他這江山屁股坐下去,那邊就已經起兵了……





江少晨


誠邀!這裡是 我來回答。

唐末的蕃鎮們的確沒想過像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主要是因為挾持了也沒用!

首先,我們都知道“節度使制度”是唐朝早期為了鞏固邊防而設立的。節度使是邊防部隊的最好首領,但是僅限於軍隊,地方上仍有觀察使、刺史(太守)等主政。

安史之亂爆發後中央皇權衰弱,而蕃鎮節度使的權利則日益增長。唐玄宗以後的帝王更迭又多被權臣宦官左右。公元875年爆發了唐朝末年規模最大的黃巢起義,三年後王仙芝陣亡黃巢被推舉為起義軍首領,號稱“沖天大將軍”,歷史上首次提出了“均地”思想百姓紛紛加入起義軍迅速壯大。公元878年起義軍攻入長安,唐僖宗遁逃四川。雖然四年後義軍被剿滅,但是對朝廷的打擊確是深遠的:

①為剿滅起義軍,不得不賦予節度使更多權利,從此節度使執掌地方軍政大權,尤其是財政大權,致使國庫漸空,地方割據儼然小朝廷般的存在。

②形成了身兼數州節度使之職的大割據自治勢力,

③中央朝廷無法掌控招降的起義軍降將,為後來朱溫篡唐稱帝埋下隱患。

唐朝末年,蕃鎮勢力們相互攻伐,朝廷無能為力,蕃鎮們亦不把朝廷當回事。

唐昭宗乾寧二年,西川節度使王建攻打東川節度使,唐昭宗兩次派人前去勸解,王建不聽,直到王建攻取東川佔有兩川之地後,朝廷無可奈何,只得承認王建的管轄權甚至封其蜀王,以為安撫。

公元907年梁王朱溫篡唐稱帝。唐滅亡後各地蕃鎮軍閥紛紛效仿稱王稱帝,各霸一方,軍閥混戰的五代十國開始了。

從統治階級分析,

秦漢時期以士大夫為主;兩晉時期地主豪強階級粉墨登場,同時與士大夫相互角力;

到唐高宗李治時期通過力排眾議“立武則天為後”對士大夫進行極力的打壓,地主豪強階級逐漸佔上風;安史之亂後出身低微一路成長起來的割據軍閥所代表的庶族階級開始嶄露頭角並逐漸佔有統治地位。

五代十國庶族階級勢力達到了頂峰,當時社會的潮流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用實力來說話”......

個人謬論,如有不足還望,不吝賜教,評論斧正一二~~


雜談會客室


影響力不同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個關鍵,就是假託天子的名義,可以命令得了諸侯,也就是說,天下諸侯,至少在表面上,名義上還是遵從天子號令的。

漢末黃巾之亂之後,諸侯紛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因為當時天子的威望猶在,黃巾之前,國家雖然日漸衰敗,但國家並沒有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面,中央管轄仍然有效可行。黃巾之後,雖然天子威望降低,但畢竟時間尚短,餘威猶在,仍然有許多人意圖光復漢室,天子的影響力猶在。

然而唐代的局面不同,唐代的衰敗是從安史之亂開始的,這也是唐代藩鎮割據之始,然而安史之亂其實只是中唐,隔晚唐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中,藩鎮和皇室逐漸離心,藩鎮造反此起彼伏,雙方反覆拉鋸,唐帝國的都城也屢遭攻破。直到後來黃巢起義徹底敲響了喪鐘。

可見從漢末,天子的威望猶在,所以挾天子有用。而到了唐末,天子的威望從中唐開始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裡,越來越低,藩鎮諸侯逐漸不在把天子放在眼裡。所以用挾天子的方式,已經無法影響到諸侯了,也就是所謂的天子聲威喪盡。

在漢末,漢獻帝哪怕禪讓,最終也得了善終,算是少數在讓出皇位後,還能得到禮遇並善終的皇帝,這也是天子還有餘威的緣故。而在唐末,皇帝任意被人殺來殺去無所顧忌。

這裡做個類比,漢末的皇帝,類似春秋時的周天子,雖然沒什麼實權,但影響還在,各大諸侯,紛紛還要打尊王攘夷的旗號,意思一下,不敢明著反對。而唐末的天子,就是戰國時代的周天子,大家都已經學著周天子稱王,完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自然也就沒有挾天子的必要了。


葉飄刀


導致藩鎮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有兩個原因:第一,宦官專權,控制了皇帝,藩鎮未必打得過宦官;第二,即使搶到皇帝,未必能夠號令天下,還會被群攻。

一、說起宦官專權,似乎沒有哪個朝代比唐末那些宦官更加猖獗、更加明目張膽。唐玄宗時期的高力士已經顯現出宦官勢力的強大,但是高力士還是很忠心地伺候著唐玄宗,並沒有篡權的想法。可是安史之亂後,歷經風雨的唐王朝雖然苟延殘喘,但是中央權威卻大為削弱。由於皇帝的懶政、怠政,宦官,這一特殊的群體逐漸控制了軍國政事。宦官專權幾乎貫穿了唐朝的中後期,專權橫行,肆意妄為。我們來盤點一下這些宦官們,從李輔國開始,權傾朝野的元振和魚朝恩,逼宮弒帝的俱文珍與王守澄、經歷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稱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時的權閹楊復恭、韓全誨、劉季述等人。宦官們從剛開始參與朝政到後期的控制皇帝,發號施令,廢立皇帝,甚至還發生了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劉克明殺害的事件。宦官手握中央兵權,控制了皇帝,他們才是真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這一現象直到朱溫進入長安,殺盡所有宦官才得以結束。

二、唐朝的藩鎮割據現象,是從黃巢起義被鎮壓之後開始的。這些封疆大吏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並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但是他們也沒有明目張膽地獨立或者叛亂,在名義上他們還是唐王朝的臣屬,如果挾天子以令諸侯,那就是公然地造反了,必然會被其他藩鎮抓住把柄群起攻之。因為藩鎮之間並不是合作關係,而是互相制約、互相依存。他們未必是宦官的對手,不一定搶的來皇帝;即使搶來了,還會被對手攻擊。所以,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不一樣的狀況。


顧空城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嚴重地影響了大唐王朝的朝政,並將其逐漸窒息了。但是,“藩鎮割據”的過程中,並沒有出現藩鎮“挾天子而令諸侯”的現象,這是為什麼呢? 下面就跟大家聊一聊其中的緣由。

一、藩鎮的彼此關係是相制約。

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唐王朝的藩鎮主要有四大類型: (1)河朔割據型(簡稱河朔型):魏博、成德、盧龍、易定、滄景、淮西、淄青;(2)中原防遏型(簡稱中原型):宣武、忠武、武寧、河陽、義成、昭義、河東、陝虢、山南東、河中、金商;(3)邊疆御邊型(簡稱邊疆型),分西北疆與西南疆兩部分; (4)東南財源型(簡稱東南型):浙東、浙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嶽、福建、湖南、荊南。


大唐王朝後期藩鎮割據形勢圖

這些藩鎮之間的關係,不同於其它時代的割據政權之間的關係。如,河朔型與中原型藩鎮是抗擊與防抗擊的對峙關係;中原型與邊疆型藩鎮之間是平衡系;中原、邊疆型藩鎮與東南型藩鎮和大唐朝廷存在著相互依賴的武力、財力關係,等等。

由此可見,唐朝的藩鎮之間是一個互相關聯而又互相束縛的矛盾統一整體。唐朝的藩鎮與中央政府的關係,也不是簡單的“割據對立”的關係。它們同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的藩鎮割據是有著一定區別的。

唐王朝本身雖然沒有一支強大的禁軍或衛戍之類的武裝力量,但由於藩鎮之間的這種相互制約關係的存在,卻使得任何藩鎮都不敢輕舉妄動,都不能肆無忌憚地各行其是。

因此,《宋史·尹源傳》說:“弱唐者,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

二、藩鎮的軍隊士兵是僱傭型。

唐代藩鎮擁有的軍隊不同於一般的軍隊。他們是“常虛耗衣糧,無所事”的僱傭型的專職士兵。他們與戰時為兵勇、和平時即為農耕者的兵種不同。他們與藩鎮主帥之間是契約關係,而不具有農奴兵那樣的很強的依附性。



正在接受訓教的軍兵(劇照)

他們的職業,是士兵;他們的謀生手段,是當兵。養家餬口全靠“軍旅”。《新唐書》之《田承嗣附悅傳》中說,他們是“仰縑廩養父母妻子”。

因此,一旦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影響了他們的軍旅收入,必然會激起他們的強烈反對,不惜作“忘身徇利”的鬥爭。


被激怒欲作亂的軍兵(劇照)

既然藩鎮士兵從軍的主要目的是謀生存、求活路,自然不願意參加這樣或那樣的費力不討好,還有可能傷損生命的戰爭。

也就是說,他們執著於“誠且願保目前,不敢復有僥冀”。那麼,如果藩鎮主帥好戰,引領他們參加戰爭,勢必會遭到軍士的反對,甚至顛覆。 如《東觀奏記》記載,中原型的武寧軍的節度使康季榮,“不恤士卒,部下噪而逐之”;《資治通鑑》記載,大中時的南方藩鎮“數有不寧”,也是因為藩鎮主帥“停廢將士,減削衣糧”,等等。


藩鎮首領康季榮(劇照)

這樣一來,藩鎮的行動,尤其是軍事行動,就在一定程上被限制了。藩鎮不但不能為所欲為,不能恣意反叛朝廷,而且還得時不時地“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資治通鑑》)。

三、利益矛盾因軍費被轉化了。

安史之亂以前,全國的財賦收入由中央政府統一調配。安史之亂爆發後,戰亂使唐王朝統治體系紊亂,甚至癱瘓。

安史之亂之戰爭場景

因而,大唐朝廷很難再統籌、調撥物資軍需以供應作戰軍隊。於是,朝廷下達了戰時詔令,各軍鎮“應須士馬、甲仗、糧賜等,並於當路自供”(《資治通鑑》),隨之,軍隊的一應開支完全由地方自籌自支了。

軍隊費用收支歸屬地方後,藩鎮就掌控了地方上的財權。這樣一來,藩鎮的權勢雖然得到了增強,地位得到了鞏固,但也意味著軍兵與藩鎮存在了“切身利益”的矛盾。

也就是說,經濟利益上的矛盾衝突,由原來的軍兵與中央政權之間,轉換成了軍兵與藩鎮之間。這樣,軍兵為維護、確保自己的實際利益,緊盯著的就必然是藩鎮,而不再是大唐中央政府。


被逼迫的大唐天子(劇照)

綜上所述,由於大唐王朝的藩鎮具有這樣的特點,所以就不容易出現其挾持中央政府的情況。


老王頭談歷史


唐朝末年的政治生態,和東漢末年的政治生態非常相似。朝廷中宦官與權臣輪番專政,地方上諸侯割據,不聽朝廷節制。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皇帝想利用一種勢力,打擊另一種勢力,恢復皇權的威嚴。最後不但沒有成功,反而成為傀儡。

但是唐朝末年和東漢末年又有些不同。

東漢末年,大家都在爭搶皇帝漢獻帝,誰都想把漢獻帝接到身邊來。董卓有這樣的想法,曹操有這樣的想法,袁紹有這樣的想法,劉備也有這樣的想法。手中有個皇帝,使可以經常假借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讓其他諸侯在政治上處於被動狀態。這就是有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不過唐朝基本上沒怎麼出現過這種情況。唐朝的最後幾位皇帝唐僖宗、唐昭宗、唐哀宗,確實也在諸侯手裡換來換去,但是並沒有哪個諸侯覺得擁有皇帝是一件幸運的事,並沒有利用皇帝來發號施令。這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唐朝諸侯割據)

第一,唐朝地方諸侯藩鎮割據,是很早就已經形成氣候了。因為唐朝中期發生了“安史之亂”,為了平息“安史之亂”,地方諸侯因此有了武裝力量,後來便擁兵自重,不聽朝廷的命令,對皇帝的詔書也是愛理不理。同時,唐朝的皇帝又多次被宦官自行廢立,很多事情都由宦官說了算,皇帝早已沒有了權威。也就是說,這樣的皇帝,有也可,沒有也可,並非是一個了不得的籌碼。

東漢末年不一樣。東漢末年,雖然豪強地主也很厲害,他們甚至也擁有了自己的軍隊,但是還沒有形成藩鎮格局的局面。最後出現袁紹、曹操、袁術、孫堅、劉備等各路諸侯,是在共同討伐黃巾軍起義的過程中形成的。他們雖然事實上是在擁兵自重,但打的旗號都是在拱衛朝廷,誰也不敢擅自稱王稱帝。袁術搶先稱帝,結果遭到諸侯們的一致譴責,最後自食惡果。(反觀唐朝,當黃巢起義攻入長安的時候,諸侯們都不來救,唐朝皇帝沒有辦法,只好向沙陀人借兵,這樣,沙陀人李克用又卓立為一方諸侯。形成一個新的割劇政權。)

既然東漢末年諸侯們擁兵的目的,是為了拱衛朝廷。那麼,擁有皇帝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可以“挾天子而令諸侯”。而且其他諸侯還非常害怕這一招。當時漢獻帝被曹操接到許都的時候,袁紹就害怕從許都來的詔令對自己不利,經常惶恐不安。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第二,唐朝末年沒有出現過一個像東漢末年的曹操那樣,把“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招用得非常好的雄才大略的人。

東漢末年,曹操擁有了漢獻帝,他也把漢獻帝架空,殺了伏皇后、董美人,以及與他們有關的外戚,欺負得漢獻帝夠嗆。但曹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政治手段一流。他除了剝奪漢獻帝的權利外,其他對漢獻帝都很好,甚至還把自己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他利用漢獻帝來“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們還不敢小視,不敢不聽他的,所以相當有用。

而唐朝末年,擁有過天子的諸候不少,比如李茂貞、李克用、朱溫等等。但是這些人都沒有什麼大眼光,且別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沒有用,就算是有用,他們也不知道應該怎麼用。所以最終,唐朝末年的這些諸侯們,只能建立一些短命王朝,並不能像曹操那樣,差點兒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第三,唐朝末年的皇帝,並沒有那麼心甘情願地給諸侯們挾持。東漢末年的漢獻帝,性格是比較柔弱的。當他的皇后被曹操抓住,準備殺掉的時候,他求漢獻帝救他。可是漢獻帝卻說,我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死呢。

而唐朝末年的皇帝,尤其是唐昭宗,他並非是一個受人擺佈的人。他先是殺掉了專權的宦官楊復恭,接著,試圖清理掉地方上擁兵自重的田令孜和李克用。只是力量有限,最後才沒有成功,成為傀儡。可以說,他即不會任人擺佈,別人擺佈他,假借他的名義號令諸侯,也沒人相信。



微影視片段


其實原因很簡單。

東漢年間,黃巾起義平定後,不論百姓還是智謀之士,依然忠於漢室。

因此不論曹魏、蜀漢、孫吳,名義上都需要漢室才能名正言順,取得支持(丞相、後裔、漢臣)。

而唐朝年間,則情況大大不同。

一、西安(長安)唐朝年間行政區劃就屬於吐蕃。並由吐蕃扶持唐廣武王李承宏在西安(長安)稱帝。

西安(長安)關中地區唐朝年間就被吐蕃攻破,成為唐朝年間最大的笑話,“天子九逃,國都六失”。

因為不能“長治久安”,唐以後宋代“長安”名即被取消,改名“京兆府”(路)。

唐朝從未攻佔拉薩,而吐蕃攻佔了西安(長安)關中地區。

(那麼就需要和親。)

二、唐朝年間,黃巢再次攻破西安(長安),建立大齊政權。

而唐朝歷代,為了平定叛亂,屢次向外族借兵。而作為回報,又屢次放任外族在境內擄掠。

眾人對唐朝失望透頂,人心盡失。

即便是“挾天子令諸侯”,也不會帶來任何優勢。


用戶67724358697


漢朝末年的大亂公元184年的黃巾之亂開始的,一直到公元220年東漢滅亡三國相繼建立,中間的戰亂不過才30多年,漢朝天子的餘威還在,對諸侯還有震懾力。而且漢末諸侯們也基本上就是漢朝天子的臣子,食漢朝天子的俸祿。

而唐朝自從安史之亂平定(公元763年),到唐朝滅亡(公元907年),中間藩鎮割據一共有140多年。藩鎮這麼多年的割據早就對天子基本沒有感情了,尤其是安史系的藩鎮基本上已經把唐朝當作敵國,形同獨立。

另外河北藩鎮們多為胡人,本來就不是和唐朝一路的,只是受形勢所迫選擇了招安。他們對唐朝基本上沒有什麼認同感,治下的百姓也受其影響,逐漸胡化。


百勝軍節度使


自從安史之亂之後,唐朝中央朝廷的威信就每況愈下,可以說當時唐朝的皇帝可以管到的藩鎮越來越少了,而在個藩鎮的地盤中,李氏皇室的威信還不如藩鎮節度使。在這種情況下唐朝堅持了一百多年,最後唐朝皇室的威信已經蕩然無存,百姓也不會感念皇室,節度使的兵員也已經沒有唐朝皇帝的概念。


而三國時期不同,東漢末年漢靈帝時期,漢朝皇室還是很有威信的,包括曹操董卓這些人,都是沒有造反的想法的,當時的士兵也都是以大漢士兵自居。而到漢獻帝時期,才短短几年的時間,漢室的威信並不會消耗的這麼快,在底層老百姓的心中,還都是大漢子民,所以各路諸侯才需要有漢獻帝,用漢朝皇帝的名義去發號施令,號召天下。

還有一點就是漢朝皇室宗族在漢末還是有很大的實力,而唐朝末年呢,皇室基本上就都是混吃等死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